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过实践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小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运用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所接受的信息,信息的传递方式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就容易接受,兴趣就浓。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很好地把握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这个教学工具,最大限度的为学生传递更容易接受的信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更多的聪明才智。
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喜欢多变、宽松的的教学环境。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相、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它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之中,其认知结构中的有关原认知处于激活状态为他们学习新知识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两个小兔子的萝卜问题,再解决猪八戒的西瓜问题。这样由于拉进了数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学生对问题的出现形式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非常高。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在教“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先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当这只蝴蝶刚“飞”上屏幕时,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结合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情形,很快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受此现象的启发还列举出了不少轴对称的实例。在这种动画式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学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他们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四、借助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例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考虑到在电视机已进入千家万户,学生通过看电视,对24时计时法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一已有生活经验,通过让学生欣赏收视率极高的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的《大风车》栏目的片尾曲,当学生说出《大风车》栏目的播出时间是“下午5:30”,再回放《大风车》栏目片头,定格在显示“17:30”时间的画面上,沟通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联系。在欢快的乐曲和生动有趣的电视画面中快速唤醒了学生的记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储备,发现一个时刻可以用不同的计时法来表示,初步感受到了24时计时法在电视中的广泛运用,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运用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所接受的信息,信息的传递方式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就容易接受,兴趣就浓。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很好地把握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这个教学工具,最大限度的为学生传递更容易接受的信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更多的聪明才智。
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喜欢多变、宽松的的教学环境。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相、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它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之中,其认知结构中的有关原认知处于激活状态为他们学习新知识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两个小兔子的萝卜问题,再解决猪八戒的西瓜问题。这样由于拉进了数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学生对问题的出现形式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非常高。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在教“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先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当这只蝴蝶刚“飞”上屏幕时,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结合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情形,很快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受此现象的启发还列举出了不少轴对称的实例。在这种动画式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学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他们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四、借助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是简单的使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
例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考虑到在电视机已进入千家万户,学生通过看电视,对24时计时法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一已有生活经验,通过让学生欣赏收视率极高的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的《大风车》栏目的片尾曲,当学生说出《大风车》栏目的播出时间是“下午5:30”,再回放《大风车》栏目片头,定格在显示“17:30”时间的画面上,沟通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联系。在欢快的乐曲和生动有趣的电视画面中快速唤醒了学生的记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储备,发现一个时刻可以用不同的计时法来表示,初步感受到了24时计时法在电视中的广泛运用,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