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习作教学中乡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rwz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存在弊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学校语文教师普遍在习作教学中观念陈旧,在一些课堂中还沿袭着“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奉命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传统模式,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学生习作大多脱离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实际,按题目要求写的不是亲身经历的事,没有自己真实的感受,普遍说空话、假话、大话,使学生习作失去了生活的源泉,缺乏生命力和灵性。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正是基于上面的因素,我想到了我们家乡的乡土资源,想到了要融家乡乡土资源于习作教学中,把学生的双眼从狭隘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为学生的练笔提供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减少对学生写作材料的约束,促使他们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怎样才能打开学生作文的一扇门呢?我觉得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欣赏自然风光,积累写作素材
  农村孩子的生活较之城里的孩子,多了几分自由和快乐,天地更加广阔,生活更加惬意。农村学生春天可以到野外放风筝、挖野菜,夏天可以到河里去捉螃蟹、逮小鱼,秋天可以到田野里捉蜻蜓、摘野果,冬天可以打雪仗、到山林里逮兔子,真是其乐无穷;农村还有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风霜雨雪天气的变换;更有脱贫致富的新人新事,有千姿百态的风俗民情,有艰辛快乐的农耕劳作;农村的面貌日新月异,农村的情感朴实真挚等。所以在习作教学中,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教师在学生习作时只要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留心身边的事情,从中捕捉和积累作文材料,提高观察分析事物、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那么,乡土题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二、挖掘传统节庆,感悟民风民俗
  对于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言,农家自有农家乐,农村生活更注重对传统古老文化、风俗习惯的传承。所以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本土文化特质,寻找自己的优势所在。 家乡的风俗乡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在历史的延续中孕育了强大的生命力。春节贴对联、放爆竹;元宵观灯吃汤圆;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包粽子吃绿豆糕;中秋赏月尝月饼……这些农家传统节日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体验民俗乡情为内容,写家乡风俗,激发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能力,这是我们从民间文化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三、亲临劳动场景,分享收获喜悦
  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翻地、浇水、施肥、收割、播种等都是农村常见的农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这些劳动,认认真真地干一番,哪怕是汗流浃背,让他们亲自体察劳动的辛苦,是大有意义的。教师平时要经常引导孩子关注家庭中的劳动场景,并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家庭劳动,让他们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农活,这都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学生在与家人分享收获的喜悦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品味出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孩子们有情可表,有感可发,于是一篇篇文情并茂的《我陪西瓜一起“成长”》《草莓红了》等佳作便跃然纸上。
  四、关注农村变化,体味社会进步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处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城镇化、现代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将目光投向发生在身边的农村社会时事,如“西部大开发”“农村电网改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村通水泥路”“留守子女”以及“农村税费改革”“三农问题”,让学生了解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就家乡的变化、谈体会、献计献策,培养学生关注家乡开发的自觉性,增强学生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再现纯朴人性,表露真情
  农村里的人虽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虽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文绉绉的谈吐,但是却有一颗真诚、热情、朴实的心。三五成邻,互敬互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灯前月下,谈笑风生……淳朴的民风时时浸润着学生那颗成长的心。教师应抓住这一人文资源,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这不仅是可贵的习作资源,更是可贵的心灵净化剂。
  在挖掘作文素材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农村存在着大量作文中应推崇的“真善美”。家乡人民勤劳淳朴、奋发向上,一辈子以劳动为生,每到农忙时节,寂静了一阵子的农田顿时又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扛耙提锹、牵牛拉犁……望着自己父辈们辛勤耕耘在这片家乡热土上,挥洒着汗水,收获着希望。抓住这一点进行创作,既能达到弘扬中华美德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说真话、实事求是的好品质,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作为教育者,实践证明,农村学生的习作素养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唯有立足乡土,带领学生感受独特的乡土文化,呼吸自然之灵气,才会让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展示出新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摆脱习作的枷锁,真正实现其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新城学校)
其他文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欣赏别人的作品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如果研究得深的话,还能学习经典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历史典故等知识,对作品增强理解能力并产生共鸣。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开展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全面思维,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面对众多的美术作品,教师如何做好审美教育的“导游者”呢?  一、欣赏美术作品,唤
畜禽吃了发霉变质的饲料,就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症状,极易导致畜禽患病或中毒死亡,轻者影响畜禽的生长发育,重者还会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发霉饲料产生的毒素尤其是对
我准备选《逍遥游》作公开课来上,很多同事都说这是自讨苦吃,是没办法上好的。《逍遥游》是中学教材中一篇不得不讲的文章,因为它是讲道家思想绕不过的文章,但又不好讲通,里面的“弯弯”很多,经不起学生的提问。很多教师碍着传播思想的任务,只好硬着头皮讲,其实很多时候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我选它来上公开课,心里却有谱。  我第一次上《逍遥游》是教2007届的学生,我粗略看了一下教参,觉得了无新意,有理讲不通,
一、课题实验与教师专业成长  1.课题实验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课题实验是教师从工作实际出发,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和教育教学任务,进行实验研究的教育科研活动。教师通过对实验课题的研究,得出对教学规律的认识。  2.课题实验服务于新课程改革。课题实验研究目标、方向与新课程紧密结合,与教师内在的需求和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课题实验为新课程改革服务。  3.课题实验能全面提升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有利于形成一支科研
摘要:英语是初中生的一门主修学科,是为学生今后学习英语知识奠定基础的一个重要阶段,但由于英语并非是母语,很多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碍,特别是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更是让许多英语教师感到棘手,分析并探讨出一种科学有效的听力教学模式,是当前许多初中英語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学生英语听力薄弱的一系列原因,并对此提出笔者的一些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尽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生率接近1%-2%,主要的病理标志为选择性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残存神经元呈甜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