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许多守护神,连中国人自己都没见过它们的真身,大多来源于早期文明对自然的崇拜和宗教信仰,或是外来文明的影响,比如说狮子,我们经常能看到它们形形色色的蹲在大门外,有的呆萌可爱,有的庄严肃穆,模样、姿态也是变化万千,最早由西域进贡给当时的中原王朝,所以在古代能见到狮子的人,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达官贵人,而绝大多数古代中国人终其一生也没见过活狮子的形象,靠的只能是想象。
在上古神话中,有一种长着鱼泡一样眼睛的呆萌呆萌的神兽叫狻猊,这两个字比狮子可难念多了,它是龙的第五个孩子,形象很像狮子,是个喜欢安静待着不乱动的好孩子,佛祖看它比较乖,就收在座下了,郭璞在《尔雅·释兽》中注解说,它就是獅子!唐代高僧慧琳也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关于此类记载,还有汉代初年成书的《尔雅·释兽》中,有“狻鹿(猊),如猫,食虎豹”的描述,可以说,狮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被当做一种神话生物,而不是现实中的动物,狻猊也是独属于中国对狮子的一种称呼。
中国最早有可能见过活狮子的人是张骞,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他到达的地方,正是狮子分部的区域,只是没有过多的记载,直到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王遣使进贡狮子,这是史书记载的中国皇家与狮子的第一次接触;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安息王满屈再次献狮子,一同献上的还有孔雀等“西域特产”;汉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疏勒国又献来狮子和犀牛。在这同一时期,月氏也有献狮子的记载。
《洛阳伽蓝记》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北魏孝庄帝时,波斯国献狮子,皇室将其养于皇家园林中。孝庄帝很好奇,到底狮子厉害还是老虎厉害,结果园中的虎豹,见狮子,都闭目低首,不敢仰视。孝庄帝大为感慨,从此中国古代帝王都认为狮子是百兽之王。但这一时期能见到狮子的人,基本是皇家和内廷,无缘得见,直到魏晋南北朝,佛教进入中国传播,才将佛教中的狮文化带人民间,普通人往往却也难得一见。
听闻,释迦牟尼佛出生之时就有五百狮子前来朝贺,作为护法。在佛教艺术中,狮子就被当做万兽之王,用于辟邪护法,而释迦摩尼的声音,也被成为“狮子吼”。从佛庙中的雕像看,狮子作为佛的坐骑,一副庇佑四方的模样。唐朝宫廷中中亚艺人驯狮为给皇帝祝寿,李白在《上云乐》中写道:“五色师子,九苞凤皇。是老胡鸡犬,鸣舞飞帝乡。”
唐末宋初,商品经济繁荣,坊墙被废,石狮子也顺利从宗庙到朝堂,再到寻常百姓家,担当起各户望族的守护神,蹲在门前,成为看家护院的保安,随着历史演变,其造型更趋于生活化,清代《扬州画舫录》中曾文字规定狮子的营造格式:“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这也是现代石狮的基本雕刻形制。
在古代,狮子更多是被赋予了吉祥和守护的含义,而现代,也继续传承着这一种守护方式,但凡中式庭院或机构单位门前,还能见到各种石狮,有的形象还能让人忍俊不禁,不由感悟:这来自西域的狮子,已然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符号。
现代石狮的种类如下:
