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紫砂壶,高江村(士奇)诗云:“规制古朴复细腻,轻便可入筠笼携。山家雅供称第一,清泉好瀹三春荑。”这也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紫砂文化研究院理事、国际紫砂协会副会长黄飞平的制壶理念。在紫砂壶工艺发展的几百年间,名家辈出,现代紫砂陶艺家在浸染传统的同时,也以独有的艺术构思解读了新时代的紫砂魅力,观黄飞平的作品,更有此感。
黄飞平1967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制壶世家,自幼受到紫砂陶艺制作的熏陶,酷爱紫砂艺术;1982年跟随母亲在宜兴紫砂厂学习紫砂壶制作;1990年进宜兴紫砂二厂研究所继续深造,得到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的指点。高级工艺美术师徐汉棠,20世纪50年代初即拜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为师。名师点拨之下,黄飞平制壶工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其擅长花器,作品以全手工成型为主,古朴典雅,正应了“规制古朴复细腻”之语。同时他立足于传统,创新于自然,所制之壶颇有文化底蕴,深受大家喜爱,作品尽情发挥紫砂陶之灵气,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深得各界人士好评。
2013年12月黄飞平被中国陶瓷学会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2014年7月他被中国陶瓷学会聘请为中国陶瓷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陶瓷学会紫砂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2008年11月他被漯河市工艺美术家协会选为漯河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2011年12月被舞阳县贾湖陶瓷艺术馆聘任为舞阳县贾湖陶瓷艺术馆设计师;2002年黄飞平创办宜兴市天玄堂紫砂艺品有限公司,并于2003年成立了天玄堂紫砂艺术研究所。
黄飞平对紫砂壶艺术有自己独到的解读,他制有一款滴角四方壶,并拥有其外观设计专利,同时,滴角四方壶还是宜兴方言第一壶。宜兴方言源远流长,先周时期,泰伯南迁,定居太湖之东,建立吴国,其中原音与当地蛮音融合形成的吴音,成为宜兴方言最初形成的渊源。而后经过北民南迁,外来的文化和方言习语的融合,至南宋时期,宜兴方言基本形成,并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宜兴方言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展示了宜兴的历史、地理、民俗和人文特色,而滴角四方,四方滴角,正是一句地地道道的宜兴方言(“方方正正”之意)。该滴角四方壶通观之下,为浑然一体的正方体,壶把、壶盖、壶嘴均以巧妙的格局布置其中,让人一看不着边际,二观会心一笑,再品意味深长。黄飞平以自己三十多年的制壶经验,结合宜兴方言,经过长时间的揣摩,终于创作出这把用宜兴方言命名的第一把紫砂壶,该壶也被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收藏。
除了创新外观之外,传统题材也是黄飞平的拿手之作。松竹梅等传统的文人题材在他的手中,亦有古意盎然之风骨。其中梅桩壶是他的最爱,缘起遇见冯桂林大师的梅桩壶,栩栩如生的梅枝让他感叹不已。黄飞平制有夙慧壶,壶体以抽象直玉璧为形,壶钮为双圈装饰物,线条顺舒流畅,轮廓周全,变化合度。结构严谨而精致,深沉质朴,刚中带柔。全身透出通灵慧颖之气度。壶嘴采用三弯流设计,嘴腹之嘴口逐渐变小形成细嘴。壶把上宽下窄,手握舒适。嵌盖,口盖平整,平肩。壶肩壶口相连。高身桶,呈圆柱状。这个壶形修长,壶钮似桥梁置于壶盖正中,上面附有可以活动的带有螺纹的双圈,品茗时可以手拨弄之,妙趣横生。此壶观之,有方有圆,方圆结合,呵成一气。整体给人一种端庄浑厚、正气大度的感觉,也能彰显出把玩者朴实无华、性格温润的人格魅力。
黄飞平还制有掇球壶,该壶是典型的几何形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其壶钮、壶盖、壶身,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掇球壶在盖沿和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为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
