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美术教育的新话语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ll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是进行美术活动的基础,任何美术活动的方式都是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是一种活动和结果,作为一种教育学的话语已被我国教育学者所关注,它已经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和变革亮点。
  一、体验是《美术课程标准》在教育理念上的突破
  《美术课程标准》是全日制义务教育中,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美术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毋庸质疑,它对美术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体验、自身理解、自身解读,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对不同的人必然是不同的。因此,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师生真切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的“体验课程”。
  《美术课程标准》不仅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意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特别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和过程,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它更关注了学生学习时的体验,体验也使美术学习进入了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美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论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领域,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得到陶冶,丰富视觉与触觉的感受,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不难看出,《美术课程标准》也是美术课程观上的一次变革,它必然对教学改革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体验是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在内容设计上,改变了以往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而是以教学活动来设立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这种把教学内容由“静态”“平面”转化为“动态”与“立体”,突出了学生主体的作用,更突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的重要地位。
  体验是身临其境或亲自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亲历中获得认知和情感。美术活动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在创作欣赏者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既需要诉诸心理、生理,又要诉诸情感的美术语言并加以体验,更需要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中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因此教师就不能以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情和认识,而是在美术活动体验中到乐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趣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各种疑难和困惑,学生只有经历探索新知,才能与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学观是一致的。
  同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信息,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他们反对传统教学情境化的做法,提倡情境性教学,这种教学是使学习者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富有创建性教学思想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或心理上虚拟经历,获得认识或情感。这种实践、心理的亲历性正是体验的本质特征。美术教学中,教师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等方式也是在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体验是其个性特征和美术价值观的统一体
  从体验的个性特征来看,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在性格、兴趣、爱好、气质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这种个性的本质特征的独特性的不同,必然对事物的前理解不同,故体验也各不相同。即便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主体也完全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去亲历,得到不同的认知,产生不同的情感。因此体验是个人的、个性的,是不能相互取代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个性的体现,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没有个性的存在,没有个性表现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创造力。因此,丰富而自由的个性是一个社会能产生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艺术作品展示人的丰富性之所在。美术作为造型视觉艺术,在促进人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方面,在促进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价值。美术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艺术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目前从我国的美术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更多的是一种导向性目标,而非标准性目标,这就意味着在美术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未必达到一个标准,应在自己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实际上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个性本质特征的独特性,也就是保护学生的差异性,因为差异不仅是美术教育的基础,更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正因如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方案中把: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发展列为教育原则。
  “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意义的方式”。体验作为“体验课程”和教育学中的一种话语,作为美术活动中的最基本的因素,值得每位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探究。
其他文献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实际上,新课标是强调“阅读要读”、“阅读要自己读”、“阅读是学生读”。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其实很少有机会真正阅读,语文课上,老师不等学生把课文仔细地阅读,就迫不及待地牵
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使我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怎样搞好英语入门教学?怎样认识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怎样兼顾学生的英语应试水平和英语的交际能力?英语教学中“差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防止大面积地出现“差生”?……在如此众多的问题中,一直困扰并促使我努力探索的是如何把防“差”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本文笔者从防“差”工作的必要性、意义和措施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语言实践中积累产生从而又指导和运用于语言实践,使我们能更好地在语言运用中准确地把握语言的韵律、节奏、情感、规则。  英语语感对于学习者而言,就如乐感之于舞者、灵感之于作家、美感之于画家,对促进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提升和发展,有着神奇的推动作用。而语感必须以大量的语言实践为基础,经过长期的  艰苦的语言文字训练才能形成。笔者认为,读书是语感训练的基础,是
语文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布置学生作业时,采取“题海”战术,既不考虑学生在学业水平上存在的差异,也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而且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呆板、重复、单一。这样不仅无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达不到训练作业的实际效果。现就如何设计初中语文作业,谈一点
摘要:新课改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倡导在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学思想政治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新课改 思想政治 情境教学 实施 效果    一、前言  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过程是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把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思想信念,进而又外显为品德行为。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