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管理创新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企业发展愿景的内在需要。对管理创新进行清晰地界定,全面分析管理创新的有利因素和阻力,深入探索实践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对于指导企业有意识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企业管理 创新 途径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内在属性。我们有必要对管理创新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指导我们的企业科学地开展管理创新。
1.管理创新的界定
1.1管理创新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国际、国内对于管理创新并没有一个统一、全面、准确的定义。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为管理创新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根据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阐述的“创新”的含义,中国人民大学王建军博士认为:管理创新,就是把新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列入企业管理系统,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和创新活动并创新效益,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较为稳妥的表述,我们暂且采用这一定义。
1.2管理创新的目的
对企业而言,无论是进行具有全局性还是局部性的管理创新,其目的都在于变革和改良企业各类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企业利用各类资源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水平,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
1.3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管理创新可分为目标、计划、实施、控制、领导、组织、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创新。按照业务组织的分类,管理创新可分为管理模式创新、竞争战略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标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按照职能部门的不同,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分为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
1.4管理创新的主要阶段
根据管理创新方式的不同,管理创新可以分为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这两种管理创新所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这也往往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起因所在。
第二阶段:寻求创新方案。这一阶段是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的主要区别阶段。一般而言,企业会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方面的管理内容选取多种创新方案以备选择。
第三阶段:评估和决策创新方案。根据自身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对创新方案进行评估和遴选。全新型管理创新未必经济,引进型管理创新又未必适应企业实际情况。
第四阶段: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管理创新必然涉及新技术运用、业务流程改造或者人力资源调配,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须积极稳妥地予以实施。
2.管理创新的动因和阻力
前面已经提到,管理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要想成功地实施管理创新,达到预想效果,必须对有利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加以利用,对阻碍管理创新的因素予以化解和排除。
2.1管理创新的动因
2.1.1外部动因。一是新思想、新技术的出现。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可能推动整个行业管理方式的转变,忽视新思想、新技术的运用,就很有可能使企业的管理方式趋于落后。二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前进,需要企业不断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更好地适应这种改变。三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普遍认识到很多资源不可再生,生存环境一旦破坏难以修复,从而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这也对很多企业的管理运营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
2.1.2内部动因。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不只是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总是在追逐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这促使管理者不断寻找企业运营管理中不合理、效率不高的环节,谋求改良或改革途径。同时,受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企业管理者有一种自然的危机感,主动寻求创新、超越竞争对手的方式和方法。而对于被管理者而言,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是否合理,也直接关系到被管理者的工作满意度,对他们而言,也有一种改良管理方式的愿望,这种愿望也同样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内部动因之一。
2.2管理创新的阻力
尽管企业管理创新有着有利的外部、内部动因,但它的推行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它必然面对以下一些因素的阻力。
2.2.1文化因素。企业文化伴随企业的成长不断强化。在中国,受东方文化的长久熏陶,企业普遍较为缺乏创新、冒险精神。另一方面,存续时间越久或者规模越大的企业,愈加趋于保守。
2.2.2利益因素。在特定的管理模式下,总有部分管理者或被管理者获得一些特定的利益。一旦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很有可能触动他们的利益,甚至让他们砌底失去特定利益。一经权衡,这些既得利益者会采取各种方式抵制管理创新的推进。
2.2.3习惯因素。对于一些长期在某种管理模式下工作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言,他们已经习惯于他们日常的工作方式、内容,害怕适应不了新的工作方式和内容,或是无法掌握新的管理技术,从而对管理创新怀揣一种抵触情绪。
2.2.4认知因素。尽管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同样重要,但是相对于科技创新而言,管理创新显得较为“隐性”,且其产生的效果,往往没有科技创新带来的效果那么直接,因此往往也容易得不到足够重视,难以保证实施力度。
3.企业增强管理创新能力的途径
3.1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全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都有可能成为管理创新的发起者和执行者,缺一不可。因此,必須在企业建立一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帮助员工培育和建立创新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始终依靠创新。一旦企业全体员工建立起了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价值观,企业的发展也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2建立有利于管理创新的组织结构
从西方企业的创新实践来看,增强管理创新和适应能力,其组织结构逐渐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小型化。即对企业进行“化大为小”,把大公司分解为小公司或模拟小公司,鼓励小公司担负职责,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扁平化。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层次不断增加,企业的管理呈现官僚式的低效率,因此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在组织结构设计上采用管理层次很少的扁平结构。三是有机化。也可称为组织结构的柔性化。有机的组织结构类似一个生命有机体,这种组织结构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及时地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而有效地反应。
3.3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分享机制
企业必须努力将自身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才能不断从外部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才能保持企业的知识、理念不至于落后。而外部不断更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正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头。
3.4建立管理创新激励机制
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员工研究、提出管理创新方案的热情。事实上,仅仅依靠少数的管理者,很难使企业持续保持管理创新的动力,也很难全方位地在企业内部开展管理创新,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全部员工的创新热情和聪明智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仅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远远超过企业的期望,同时员工同样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而言,所需要做得就是把创新的权利真正赋予每一位员工,给予员工持续的创新支持,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自主性。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龙煤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龙洋焦电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 企业管理 创新 途径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内在属性。我们有必要对管理创新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指导我们的企业科学地开展管理创新。
