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堡太极拳历代宗师录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entin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堡太极拳以地名称谓,为我国太极拳六大门派之一。赵堡镇,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它南傍黄河,北依太行山,西接王屋山,东临平原,是华北通往西陇、南越的主要津渡。赵堡经济文化繁荣,商贾云集,素有富冠海内美誉,为温县东大门和中州重要古镇。明万历年间,本镇小留村蒋老夫子(蒋发)学拳于山西太谷,返乡后,将所学武当太极拳法传与本镇邢喜怀,赵堡太极拳由此而开始繁衍。


  赵堡太极拳,因其保守,长期不被外人了解。但是,它在本地却有着深厚的基础,各代英才辈出,许多事迹广为传颂。从明末至清中期,经过邢喜怀、张楚臣、陈敬柏、王柏青、张宗禹、张彦、陈清平、张应昌等历代宗师不断继承弘扬,赵堡太极已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拳法;到了清代末年,赵堡太极拳以和兆元为代理架最精;以张应昌为领落架擅长;而腾挪架(后为忽雷架)则以李景颜为冠。其后,张敬芝、和敬芝、和庆喜等大师又为赵堡太极拳培育了大批人才;建国前后,郑伯英、郑悟清、侯春秀等大师,在西北广传赵堡太极拳,被社会各界称为“西北三杰”;谷太龙、李海龙、李文彬、高峰、王泽善、张鸿道、郭士套、杨邦太等为赵堡太极拳的弘扬和发展奋斗一生。
  如今,赵堡太极拳已打破传统观念,走向神州各地和海外,美国、日本、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有人前来学拳。为系统地继承和发展赵堡太极,赵堡镇于1980年成立了赵堡太极拳总会。
  在当代,赵堡太极拳以王海州、刘瑞、原宝山、吴生安、和宝森、侯天明为著名,他们都为赵堡太极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今,他们都是“弟子满天下,四海皆扬名”。
  第一代宗师蒋发
  始启宗师蒋发,祖居怀庆温县赵堡小留村(属赵堡镇所辖),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自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随山西太原太谷县小王庄王宗岳学艺七年,艺成归里。蒋发技艺超群,得太极真髓,有“百步赶兔”之功,名闻乡里。著有《太极拳体用论》。
  蒋发宗师经过长期观察,发现本镇邢喜怀为人正直,品德高尚,遂将所学拳艺全盘授之,并将从山西王宗岳师处携的《太极拳谱》歌诀、经典秘诀以及他的论著授与了邢喜怀。由此,太极拳在赵堡历代繁衍发展至今。
  第二代宗师邢喜怀
  邢喜怀(约1595年~1667年),赵堡镇南街人。邢公受蒋发师传,悉心学艺,深研拳理,技艺达炉火纯青境界,不但拳艺精湛,在器械方面枪、刀皆精,尤擅春秋大刀。在演习太极拳艺的过程中,他深悟拳理的哲学思想,著有《太极拳道》、《太极拳说》等多篇论述传于后人。
  据邢氏十三世孙邢九纯说,邢公是我家第四代祖上,传下来的拳谱、家谱、器械,一直是历代传递保管,遗憾的是毁于文革时期,仅传给外边的还在留传。
  第三代宗师张楚臣
  张楚臣(约1611年~1691年),原籍山西,在赵堡镇以卖鲜菜为业,后来骏发改开粮行。张楚臣系邢公盟弟,得其真传,技艺深奥,养生、技击融于一体,贯通于身,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宗师。著有《太极拳秘传》等拳术经典。授徒众多,著名者有陈敬柏、王柏青二人。
  第四代宗师陈敬柏
  陈敬柏名堪,字敬柏,生于1663年,卒于1745年。陈公原籍陈伯庄,其祖父陈文举迁居赵堡镇。
