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不“套牢”?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549881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办公室里常碰上如此情景:正敲着各自的电脑。“噗”的一声,案上的台灯和面前的电脑化为黑暗。“讨厌!稿子写了一大半,白费劲儿了……”
  “你又不及时存盘?”
  “我又不是巫婆,可预知祸患,谁能边敲边存哪?”
  闻此,笔者常常泛起思想之波:无论金领、白领还是蓝领、灰领,又都被电脑“套牢”了。
  每年的“双11”,是网民的购物狂欢节,莫不是“剁手族”的“套牢节”?多少信奉熬夜最伤颜值的“美眉”,却在二更天爬起来,揉着“熊猫眼”、打着哈欠,边“扫货”边对手机另一端同时起床的闺蜜说:这个点避开了高峰期,牺牲点睡眠能抢着便宜货呀……
  而股市里常听见这样对话:“你被‘套’了没?”“‘套’了。”“哪有不‘套’的?都‘套牢’了!”……
  是啊,当代人何处不“套牢”?
  朋友多了有人脉,看似潇洒,你又被这行那界的朋友“套牢”了。大事小情,禮尚往来,花心思不?最掰不开镊子的是时间,何谓分身乏术?恨不能一下分为两半、三半,真是被“套”得瓷实!
  电脑走进中国千家万户,手机更属为人之“标配”,“银发世界”也用上了智能手机,这大大“方便”了你我,也束缚着你我。你休假畅游,你游哉优哉,可是一串彩铃或一个微信却将你的苦脸定格,甚至万里云霄的飞机上也能被“逮”,闹得有出游者要拉黑所有要在航班开通无线网络的航空公司……
  似乎伴著现代化大厦由“地基”向上升腾,笔者心里也在沉重地“打桩”——
  现代化科技带来现代物质文明,到底是人类的胜利,还是现代化科技的胜利?高科技更宏大地更新着人们的生活,可是它带来的“核冲击波”,特别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公共社会道德乃至人性、人情的冲击,何其巨大,又谁予关注?
  截至2015年底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中国手机用户数量达13亿,而高达全国人口92.5%的中国网民几乎都用手机上网(手机4G之后是5G)。
  “手机依赖症”只是“套牢症”之一种。在这个结论后面,陈列着一幅幅令人不堪回眸的场景——
  场景之一:2016年6月29日,34岁的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北京地铁站台上突然晕倒;一个月后,47岁的青岛早报体育部主任马洪文突发心梗……他们以猝死之躯树起一个黑色的感叹号:“工作比较拼,长期加班熬夜”(同事证实)……
  场景之二:“90后”女星徐婷因癌症不治于2016年9月怆然离世。至今,她自陈病情的微博仍让人动容:这26年来我好像从来没为自己活过……大学没读完就带着300块开始北漂住地下室、五年来拼了命的拍戏挣钱,全给家里了……得了癌症后居然有一丝的轻松……笔者恍然之间,感觉她临终前如美丽的梅花鹿,但是被绳索“套牢”了,她要挣脱,要飞……
  一个又一个“套牢”:疲惫的“工薪族”被房证“套牢”;满目的“低头族”被手机“套牢”;耀眼的“银发族”被保健品“套牢”;骄蛮的“富二代”被“炫富”“套牢”;喳喳欢叫的孩子们也要被各种“班”和补课“套牢”……无论男女老少,谁不被“套牢”?
  在这个被电子和网络吞没的年代,我们的“套牢症”其因有自。
  都听过那段“充满魔力的红舞鞋”的故事吧,启示殊深哪!现时社会形成一个个大圈小圈,试问各圈中“套牢”人,谁的脚上不穿一双红舞鞋?前述的“90后”徐婷穿“鞋”才舞了几天呀!如此“搏命”,扪心自问:为甚辛苦为谁忙?
