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笔者听过众多的语文课,其中既有常规课,也有名师观摩课,欣喜地看到阅读教学的视角转换到了“语用能力培养”上,回到语文教学的原点。但喜中又有忧,常规课堂上,我们所关注的“课堂教学模式”却没有根本的改变,依然存在耗时低效等问题。
关键词:生态课堂 导入新课 问题设计 批注式阅读
笔者听过众多的语文课,其中既有常规课,也有名师观摩课,欣喜地看到阅读教学的视角转换到了“语用能力培养”上,又回到语文教学的原点。但喜中又有忧,常规课堂上,我们所关注的“课堂教学模式”却没有根本的改变,依然存在耗时低效等问题。针对现状,笔者立足于小学高段阅读教学,对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循问题之“道”而导,增加阅读厚度
导入新课是教学环节中的起始步骤,每一节语文课开始阶段,学生对新学内容总是充满期待,好的课堂导入定会与整堂课的设计融为一体,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内容,為实施语文学习有效实施奠定基础。如何导入新课才算合理?
二、教学反思
(1)归类阅读,触类旁通。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将逐渐接触到更多的文本,梳理不同时间呈现的文本,学生就会发现,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相似之处:或是同一作者的不同课文,或是题材相近的课文,或是表达方法上相似的课文……如果教师从中发现相同或者相近的“元素“,进而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切入点导入,唤醒学生更多“似曾相识”的记忆。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学会联系阅读、归类阅读,触类旁通,以一篇带动多篇,逐渐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和阅读厚度。笔者对第三学段人教版课文做了一些比对,发现: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借物喻人的写法与五年级下册《白杨》如出一辙,可以从“物”导入;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与《为人民服务》在说理方法上接近……此外,课内所学与课外所用都有联系。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唤醒高段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在教学的“收官”阶段,再引导学生比较相近课文的异同,从而增加学生的阅读厚度,提高其阅读品味。
(2)以生为本,优势入手。明朝学者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在学生阅读新课文时,教师若能从学生产生疑问之处入手,让他们在强烈的探知欲望驱使下,引导其顺其自然深入阅读。
教学《 小草和大树 》《轮椅上的霍金》这两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尝试解析题目,提出自己的疑问。读《小草和大树》时,学生质疑:“很多人写文章都用自己的名字来做题目,这篇课文为什么用‘小草和大树’做题目呢?”读《轮椅上的霍金》,学生质疑:“为什么文章题目不说‘伟大的霍金’,而偏偏突出‘轮椅上的霍金’呢?”这样的问题从学生而来,当他们带着问题深入阅读时,阅读的感悟必然非常深刻。
一篇新的课文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导入时就要消除课文和学生间的“隔阂“,引导学生乐于和课本对话,形成真切的阅读体验。要想将导入新课这座桥梁的作用发挥好,还真得下一番功夫。
三、循问题之“质”而提,唤醒阅读智慧
教育最佳境界是教师能够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是学生产生心理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寻找办法来解决这个冲突,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高段阅读教学中,教师又如何巧设问题,唤醒学生的阅读智慧?