  陈敬柏人品端正,做事可靠,备受张楚臣信任,便将其拳艺全盘授之。其后陈敬柏宗师远播此术,广收门徒八百余人,能得一技之长者十六人;能得其大概者八人;能统其道者,惟张宗禹一人。
  陈公一生为赵堡太极拳的发扬光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后人陈学忠、陈铁仍在赵堡家中授拳。
  第四代宗师王柏青
  王柏青(约1665年~1741年),被赵堡太极拳第三代宗师张楚臣收为弟子,与陈敬柏同时学艺。他习拳四十余年后,拳艺独树一支,并编撰《太极秘术》一书。王柏青于雍正初年选编《太极秘术》一书时,在其序中阐述了他习秘传赵堡太极拳四十余年的体悟,并著有《太极丹功义诠》、《太极拳丹功要术》列于书中,为赵堡太极拳早期资料整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五代宗师张宗禹
  张宗禹(1724年~1807年)祖居赵堡镇大槐树圪当,得陈敬柏太极精髓,是陈公广传门徒八百余人中,惟能统其道者。
  张宗禹一生传人较多,惟张彦、原复孔得其真传。在张公年迈病危时,嘱其孙张彦,你师兄在大名府经商,他回来时,把我的绝技秘术代我传之。原复孔归来为师办理丧事后,张彦授给复孔绝技秘术,使张彦、原复孔同时成为赵堡第六代宗师。
  第六代宗师张彦
  张彦(1765年~1843年),张宗禹之孙,得祖父秘传,技艺超群,只身背钱褡走访山东等地,遍访武林名家,到处除暴安良,被公誉为神手张彦。张彦宗师在山东曹州府镇恶寺、除黑店、惩邪恶,被当地人誉之为神,供奉至今,实为远近闻名的太极高手。
  第七代宗师陈清平
  陈清平(1795年~1868年),其祖居赵堡镇西南三华里处王圪当村,自其父陈锡络在赵堡镇开粮行定居赵堡,清平出生于赵堡镇,拜神手张彦为师,经其深研细究,悉得太极拳奥妙,拳艺精湛,成为赵堡太极拳第七代宗师。陈公不仅粮业兴盛,成为赵堡镇一大富户,还在镇南门永安寺设场授拳。


  陈清平宗师受人诬告而入狱,永年武禹襄通过在舞阳当知县的兄长代为奔走而解之,陈公深感其恩,将赵堡太极拳与世传经论授之,使武禹襄创武式太极拳,后又有孙禄堂创孙式太极拳,皆与赵堡拳有着无尽渊源。□
其他文献
平安VIP俱乐部2015年重磅创新推出的“非凡人生,尊享平安”系列活动— “沙漠成人礼”,以少年成长体验、家长亲子关爱为主旨,在8月15-25日共推出了两期活动,并受到了所有参与会员的好评。参与会员通过活动对沙漠有了新的认识,体验了与都市生活不一样的非凡之旅,拉近了家长与孩子们的沟通交流,增进了亲子关系及情感,更让参与者在充满新鲜、关爱和融洽的活动中,交朋识友,感受环保、感受大自然,感受平安VIP
期刊
为了海面上的一点冰渣,为了树丛后的一撮豹尾尖,我们着实下功夫打造一堆冰山画了好多豹子,有时难免自问是否必要,然而想到将来的自己也许会感激,便也不觉得是在做白工了。  《行云纪》  作者:谢海盟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谢海盟 作家朱西宁之孙,作家唐诺与朱天心之女。1986年生于台北,2009年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现职电影编剧与自由写作。大学毕业后不久即加入电
期刊
龙庆忠(1903-1996),字非了,是南方建筑群体中的先驱人物。1903年7月生于江西省永新陂下老居村,1925年赴东瀛留学,随后考入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科,1931年毕业。此时正值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准备,龙庆忠毅然回归报效祖国,在沈阳铁路局工作。抗战期间,他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与梁思成、刘敦桢一起开展了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龙庆忠回江西老家,任教于吉安乡村师范。
期刊