1.管理创新的界定
1.1管理创新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国际、国内对于管理创新并没有一个统一、全面、准确的定义。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为管理创新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根据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阐述的“创新”的含义,中国人民大学王建军博士认为:管理创新,就是把新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列入企业管理系统,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和创新活动并创新效益,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较为稳妥的表述,我们暂且采用这一定义。
1.2管理创新的目的
对企业而言,无论是进行具有全局性还是局部性的管理创新,其目的都在于变革和改良企业各类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企业利用各类资源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水平,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
1.3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管理创新可分为目标、计划、实施、控制、领导、组织、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创新。按照业务组织的分类,管理创新可分为管理模式创新、竞争战略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标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按照职能部门的不同,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分为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
1.4管理创新的主要阶段
根据管理创新方式的不同,管理创新可以分为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这两种管理创新所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这也往往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起因所在。
第二阶段:寻求创新方案。这一阶段是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的主要区别阶段。一般而言,企业会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方面的管理内容选取多种创新方案以备选择。
第三阶段:评估和决策创新方案。根据自身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对创新方案进行评估和遴选。全新型管理创新未必经济,引进型管理创新又未必适应企业实际情况。
第四阶段: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管理创新必然涉及新技术运用、业务流程改造或者人力资源调配,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须积极稳妥地予以实施。
2.管理创新的动因和阻力
前面已经提到,管理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要想成功地实施管理创新,达到预想效果,必须对有利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加以利用,对阻碍管理创新的因素予以化解和排除。
2.1管理创新的动因
2.1.1外部动因。一是新思想、新技术的出现。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可能推动整个行业管理方式的转变,忽视新思想、新技术的运用,就很有可能使企业的管理方式趋于落后。二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前进,需要企业不断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更好地适应这种改变。三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普遍认识到很多资源不可再生,生存环境一旦破坏难以修复,从而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这也对很多企业的管理运营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
2.1.2内部动因。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不只是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总是在追逐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这促使管理者不断寻找企业运营管理中不合理、效率不高的环节,谋求改良或改革途径。同时,受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企业管理者有一种自然的危机感,主动寻求创新、超越竞争对手的方式和方法。而对于被管理者而言,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是否合理,也直接关系到被管理者的工作满意度,对他们而言,也有一种改良管理方式的愿望,这种愿望也同样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内部动因之一。
2.2管理创新的阻力
尽管企业管理创新有着有利的外部、内部动因,但它的推行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它必然面对以下一些因素的阻力。
2.2.1文化因素。企业文化伴随企业的成长不断强化。在中国,受东方文化的长久熏陶,企业普遍较为缺乏创新、冒险精神。另一方面,存续时间越久或者规模越大的企业,愈加趋于保守。
2.2.2利益因素。在特定的管理模式下,总有部分管理者或被管理者获得一些特定的利益。一旦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很有可能触动他们的利益,甚至让他们砌底失去特定利益。一经权衡,这些既得利益者会采取各种方式抵制管理创新的推进。
2.2.3习惯因素。对于一些长期在某种管理模式下工作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言,他们已经习惯于他们日常的工作方式、内容,害怕适应不了新的工作方式和内容,或是无法掌握新的管理技术,从而对管理创新怀揣一种抵触情绪。
2.2.4认知因素。尽管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同样重要,但是相对于科技创新而言,管理创新显得较为“隐性”,且其产生的效果,往往没有科技创新带来的效果那么直接,因此往往也容易得不到足够重视,难以保证实施力度。
3.企业增强管理创新能力的途径
3.1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全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都有可能成为管理创新的发起者和执行者,缺一不可。因此,必須在企业建立一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帮助员工培育和建立创新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始终依靠创新。一旦企业全体员工建立起了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价值观,企业的发展也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2建立有利于管理创新的组织结构
从西方企业的创新实践来看,增强管理创新和适应能力,其组织结构逐渐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小型化。即对企业进行“化大为小”,把大公司分解为小公司或模拟小公司,鼓励小公司担负职责,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扁平化。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层次不断增加,企业的管理呈现官僚式的低效率,因此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在组织结构设计上采用管理层次很少的扁平结构。三是有机化。也可称为组织结构的柔性化。有机的组织结构类似一个生命有机体,这种组织结构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及时地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而有效地反应。
3.3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分享机制
企业必须努力将自身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才能不断从外部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才能保持企业的知识、理念不至于落后。而外部不断更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正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头。
3.4建立管理创新激励机制
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员工研究、提出管理创新方案的热情。事实上,仅仅依靠少数的管理者,很难使企业持续保持管理创新的动力,也很难全方位地在企业内部开展管理创新,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全部员工的创新热情和聪明智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仅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远远超过企业的期望,同时员工同样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而言,所需要做得就是把创新的权利真正赋予每一位员工,给予员工持续的创新支持,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自主性。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龙煤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龙洋焦电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