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智能制造的大背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遇和挑战共存,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已成为目前职业教育建设发展之重。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硅湖职业技术学院从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大力进行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丰富教学资源库,重建评估体系,以期为后续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智能制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我国企业招工和学生就业已陷入了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境地。非常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由于理论知识薄弱,实践能力欠缺,就业时矛盾重重,导致“毕业”即“失业”的局面。
企业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招聘时更青睐于薪资待遇要求低、可以达到岗位需求的应届毕业生。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存在 “理论知识滞后、实践能力溃乏”的现象,不能满足企业岗位真正的需求,从而导致企业“招工难”[1-2]。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矛盾,高校与企业之间需要建立一种长期的、动态的、稳定的合作共赢关系。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要进行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运营机制和岗位要求的变化。以就业为导向,动态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在相互沟通交流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实践体系的建立,从而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3-4]。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硅湖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发展的新途径,整合完善校企双方的教学及生产资源,构建基于智能制造背景下校企合作教学新模式,推动传统教学模式向网络信息化、开放个性化转型。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融入产业、紧跟产业发展步伐的重要途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方可培养出技能优秀的应用型人才[5-7]。
1校企合作现态分析
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政策,主要途径是深入实施开展校企合作、探究合作模式、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并且取得了多样的成果。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模式、企业冠名班、校中工厂以及现代学徒制培养。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与企业的合作流于表面,校企双方责任权限的界定比较模糊;校企合作平台机制的建设不够贴近实际;学校考虑问题过于片面,仅把校企合作作为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就业的一种途径。
校企合作的基础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一个互通有无的知识技术储备库,以深度合作建立指导思想,优化双方资源。同时,教师与社会生产脱节,部分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缺乏来自企业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的教师,导致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需求[8-9]。
2硅湖學院校企合作改革方向(以机电系为例)
(1)进行工业机器人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方针,实施“项目引领,岗位模拟”的人才培养模式。博众需要的智能制造开发人员及智能制造维护人员,需要掌握机械、电气、液压气动、计算机控制等多项技术全能,不只是某一个专业或技术领域的专家里手,而是能够适用整个智能制造领域。
(2)校企联合开发特色教材及教学资源库。教学改革中需要加大实践比例,特色教材要突出实训环节,适用于企业生产环节要求。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前期主要开发工业机器人离线与现场编程、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护;后期开发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机器视觉识别技术、智能制造实训等。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将行业应用案例,专业标准,职业鉴定题库,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做成网络课程,提供线上教学。
(3)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进行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以博众工业机器人调试岗位为出发点,开发了工业机器人机械装配实训模块、电机拖动实训模块、电气与PLC实训模块、嵌入式系统实训模块、现场总线实训模块、特种电机实训模块和计算机仿真实训模块。为了推进校企合作,加快产学结合,我校与知名工业机器人公司合作建立工业机器人标准工作站、上下料生产线、分拣生产线、码垛生产线、装配生产线,进一步夯实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4)改革教学内容,删减知识点,满足企业需求。以目前工业发展的趋势,必须及时引入前沿技术,比如增加智能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在教学内容组织上,为了与传统的自动化控制理论有机融合,需要将每个项目分解成若干知识点,有层次、有深度地将以上新技术、新知识渗透到知识点里面。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技能大赛、顶岗实习、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分阶段逐层递进,构筑金字塔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同时,学校注重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及工匠精神的培养。校企双方合作育人,分工明确、密切合作,在教学内容上注入了思想道德教育元素,发扬任劳任怨精神,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彰显新时代大学生实践能力强,乐于奉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面貌。
(5)构建一套科学化、系统化、全方位的的评估指标体系。为了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科学规范化的发展,基于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的评估体系必须客观、公平、公正。该体系不仅可以减少经费的支出,又可打造校企合作育人的品牌活动,促进该活动健康、可持继发展。每位学生在企业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外,还须完成校外实习手册的填写,并由本校辅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对每位学生考核评价,并对优秀学生将予以表彰。
3结束语
智能制造背景下,硅湖学院整合校企双方教学和生产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从人才培养模式、教材及教学资源库、教学条件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和评估体系5个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基于智能制造背景下校企合作新教学模式,推动传统教学模式向信息化、开放化和个性化转型。
参考文献
[1] 杜全斌,王晓侃,赵丽霞,等.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12).
[2] 张兴华. 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建设[J]. 智库时代,2019(40).
