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对盛行于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的文房用品——刻铜墨盒的介绍文章已发表许多,在此,笔者也想谈一谈收藏刻铜墨盒的心得。
书画艺术与雕刻工艺的巧妙结合
刻铜墨盒作为一个新兴的收藏品种,它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哪方面?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值得大家研究、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欣赏刻铜墨盒既不能仅从它上面的书法、绘画水平着眼,也不能单从雕刻工艺高低出发,而要看两者的综合水平如何,即刻铜艺人是否能以运刀如笔的高超技巧镌刻出高水平的书法、绘画作品来,这其中的镌刻工艺水平应该是决定性因素。
回顾刻铜墨盒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在这些铜质文具上,往往凝聚着书画名家和刻铜高手的共同心血。当时,许多墨盒上的书画稿是由书画名家提供的,甚至有不少是画家兴致所致,便在素面墨盒盖上挥毫行书作画,最后由刻铜高手刻锲而成的联袂之作。这类作品不同于将纸上的作品摹刻在墨盒上,而是刻铜工匠将画家画在墨盒盖子上的即兴之作再以刻刀镌刻下来,才得以留存至今,故此极为难得。
著名画家陈师曾先生之子陈封雄先生在回忆随其父逛琉璃厂时,为同古堂店主张樾丞写绘画稿的情景时写到:“先父去了就直接到(同古堂)后面找张老板。作坊案子上摆着许多新制成的光板白铜墨盒和铜尺,上面已经均匀地涂了一层细白粉,等待书画家动笔。先父挑选了中意的墨盒或铜尺后,便在上面作画。通常都是画他最擅长的竹、梅、菊。有时墨盒体积较大,便勾勒一幅线条较繁的山水画。先父在铜件上创作的画,都由张樾丞亲自奏刀,因为他的刻工最精,对先父的绘画体会最深,所以刻出来的作品与原作不爽毫厘,能将先父的绘画风格完全表现出来。因先父在国画界享有盛名,所以同古堂极欢迎先父去作画。它所售刻有先父画作的墨盒等物虽然价格稍昂,但销路甚佳。”据封雄先生统计,不足10年间,同古堂大概雕刻了上千件陈师曾的作品。1996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曾将陈封雄先生珍藏的师曾先生写绘的部分墨盒、铜尺的拓片集结出版,名为《陈师曾画铜》。
除此之外,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一些由普通文人提供书画稿或匠人自己绘刻的铜墨盒,基于那个时代文人与匠人的书法、绘画与雕刻功底,其中并不乏精彩之作。笔者所藏两方无名款芦雁图墨盒,一方写实的刻绘精微、栩栩如生;—方则略带写意风格,然两方墨盒上随风摇曳的芦花、空中与地上啼呜呼应的大雁,却抛都刻画得极为传神,丝毫不逊色于名家之作。
另一方明显带有清晚期风格的无名款白铜墨盒上,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绘刻出一幅形象生动的“李白醉酒图”:在一个院墙上开有花窗的庭院中,酣醉的李白头倚着右手,斜坐在一把木椅中。他朝着伫立在身旁、奉旨请他进宫的高力士摆动着左手,表示回绝。而高力士的脸上则呈现出一副因无法复命而皱眉撇嘴的沮丧神情,连手中握的拂尘也无奈地低垂着。两位人物的神态及心理活动,被刻画得极为传神。更令人叫绝的是,在李白的脚边,除有一个大酒缸和一个带盖的啐壶外,竟然还有一只跌落在地的酒杯。正是这只酒杯,巧妙地衬托出了李白的酣醉。观看这幅传神的画面,不禁令人想起了那句表现文人气节清高的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想来这个墨盒的主人或许也是一位淡泊名利的文人吧?
