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的浆糊逻辑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un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界限不清会导致严重的浆糊逻辑,这是中国家庭很容易像一锅粥一样搅不清的原因。
  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句谚语,是中国的,也是中国式的真理,它和另一句话紧密地绑在一起:难得糊涂。糊涂哲学,不仅盛行于残酷的中国社会,是生存之道;也盛行于一样残酷的中国家庭,所以中国家庭,很容易像一锅粥一样搅不清。
  但心理学,也许可以将中国的家务事解析清楚。中国家庭那些常见的严重浆糊逻辑,多源自婴儿期的心理:你我不分(即婴儿和妈妈是一体的),整个世界都浑然一体,且婴儿“我”是绝对的世界中心,万事万物都围绕着我而运转,符合我想法的,就是善的,不符合的,就是敌意的。


  第一条浆糊逻辑:
  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我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设想家中有ABCDE五个人,而你是A,依照这一逻辑,你就会去干涉BCDE四个人的事,且BCDE也可干涉你的事。并且,你深切知道改变自己有多难,所以你很容易为改变BCDE而操心。
  第二条浆糊逻辑:
  所有的关系都是我的事。
  设想家中有ABCDE五人,而你是A。有界限的活法是,你只处理AB、AC、AD、AE的关系,至于BCDE间的关系,除非很特殊否则你不干预;浆糊逻辑则是,BCDE如何相处是我的事,而我和谁相处,也是每个人的事,我的好我的冤屈他们都要知道,都该为我说话……
  第二条浆糊逻辑,是中国家庭总是一锅粥搅不清的关键,且谁想管事谁就会被累死。并且,那个最想管事的人,常常正是家庭各种冲突的根源,因为他搅到了每个关系中,因而制造了大量问题。
  理清这一点很重要。别拿你认为正确的道理,去过度干涉别人,特别是别人间的关系。记得守住界限。
  第三条浆糊逻辑:
  我和你之间是透明的。
  即,你不用说我就知道你是怎么回事;我不用说你就该知道我是怎么回事。
  这是婴儿对完美母爱的渴求。婴儿不会说话,理想妈妈必然是,婴儿不用说,妈妈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成年人若持有这一逻辑,会很可怕,会造成无数误会。并且,这一逻辑总伴随着偏执,即,你怎么会不明白我是怎么想的呢?你就是这么回事,我当然知道。
  在中国家庭,界限之所以难建立,是因为对于普遍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成年人来说,界限和清晰,意味着亲密感的完全消失。有来咨询的人说,界限就等于死,他的意思是,确立界限,就意味着被抛弃。
  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不能建立界限,是因为整个文化没有界限意识。一旦形成界限意识,他们可以确立界限,而不会感觉到被抛弃。
  对于“成年婴儿”来讲,界限还意味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即,我的人是友,不属于我的人都是敌人。譬如,中国式离婚,离了太容易成敌人。像百家争鸣时代,几乎每一个思想流派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统一,且都强调统一思想。不统一思想,我们就会你死我活地斗。
  第四条浆糊逻辑:
  你们 = 你;我们 = 我。
  即,你家(族)中任何一个人让我不快,我都要找你麻烦;你让我不快,我找你全家(族)麻烦。反之亦然。
  譬如,你和婆婆起冲突,你找老公麻烦;你和老公起冲突,你找老公全家人麻烦;你和小姑不顺,你找老公麻烦。
  就此澄清一下,婆媳关系的关键是那个男人,他若能来调节,那是最容易的,但这并不等于,你和他的家族中任何一个人有了问题,你都要让这个男人去解决。这是一种简单思维。
  并且,常常是,恰恰因各种心理原因,男人是最容易退缩的那个人。这个时候,作为妻子,你要有智慧地去处理问题就显得很重要,而不是只要一起冲突就找老公,并且将他们家族给你的所有不快,都转给这个男人。
  这其实是很幼稚的婴儿心理。根源是,没分化出“我”与“你”,更没分化出“我”和“我们”,“你”和“你们”的区别。
  第五条浆糊逻辑:
  所有事都黏连成一个整体,没有当下。
  无数人发现,伴侣(特别是女性)记不住你的好,而你的坏他们永远记得。并且,他们将这些坏揉成一个整体,带着这个整体去看当下。结果是,现在这一刻你做得再好,也永远是沧海一粟。
  通常这个痛苦的整体都指向一种感觉:你对不起我!
