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芙蓉镇》这三个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于我而言,只是被贴上如上标签的三个符号,静静地躺在记忆的边缘,单薄无力。而如今,这三个字对我来说却具有了光与影、声与色、景与情。近十六万字的文字并一百六十四分钟的电影成为了我二十岁记忆中最鲜活的部分。
“半升绿豆选豆種呐,我娘哪个养女不择家呀。妈妈呀害了我,妈妈呀害了我。”如怨如诉的嘉禾民歌在肃穆的钟声后唱起,伴女主角吱悠的磨米声恣意流淌,让人不禁想起古华原著中极为简短却字字有力的自序——唱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
正片初启,一碗碗白嫩细滑的米豆腐伴五颜六色的辅料摆上木桌时,白色宋体冰冷的“1963年”浮现,既体现了影片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又暗示了藏在公元纪年里的严峻将贯穿影片的始终,甚至渗透到影片之外。
2016,我脑海里浮现同样字体的白色数字,中共十五大那年生的孩子快二十岁的今天,《芙蓉镇》已成为完整的胶片整三十年了,十年浩劫也已远去了四十年,那些遭受不幸的生命个体大多归西或年逾古稀,除去他们和那些深居楼阁以历史为生的学者们,这个社会了解、关注那十年的人少之又少。
树欲静风仍不止,若树自己主动摇摆,便会被风吹倒甚至连根拔起。而眼前,有些模糊,只有日文字幕的《芙蓉镇》则是一棵根深的大树,傲然迎接着一切的暴风骤雨,将明暗对比鲜明的世情图和着严峻的乡村牧歌给人赏观。
这幅世情图,对于淳朴、像牲口一样努力活下去的人来说,明的是三年灾害以后祥和安乐、自食其力的那些好日子,暗的是因被诬陷为五类份子、错化为敌对阶级而受苦受难的艰辛岁月;而对于全体芙蓉镇成员来说,明的是上述心无杂念认真生活、明辨是非有人性的普通百姓、基层干部;暗的则是上纲上线、见风使舵,为人民所唾弃的极左份子。那曲严峻的乡村牧歌,严峻的是极左思想统治下阴暗的社会环境,悲惨的人民生活;抒情的则是深度苦难中亲情、爱情、友情的恋恋暖意。严峻中有抒情,抒情中又带有几分哀伤,这样一曲富有时代特征贴近观众生活又具鲜明反差的牧歌,悄悄进入了无数人的心中,也让无数人为之眼眶濡湿……
严肃的公元纪年在荧屏上渐渐消逝,但严峻二字的步调并没有丝毫的放缓。导演谢晋在保证电影符合古华原著的基础上,用极为优秀的电影语言把严峻二字彰显得淋漓尽致。
旧社会做过地主的爷爷咳血不止,還是幼童的孙子居然代替他出席在党支书召集的“五类份子”集合中。小演员怯生生地从黑压压的人群中冒出头,用稚嫩的声音喊了一声到。电影在这里对对小男孩进行特写,突出了他有几分畏惧、几分不解又有些许习惯的复杂眼神,道出了极左政治下旧地主生活的无奈艰难,也无声地表达了对诸如地主小孙子一类无辜群众的深深同情,更是对错误政策方针、社会思想的严厉拷问。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电影编剧及导演做了很好的调整。不同于原著出自“运动根子”王秋赦之口,那句“看来阶级斗争还要搞几代。”在电影里由党支书妻子朴实泼辣的妻子“五爪辣”一边看护幼女一边做农活哀怨地道出。这样一来,此处的感情不再是原著中满目追随极左政治思想的王秋赦的得志猖狂,而是转化为普通人对社会现象敢怒不敢言的感慨,既符合影片整体的秋冬感伤色调,也将抑郁苦闷的情绪推向一个小高潮。
升职为县委工作组组长的李国香去米豆腐摊摊主胡玉音新居去做所谓的“摸底”,打着公事的旗号满足自己整垮嫉妒对象的私心。“来,喝茶。”李国香狡诈地边笑边敲桌,示意胡玉音喝茶,之后又拿出小本子读她为胡玉音算的账。这两处对李国香的特写生动地刻画出错误思想路线指引下,党政机关干部主客不分、居高临下的官僚主义作风,暗示着时代背景下个体权益被忽视、僭越的可悲现实。原著中,在李国香来新居摸底时,心里有些惊慌,生怕自己得罪李组长,给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的胡玉音为来客搬了一把新椅子,自己却坐在低矮的板凳上。而影片中呈现的画面却是两个人都坐在新椅子上。两把高低不等的椅子可以将两者势力强弱情况充分展现,从而象征当时公民个体利益和组织利益相比的轻于鸿毛;两把相同的椅子可以展现胡玉音芙蓉花班不染淤泥的纯净品质。导演是否曾经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不得而知,只是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一点发现。
