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重读了鲁迅的作品《故乡》,虽是旧书重读,不禁心生很多感想。《故乡》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莫过于闰土了,“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知道天下无穷无尽的稀奇事。时隔二十年,“我”又回到故乡,渴望与儿时好友闰土重聚。可现在的闰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充满朝气的少年,而是六个孩子的父亲,“脸上刻着许多皱纹,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一个劲地让自己的孩子给老爷磕头。“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少年闰土让人喜爱,可中年闰土的转变,让人不解,更让人心痛,当年那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少年哪儿去了?
由此,我想到了一年级的课堂。一年级学生入学时,对一切充满好奇,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一张张永远都有“为什么”的嘴巴,所以一年级的课堂往往令人难以控制。一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会扩散到很远很远,平日里尽是些稀奇古怪、天真烂漫的想法。
于是,我们经常会对学生说“这是不行的”、“那是不对的”、“应该是这样”、“不应该那样”、“正确的应该是”……
久而久之,课堂安静了,秩序井然了,一张张小手规规矩矩地摆到了课桌上。老师们觉得上课轻松了,因为你的一个眼神让学生明白你希望怎样的回答,你的一句话让学生明白不该扯太远。学生们不再为自己而思考,而为了正确答案而思考。
刚入学时那一个个充满朝气的“少年闰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中年闰土”。
余文森教授认为:“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但同时,这种技能也是一把双刃剑,也能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回顾课堂,一次次机械性操练让学生学会了如何端正坐姿,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时,一句冷冰冰的“坐正!”将他们思维火花无情熄灭。从此学生们脑子里想得更多的是:我这样举手规范吗?我坐得正吗?怎样才能让老师表扬我呢?我达到老师的要求了吗?很多学生甚至“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很多老师害怕教一年级,认为一年级的课堂无法控制。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点都没有上课的样子。其实,这不正是孩子们最可贵之处吗?
尊重孩子的天性吧,让生活永远给孩子们信心,让课堂永远给孩子们想象的空间、自由的空气。不要让“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压迫孩子们的心灵,不要让“中年闰土”的悲剧重演。
由此,我想到了一年级的课堂。一年级学生入学时,对一切充满好奇,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一张张永远都有“为什么”的嘴巴,所以一年级的课堂往往令人难以控制。一个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会扩散到很远很远,平日里尽是些稀奇古怪、天真烂漫的想法。
于是,我们经常会对学生说“这是不行的”、“那是不对的”、“应该是这样”、“不应该那样”、“正确的应该是”……
久而久之,课堂安静了,秩序井然了,一张张小手规规矩矩地摆到了课桌上。老师们觉得上课轻松了,因为你的一个眼神让学生明白你希望怎样的回答,你的一句话让学生明白不该扯太远。学生们不再为自己而思考,而为了正确答案而思考。
刚入学时那一个个充满朝气的“少年闰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中年闰土”。
余文森教授认为:“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但同时,这种技能也是一把双刃剑,也能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回顾课堂,一次次机械性操练让学生学会了如何端正坐姿,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时,一句冷冰冰的“坐正!”将他们思维火花无情熄灭。从此学生们脑子里想得更多的是:我这样举手规范吗?我坐得正吗?怎样才能让老师表扬我呢?我达到老师的要求了吗?很多学生甚至“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很多老师害怕教一年级,认为一年级的课堂无法控制。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点都没有上课的样子。其实,这不正是孩子们最可贵之处吗?
尊重孩子的天性吧,让生活永远给孩子们信心,让课堂永远给孩子们想象的空间、自由的空气。不要让“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压迫孩子们的心灵,不要让“中年闰土”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