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然:一日忘机一日欢

来源 :艺术生活快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949423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然带着北方女子的爽快利落,但血脉里又有着南方女子的细腻敏感。
  她拒绝物质对自己的侵蚀,对于自己拥有的一切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她希望自己永远带着一双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她觉得只有用一颗孩子一样的心才能在艺术上追求更自由的自我。
  
  艺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的美术?
  会然:我从小就爱画画,小时候的邻居因为我老到她家画画,曾抱怨我把她家的纸都用光了。后来上了美术高中,算正式开始学画,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中央工艺美院书籍艺术系,后来分配到出版社,一直到现在。我走的是一条比较顺的路。
  艺报:怎么想起来画国画呢?
  会然:设计这行“是做嫁衣的”,总体是为他人服务,设计者本身没有什么自主权,很多自己的设计想法没办法实施。这跟我自己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所以我就干脆学画画了。
  艺报:为什么选择中国画呢?
  会然:原来我画了几年的油画,在中央工艺美院学习,接触的基本上都是西方的东西,很自然地就会选择油画。我原来特别喜欢油画的那种色彩和质感,但是慢慢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越来越喜欢中国画了,很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化,如宗教、哲学、文学诗词等等。通过研究这些中国文化我发现中国画最能表达我的心境,中国写意画的书写感能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艺报:你的老师刘巨德给你的影响是什么样的?
  会然:一开始想表达自己内心的时候,一直不得法,我就去找刘老师,他并没有告诉我怎么去画,而是引导和启发我。后来,我在接触了两三年的国画以后,再去找刘老师,这次他特高兴,跟我先后握了三次手,向我祝贺,说“你摸索了很长时间,现在你找到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方法了”。而且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应该为迎春花的率先开放喜悦兴奋,也应该为严冬来临后腊梅的开放而高兴和祝贺”。我觉得那句话就像在说我,当时我非常感动,那种感觉好像是从一个死胡同里走了出来,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艺报:你的画给人一种很自由的感觉?
  会然:我觉得这跟我的天性有关,我的天性就是不受约束。其实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我是非常本分的,但是我在画画的时候就非常放得开。为什么没约束?因为我喜欢天“韵”流溢的东西,我特享受笔墨在线条游走的过程中,发散出那种流动的、生命周游的气息。
  艺报:你的视野也比较宽?
  会然:我觉得一个人应该吸收多方面的营养,这样营养搭配才能够更全面和充分。 我是从西画入手的,马蒂斯、毕加索的线描我临习得太多了,我还喜欢德·库宁的那种痛快淋漓的油画。我学中国画的第一个老师是常道先生,他是1961年从中央美院毕业的,他画的中国画非常纯粹,传统的功夫了不得。我跟常道先生学习中国画传统的审美和笔墨,又从民间的版画、剪纸和瓷画中吸取了很多造型的灵感。可以说, 我吸收的是东西方两极的东西,经过酝酿、发酵后,在创作中找到其中适合自己的点。
  艺报:你的题材也选的比较当代?
  会然:我觉得题材其实不重要,我对很多方面的题材都有兴趣,艺术家每个时期可能有每个时期想要表达的东西。
  艺报:你喜欢书法吗?
  会然:书法中我喜欢魏碑,《石门铭》我写的最多,我在书法里面找到了很多中国画特别需要的东西,理解了“书画同源”和黄宾虹说过的“作画当如作字法”。像我的老师衲子先生,他写的字刚柔并济、收放自如,节奏感非常强,书画浑然一体,境界卓然超拔。 我学书法的另一位老师是卜希阳先生,是研究中国古文字学的书法大家,学问非常深厚,我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临习,找到了中国书法的源头,从中领悟到很多艺术的真谛。 我觉得如果我不写书法,绘画不可能提升的那么快。
  艺报:书法写了多久了?
  会然:如果要说开始写那就很早了,但是我是断断续续写的。如果说坚持每天都写的话,有6、7年了,书法是我每天的必修课。
  艺报:你理想中的艺术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会然:我认为应该是更自由的。一个人的艺术实践一般来说是由生到熟,再由熟转生,有这么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我现在已经由生到熟了,但是由熟转生这一步还需要一个过程。我的老师衲子先生说过,永远把“不会”放在顶门。这样,在观察世界的时候,你永远有新鲜感,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小孩子对这个世界总保持着好奇心,成人根本已经没有这种心态了。我自己就常想 “能婴儿乎”,每天就把自己当成小孩一样去看待世界。
  艺报:你用这种心态,会不会和社会背道而驰?
  会然:不,在平时的生活中,我是非常理性的。我说的这种心态是用在画画上的,用一个孩子的眼睛和心态去观察和创造。 还有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一日忘机一日欢。”少机谋、少计较,才能真性流露,能达到这种状态是最开心的。
  艺报:你平时喜欢什么?
  会然:西方的古典音乐,莫扎特、肖邦这样纯古典的;中国的我比较喜欢独奏的,古琴、古筝、二胡都喜欢,但是大型合奏的不喜欢,受不了那种闹,我喜欢静的感觉。我都觉得我OUT了。(笑)
  艺报:你在这个过程中会不会遇到很多烦恼?
  会然:人活在世上肯定是苦的,像佛教讲的生老病死,但佛教也是积极的,认为人应该有一颗平常心,所有事情都是有因果的。我相信好因会有好果,而且我对物质上的要求不高,物质越简化,精神上才会越丰富,人不能被物欲牵着走。我现在不坐班,把家操持好了,孩子也不太要我操心,衲子先生有个闲章“煮粥之余”,我觉得自己也可以弄个“做饭之余”。我对我现在的生活现状非常满足,我非常珍惜现在这种宁静平和的状态。
  艺报:你有没有喜欢的画家?
