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思考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2811246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余文森在《教育时报》2006年第9、13期发表文章指出,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以看成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以看成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以看成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学指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它表现为:一是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
  从教育学专业角度来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观是:
  第一,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获得良好的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第二,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有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
  第三,发展就其形式而言,包括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内在发展是智慧发展,外在发展是知识发展,两种发展具有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传统教学过分追求外在发展,导致内在发展受损。
  第四,发展就其机制而言,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新课程在注重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生成性发展。
  第五,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眼前发展和终身发展。
  可以说,以上六个方面是新课程衡量教学有效性和发展性的专业向度。
  要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首先得了解、把握其表现与成因:
  (一)三维目标的割裂。其一,游离于知识与技能之外的过程与方法,为活动而活动。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孤立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内容的泛化。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三)教学活动的外化。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课堂表现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正激活。
  (四)教学层次的低下。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
  (五)预设和生成的冲突。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冲突的现象: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现之二,生成过多。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努力做到:
  第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确立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第三,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第四,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工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第五,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既提高知识教学的效率,又改善能力培养的效果。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途径,不解决这个问题,课程改革难以深入发展。《云南教育》2005年第9期对我校开展的“六顶思考帽教研模式”作过报道,可以说,这种教研模式的立足点和目标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从结果看——学生以前不知道的,今天知道了;以前不明晰的,今天明晰了;以前肤浅的,今天深刻了。从过程看——学生经历了
期刊
转变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得到教师的一致认可。然而,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对接受性学习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有的教师则对如何恰当运用接受性学习感到困惑。如何辩证理解、合理选用学习方式,值得语文教师关注与思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用“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接受性学习进行了科学分析,指出它不可
期刊
纵观参赛课示范课,创设教学情境成了执教者关注的热点,也成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创设生动具体现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可以说,一个为导学而创设的情境,能帮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而一些偏离教学目标,只供摆设的教学情境,只会浪费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创设教学“佳境”    一创设呈现背景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常言说:“良
期刊
《松鼠和松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课文叙述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懂得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又非常喜欢小动物,课文内容必然会强烈地吸引他们。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量和朗读基础,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
期刊
有人去买警犬,香港产的要10万元,德国产的要100万元。有什么区别呢?买主拿一包海洛因给它们闻,然后藏起来。两条公警犬同时被放出,它们同时找出了海洛因。“10万元的和100万元的也差不多嘛。”买主说。  卖警犬的人提议再试一次。同样是找藏匿的海洛因。但这次在路上出现了一条母狗。两条警犬被放出后,同样直奔海洛因所在地。精彩出现了,香港警犬开始注意母狗,越跑越慢,接着就与母狗亲热起来了。而德国警犬却置
期刊
□执教:张 俊 评析:何家良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片段一:联系生活,感知1000以内的数。    师:刚才我们通过数方块计数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通过拨计数器掌握了“个”“十”“百”“千”之间的关系。你们学得特别棒!老师还想邀请大家参加射击比赛。每一大组推选一名射击手,其他同学拿出计分卡(计数器卡片)当计分员,你们愿意吗?  生:愿
期刊
编者按: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不少学生对作文存在畏难心理,把作文当成一个包袱,消极应付,严重影响习作水平的提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由“害怕写”到“喜欢写”。围绕这个话题,昆明市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唐朝霞工作室几位老师的做法或许能给广大教师一些启示。    唐朝霞(昆明市五华区武成小学)从体验入手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长期以来,许多学生怕写作文,绝大多数
期刊
一、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萌芽并获得发展的前提。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缺乏生活经验,抽象思维能力差,语言表述不完整,头脑里还没有建构起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的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一年级的教材中有大量以图形或图文结合形式呈现的问题情境。例如,一年级上册中“有几枝铅笔”一课,
期刊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在购物中使学生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在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1元以内的
期刊
教材: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  设计理念:《向往奥运》本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肖复兴通过描述自己采访巴塞罗那奥运会和奥运明星时的强烈感受,抒发了对中国北京申奥成功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篇文章语言流畅,情真意切,耐人寻味,是一篇进行朗读训练、陶冶美好情操、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