王秋赦假借向组织汇报情况之名重新向李国香靠拢,以维持自己“运动”成果。毛泽东像摆着,红宝书放着,写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热水壶立着,而他们的主人却穿着价格昂贵的马海毛开衫,吃着鸡腿,和一个只会拍马屁、摇尾巴的好吃懒做的男人调笑着。当荧幕映出这一组镜头,我不得不佩服剧组艺术能力之高超。领导干部白日里督促百姓学习的,与他们黑夜里见不得人的所做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领导阶层的腐化由内而外,流畅地表达出来。而闪耀着光芒的,循着抒情旋律的人性,也在剧组的镜头下很好地彰显。
被划为富农婆的胡玉音与“坏分子”秦书田因扫青石板街熟络,在扫帚多次的碰触后产生了爱情。当两人的关系有所进展,在墙角下拥抱时,扫街的两把笤帚也倚靠在了一起。
原著中并无这一场景的文字叙述,以物寓人是剧组天才的想象。《芙蓉镇》整部电影随手暂停一下都是极好的世情图,一个又一个精妙的设计贯穿始终,欣赏价值很高,同时也能体现剧组制作电影时认真谨慎的态度和足够高的专业水准。
北方退伍老兵谷燕山与党支书黎满庚饮酒,大醉上街,看到远处星点灯光便以为是战场上的炮火,并与它殊死搏斗。灯光在纷纷白雪中摇曳不定,忽明忽暗。在唯美的构图中,老谷发自肺腑的呐喊声中,一个老战士爱国、黑白分明、善良、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得以在几十秒内集中而准确的展现。
和上文类似的经典片段其实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一部成功的电影,必定是耗费了主创团队无数心血。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众对于电影画面、声音的理解方式、理解程度不尽相同,但读者的分析与发掘于他们而言也是一种鼓励和慰藉吧。
“还是十五年前的老规矩。”“芙蓉姐的米豆腐还和以前一样好吃!”
米豆腐摊子重新开了起来,恍如隔世一般,一切似乎都恢复了原样。唯有好吃懒做的王秋赦,变成了神志不清的疯子,敲着破锣大喊:“运动,运动。运动了——运动!”
鲜明的对比意义相信看过电影的大家都懂,也希望大家能记得片尾的劝诫不做伤天害理之事,不做贪吃等死之人。
《芙蓉镇》在1987年第7届金鸡奖上获得最佳故事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而它在我心中,也是一曲可以深藏心底的乡村牧歌。但是,对于这支牧歌的旋律,我有一点小遗憾:
原著中,芙蓉镇是因河中长满水芙蓉,岸上满是木芙蓉而得名的。原著中有以木芙蓉花开暗示吉凶的描写:“芙蓉河岸上,仅存的的一棵老芙蓉树这时开了花……据老辈人讲,芙蓉树春日开花这等异事,他们经见过三次…… ”如果影片中能出现芙蓉镇的芙蓉树、芙蓉河的特写,以及芙蓉花开暗示凶吉的展现,就更能呼应片名,且更具艺术魅力。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影片集中在秋冬拍摄,拍不到芙蓉花开或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的王村已经没有芙蓉树了。
第一次让我去读原著的电影是《春雪》,改编自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同名小说,通过对比,我有了对于自己来说很新奇的发现。从那以后,对于我认为值得多看、细看且改编自小说的电影我都想把原著通读一遍。这次看《芙蓉镇》原著也让我看到了一些电影里看不到的东西,让我对那段岁月的理解有所加深。所以,也建议大家去读读《芙蓉镇》的原著,读读自己喜欢的、由经典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原著。