  这种心理,是因在母婴共同体(六个月前的婴儿)中,妈妈当然是要为没有任何能力而又觉得无所不能的婴儿负全责。这种心理常见于女性身上,可能是,第一,中国女性的心理创伤普遍重于男性;第二,我们的文化强调,男人要为女人负责,特别是儿子为母亲负责。
  因这种心理,太多中国女性的一生,可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她人很好,就是恨老公。
  必须承认,已经总结的这五条浆糊逻辑,多见于女性,特别是女性恰好是大家长时,那会对整个家庭造成很大的冲击。
  第六条浆糊逻辑:
  我没问题。
  男人,特别是中国男人,很多人也有这些浆糊逻辑,比方说情绪控制力差的男性。不过,中国男人最常见的浆糊逻辑,我印象深刻的就一条:我没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
  1)我没问题,你有问题。
  2)我妈没问题。
  3)你懂什么?跟你说了你也不明白。
  4)我把钱都给你了,你還想要什么?
  5)别烦我,你爱怎样就怎样。
  6)我只要平静。
  男性这些常见逻辑,可以归为一点:别烦我,我这么平静这么顾家所以我没问题,你情绪那么大当然是你有问题。女性容易活在情绪中,而且中国女性容易觉得丈夫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且为此生出了很复杂的浆糊逻辑,而男性则容易使用隔离这一个招数,来对抗女性这些浓烈的情绪和浆糊逻辑。
  所以,中国电视剧很容易看到这种感觉:婆媳关系大战,儿子自然是焦点,而不见公公的身影。最终,这个婆媳大战的核心人物,也变成了公公。
  第七条浆糊逻辑:
  绕弯沟通。
  A对B不满,不和B直说,而是说给C,让C给B说,有时甚至对C都不明说,只是暗示C对B传话。这有多个原因:一,A与B间关系张力太大,作为巨婴,A对B常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要求;二,A直接谈时,易有无能感;三,因不是直接说的,所以我不必负责。
  第八条浆糊逻辑:
  归咎于第三者。
  A和B的关系出问题了,为了捍卫自恋,和对重要客体的维护,而将责任归咎于第三者C。这在三角恋中很常见。类似现象还有很多,奶奶和孩子处不好了,归咎于媳妇;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不够好,归咎于爸爸;夫妻关系不好,归咎于孩子。
  第九条浆糊逻辑:
  鞭打快牛——谁做事谁负责。
  中国官场的一个逻辑是:谁做事谁担责,所以容易出现的情形是,很多人不怎么做事,而领导用人时,则容易鞭打快牛,谁能力最强就猛使用谁,但出问题时,怕事领导容易将快牛牺牲。
  类似逻辑也出现在经典的中国式扶助老人却被讹诈事件中。老人讹诈扶助者,有微妙的心理,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老人讹人后,玩浆糊逻辑的权利体系跟着一起去讹诈扶助者,让扶助者为老人去负责,这太可怕。道德逻辑如只剩下道德逻辑,而对扶助者带来的是利益、心理和法律上的三输,那对扶助者是不能承受之痛。
  中国家庭这种逻辑也很常见,做事最多的,如果不够强势,很容易成为不仅要担责,还要成为被归罪的对象。
其他文献
在中国,因为我们的社会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于是界限这个东西从来都不清不楚。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而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  “私”是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  西洋社会有点像在田里捆柴,几根束成一把,几把
期刊
有着中国“时尚女魔头”称号的苏芒,时刻保持着“指点江山”的气场,但卸掉浓妆,脱掉高跟鞋,她却是一个温柔的女人。  一个文艺青年,却因为一股“什么都能干好”的冲劲,做起了销售。直到重新认识到时尚杂志的真正含义,那颗文艺的心才彻底爆发,站上引领时尚的高峰。  文艺青年一根筋  苏芒出身于济南一个艺术家庭,父亲是作曲家,自然期望她成为音乐大家。所以,苏芒从小就学古筝。15岁那年,她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但
期刊
