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中国画;肖像描写
〔中图分类号〕 G633.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B)—0024—01
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这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叫做“传神”。人们的精神气质是与可视形象的具体表达分不开的,所以,“传神”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形”,通过“以形写神”达到“形神兼备”。在写作上,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容貌、姿态、神情、衣饰等特征的描写”。它和中国画中的肖像画同生一根,互相影响,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之一。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用它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成为作文入门、解决“无话可说”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为此,笔者联系中国肖像画,做了一些探索,认为中学作文肖像描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仔细观察,提高认识,表现个性特征
“大写生不是自然主义的抄袭,必须经过一番艺术加工处理。要求在动笔之前认真观察思考,把对象看懂,做到胸有成竹。”(陈重武《水彩画技法》)同样,在肖像描写中,动笔之前先要集中精力对自己所写的对象做认真、仔细、全面观察和分析,对人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和个性特点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俗话说“画龙点睛”,可见眼睛的重要。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就特别重视人物画的“传神”,他给人画像,迟迟不画眼睛,有人问为什么,他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指眼睛)”。他认为“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鲁迅也说:“要极省俭地划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眼睛。”他在《祝福》中就成功地描绘了祥林嫂的眼神变化:“顺着眼”——“眼角上带着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个活物……”传神地画出了祥林嫂由一个安分耐劳的劳动妇女沦为精神麻目的乞丐的过程。可见,用眼睛表现人物心灵是作者惯用的方法。
脸面。古人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不同的脸谱,显示着人物不同的性格、经历、身份、年龄。巴·利约在《溺死者》中写了青年渔民塞瓦斯蒂安的黝黑的脸:“他长着一张黝黑的面孔,浅黑色的胡须卷曲着,宛若给他镶上了黑檀木的方框,一对青绿色的眼睛炯炯有神,透出焦躁不安和迷茫的神情。”这张脸记录下列事实:他的职业,太阳和海洋把它染黑了;他的神情,迫于家境贫寒,婚姻受阻,走投无路,而“焦躁不安和迷茫”。再看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黛玉自幼丧母,寄人篱下,身世凄零,只能泪光点点,心曲难达。作者以传神之笔,刻画了这个受封建主义压抑的不幸少女的形象。除此之外,眉头、鼻子、胡须、服饰也能显示人物性格及内心世界,在写具体人物时,要抓住特征,各有侧重,精心描绘。
二、寓情于形,突出主题
《画鉴》指出:“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石涛也说:“不似之似似之。”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追求和抒写,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而文学殿堂中的肖像描写又何尝不是这样。如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对王小玉的眼睛的描写:“王小玉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面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这一段描写别具一格,作者先以一系列比喻,刻画这双眼睛一盼之间的总印象,然后顺理成章,写出这“一盼一顾”听众的感受。洋溢着作者的喜爱之情,又传达出王小玉丰富的情感世界,为她绝妙的说书技艺,作了相映成辉的烘托。描写时,有时对眼前的人物通过观察、了解、感知而激发了兴趣,产生了某种感情,从而产生了写作动机,“触景生情”,随笔写来。或者对人物的长相并不十分清晰,这就需要为了表现这种感情去搜寻相应的形,借助具体的形表现人物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即“借景抒情”。有时也“以情观景,景中含情”,即带着一种鲜明的感情倾向去观察,去描绘。或喜爱,或憎恶;或肯定,或否定。这样你的笔端流出形的同时,也便流出了神,写出的人物自然就是形体有神韵,蕴含着主题的活脱脱的艺术形象了。
〔中图分类号〕 G633.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B)—0024—01
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这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叫做“传神”。人们的精神气质是与可视形象的具体表达分不开的,所以,“传神”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形”,通过“以形写神”达到“形神兼备”。在写作上,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容貌、姿态、神情、衣饰等特征的描写”。它和中国画中的肖像画同生一根,互相影响,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之一。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用它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成为作文入门、解决“无话可说”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为此,笔者联系中国肖像画,做了一些探索,认为中学作文肖像描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仔细观察,提高认识,表现个性特征
“大写生不是自然主义的抄袭,必须经过一番艺术加工处理。要求在动笔之前认真观察思考,把对象看懂,做到胸有成竹。”(陈重武《水彩画技法》)同样,在肖像描写中,动笔之前先要集中精力对自己所写的对象做认真、仔细、全面观察和分析,对人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和个性特点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俗话说“画龙点睛”,可见眼睛的重要。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就特别重视人物画的“传神”,他给人画像,迟迟不画眼睛,有人问为什么,他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指眼睛)”。他认为“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鲁迅也说:“要极省俭地划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眼睛。”他在《祝福》中就成功地描绘了祥林嫂的眼神变化:“顺着眼”——“眼角上带着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个活物……”传神地画出了祥林嫂由一个安分耐劳的劳动妇女沦为精神麻目的乞丐的过程。可见,用眼睛表现人物心灵是作者惯用的方法。
脸面。古人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不同的脸谱,显示着人物不同的性格、经历、身份、年龄。巴·利约在《溺死者》中写了青年渔民塞瓦斯蒂安的黝黑的脸:“他长着一张黝黑的面孔,浅黑色的胡须卷曲着,宛若给他镶上了黑檀木的方框,一对青绿色的眼睛炯炯有神,透出焦躁不安和迷茫的神情。”这张脸记录下列事实:他的职业,太阳和海洋把它染黑了;他的神情,迫于家境贫寒,婚姻受阻,走投无路,而“焦躁不安和迷茫”。再看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黛玉自幼丧母,寄人篱下,身世凄零,只能泪光点点,心曲难达。作者以传神之笔,刻画了这个受封建主义压抑的不幸少女的形象。除此之外,眉头、鼻子、胡须、服饰也能显示人物性格及内心世界,在写具体人物时,要抓住特征,各有侧重,精心描绘。
二、寓情于形,突出主题
《画鉴》指出:“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石涛也说:“不似之似似之。”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追求和抒写,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而文学殿堂中的肖像描写又何尝不是这样。如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对王小玉的眼睛的描写:“王小玉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面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这一段描写别具一格,作者先以一系列比喻,刻画这双眼睛一盼之间的总印象,然后顺理成章,写出这“一盼一顾”听众的感受。洋溢着作者的喜爱之情,又传达出王小玉丰富的情感世界,为她绝妙的说书技艺,作了相映成辉的烘托。描写时,有时对眼前的人物通过观察、了解、感知而激发了兴趣,产生了某种感情,从而产生了写作动机,“触景生情”,随笔写来。或者对人物的长相并不十分清晰,这就需要为了表现这种感情去搜寻相应的形,借助具体的形表现人物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即“借景抒情”。有时也“以情观景,景中含情”,即带着一种鲜明的感情倾向去观察,去描绘。或喜爱,或憎恶;或肯定,或否定。这样你的笔端流出形的同时,也便流出了神,写出的人物自然就是形体有神韵,蕴含着主题的活脱脱的艺术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