北京狮:即北京的石狮,特指故宫石狮。北京狮的造型一般尊严而又大气,它是皇权的象征,是皇家守卫门户确保皇宫安宁的瑞兽,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它体态壮硕雄健、威锰无比、气势非常。统治者认为狮子不但可以避邪,还可带来祥瑞之气。北京狮为雌雄一对。狮头饰鬃髦,颈悬响铃,肌肉发达,气势雄伟。雌狮前左脚下有一幼狮仰卧作嬉戏状,雄狮前右脚抚踩一绣球,底座有繁缛精致的卷叶纹。故宫铜狮已成为所有传统狮子造型中的典范。
献钱狮:是因石狮造型前一般常饰一串古钱而得名,它是南方石狮当中的一种造型。献钱狮寓有招财进宝之意,造型可爱乖巧,富有灵性。它是汉族民间最为常见的一种石狮造型之一,常摆放于寺庙或是祠堂门前。献钱狮一般也为雌雄一对,雄狮常饰于大串的铜钱,寓意招财进宝。而雌狮则戏玩着小狮子,寓意人丁兴旺之意。
网球狮:又常叫做戏球狮,它也是南方最为常见的一种石狮造型。网球狮的造型是从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双狮戏球图演变而来的。相传狮为百兽之王,是权力与威严的象征。狮子戏球被认为是可以以驱邪化吉的,所以网球狮的造型在汉族民间很受人们的喜欢。网球狮的造型一般也是雌雄一对,但雌雄狮子都在滚玩着形状一样的大绣球。
潮汕狮:是流传于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石狮工艺造型,潮汕狮像狮子,又不像狮子,是一种经过夸张美化了的艺术形象。按著名木雕艺术家张褴轩的传艺口诀:“厅狮十二两头”意思是潮汕狮头的特色,着重于夸张狮头,突出重点。潮汕狮狮头高昂、鼻大嘴阔、双目圆瞪,头和脚遍布卷毛,身披鬃毛道道,既符合狮子的生态,又同整体的夸张相协调。头大身小,但因坐势十分得体,因而令人感到它体态浑厚有力而工整优美,庄严雄伟而生动有趣。
港币狮:是舶来之物,随西方银行的传人,最早出现在香港银行的门前,所以因此而得名。这类石狮比较写实,造型和真实的狮子造型差不多。它们一般是雄雌一对,或站或立于银行大门两侧,一般雄狮子嘴巴张开,寓意招财进宝。而雌狮子着闭着嘴巴,寓意守财之意。
戏狮:又称顽狮、喜狮,其造型看着喜庆,指的是玩耍形象的狮子。
普通的民间狮子:雕刻师根据自己的喜爱,自己的思想创作而成,其造型千奇百异,但也大同小异,万变不离其宗。
编辑/徐展
在上古神话中,有一种长着鱼泡一样眼睛的呆萌呆萌的神兽叫狻猊,这两个字比狮子可难念多了,它是龙的第五个孩子,形象很像狮子,是个喜欢安静待着不乱动的好孩子,佛祖看它比较乖,就收在座下了,郭璞在《尔雅·释兽》中注解说,它就是獅子!唐代高僧慧琳也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关于此类记载,还有汉代初年成书的《尔雅·释兽》中,有“狻鹿(猊),如猫,食虎豹”的描述,可以说,狮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被当做一种神话生物,而不是现实中的动物,狻猊也是独属于中国对狮子的一种称呼。
中国最早有可能见过活狮子的人是张骞,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他到达的地方,正是狮子分部的区域,只是没有过多的记载,直到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王遣使进贡狮子,这是史书记载的中国皇家与狮子的第一次接触;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安息王满屈再次献狮子,一同献上的还有孔雀等“西域特产”;汉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疏勒国又献来狮子和犀牛。在这同一时期,月氏也有献狮子的记载。
