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核心是教学方法模式的优化与师生互动关系的更好体现。在充分借鉴以往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着眼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构建“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读、去归纳、去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讨论和认识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问难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首要部分,关系到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潜能挖掘的成败。因此,教师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提问的角度、方法与价值,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了下面一些培养问题意识的途径:
1 对基本概念、定理的提问。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定理是如何得来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定理有哪些特例和推论?使学生明白这些都是提问的素材。
2 对数学公式的提问。对公式的提问,包括公式的推导、正向应用、变形应用、逆向应用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等。
3 对“问题”的提问。乔治·波利亚说过,“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和“当没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它就变作你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拿到一个问题时,要善于给学生归纳提问。
二、开放教学,诱发问题意识
“开放教学”不是那种放任自流的“牧羊式”教学,而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一个开放而有序的动态过程,它通过教学问题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手段的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深化,把这些开放引入课堂,有效开发了教学资源,开拓了教学空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探究,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注重知识结构,夯实创新基础。知识结构越合理,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开拓知识面,加强基础知识、艺术方法、基本能力的教学是培养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
2 探索求异,发展创造思维。(1)通过问题猜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合理猜想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特征推理。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探索性猜想、类比性猜想、归纳性猜想、审美性猜想、仿造性猜想等多种形式,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假设、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捕捉一些偶尔出现的新异念头,打开想象力之门,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
(2)寻求变异,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性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散性思维以集中性思维为中心,拓宽思维面,通过不断的思想反馈,集中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上来。高度的集中和灵活的发散有机结合,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必备品质。教师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学科教学中给学生设置发散性思维的悬念,安排一些能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多方向、多角度解决问题的习惯。如教学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形式,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四、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基础条件。创新能力最终还要通过创新成果体现出来。教师为了让学生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知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落实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开发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形成创新技能,实现创新成果,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周瑜芽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问难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首要部分,关系到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潜能挖掘的成败。因此,教师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提问的角度、方法与价值,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了下面一些培养问题意识的途径:
1 对基本概念、定理的提问。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定理是如何得来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定理有哪些特例和推论?使学生明白这些都是提问的素材。
2 对数学公式的提问。对公式的提问,包括公式的推导、正向应用、变形应用、逆向应用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等。
3 对“问题”的提问。乔治·波利亚说过,“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和“当没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它就变作你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拿到一个问题时,要善于给学生归纳提问。
二、开放教学,诱发问题意识
“开放教学”不是那种放任自流的“牧羊式”教学,而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一个开放而有序的动态过程,它通过教学问题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手段的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深化,把这些开放引入课堂,有效开发了教学资源,开拓了教学空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探究,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注重知识结构,夯实创新基础。知识结构越合理,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开拓知识面,加强基础知识、艺术方法、基本能力的教学是培养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
2 探索求异,发展创造思维。(1)通过问题猜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合理猜想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特征推理。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探索性猜想、类比性猜想、归纳性猜想、审美性猜想、仿造性猜想等多种形式,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假设、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捕捉一些偶尔出现的新异念头,打开想象力之门,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
(2)寻求变异,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性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散性思维以集中性思维为中心,拓宽思维面,通过不断的思想反馈,集中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上来。高度的集中和灵活的发散有机结合,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必备品质。教师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学科教学中给学生设置发散性思维的悬念,安排一些能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多方向、多角度解决问题的习惯。如教学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形式,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四、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基础条件。创新能力最终还要通过创新成果体现出来。教师为了让学生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知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落实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开发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形成创新技能,实现创新成果,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