(1)问在迷津之处,建立新旧连结。如《唯一的听众》(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每当拿起小提琴,我眼前就浮现出那位耳“聋”的老人,每天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笔者对学生说:“每当作者面对的是成千上百的观众,为什么却说老夫人是唯一的听众呢?”学生们马上对这个问题议论开了:有的说是她的循循善诱,积极鼓励,真诚无私地帮助,使作者树立了信心,最终获得成功;有的说老夫人的鼓励让作者暗暗有了几分信心、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的感觉、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渐渐奏出了真正的音乐;有的说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有的说我们要学习的一种精神:懂得鼓励,懂得帮助,懂得关爱……教师在教学结束前回扣课题安排一个质疑的环节,使学生将心中的疑问提出来,并利用已有的情感体验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使教师有机会将学生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在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像老夫人一样,一直默默地鼓励和支持着你的人?请运用恰当的人物描写方法,写出你最想感谢的一个人。
(2)问在误解之处,促成认知转化。《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急需教师引导点拨之处——文本的含蕴处,重点内容处,内容矛盾处,内容变化处,让学生先读,再质疑,之后教师才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这才是给学生送去的一场久旱逢甘霖的“及时雨”。
由于受知识水平、阅读经验等制约,对文本中有些精妙的词句,学生不仅不能品味语言的韵味,还感悟不到构思的巧妙,有时还会产生误解。这是,教师应通过智慧的教学问题引导点拨,让学生欣赏被误解的语言风景。
三、循问题之“真”而写,品位阅读魅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整合度较高、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它能够全面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批注式阅读教学以其独特的优越型与科学性,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和实践。在高段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阅读、注解、圈解、感悟,似乎阅读批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批注式阅读的认识并不深刻,无法有效实施,于是学生所作批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真知灼见,但为什么学生的批注却是统一的套路呢?究其原因,面对着不同主体不同题材的文本,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训练,学生缺少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因为批注时总是跳不出“套路”,大多言之无物、言之无理、言之无据,总是大而化之、苍白无力,难以切中要害,也难以个性的表达观点。这种情况下的批注阅读,自然难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1)细细品味,深层体验。文本的细枝末梢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而这些细微之处又往往蕴藏独特的审美意蕴,也许是一个匠心独运的词语,一个触动心灵的句子,甚至是一处巧妙的标点,都可以去赏析、批注。通过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将文章读“厚”,讲感情内化,从而获得深层的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2)迁移运用,拓展深化。批注既是一种可横向,亦可纵向的拓展深化批注,既可以对原有的批注进行补充、巩固和提高,也可以顺着作者的思路,采用作者的写法,为文本的空白处作联想式补充,还可以针对文本中某些精彩片段、写作技巧等仿写。这样既活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迁移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笔者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片段:由此可见,批注式阅读凭借着其“让”的特性与气质,为学生自主探究能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品味语言的精华与魅力。
参考文献:
(1)白金声著《小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精解》中国林业出版社
(2)2013.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山西教育报刊社
(3)2011.9《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刊社
关键词:生态课堂 导入新课 问题设计 批注式阅读
笔者听过众多的语文课,其中既有常规课,也有名师观摩课,欣喜地看到阅读教学的视角转换到了“语用能力培养”上,又回到语文教学的原点。但喜中又有忧,常规课堂上,我们所关注的“课堂教学模式”却没有根本的改变,依然存在耗时低效等问题。针对现状,笔者立足于小学高段阅读教学,对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循问题之“道”而导,增加阅读厚度
导入新课是教学环节中的起始步骤,每一节语文课开始阶段,学生对新学内容总是充满期待,好的课堂导入定会与整堂课的设计融为一体,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内容,為实施语文学习有效实施奠定基础。如何导入新课才算合理?
二、教学反思
(1)归类阅读,触类旁通。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将逐渐接触到更多的文本,梳理不同时间呈现的文本,学生就会发现,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相似之处:或是同一作者的不同课文,或是题材相近的课文,或是表达方法上相似的课文……如果教师从中发现相同或者相近的“元素“,进而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切入点导入,唤醒学生更多“似曾相识”的记忆。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学会联系阅读、归类阅读,触类旁通,以一篇带动多篇,逐渐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和阅读厚度。笔者对第三学段人教版课文做了一些比对,发现: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借物喻人的写法与五年级下册《白杨》如出一辙,可以从“物”导入;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与《为人民服务》在说理方法上接近……此外,课内所学与课外所用都有联系。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唤醒高段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在教学的“收官”阶段,再引导学生比较相近课文的异同,从而增加学生的阅读厚度,提高其阅读品味。
(2)以生为本,优势入手。明朝学者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在学生阅读新课文时,教师若能从学生产生疑问之处入手,让他们在强烈的探知欲望驱使下,引导其顺其自然深入阅读。
教学《 小草和大树 》《轮椅上的霍金》这两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尝试解析题目,提出自己的疑问。读《小草和大树》时,学生质疑:“很多人写文章都用自己的名字来做题目,这篇课文为什么用‘小草和大树’做题目呢?”读《轮椅上的霍金》,学生质疑:“为什么文章题目不说‘伟大的霍金’,而偏偏突出‘轮椅上的霍金’呢?”这样的问题从学生而来,当他们带着问题深入阅读时,阅读的感悟必然非常深刻。
一篇新的课文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导入时就要消除课文和学生间的“隔阂“,引导学生乐于和课本对话,形成真切的阅读体验。要想将导入新课这座桥梁的作用发挥好,还真得下一番功夫。
三、循问题之“质”而提,唤醒阅读智慧
教育最佳境界是教师能够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是学生产生心理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地寻找办法来解决这个冲突,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高段阅读教学中,教师又如何巧设问题,唤醒学生的阅读智慧?