  会然:我觉得我受关良影响的比较多,还有黄宾虹、齐白石、林风眠,我觉得这四位大师是我难以逾越的高峰。
  艺报:你先生也是搞艺术的,你和他会不会因为艺术理念不同而产生争执?
  会然:不会,我们会互相交流,但是不会互相干涉。我们都尊重对方的想法,没必要让对方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正因为存在多样性,所以这个世界才精彩。
其他文献
我试着去回想当有人问起广州的青年艺术家创作状态的时候,我是如何回答的。大概每次我都像此刻这样踌躇,犹如从任何地方去到别处的艺术工作者一样,对其“本地”都存有一些由于只言片语难以说明而产生的纠结情绪。试想一下,当我问北京的艺术生态怎样的时候,你会从何说起?起码,在这个如此发达的媒体时代,我没有见过几篇文章会毫不隐晦地谈论北京的艺术生态。  无论我们是出于何种需求去谈论广州,都无法规避观望的实情。可谁
期刊
作为革命干部的城市精英要到农村去接受思想上的洗礼,“与群众打成一片”,这就杜绝了将乡村对象化的城市视角,使得那一代的共产党员能够接过传统士绅的担子,成为乡土社群新的政治秩序乃至艺术秩序的创造者和维护者。据说,针对艺术家欧宁在安徽的“碧山计划”,当地农民首先询问的并非这一艺术运动理念的成败,而是“为什么来了那么多城里人,我们却一个钱也没赚到?”1欧宁的目标“重建乡村公共生活”看来尚无法得到乡村的实际
期刊
《全球》是迪德里克·迪德里克森和安森·法兰克基于斯图尔特·布兰德的《全球目录》而策划的一个项目,首辰于柏林的世界文化宫。1966年,布兰德发动了一场运动,要求公布他认为当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所掌握的有关地球的卫星图像,他相信这些图像将可能成为代表人类共同经历和命运的一个有力符号。就是这样的一张图像被用于目录的封面,并以“蓝色弹珠”一名广为人知;它呈现的是在漆黑的背景下熠熠发光的蓝白色地球。布兰德同
期刊
一次,我在饭桌上偶遇一个年过半百的诗人。他喝得酩酊大醉,瘫坐在地上嚎啕:“这个世界没有爱啊”。随后,他掏出手机打电话。两个小时后,当我再次注意到他时,他依然在打电话,从未间断。我心想,幸亏这个世界还有电量如此充足的手机电池板,不然就真的更悲伤了。  一次,理工男苦追了半年之久以后,终于打算向女文青表白。他讷于言却不敏于行,只因男女双方我都认识,就拉我在边上为他壮胆。他表白了,她哭了,然后答应了。事
期刊
如果把“艺术与乡村”理解为以艺术介入当代中国农村建设的议题的话,首先应该思考的是其中可能包含的学科领域、研究视角和有价值的议题,同时必须以批判性的目光回溯20世纪中国农村与政治的关系和曾经发生的“艺术与乡村”的历史。本文试图在历史批判和综合思想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以公共艺术的实践介入当代农村建设的一点想法。作为美术史研究者,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美术史上的“艺术与乡村”。与中国农业文明的性质相比,古代美
期刊
展览时间  2014年5月24日 -8月29日  展览地点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帕维尔·阿瑟曼可能是当代最有活力的艺术家之一,作品、参与项目多,系统极其庞杂,甚至让人费解。尤伦斯所展二件作品(算上与央美学生合作的“垃圾拼装龙”,共三件)基本就是阿瑟曼创作的两端: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的《威尼斯人》(The Venetians)是在华沙美院毕业作品(1993自画像)时期就已经确立的带有魔幻神秘驱动的
期刊
胡斌[栏目主持]  艺术群落调研 [广东/深圳]  近些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群落和自我组织的现象越来越引人注目,同时也激起很多可以讨论的问题。群落和组织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经济条件、环境氛围、教育背景等等。它们不少是针对目前的艺术系统而形成的一种自发的、自然的集结方式,但它们的介入多少改变了这个系统的生态,并引发一系列的反应。胡斌自2005年就开始关注广东和深圳地区的自我组织现象,并对此做了长期的考
期刊
唐永祥的画面质朴,甚至有些笨拙,画面形象层层累积,每一个画面的覆盖和清理都是一次次“挣扎”和“纠结”的结果,在愈来愈趋向于干净和纯粹的画面之下所覆盖着的是艺术家每个阶段对前一时期思考的自我否定。  唐永祥参加的展览并不多,2012年在禾木空间所做的《皮肤》是其第一个个展,去年冬天魔金石空间为其做了第二次个展《唐永祥》。  唐永祥的作品总是让人感觉意犹未尽,有一种未完成的残缺和遗憾。“表皮”与“表象
期刊
2014年5月27日-7月27日  展览地点  广东时代美术馆  无论在实质还是比喻层面,视觉、感知和观念的体系都变得日益动荡。展览“风景:实像、幻象或心像?”以此为出发点,呈现来自不同地区、环境和的艺术创作,通过将自然作为图像生产、再现和复制的空间,这些艺术家们追随人们对自然不断变化的体验。展览以富有创造性的视角来连接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文化语境,即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中国珠三角:从控制论乌托邦和
期刊
1990年代的中国艺术家习惯称出生于荷兰德温特的戴汉志先生(Hans van Dijk 1946-2002)为汉斯或老汉斯,所以后来出现的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在中国被称为小汉斯。戴汉志的长相有些像白求恩,生平事迹也有些像。戴汉志是中国文化的研究者,二十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亲历者和活动组织者。戴汉志早年在荷兰学习艺术和设计,曾经当过独立艺术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