《洛阳伽蓝记》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北魏孝庄帝时,波斯国献狮子,皇室将其养于皇家园林中。孝庄帝很好奇,到底狮子厉害还是老虎厉害,结果园中的虎豹,见狮子,都闭目低首,不敢仰视。孝庄帝大为感慨,从此中国古代帝王都认为狮子是百兽之王。但这一时期能见到狮子的人,基本是皇家和内廷,无缘得见,直到魏晋南北朝,佛教进入中国传播,才将佛教中的狮文化带人民间,普通人往往却也难得一见。
听闻,释迦牟尼佛出生之时就有五百狮子前来朝贺,作为护法。在佛教艺术中,狮子就被当做万兽之王,用于辟邪护法,而释迦摩尼的声音,也被成为“狮子吼”。从佛庙中的雕像看,狮子作为佛的坐骑,一副庇佑四方的模样。唐朝宫廷中中亚艺人驯狮为给皇帝祝寿,李白在《上云乐》中写道:“五色师子,九苞凤皇。是老胡鸡犬,鸣舞飞帝乡。”
唐末宋初,商品经济繁荣,坊墙被废,石狮子也顺利从宗庙到朝堂,再到寻常百姓家,担当起各户望族的守护神,蹲在门前,成为看家护院的保安,随着历史演变,其造型更趋于生活化,清代《扬州画舫录》中曾文字规定狮子的营造格式:“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这也是现代石狮的基本雕刻形制。
在古代,狮子更多是被赋予了吉祥和守护的含义,而现代,也继续传承着这一种守护方式,但凡中式庭院或机构单位门前,还能见到各种石狮,有的形象还能让人忍俊不禁,不由感悟:这来自西域的狮子,已然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符号。
现代石狮的种类如下:
北京狮:即北京的石狮,特指故宫石狮。北京狮的造型一般尊严而又大气,它是皇权的象征,是皇家守卫门户确保皇宫安宁的瑞兽,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它体态壮硕雄健、威锰无比、气势非常。统治者认为狮子不但可以避邪,还可带来祥瑞之气。北京狮为雌雄一对。狮头饰鬃髦,颈悬响铃,肌肉发达,气势雄伟。雌狮前左脚下有一幼狮仰卧作嬉戏状,雄狮前右脚抚踩一绣球,底座有繁缛精致的卷叶纹。故宫铜狮已成为所有传统狮子造型中的典范。
献钱狮:是因石狮造型前一般常饰一串古钱而得名,它是南方石狮当中的一种造型。献钱狮寓有招财进宝之意,造型可爱乖巧,富有灵性。它是汉族民间最为常见的一种石狮造型之一,常摆放于寺庙或是祠堂门前。献钱狮一般也为雌雄一对,雄狮常饰于大串的铜钱,寓意招财进宝。而雌狮则戏玩着小狮子,寓意人丁兴旺之意。
网球狮:又常叫做戏球狮,它也是南方最为常见的一种石狮造型。网球狮的造型是从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双狮戏球图演变而来的。相传狮为百兽之王,是权力与威严的象征。狮子戏球被认为是可以以驱邪化吉的,所以网球狮的造型在汉族民间很受人们的喜欢。网球狮的造型一般也是雌雄一对,但雌雄狮子都在滚玩着形状一样的大绣球。
潮汕狮:是流传于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石狮工艺造型,潮汕狮像狮子,又不像狮子,是一种经过夸张美化了的艺术形象。按著名木雕艺术家张褴轩的传艺口诀:“厅狮十二两头”意思是潮汕狮头的特色,着重于夸张狮头,突出重点。潮汕狮狮头高昂、鼻大嘴阔、双目圆瞪,头和脚遍布卷毛,身披鬃毛道道,既符合狮子的生态,又同整体的夸张相协调。头大身小,但因坐势十分得体,因而令人感到它体态浑厚有力而工整优美,庄严雄伟而生动有趣。
港币狮:是舶来之物,随西方银行的传人,最早出现在香港银行的门前,所以因此而得名。这类石狮比较写实,造型和真实的狮子造型差不多。它们一般是雄雌一对,或站或立于银行大门两侧,一般雄狮子嘴巴张开,寓意招财进宝。而雌狮子着闭着嘴巴,寓意守财之意。
戏狮:又称顽狮、喜狮,其造型看着喜庆,指的是玩耍形象的狮子。
普通的民间狮子:雕刻师根据自己的喜爱,自己的思想创作而成,其造型千奇百异,但也大同小异,万变不离其宗。
编辑/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