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能力是学生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标志。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传授知识与培养思维能力的关系
初中物理讲压力、压强的概念,教学安排从观察实验出发经过分析概括给出定义和公式。这样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接着讲液体内部压强,从实验分析得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其大小随深度而增加,学生也容易理解。进一步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时,一般学生都感到困难,原因是把压强概念扩展到液体内部压强时影响压强大小,从单因素扩展到多因素,学生难以把P与ρ,g,h联系起来。讲授压强公式的过程中讲清P与诸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不仅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P=ρgh而且会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样才能不断地把新的知识、研究问题方法和思维能力纳入到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中去,发展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优化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
二、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新知识必备的思维能力的关系
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有的是从大量感性材料抽象概括出来的,比较直观具体的,但也有的是从概念和规律综合推理演绎得出的。反映物质运动本质联系和规律或物质运动形式的转化,这是更深层次的理论和普遍规律。因此讲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也要分层次。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欧姆定律与电功、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看作是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还有压强与液体内部压强,光的反射定律与平面镜的应用,光的折射定律与透镜的应用等,也都是如此。这就说,使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还要使他们具备相应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学基础知识具有逻辑体系和层次结构。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有序的、分层次的,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们就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后于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学生思维内部矛盾思维发展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就在于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思维矛盾的发展,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适应学习更高层次物理知识的要求呢?首先,要使教材和教学过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初中生是处在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阶段,思维过程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坚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把物理知识层次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统一,这是物理教材编排和物理教学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有重要标志。其次,要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三,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给学生“搭台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问题想明白。从实验总结出有关概念、规律,要注意分析这些概念、规律有形成过程,用演绎和推理得出概念和规律时要抓住这种推理过程及其它的物理意义。
三、思维能力的共同性思维活动个体性的关系
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在一节课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则要按照教师的计划,按照同一教学进度学习相同的内容。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思维内容的共同性,而容易忽视思维的个体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学生思维发展的个体性差异。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几重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首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石激起千层浪”。当然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提出,也可以通过一个物理现象、物理命题提出,接着学生探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活动是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由于学生思维活动个体差异较大,这时应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时间和思维空间去想象分析,判断、综合,把共同思维内容转化为个体的思维活动。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的思维。如引导学生做物理实验,阅读教科书帮助学生复习,与新问题有关的概念、规律,利用图示引导思路、揭示研究问题的结论以及得出这一结论的一般思维过程,将研究问题的方法告诉学生。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如果引出课题后,教师把思维过程及结论直接讲给学生来代替学生个体的思维活动,长此下去,学生遇到问题就等老师讲,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的探求精神,这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非智力因素与培养思维能力的关系
人的智力发展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多种智力因素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同时与非智力因素交互作用、交互影响。
课堂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源于学习物理的目的、兴趣和学习的坚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因此非智力因素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发展又使学生提高了能力。良好的学习成绩,能激励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坚强的学习意志,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两者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贯穿着思维能力发展的全过程。
物理教学中,从学生生活中所能接触的物理现象引入概念、规律,并用这些概念规律联系实际说明物理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应用,结合物理教学内容介绍物理学史、中外物理学家的事迹,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会促进非智力因素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克服乱套公式等坏习惯。学生解答选择题,多数学学习习惯有助于克服乱套公式等坏习惯。学生解答选择题,多数学生凭第一反映,凭自觉确定答案,“跟着感觉走”。没有养成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答案的依据而做出选择的良好习惯,这是选答题得分率低的重要原因。经过教师严格要求养成分析的习惯,不仅错误率降低,而且也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传授知识与培养思维能力的关系
初中物理讲压力、压强的概念,教学安排从观察实验出发经过分析概括给出定义和公式。这样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接着讲液体内部压强,从实验分析得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其大小随深度而增加,学生也容易理解。进一步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时,一般学生都感到困难,原因是把压强概念扩展到液体内部压强时影响压强大小,从单因素扩展到多因素,学生难以把P与ρ,g,h联系起来。讲授压强公式的过程中讲清P与诸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不仅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P=ρgh而且会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样才能不断地把新的知识、研究问题方法和思维能力纳入到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中去,发展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优化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
二、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新知识必备的思维能力的关系
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有的是从大量感性材料抽象概括出来的,比较直观具体的,但也有的是从概念和规律综合推理演绎得出的。反映物质运动本质联系和规律或物质运动形式的转化,这是更深层次的理论和普遍规律。因此讲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也要分层次。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欧姆定律与电功、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看作是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还有压强与液体内部压强,光的反射定律与平面镜的应用,光的折射定律与透镜的应用等,也都是如此。这就说,使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还要使他们具备相应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学基础知识具有逻辑体系和层次结构。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有序的、分层次的,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们就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后于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学生思维内部矛盾思维发展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就在于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思维矛盾的发展,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适应学习更高层次物理知识的要求呢?首先,要使教材和教学过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初中生是处在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阶段,思维过程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坚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把物理知识层次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统一,这是物理教材编排和物理教学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有重要标志。其次,要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三,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给学生“搭台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问题想明白。从实验总结出有关概念、规律,要注意分析这些概念、规律有形成过程,用演绎和推理得出概念和规律时要抓住这种推理过程及其它的物理意义。
三、思维能力的共同性思维活动个体性的关系
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在一节课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则要按照教师的计划,按照同一教学进度学习相同的内容。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思维内容的共同性,而容易忽视思维的个体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学生思维发展的个体性差异。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几重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首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石激起千层浪”。当然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提出,也可以通过一个物理现象、物理命题提出,接着学生探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活动是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由于学生思维活动个体差异较大,这时应给学生一定的思维时间和思维空间去想象分析,判断、综合,把共同思维内容转化为个体的思维活动。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的思维。如引导学生做物理实验,阅读教科书帮助学生复习,与新问题有关的概念、规律,利用图示引导思路、揭示研究问题的结论以及得出这一结论的一般思维过程,将研究问题的方法告诉学生。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如果引出课题后,教师把思维过程及结论直接讲给学生来代替学生个体的思维活动,长此下去,学生遇到问题就等老师讲,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的探求精神,这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非智力因素与培养思维能力的关系
人的智力发展不是孤立的,它受到多种智力因素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同时与非智力因素交互作用、交互影响。
课堂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源于学习物理的目的、兴趣和学习的坚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因此非智力因素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智力发展又使学生提高了能力。良好的学习成绩,能激励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坚强的学习意志,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两者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贯穿着思维能力发展的全过程。
物理教学中,从学生生活中所能接触的物理现象引入概念、规律,并用这些概念规律联系实际说明物理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应用,结合物理教学内容介绍物理学史、中外物理学家的事迹,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会促进非智力因素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克服乱套公式等坏习惯。学生解答选择题,多数学学习习惯有助于克服乱套公式等坏习惯。学生解答选择题,多数学生凭第一反映,凭自觉确定答案,“跟着感觉走”。没有养成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答案的依据而做出选择的良好习惯,这是选答题得分率低的重要原因。经过教师严格要求养成分析的习惯,不仅错误率降低,而且也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