基金项目:苏州高职高专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研究:智能制造背景下产教融合、共建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案例研究(2019JG314)
作者简介:潘世丽(1983-),女,江苏昆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
汤淋淋(1991-),男,江苏丹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优化。
关键词:智能制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我国企业招工和学生就业已陷入了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境地。非常多的高校应届毕业生由于理论知识薄弱,实践能力欠缺,就业时矛盾重重,导致“毕业”即“失业”的局面。
企业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招聘时更青睐于薪资待遇要求低、可以达到岗位需求的应届毕业生。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存在 “理论知识滞后、实践能力溃乏”的现象,不能满足企业岗位真正的需求,从而导致企业“招工难”[1-2]。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矛盾,高校与企业之间需要建立一种长期的、动态的、稳定的合作共赢关系。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要进行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运营机制和岗位要求的变化。以就业为导向,动态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在相互沟通交流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实践体系的建立,从而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3-4]。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硅湖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发展的新途径,整合完善校企双方的教学及生产资源,构建基于智能制造背景下校企合作教学新模式,推动传统教学模式向网络信息化、开放个性化转型。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融入产业、紧跟产业发展步伐的重要途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方可培养出技能优秀的应用型人才[5-7]。
1校企合作现态分析
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政策,主要途径是深入实施开展校企合作、探究合作模式、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并且取得了多样的成果。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模式、企业冠名班、校中工厂以及现代学徒制培养。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与企业的合作流于表面,校企双方责任权限的界定比较模糊;校企合作平台机制的建设不够贴近实际;学校考虑问题过于片面,仅把校企合作作为学生顶岗实习与毕业就业的一种途径。
校企合作的基础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一个互通有无的知识技术储备库,以深度合作建立指导思想,优化双方资源。同时,教师与社会生产脱节,部分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缺乏来自企业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的教师,导致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需求[8-9]。
2硅湖學院校企合作改革方向(以机电系为例)
(1)进行工业机器人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方针,实施“项目引领,岗位模拟”的人才培养模式。博众需要的智能制造开发人员及智能制造维护人员,需要掌握机械、电气、液压气动、计算机控制等多项技术全能,不只是某一个专业或技术领域的专家里手,而是能够适用整个智能制造领域。
(2)校企联合开发特色教材及教学资源库。教学改革中需要加大实践比例,特色教材要突出实训环节,适用于企业生产环节要求。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前期主要开发工业机器人离线与现场编程、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与维护;后期开发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机器视觉识别技术、智能制造实训等。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将行业应用案例,专业标准,职业鉴定题库,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做成网络课程,提供线上教学。
(3)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进行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以博众工业机器人调试岗位为出发点,开发了工业机器人机械装配实训模块、电机拖动实训模块、电气与PLC实训模块、嵌入式系统实训模块、现场总线实训模块、特种电机实训模块和计算机仿真实训模块。为了推进校企合作,加快产学结合,我校与知名工业机器人公司合作建立工业机器人标准工作站、上下料生产线、分拣生产线、码垛生产线、装配生产线,进一步夯实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4)改革教学内容,删减知识点,满足企业需求。以目前工业发展的趋势,必须及时引入前沿技术,比如增加智能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在教学内容组织上,为了与传统的自动化控制理论有机融合,需要将每个项目分解成若干知识点,有层次、有深度地将以上新技术、新知识渗透到知识点里面。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技能大赛、顶岗实习、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分阶段逐层递进,构筑金字塔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同时,学校注重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及工匠精神的培养。校企双方合作育人,分工明确、密切合作,在教学内容上注入了思想道德教育元素,发扬任劳任怨精神,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彰显新时代大学生实践能力强,乐于奉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面貌。
(5)构建一套科学化、系统化、全方位的的评估指标体系。为了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科学规范化的发展,基于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的评估体系必须客观、公平、公正。该体系不仅可以减少经费的支出,又可打造校企合作育人的品牌活动,促进该活动健康、可持继发展。每位学生在企业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外,还须完成校外实习手册的填写,并由本校辅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对每位学生考核评价,并对优秀学生将予以表彰。
3结束语
智能制造背景下,硅湖学院整合校企双方教学和生产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新路径,从人才培养模式、教材及教学资源库、教学条件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和评估体系5个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基于智能制造背景下校企合作新教学模式,推动传统教学模式向信息化、开放化和个性化转型。
参考文献
[1] 杜全斌,王晓侃,赵丽霞,等.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12).
[2] 张兴华. 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建设[J]. 智库时代,2019(40).
基金项目:苏州高职高专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研究:智能制造背景下产教融合、共建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案例研究(2019JG314)
作者简介:潘世丽(1983-),女,江苏昆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
汤淋淋(1991-),男,江苏丹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