《东鸣西应记》  编者:王鼎钧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7月  王鼎钧 1925年生于山东省兰陵,曾亲历流亡求学、抗日战争、国共内战;1949年到台湾,曾任广播公司节目制作组长、电视公司节目编审组长、多家报社副刊主编、大学讲师。1979年移居美国,之后定居纽约至今。著有“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 《怒目少年》 《关山夺路》 《文学江湖》)。曾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优良图书著
期刊
郭德纲的朋友,师胜杰的干儿子,冯巩的属下,姜昆的忘年交—高晓攀来自相声圈,却也与文学圈的刘震云、艺术圈的栗宪庭结为好友,相谈甚欢。  高晓攀 相声演员。23岁创建“嘻哈包袱铺”,红遍京城;28岁摘得CCTV电视相声大赛职业组金奖;29岁登上央视春晚舞台;30岁,他创办的“晓攀传媒”融资成功,成为相声界第一家进入资本市场的公司。  19岁那一年,演出失败的那天,他被房东赶到街上,偌大的京城,竟无一处
期刊
田申收集文印闲章三十多年,闲暇之余,他常会拿出来把玩。兴到浓处,他亦会篆刻闲章自娱自乐。看似悠然闲看一方印,其实在鉴赏与揣摩中是能感受到古人在凿刻时动人心魄的神韵。  田申 著名收藏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央电视台醴陵瓷、长沙窑特约鉴定专家。学生时代开始学习镌刻,收集印章。三十多年来,田申收藏了上自汉代下至明清及近代的各个朝代的印章三千多枚,其中老印章一千余方。编著《古董速查手册·印章印
期刊
中国自古就有以茶养生治病的传统,如今,饮用养生茶愈加普遍,更成为时尚。可是对于养生茶,至今大部分人仍是一知半解。  养生茶为何物?据广东省名中医、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学教研室主任傅南琳教授、主任中医师介绍,所谓的养生茶和我们传统意义上讲的茶是不太一样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茶一般是指黄山毛峰、六安瓜片、西湖龙井、铁观音等等一些叶茶冲泡出来的茶。茶叶中含有茶多酚,茶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消
期刊
姬祖曰:吾拳在外以六合为法,五行十形为拳;在内,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内外合和,浑元一气,故名之曰心意六合拳。然何以用心、用意、驭神、驭气呢?我师门中非得其人,断不传只言片语。因此四字:心、意、神、气之操法,凡于内家拳术达到一定境界者,闻之无不深受启发,如获至宝,使功夫突飞猛进,用戴公龙邦之言来说,即谓之"日有所进,夜有所长"。故此四字诀为我师门中,法不传六耳之秘要。为使广大武林师友对心意
期刊
郭子坤科先生,河北深州市城北兵曹乡西午村人。先师从于木村乡石像村高登云学形意拳,后又拜师于李豹(字振山,形意拳大师郭云深之徒。郭老先生晚年一直由李侍养,全得郭之真传,武艺精湛)。郭子坤先生生于1901年,卒于1974年,享年73岁。  郭先生身材高大,相貌堂堂,而又态度谦和,如一书生,又如一恂恂儒也。先生性好武,嗜之如命,安贫乐道。他一生足迹遍及中国,于天津、沈阳、哈尔滨、兰州等地谋生,在东北为大
期刊
爸爸童年时曾经是难民,那时候天天吃不饱,特别渴望逃难到一个能吃饱饭的地方。青春时期,更是精神的难民,有一次在新疆的边境线上,竟然想带着一份《参考消息》跑到对面去,因为那时的爸爸听说对面的男人能穿得像绅士一样,女人也能穿连衣裙,而且他们的男男女女可以天天坐在一起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最近刚刚完稿的长篇小说《喀什噶尔》里,详细地描写了在青春期的那个夜晚,爸爸站在国境线的国门前,渴望逃难的情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