(1)问在迷津之处,建立新旧连结。如《唯一的听众》(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每当拿起小提琴,我眼前就浮现出那位耳“聋”的老人,每天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笔者对学生说:“每当作者面对的是成千上百的观众,为什么却说老夫人是唯一的听众呢?”学生们马上对这个问题议论开了:有的说是她的循循善诱,积极鼓励,真诚无私地帮助,使作者树立了信心,最终获得成功;有的说老夫人的鼓励让作者暗暗有了几分信心、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的感觉、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渐渐奏出了真正的音乐;有的说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有的说我们要学习的一种精神:懂得鼓励,懂得帮助,懂得关爱……教师在教学结束前回扣课题安排一个质疑的环节,使学生将心中的疑问提出来,并利用已有的情感体验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使教师有机会将学生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在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像老夫人一样,一直默默地鼓励和支持着你的人?请运用恰当的人物描写方法,写出你最想感谢的一个人。
(2)问在误解之处,促成认知转化。《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急需教师引导点拨之处——文本的含蕴处,重点内容处,内容矛盾处,内容变化处,让学生先读,再质疑,之后教师才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这才是给学生送去的一场久旱逢甘霖的“及时雨”。
由于受知识水平、阅读经验等制约,对文本中有些精妙的词句,学生不仅不能品味语言的韵味,还感悟不到构思的巧妙,有时还会产生误解。这是,教师应通过智慧的教学问题引导点拨,让学生欣赏被误解的语言风景。
三、循问题之“真”而写,品位阅读魅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整合度较高、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它能够全面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批注式阅读教学以其独特的优越型与科学性,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和实践。在高段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阅读、注解、圈解、感悟,似乎阅读批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批注式阅读的认识并不深刻,无法有效实施,于是学生所作批注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真知灼见,但为什么学生的批注却是统一的套路呢?究其原因,面对着不同主体不同题材的文本,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训练,学生缺少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因为批注时总是跳不出“套路”,大多言之无物、言之无理、言之无据,总是大而化之、苍白无力,难以切中要害,也难以个性的表达观点。这种情况下的批注阅读,自然难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1)细细品味,深层体验。文本的细枝末梢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而这些细微之处又往往蕴藏独特的审美意蕴,也许是一个匠心独运的词语,一个触动心灵的句子,甚至是一处巧妙的标点,都可以去赏析、批注。通过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将文章读“厚”,讲感情内化,从而获得深层的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2)迁移运用,拓展深化。批注既是一种可横向,亦可纵向的拓展深化批注,既可以对原有的批注进行补充、巩固和提高,也可以顺着作者的思路,采用作者的写法,为文本的空白处作联想式补充,还可以针对文本中某些精彩片段、写作技巧等仿写。这样既活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学生迁移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笔者在教学《鹿和狼的故事》片段:由此可见,批注式阅读凭借着其“让”的特性与气质,为学生自主探究能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品味语言的精华与魅力。
参考文献:
(1)白金声著《小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精解》中国林业出版社
(2)2013.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山西教育报刊社
(3)2011.9《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