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8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2013)》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副部长李金早(中),西亚非洲司司长钟曼英(右)出席介绍《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2013)》白皮书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国新办一局副局长胡凯红(左)主持本次新闻发布会。CFP供图
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外国直接投资被视为非常积极正面的。跨国公司为东道国带来资金、技术以及更高的商业准则。但也有人认为,跨国投资者不一定都是善意的。许多投资方被指责干预当地政治、污染环境、压榨劳动力及从事非法活动。非洲历来是外国政治、经济、商业势力侵入较深之地。近年来,关于中国在非洲大陆投资的辩论尤为激烈。
在中国怀疑论者中流行的所谓“新殖民主义流派”认为,中国与非洲经济关系的本质是帝国统治。他们认为,中国专注于榨取短期利润,很少考虑治理标准,更遑论东道国的长远发展目标。
另有一些人认为,这种关系更多的是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原则的体现,而不是剥削。因为根据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原则,没有强势谈判地位的一方,自当忍受严苛的条款。还有一些人持有更善意的观点,正如“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希望的那样,中非形成了合作关系。“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是一个谋求增强非洲国家国际关系的泛非组织。
那么,这些观点究竟谁是谁非?在作出评价前,我们必须解答一些关于中非关系的常见问题。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对非贸易和援助,只针对拥有丰富自然资源以及易受操纵的弱势国家。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因为中国几乎支持了撒哈拉以南所有的非洲国家(除了那些一直不接受“一个中国”政策并长期承认台湾独立的国家)。事实上,中国对非洲大陆自然资源的兴趣并不比任何发达国家企业更多。
另一种普遍的说法是,中国公司更喜欢雇用自己的公民,而不是本地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指责,因为允许外国直接投资的亮点之一就是能为当地创造就业。但中国公司认为,很少非洲本地人具备必要的技能。如果他们具备相应技能,非洲各国政府可以颁布一些就业条款,包括本地员工在项目中的比例,就像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安哥拉所做的那样。
批评者还强调,这些企业为中国工人提供的生活条件很差,尤其是跟他们雇用的西方专家相比。这种说法似乎也不公允,因为西方的员工往往被聘任为高级管理或技术职位,聘用的难度和成本都更高。
但必须承认的是,劳动力成本低是中国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润紧缩、融资成本低、材料便宜等因素,使得中国企业能在投标中用只有西方竞争对手一半的价格来获得项目。
怀疑论者还会说,中国的成本优势还源于绕过了环境和社会的管理法规。但这一点似乎更多的是基于传闻而非认真的研究。并且,西方跨国公司也会被指责滥用非洲资源(通常还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在某种程度上,一些中国企业确实落后于西方标准,但它们对国外的批评正变得越来越敏感,并且学习得很快。
最后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没有为当地企业带来技术和技能的转移——经济学家称之为“积极的溢出效应”。把当地企业引入到供应链中,或让本地专家参与技术研发,都能带来这种溢出效应。
这种溢出效应要求投资者紧密融入地方经济。然而,中国制造业的投资通常位于工业园区或特殊经济区(特区)。这种安排可以让投资者远离不稳定的商业环境,同时也切断了投资者与本地企业的联系。当经济特区为投资者提供特殊的税收优惠时,国家也损失了潜在的收入。
非洲在2006年建立了首批5个经济特区,另外5个特区也在2007年建成。然而,对中国在非洲经济特区投资影响的研究表明,中国投资者与本地企业的联系是积极的,有助于推进东道国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几乎没有确凿证据支持中国在非洲投资带有恶意的观点。当然,在强化体制以及确保资源可持续管理方面,中国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此外,非洲国家可以根据中国的对非政策制定对华政策。这可能在一定范围内鼓励更高增值部门的投资,促进积极的溢出效应,并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影响。只有制定长期战略,东道国政府才能确保中国及其他地区的投资行为是帮助自身发展的工具,而不只是获得短期利润的手段。
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外国直接投资被视为非常积极正面的。跨国公司为东道国带来资金、技术以及更高的商业准则。但也有人认为,跨国投资者不一定都是善意的。许多投资方被指责干预当地政治、污染环境、压榨劳动力及从事非法活动。非洲历来是外国政治、经济、商业势力侵入较深之地。近年来,关于中国在非洲大陆投资的辩论尤为激烈。
在中国怀疑论者中流行的所谓“新殖民主义流派”认为,中国与非洲经济关系的本质是帝国统治。他们认为,中国专注于榨取短期利润,很少考虑治理标准,更遑论东道国的长远发展目标。
另有一些人认为,这种关系更多的是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原则的体现,而不是剥削。因为根据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原则,没有强势谈判地位的一方,自当忍受严苛的条款。还有一些人持有更善意的观点,正如“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希望的那样,中非形成了合作关系。“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是一个谋求增强非洲国家国际关系的泛非组织。
那么,这些观点究竟谁是谁非?在作出评价前,我们必须解答一些关于中非关系的常见问题。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对非贸易和援助,只针对拥有丰富自然资源以及易受操纵的弱势国家。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因为中国几乎支持了撒哈拉以南所有的非洲国家(除了那些一直不接受“一个中国”政策并长期承认台湾独立的国家)。事实上,中国对非洲大陆自然资源的兴趣并不比任何发达国家企业更多。
另一种普遍的说法是,中国公司更喜欢雇用自己的公民,而不是本地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指责,因为允许外国直接投资的亮点之一就是能为当地创造就业。但中国公司认为,很少非洲本地人具备必要的技能。如果他们具备相应技能,非洲各国政府可以颁布一些就业条款,包括本地员工在项目中的比例,就像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安哥拉所做的那样。
批评者还强调,这些企业为中国工人提供的生活条件很差,尤其是跟他们雇用的西方专家相比。这种说法似乎也不公允,因为西方的员工往往被聘任为高级管理或技术职位,聘用的难度和成本都更高。
但必须承认的是,劳动力成本低是中国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润紧缩、融资成本低、材料便宜等因素,使得中国企业能在投标中用只有西方竞争对手一半的价格来获得项目。
怀疑论者还会说,中国的成本优势还源于绕过了环境和社会的管理法规。但这一点似乎更多的是基于传闻而非认真的研究。并且,西方跨国公司也会被指责滥用非洲资源(通常还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在某种程度上,一些中国企业确实落后于西方标准,但它们对国外的批评正变得越来越敏感,并且学习得很快。
最后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没有为当地企业带来技术和技能的转移——经济学家称之为“积极的溢出效应”。把当地企业引入到供应链中,或让本地专家参与技术研发,都能带来这种溢出效应。
这种溢出效应要求投资者紧密融入地方经济。然而,中国制造业的投资通常位于工业园区或特殊经济区(特区)。这种安排可以让投资者远离不稳定的商业环境,同时也切断了投资者与本地企业的联系。当经济特区为投资者提供特殊的税收优惠时,国家也损失了潜在的收入。
非洲在2006年建立了首批5个经济特区,另外5个特区也在2007年建成。然而,对中国在非洲经济特区投资影响的研究表明,中国投资者与本地企业的联系是积极的,有助于推进东道国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几乎没有确凿证据支持中国在非洲投资带有恶意的观点。当然,在强化体制以及确保资源可持续管理方面,中国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此外,非洲国家可以根据中国的对非政策制定对华政策。这可能在一定范围内鼓励更高增值部门的投资,促进积极的溢出效应,并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影响。只有制定长期战略,东道国政府才能确保中国及其他地区的投资行为是帮助自身发展的工具,而不只是获得短期利润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