  当代大儒梁漱溟先生认为,一直以来,人类都面临着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最大难题: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其他文献
没有什么是不能放手的。或许是入情太深,用心太重,有些东西我们觉得一放手就会天塌地陷,沒法活了,其实未必,这个世界上没有啥玩意儿是不能放手的,所差别的无非是主动还是被迫放手罢了。楚霸王舍了天下,柳三变轻了功名,李叔同弃了家室,沈从文离了文坛,姚明别了篮球,李娜扔了麦克,地球该咋转还是咋转,无非给后人留了一段谈资罢了。  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死了张屠户,不吃带毛猪。”失恋了,还会有新相好;老朋友断了
期刊
到参加工作了,才深深怀念起在过往的20多年時间里,我其实是生活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众多亲戚的爱的襁褓里和老师们的精心呵护中。认识“压力”这个词,但并没有真正了解它的含义。有升学压力吗?没有啊,智力中等偏下的学生只要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很容易地就上了高中进了大学,何况我的智力不在中等以下。多么欢乐的20多年啊,天真烂漫,胸中有诗,有远方。  甫一踏进社会,内心的欢乐就开始被稀释,无缘无故的焦虑,毫
期刊
一個小男孩天生腿有残疾,只能整天坐在轮椅上。一天,他痛苦地问妈妈:“上帝为什么让我不能走路,是上帝不爱我吗?”  “当然不是,我的孩子。”妈妈答道,“我们每个人在上帝眼中都是苹果,有的特别饱满和新鲜,所以,上帝就忍不住咬了一口。孩子,你就是那只特别受到上帝喜爱的苹果啊!”  聰明妈妈的聪明回答,将孩子的心灵引上了一条自信、仁爱而又懂得感激的道路。
期刊
雪花之白,白得纯粹。雪花之白可以说是悦目之白。它配得上“赏心悦目”这四个字。法国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诗中有这样一句:“我君临苍穹,像难解的司芬克斯;我把雪白心跟天鹅之白相融”。波德莱尔用雪白来自喻,他让我们看到:在他心灵的原野上,大自然和天鹅之间构成了一种极致的美丽与和谐。应该说,任何人眼里,白天鹅都是美的,它从静态到动态,从形体到色泽,从温柔的步履到飞翔的姿影,无不流溢出无与伦比的美丽。“雪白心
期刊
1881年,杰出的文学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临终前在词薄上写着他的一段名言:“……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不对,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即描写人的心灵全部深度。”这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针对一些人对他的作品的误读的矫正,也是对自己的作品明晰而深刻的评价。他的小说描写的是人的心灵的全部深度,他的书信也是来自心灵的全部深度。  一生处于贫困之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将近四百封的书信中,除过临终前两三年的几十封
期刊
东汉时,谯县有个赵太守,平素贪婪成性,作恶多端。一次病重在床,请名医华佗为其治病,华佗为他开了这样的一付药方:本是无赖赌徒,现居太守宝座。酒囊饭袋称雄,拍马溜须为途。拈花惹草成瘾,草菅人命无数。搜刮民脂民膏,不义之财致富。此官丧失人性,衣冠禽兽不如。判你千刀万剐,也是死有余辜。送上猛药一帖,看你吐是不吐!赵太守听完夫人读的药方,气得火冒三丈,只觉胸中热血翻滚,“哇” 的一声,将腹中淤血吐了出来。 
期刊
物尽其用应永久坚持  颜福林  盛斯才先生主张“物不可尽其用”(本刊2016年12期),把意思说反了。只有物尽其用方可有物可用。物尽其用理念应永久性坚持。这倒也不是如盛先生所说是传统文化的“正学”,那时“地大物博”,浪费点没啥。“物尽其用”最早见于耿可贵之《孙中山与宋庆龄》:“为了使我们苦难的祖国挣脱专制枷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尽其通……”辛亥革命时期还“地大物博”着呢,这是具有
期刊
饱含着对故土的深情和眷恋,带着对中国乡村问题的系列思考,初冬时节,平静的书市刮起了一阵猎猎的乡野之风。掀起波澜的不是什么经典名著,而是一本纪实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土后。该书以真实而辛辣的笔触,通过作者对阔别十多年故乡的回访,力透纸背地展示出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故乡农民的困惑和生存百态。  一次返乡,看到童年时清澈无比的坑塘,如今污蚀的变成了蚊虫的滋生地,从小就读的学
期刊
去读书馆借书,偶然瞥见图书管理员的书台上,放着龙应台的《目送》,黄绿色的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典雅,“龙应台目送”这五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忍住心里的狂喜,对管理员说:“这本可以借吗?”她显然是刚刚看过这本书,点赞道:“这本书很好,可以借。”我爱不释手地将书抱在怀里,很有些相见恨晚。  早先,在网上,在书上,或是在朋友的文字里,我有意无意地看到过有关龙《目送》中的经典句子:“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期刊
年轻时,我也曾和许多读者一样,为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而废寝忘食,然而最感动我的却是他的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前几天,纯粹偶然重读了这篇美丽的散文,不仅感受一如三十年前,还强烈唤醒了我1988年秋访问几位德国作家墓地的记忆。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茨威格1928年游历俄国后的收获,他把托尔斯泰墓地列为俄罗斯一切景物之首,这当然是他的一家之言。事实上墓地正如茨威格所描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