“半升绿豆选豆種呐,我娘哪个养女不择家呀。妈妈呀害了我,妈妈呀害了我。”如怨如诉的嘉禾民歌在肃穆的钟声后唱起,伴女主角吱悠的磨米声恣意流淌,让人不禁想起古华原著中极为简短却字字有力的自序——唱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
正片初启,一碗碗白嫩细滑的米豆腐伴五颜六色的辅料摆上木桌时,白色宋体冰冷的“1963年”浮现,既体现了影片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又暗示了藏在公元纪年里的严峻将贯穿影片的始终,甚至渗透到影片之外。
2016,我脑海里浮现同样字体的白色数字,中共十五大那年生的孩子快二十岁的今天,《芙蓉镇》已成为完整的胶片整三十年了,十年浩劫也已远去了四十年,那些遭受不幸的生命个体大多归西或年逾古稀,除去他们和那些深居楼阁以历史为生的学者们,这个社会了解、关注那十年的人少之又少。
树欲静风仍不止,若树自己主动摇摆,便会被风吹倒甚至连根拔起。而眼前,有些模糊,只有日文字幕的《芙蓉镇》则是一棵根深的大树,傲然迎接着一切的暴风骤雨,将明暗对比鲜明的世情图和着严峻的乡村牧歌给人赏观。
这幅世情图,对于淳朴、像牲口一样努力活下去的人来说,明的是三年灾害以后祥和安乐、自食其力的那些好日子,暗的是因被诬陷为五类份子、错化为敌对阶级而受苦受难的艰辛岁月;而对于全体芙蓉镇成员来说,明的是上述心无杂念认真生活、明辨是非有人性的普通百姓、基层干部;暗的则是上纲上线、见风使舵,为人民所唾弃的极左份子。那曲严峻的乡村牧歌,严峻的是极左思想统治下阴暗的社会环境,悲惨的人民生活;抒情的则是深度苦难中亲情、爱情、友情的恋恋暖意。严峻中有抒情,抒情中又带有几分哀伤,这样一曲富有时代特征贴近观众生活又具鲜明反差的牧歌,悄悄进入了无数人的心中,也让无数人为之眼眶濡湿……
严肃的公元纪年在荧屏上渐渐消逝,但严峻二字的步调并没有丝毫的放缓。导演谢晋在保证电影符合古华原著的基础上,用极为优秀的电影语言把严峻二字彰显得淋漓尽致。
旧社会做过地主的爷爷咳血不止,還是幼童的孙子居然代替他出席在党支书召集的“五类份子”集合中。小演员怯生生地从黑压压的人群中冒出头,用稚嫩的声音喊了一声到。电影在这里对对小男孩进行特写,突出了他有几分畏惧、几分不解又有些许习惯的复杂眼神,道出了极左政治下旧地主生活的无奈艰难,也无声地表达了对诸如地主小孙子一类无辜群众的深深同情,更是对错误政策方针、社会思想的严厉拷问。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电影编剧及导演做了很好的调整。不同于原著出自“运动根子”王秋赦之口,那句“看来阶级斗争还要搞几代。”在电影里由党支书妻子朴实泼辣的妻子“五爪辣”一边看护幼女一边做农活哀怨地道出。这样一来,此处的感情不再是原著中满目追随极左政治思想的王秋赦的得志猖狂,而是转化为普通人对社会现象敢怒不敢言的感慨,既符合影片整体的秋冬感伤色调,也将抑郁苦闷的情绪推向一个小高潮。
升职为县委工作组组长的李国香去米豆腐摊摊主胡玉音新居去做所谓的“摸底”,打着公事的旗号满足自己整垮嫉妒对象的私心。“来,喝茶。”李国香狡诈地边笑边敲桌,示意胡玉音喝茶,之后又拿出小本子读她为胡玉音算的账。这两处对李国香的特写生动地刻画出错误思想路线指引下,党政机关干部主客不分、居高临下的官僚主义作风,暗示着时代背景下个体权益被忽视、僭越的可悲现实。原著中,在李国香来新居摸底时,心里有些惊慌,生怕自己得罪李组长,给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的胡玉音为来客搬了一把新椅子,自己却坐在低矮的板凳上。而影片中呈现的画面却是两个人都坐在新椅子上。两把高低不等的椅子可以将两者势力强弱情况充分展现,从而象征当时公民个体利益和组织利益相比的轻于鸿毛;两把相同的椅子可以展现胡玉音芙蓉花班不染淤泥的纯净品质。导演是否曾经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不得而知,只是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一点发现。