一夜之间,她年轻的脸庞青春尽失,形同老妪。整整十年,20岁的胡娟住在80岁的躯壳里;这是一场无休止的噩梦,也是一段对生活最长情的告白。  胡娟,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近年来频频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她是各类访谈节目的常客,让她出名的标签是:“一夜”变老的女人。十年间,因为“获得性皮肤松弛症”,胡娟痛苦绝望,几欲自杀,丈夫朱继超却始终不离不弃,默默相伴。  频繁上节目,对他们的人生改变不大,贫穷、衰老,
期刊
离婚了,明明前夫不是个好爸爸,干嘛一定要为他圆谎、塑造“爸爸很爱你只是有苦衷”的假象?  找到我时,她问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你觉得,吴绮莉是怎么和女儿谈成龙的?  她离婚也有一段时间了,但一直秉承心灵鸡汤的教诲:不叫痛不抱怨,保持高贵的沉默;尤其在女儿面前,从不提前夫一句坏话,总是说:“爸爸妈妈不相爱了,所以我们分开过。但爸爸妈妈爱你的心,是不会变的。”逢年过节,总催女儿给前夫和爷爷奶奶打电话。
期刊
一个身份特殊的灰姑娘  谢赫·莫扎18岁就嫁进了王室。当时,她还是卡塔尔大学社会学系的一名大学生,卡塔尔王储哈马德的一次偶然造访,便被她出众的美貌所吸引,进而展开了猛烈的追求。莫扎的美貌在学校早已出名,她有精致的面孔,更有曼妙、性感的身材。  能被王储看上,作为平民,谢赫内心自然窃喜,但令她苦恼的是:她父亲是被卡塔尔元首哈法利,即哈马德的父亲,“钦定”的反动分子。  哈法利原只是一个部落酋长,19
期刊
约定的采访过了一刻钟,记者们在采访厅里来回踱步。没留神,应采儿悄悄地走了进来,几无声息。披着灰色西装,雪纺裙加上蓝色的尖角高跟鞋,卷发自然垂落,散发出成熟、干练且不失风情的辣妈味道。  她滴了几滴眼药水,可能是连续几天拍戏,眼睛太过干涩。待她坐下,她将那双大长腿熟练地微曲着侧放在一边,清了清嗓子:“开门见山吧。”  没有多余的言语。一场期待已久的采访,正如她的个性一样,直截了当。特别是聊到老公陈小
期刊
中国是一个重亲情和联结关系、却缺乏界限感的社会。  这一点,从中国人复杂的家庭矛盾可以看出:两个人结婚组成家庭后,矛盾本应来源于夫妻本身,但婆婆、丈母娘、小姑子、小叔子等内亲,却常常乱入成为夫妻矛盾最大的根源。  在中国的大家庭中,我们没有“独立人”的概念,永远不分彼此,没有你、我、他的区分,角色不清、界限模糊、彼此间缺乏尊重、责任义务纠缠不清,一方面渴望自由和独立,另一方面又无限制地把控制和依赖
期刊
罹患晚期癌症的丈夫为了让妻子落户,不至于死后家人退回原籍,艰难又小心地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在他眼里,户口是家里的头等大事。然而在妻子和孩子心里,更希望一家人好好在一起。  如果没有媒体“向死而生”这样的描述,相较于其他晚期患癌的病人,吴树梁的故事并无什么不同。在忍受11次化疗,40次放疗,6次生物治疗带来的日复一日的痛苦以后,吴树梁自觉,死其实是一种解脱。  在病房中,由于癌症并发症肠梗阻,已经9天
期刊
中国式父母很容易对子女产生债主心理,认为付出了大半辈子就有权操控子女的人生,大多生活被过度干涉的子女也因此无法从心理上跟父母断奶,两辈人界限不清由此导致了家庭关系的种种痛苦。  因历史、文化、宗教等性质的不同,中西方对于孩子所属权的认识截然不同。西方认为孩子是上帝的杰作,父母只是上帝指派的管家,而中国认为孩子是香火的继承,所属权是父母。  这造成了孩子截然不同的命运。  在西方的家庭中,成员间界限
期刊
从心理发展上看,一个人自我界限不清,是“不成长”的行为。不成长是为了获得安全感,但真实情况是,只有选择成长,即有清晰的自我界限,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  成长是与母体心理分离的过程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利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从心理发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渐形成的。胎儿在母亲体内,他感覺到他和母亲是一体的,母亲就是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