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天鹅”,很多水晶爱好者的脑海里首先映出的会是施华洛世奇(SWAROVSKI)——在德语中,它们原本就是同一个单词。施华洛世奇是奥地利人的一个姓氏,它不仅是百年品牌,更让人造水晶制品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的象征。
沿袭着家庭经营模式
华登斯(Wattens)是奥地利西部蒂罗尔州的一个小镇,地处偏僻的阿尔卑斯山麓,居民只有几千人,但每天却有大批游客慕名而来,为的只是一睹“阿尔卑斯山巨人”的真面目——它匍匐在山头上,两只水晶大眼在阳光下折射着奇光异彩,泉水从口中奔涌而出,落入身体下方的湖内,伴着震耳的轰鸣。
这个巨人正是1995年施华洛世奇为庆祝百年华诞而建的多媒体仿水晶博物馆——“施华洛世奇水晶世界”。占地2万平方英尺的游客中心设有七个主题各异的地下展馆,由名师设计打造的仿水晶作品在其中争奇斗艳,最令人拍案称奇的藏品包括重达135磅的全球最大仿水晶石以及由12吨彩色仿水晶砌成的幕墙。
游客们虽然可以零距离观赏这些艺术瑰宝,却只能眺望一下咫尺之遥的施华洛世奇工厂。工作人员会告诉你:施华洛世奇仿水晶制作过程属于商业机密,从来不向外人开放。
华登斯是施华洛世奇仿水晶在全世界仅有的两间工厂所在地。就像可口可乐守护着自己的神秘配方那样,施华洛世奇公司至今仍保持着家族经营方式,把仿水晶制作工艺作为商业秘密代代相传,并独揽多个与仿水晶石切割有关的专利。
1989年起,施华洛世奇启用天鹅作为公司的标记。在西方神话故事里,天鹅象征着纯洁和力量,神圣而不可侵犯;在中古时代的纹章学里,天鹅是除了鹰之外第二种最重要的动物。作为施华洛世奇的格言,一万颗人造水晶也不如一群在北方晴朗天空中翱翔的天鹅璀璨亮丽。
从一个人到全世界
品牌创始人丹尼尔?施华洛世奇1862年出生在奥匈帝国最重要的玻璃和水晶制品制造中心波希米亚,少年时便跟随父亲学习打磨宝石和制作小型镶铜首饰石,用于装配胸针、发针、发梳等饰物。21岁时,丹尼尔希望发明一种能够切割人造水晶石的机器,并花了整整9年时间来实现这个心愿。
1892年,丹尼尔的发明获得专利。与前辈们相比,新设备加工的透明人造水晶石光泽更璀璨、切工更完美、质地更坚硬。1895年,丹尼尔举家搬到了位于阿尔卑斯山中心且风景如画的华登斯镇,并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凭借创新发明,施华洛世奇迅速成为行业翘楚,获得了欧洲各大奢侈品公司的认可。
20世纪初,时装界传奇人物Elsa Schiaparelli和Coco Chanel都成为了施华洛世奇的主顾。不久,其他的欧洲高级时装公司、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和珠宝商等也纷纷惠顾。施华洛世奇仿水晶的丰富色彩和造型为他们的设计提供了无限可能。
施华洛世奇第五代传人马可斯曾说道:“百余年来,华登斯的水土成就了施华洛世奇品牌,我们只会在华登斯的土地上续写这个神话。”华登斯镇上居民中有1/3的人都是施华洛世奇员工,而剩下的人中则有80%以上从事与施华洛世奇相关的旅游、餐饮及服务行业。
时至今日,施华洛世奇仍由家族的第四和第五代成员经营,而公司的核心业务也仍以历史悠久的华登斯总部为基地,不断开拓人造水晶的应用领域。施华洛世奇分公司则遍布全球超过120个国家,雇员约有2.6万人,2011年的营业额为22.2亿欧元。
生活无处不“水晶”
1976年冬季奥运会在蒂罗尔州首府因斯布鲁克举行,施华洛世奇设计师Max Schreck偶然利用吊灯零碎材料拼凑出一只仿水晶老鼠,竟成了冬奥会最畅销的纪念品之一,也是施华洛世奇仿水晶塑像系列的第一件动物作品。
此后公司产品线不断地延伸到每一个“能被仿水晶装饰的角落”。除了时装、鞋帽、手表、首饰上的仿水晶配饰外,纽约大都会剧院、巴黎凡尔赛宫,甚至中国人民大会堂的水晶吊灯都采用了施华洛世奇出品的“STRASS”。
1989年,旨在向品牌创始人致敬的“丹尼尔?施华洛世奇”系列首饰、手袋和配饰产品问世。1992年春,施华洛世奇家居产品系列发布,其中包括花瓶、烛台、相框和酒杯等,全部由世界知名的设计师打造;这个系列正不断扩展,每年都会由国际一流艺术家设计全新作品。施华洛世奇于1993年推出了品牌独有的仿水晶网布,每平方米缀以一百多万颗仿水晶,得到D&G、香奈儿及路易威登等时装品牌的青睐。