王秋赦假借向组织汇报情况之名重新向李国香靠拢,以维持自己“运动”成果。毛泽东像摆着,红宝书放着,写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热水壶立着,而他们的主人却穿着价格昂贵的马海毛开衫,吃着鸡腿,和一个只会拍马屁、摇尾巴的好吃懒做的男人调笑着。当荧幕映出这一组镜头,我不得不佩服剧组艺术能力之高超。领导干部白日里督促百姓学习的,与他们黑夜里见不得人的所做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领导阶层的腐化由内而外,流畅地表达出来。而闪耀着光芒的,循着抒情旋律的人性,也在剧组的镜头下很好地彰显。
被划为富农婆的胡玉音与“坏分子”秦书田因扫青石板街熟络,在扫帚多次的碰触后产生了爱情。当两人的关系有所进展,在墙角下拥抱时,扫街的两把笤帚也倚靠在了一起。
原著中并无这一场景的文字叙述,以物寓人是剧组天才的想象。《芙蓉镇》整部电影随手暂停一下都是极好的世情图,一个又一个精妙的设计贯穿始终,欣赏价值很高,同时也能体现剧组制作电影时认真谨慎的态度和足够高的专业水准。
北方退伍老兵谷燕山与党支书黎满庚饮酒,大醉上街,看到远处星点灯光便以为是战场上的炮火,并与它殊死搏斗。灯光在纷纷白雪中摇曳不定,忽明忽暗。在唯美的构图中,老谷发自肺腑的呐喊声中,一个老战士爱国、黑白分明、善良、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得以在几十秒内集中而准确的展现。
和上文类似的经典片段其实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一部成功的电影,必定是耗费了主创团队无数心血。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众对于电影画面、声音的理解方式、理解程度不尽相同,但读者的分析与发掘于他们而言也是一种鼓励和慰藉吧。
“还是十五年前的老规矩。”“芙蓉姐的米豆腐还和以前一样好吃!”
米豆腐摊子重新开了起来,恍如隔世一般,一切似乎都恢复了原样。唯有好吃懒做的王秋赦,变成了神志不清的疯子,敲着破锣大喊:“运动,运动。运动了——运动!”
鲜明的对比意义相信看过电影的大家都懂,也希望大家能记得片尾的劝诫不做伤天害理之事,不做贪吃等死之人。
《芙蓉镇》在1987年第7届金鸡奖上获得最佳故事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而它在我心中,也是一曲可以深藏心底的乡村牧歌。但是,对于这支牧歌的旋律,我有一点小遗憾:
原著中,芙蓉镇是因河中长满水芙蓉,岸上满是木芙蓉而得名的。原著中有以木芙蓉花开暗示吉凶的描写:“芙蓉河岸上,仅存的的一棵老芙蓉树这时开了花……据老辈人讲,芙蓉树春日开花这等异事,他们经见过三次…… ”如果影片中能出现芙蓉镇的芙蓉树、芙蓉河的特写,以及芙蓉花开暗示凶吉的展现,就更能呼应片名,且更具艺术魅力。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影片集中在秋冬拍摄,拍不到芙蓉花开或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的王村已经没有芙蓉树了。
第一次让我去读原著的电影是《春雪》,改编自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同名小说,通过对比,我有了对于自己来说很新奇的发现。从那以后,对于我认为值得多看、细看且改编自小说的电影我都想把原著通读一遍。这次看《芙蓉镇》原著也让我看到了一些电影里看不到的东西,让我对那段岁月的理解有所加深。所以,也建议大家去读读《芙蓉镇》的原著,读读自己喜欢的、由经典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