世人常说云泥之别,世间却有这样一群匠人以泥琢心,儿时手中玩耍的泥团,时过境迁,在大师的手中变成一件件足以流传后世的紫砂壶,这不仅是时间的传承,也是百年来,文化记忆与传统精粹的流传之路。珍贵的是,这么多年来,初心不改,古朴依旧。
黄飞平1967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制壶世家,自幼受到紫砂陶艺制作的熏陶,酷爱紫砂艺术;1982年跟随母亲在宜兴紫砂厂学习紫砂壶制作;1990年进宜兴紫砂二厂研究所继续深造,得到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的指点。高级工艺美术师徐汉棠,20世纪50年代初即拜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为师。名师点拨之下,黄飞平制壶工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其擅长花器,作品以全手工成型为主,古朴典雅,正应了“规制古朴复细腻”之语。同时他立足于传统,创新于自然,所制之壶颇有文化底蕴,深受大家喜爱,作品尽情发挥紫砂陶之灵气,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深得各界人士好评。
2013年12月黄飞平被中国陶瓷学会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2014年7月他被中国陶瓷学会聘请为中国陶瓷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陶瓷学会紫砂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2008年11月他被漯河市工艺美术家协会选为漯河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2011年12月被舞阳县贾湖陶瓷艺术馆聘任为舞阳县贾湖陶瓷艺术馆设计师;2002年黄飞平创办宜兴市天玄堂紫砂艺品有限公司,并于2003年成立了天玄堂紫砂艺术研究所。
黄飞平对紫砂壶艺术有自己独到的解读,他制有一款滴角四方壶,并拥有其外观设计专利,同时,滴角四方壶还是宜兴方言第一壶。宜兴方言源远流长,先周时期,泰伯南迁,定居太湖之东,建立吴国,其中原音与当地蛮音融合形成的吴音,成为宜兴方言最初形成的渊源。而后经过北民南迁,外来的文化和方言习语的融合,至南宋时期,宜兴方言基本形成,并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宜兴方言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展示了宜兴的历史、地理、民俗和人文特色,而滴角四方,四方滴角,正是一句地地道道的宜兴方言(“方方正正”之意)。该滴角四方壶通观之下,为浑然一体的正方体,壶把、壶盖、壶嘴均以巧妙的格局布置其中,让人一看不着边际,二观会心一笑,再品意味深长。黄飞平以自己三十多年的制壶经验,结合宜兴方言,经过长时间的揣摩,终于创作出这把用宜兴方言命名的第一把紫砂壶,该壶也被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收藏。
除了创新外观之外,传统题材也是黄飞平的拿手之作。松竹梅等传统的文人题材在他的手中,亦有古意盎然之风骨。其中梅桩壶是他的最爱,缘起遇见冯桂林大师的梅桩壶,栩栩如生的梅枝让他感叹不已。黄飞平制有夙慧壶,壶体以抽象直玉璧为形,壶钮为双圈装饰物,线条顺舒流畅,轮廓周全,变化合度。结构严谨而精致,深沉质朴,刚中带柔。全身透出通灵慧颖之气度。壶嘴采用三弯流设计,嘴腹之嘴口逐渐变小形成细嘴。壶把上宽下窄,手握舒适。嵌盖,口盖平整,平肩。壶肩壶口相连。高身桶,呈圆柱状。这个壶形修长,壶钮似桥梁置于壶盖正中,上面附有可以活动的带有螺纹的双圈,品茗时可以手拨弄之,妙趣横生。此壶观之,有方有圆,方圆结合,呵成一气。整体给人一种端庄浑厚、正气大度的感觉,也能彰显出把玩者朴实无华、性格温润的人格魅力。
黄飞平还制有掇球壶,该壶是典型的几何形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其壶钮、壶盖、壶身,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掇球壶在盖沿和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为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
世人常说云泥之别,世间却有这样一群匠人以泥琢心,儿时手中玩耍的泥团,时过境迁,在大师的手中变成一件件足以流传后世的紫砂壶,这不仅是时间的传承,也是百年来,文化记忆与传统精粹的流传之路。珍贵的是,这么多年来,初心不改,古朴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