自2002年起,丹尼尔的玄孙罗伯特?布克包尔成为施华洛世奇执行董事局成员,也是水晶精品部部门负责人。他锐意开拓公司的业务方向,推出范围更广、价格定位各异的产品系列。2009年施华洛世奇推出了腕表系列,将品牌延伸到了一个全新的高端领域。
施华洛世奇认为,仿水晶艺术品应该“给这个世界带来些许诗意”。“水晶迷”的狂热促成了1987年施华洛世奇收藏家协会的成立;该组织现已改名“施华洛世奇水晶会”,拥有来自130个国家的35万多名会员。
“水晶”之过与“天鹅”之惑
1971年,施华洛世奇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正以每年近50%的增长速度融入中国时尚白领的生活中。中国人自来就对“水晶”很有好感,认为它能带来好运和财富。迅速富裕起来的中国正进入追求美感和情调的时代,人们顺理成章地接受了施华洛世奇产品。
然而,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施华洛世奇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后一直笼统地将其产品称为“水晶制品”,其不菲的售价也让大陆消费者“先入为主”地认为它们都是由天然水晶矿石制成。随着国人“见识”越来越广,对施华洛世奇产品原料的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接连爆发了几次消费者纠纷之后,施华洛世奇官方不得不在其产品说明书和官方网站上反复地强调“仿水晶”的称谓。
但是,经历了41年的风雨历练,施华洛世奇的确在中国不断成长壮大,并且对自身提出了更多的责任和要求。作为仿水晶制品生产企业,施华洛世奇别出心裁地以“水”的名义展开了系列公益活动。例如,水晶会会员消费和指定产品销售收入的一部分将用于水资源保护和其他公益事业。
然而民间质疑之声又起:“产品消费与公益事业直接挂钩,其功利色彩是否太过浓重?”企业逐利心理本无可厚非,但经验表明,只有懂得在“公益”与“功利”之间获得平衡的企业才具备更大的竞争力和长存的生命力。施华洛世奇似乎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计划以更加多姿多彩的方式,带领更多志愿者投身中国的环保事业。
沿袭着家庭经营模式
华登斯(Wattens)是奥地利西部蒂罗尔州的一个小镇,地处偏僻的阿尔卑斯山麓,居民只有几千人,但每天却有大批游客慕名而来,为的只是一睹“阿尔卑斯山巨人”的真面目——它匍匐在山头上,两只水晶大眼在阳光下折射着奇光异彩,泉水从口中奔涌而出,落入身体下方的湖内,伴着震耳的轰鸣。
这个巨人正是1995年施华洛世奇为庆祝百年华诞而建的多媒体仿水晶博物馆——“施华洛世奇水晶世界”。占地2万平方英尺的游客中心设有七个主题各异的地下展馆,由名师设计打造的仿水晶作品在其中争奇斗艳,最令人拍案称奇的藏品包括重达135磅的全球最大仿水晶石以及由12吨彩色仿水晶砌成的幕墙。
游客们虽然可以零距离观赏这些艺术瑰宝,却只能眺望一下咫尺之遥的施华洛世奇工厂。工作人员会告诉你:施华洛世奇仿水晶制作过程属于商业机密,从来不向外人开放。
华登斯是施华洛世奇仿水晶在全世界仅有的两间工厂所在地。就像可口可乐守护着自己的神秘配方那样,施华洛世奇公司至今仍保持着家族经营方式,把仿水晶制作工艺作为商业秘密代代相传,并独揽多个与仿水晶石切割有关的专利。
1989年起,施华洛世奇启用天鹅作为公司的标记。在西方神话故事里,天鹅象征着纯洁和力量,神圣而不可侵犯;在中古时代的纹章学里,天鹅是除了鹰之外第二种最重要的动物。作为施华洛世奇的格言,一万颗人造水晶也不如一群在北方晴朗天空中翱翔的天鹅璀璨亮丽。
从一个人到全世界
品牌创始人丹尼尔?施华洛世奇1862年出生在奥匈帝国最重要的玻璃和水晶制品制造中心波希米亚,少年时便跟随父亲学习打磨宝石和制作小型镶铜首饰石,用于装配胸针、发针、发梳等饰物。21岁时,丹尼尔希望发明一种能够切割人造水晶石的机器,并花了整整9年时间来实现这个心愿。
1892年,丹尼尔的发明获得专利。与前辈们相比,新设备加工的透明人造水晶石光泽更璀璨、切工更完美、质地更坚硬。1895年,丹尼尔举家搬到了位于阿尔卑斯山中心且风景如画的华登斯镇,并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凭借创新发明,施华洛世奇迅速成为行业翘楚,获得了欧洲各大奢侈品公司的认可。
