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余文森在《教育时报》2006年第9、13期发表文章指出,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以看成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以看成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以看成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学指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它表现为:一是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
从教育学专业角度来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观是:
第一,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获得良好的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第二,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有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
第三,发展就其形式而言,包括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内在发展是智慧发展,外在发展是知识发展,两种发展具有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传统教学过分追求外在发展,导致内在发展受损。
第四,发展就其机制而言,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新课程在注重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生成性发展。
第五,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眼前发展和终身发展。
可以说,以上六个方面是新课程衡量教学有效性和发展性的专业向度。
要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首先得了解、把握其表现与成因:
(一)三维目标的割裂。其一,游离于知识与技能之外的过程与方法,为活动而活动。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孤立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内容的泛化。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三)教学活动的外化。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课堂表现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正激活。
(四)教学层次的低下。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
(五)预设和生成的冲突。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冲突的现象: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现之二,生成过多。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努力做到:
第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确立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第三,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第四,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工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第五,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既提高知识教学的效率,又改善能力培养的效果。
◇责任编辑:刘岭南◇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学指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它表现为:一是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
从教育学专业角度来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观是:
第一,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获得良好的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第二,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有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
第三,发展就其形式而言,包括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内在发展是智慧发展,外在发展是知识发展,两种发展具有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传统教学过分追求外在发展,导致内在发展受损。
第四,发展就其机制而言,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新课程在注重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生成性发展。
第五,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眼前发展和终身发展。
可以说,以上六个方面是新课程衡量教学有效性和发展性的专业向度。
要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首先得了解、把握其表现与成因:
(一)三维目标的割裂。其一,游离于知识与技能之外的过程与方法,为活动而活动。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孤立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
(二)教学内容的泛化。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三)教学活动的外化。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课堂表现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正激活。
(四)教学层次的低下。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
(五)预设和生成的冲突。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冲突的现象: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现之二,生成过多。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努力做到:
第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确立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第三,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第四,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工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第五,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既提高知识教学的效率,又改善能力培养的效果。
◇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