20世纪初,时装界传奇人物Elsa Schiaparelli和Coco Chanel都成为了施华洛世奇的主顾。不久,其他的欧洲高级时装公司、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和珠宝商等也纷纷惠顾。施华洛世奇仿水晶的丰富色彩和造型为他们的设计提供了无限可能。
施华洛世奇第五代传人马可斯曾说道:“百余年来,华登斯的水土成就了施华洛世奇品牌,我们只会在华登斯的土地上续写这个神话。”华登斯镇上居民中有1/3的人都是施华洛世奇员工,而剩下的人中则有80%以上从事与施华洛世奇相关的旅游、餐饮及服务行业。
时至今日,施华洛世奇仍由家族的第四和第五代成员经营,而公司的核心业务也仍以历史悠久的华登斯总部为基地,不断开拓人造水晶的应用领域。施华洛世奇分公司则遍布全球超过120个国家,雇员约有2.6万人,2011年的营业额为22.2亿欧元。
生活无处不“水晶”
1976年冬季奥运会在蒂罗尔州首府因斯布鲁克举行,施华洛世奇设计师Max Schreck偶然利用吊灯零碎材料拼凑出一只仿水晶老鼠,竟成了冬奥会最畅销的纪念品之一,也是施华洛世奇仿水晶塑像系列的第一件动物作品。
此后公司产品线不断地延伸到每一个“能被仿水晶装饰的角落”。除了时装、鞋帽、手表、首饰上的仿水晶配饰外,纽约大都会剧院、巴黎凡尔赛宫,甚至中国人民大会堂的水晶吊灯都采用了施华洛世奇出品的“STRASS”。
1989年,旨在向品牌创始人致敬的“丹尼尔?施华洛世奇”系列首饰、手袋和配饰产品问世。1992年春,施华洛世奇家居产品系列发布,其中包括花瓶、烛台、相框和酒杯等,全部由世界知名的设计师打造;这个系列正不断扩展,每年都会由国际一流艺术家设计全新作品。施华洛世奇于1993年推出了品牌独有的仿水晶网布,每平方米缀以一百多万颗仿水晶,得到D&G、香奈儿及路易威登等时装品牌的青睐。
自2002年起,丹尼尔的玄孙罗伯特?布克包尔成为施华洛世奇执行董事局成员,也是水晶精品部部门负责人。他锐意开拓公司的业务方向,推出范围更广、价格定位各异的产品系列。2009年施华洛世奇推出了腕表系列,将品牌延伸到了一个全新的高端领域。
施华洛世奇认为,仿水晶艺术品应该“给这个世界带来些许诗意”。“水晶迷”的狂热促成了1987年施华洛世奇收藏家协会的成立;该组织现已改名“施华洛世奇水晶会”,拥有来自130个国家的35万多名会员。
“水晶”之过与“天鹅”之惑
1971年,施华洛世奇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目前正以每年近50%的增长速度融入中国时尚白领的生活中。中国人自来就对“水晶”很有好感,认为它能带来好运和财富。迅速富裕起来的中国正进入追求美感和情调的时代,人们顺理成章地接受了施华洛世奇产品。
然而,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施华洛世奇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后一直笼统地将其产品称为“水晶制品”,其不菲的售价也让大陆消费者“先入为主”地认为它们都是由天然水晶矿石制成。随着国人“见识”越来越广,对施华洛世奇产品原料的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接连爆发了几次消费者纠纷之后,施华洛世奇官方不得不在其产品说明书和官方网站上反复地强调“仿水晶”的称谓。
但是,经历了41年的风雨历练,施华洛世奇的确在中国不断成长壮大,并且对自身提出了更多的责任和要求。作为仿水晶制品生产企业,施华洛世奇别出心裁地以“水”的名义展开了系列公益活动。例如,水晶会会员消费和指定产品销售收入的一部分将用于水资源保护和其他公益事业。
然而民间质疑之声又起:“产品消费与公益事业直接挂钩,其功利色彩是否太过浓重?”企业逐利心理本无可厚非,但经验表明,只有懂得在“公益”与“功利”之间获得平衡的企业才具备更大的竞争力和长存的生命力。施华洛世奇似乎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计划以更加多姿多彩的方式,带领更多志愿者投身中国的环保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