内涵丰富历史价值高
作为曾经盛行一时的文房用品,铜墨盒曾被普遍当作表达友情、亲情甚至爱隋的馈赠品,也曾作为嘉奖品、纪念品而被公私机构所青睐。这其中,便有—些是与近现代名人和事件密切相关的、具有—定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之物。
例如,笔者藏有一方国民党首任宪兵司令谷正伦在创建宪兵部队时期颁发给一位在文化课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部下的奖品,这方刻绘有清供图图案的墨盒,是由北京懿文斋承制的。还有一方上面刻有双勾文字“带兵有方”的墨盒,则是人所共知的大军阀韩复榘赠送给一位部下的纪念品。
在一方曾任陕西巡抚、两江总督的端方(字午桥)赠友的墨盒上,刻有—段诗文,并在诗文外刻了一圈古代青铜器上的金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位嗜好金石之学,并曾著有《陶斋吉金录》的清末重臣即使是在为朋友订制墨盒时,也不忘了在它上面加上点个人雅好的成分。
还有一方盒面上双勾隶书“除恶务尽”,它是北平市立二十六小学颁发给在“捕蝇运动”中获得总分第三名的一位小学生的,正是那个时期的所谓“新生活运动”的一个真实记录。一个长方型的白铜墨盒,是一位名叫良庸的男子赠送给名为惠敏的女子的,除上下款外,墨盒中央只有一个书写得极为漂亮的楷书“善”字,它无疑是那位男子心目中女性最高美德的浓缩。也许这方精美的墨盒还负载着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呢。而一方刻有传神的松鹤和口衔灵芝的神鹿的墨盒,则是两个年轻人在1941年的订婚纪念品,想来如果他们还健在,也应该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至于上面刻有“血性良心”、“抗战胜利”等字样的墨盒,则无疑是与战争年代息息相关的物品。
从诸多介绍文章中,我们也知道,在公私藏家手中也收藏着诸多名人相互馈赠或使用过的墨盒。例如,在梅园新村纪念馆便收藏着一方李克农、叶剑英、徐冰赠送给董必武的墨盒;在中南海则珍藏着一方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的毛泽东主席使用过的墨盒,它的上面镌刻着5m多字的“朱柏庐治家格言”。此外,清代状元陆润庠自书赠友的墨盒;康有为所书墨盒;蔡元培赠友的墨盒等,也都被收藏者作为珍贵的文物宝而善之。
留存至今的刻铜墨盒很少有图案相同的,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是唯一的,这也许是许多收藏者为何总是期待“下—个惊喜”的原因之一。不过,同—题材不同表达方式的墨盒却偶尔能收集到,这无形中给收藏者提供了更广泛的想象和欣赏空间。例如,笔者手中藏有—方陈寅生书刻的全篇楷书《兰亭序》墨盒,同时还有—方由不知名工匠刻绘的墨盒,在这方墨盒上除了也有刻有全篇《兰亭序》外,在盒盖中央不刻有“兰亭修禊图”。而两方均为黄铜质,尺寸大小也差不多的宗教题材墨盒上,一方上面是姚茫父所绘的坐在蒲团上的老和尚,另—方则是半丁所绘盘坐在贝叶上的面壁罗汉,这两方墨盒与我的那方姚父书绘“六佛同龛图”墨盒摆放在—起,颇得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里顺带要说一句,同收藏其他物品一样,有意专项收藏铜墨盒的朋友若想提高自己藏品的档次,增强辨伪识真的能力,也要在书法、绘画及雕刻工艺等藏识方面下一番工夫。
(责编:辛木)
书画艺术与雕刻工艺的巧妙结合
刻铜墨盒作为一个新兴的收藏品种,它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哪方面?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值得大家研究、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欣赏刻铜墨盒既不能仅从它上面的书法、绘画水平着眼,也不能单从雕刻工艺高低出发,而要看两者的综合水平如何,即刻铜艺人是否能以运刀如笔的高超技巧镌刻出高水平的书法、绘画作品来,这其中的镌刻工艺水平应该是决定性因素。
回顾刻铜墨盒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在这些铜质文具上,往往凝聚着书画名家和刻铜高手的共同心血。当时,许多墨盒上的书画稿是由书画名家提供的,甚至有不少是画家兴致所致,便在素面墨盒盖上挥毫行书作画,最后由刻铜高手刻锲而成的联袂之作。这类作品不同于将纸上的作品摹刻在墨盒上,而是刻铜工匠将画家画在墨盒盖子上的即兴之作再以刻刀镌刻下来,才得以留存至今,故此极为难得。
著名画家陈师曾先生之子陈封雄先生在回忆随其父逛琉璃厂时,为同古堂店主张樾丞写绘画稿的情景时写到:“先父去了就直接到(同古堂)后面找张老板。作坊案子上摆着许多新制成的光板白铜墨盒和铜尺,上面已经均匀地涂了一层细白粉,等待书画家动笔。先父挑选了中意的墨盒或铜尺后,便在上面作画。通常都是画他最擅长的竹、梅、菊。有时墨盒体积较大,便勾勒一幅线条较繁的山水画。先父在铜件上创作的画,都由张樾丞亲自奏刀,因为他的刻工最精,对先父的绘画体会最深,所以刻出来的作品与原作不爽毫厘,能将先父的绘画风格完全表现出来。因先父在国画界享有盛名,所以同古堂极欢迎先父去作画。它所售刻有先父画作的墨盒等物虽然价格稍昂,但销路甚佳。”据封雄先生统计,不足10年间,同古堂大概雕刻了上千件陈师曾的作品。1996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曾将陈封雄先生珍藏的师曾先生写绘的部分墨盒、铜尺的拓片集结出版,名为《陈师曾画铜》。
除此之外,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一些由普通文人提供书画稿或匠人自己绘刻的铜墨盒,基于那个时代文人与匠人的书法、绘画与雕刻功底,其中并不乏精彩之作。笔者所藏两方无名款芦雁图墨盒,一方写实的刻绘精微、栩栩如生;—方则略带写意风格,然两方墨盒上随风摇曳的芦花、空中与地上啼呜呼应的大雁,却抛都刻画得极为传神,丝毫不逊色于名家之作。
另一方明显带有清晚期风格的无名款白铜墨盒上,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绘刻出一幅形象生动的“李白醉酒图”:在一个院墙上开有花窗的庭院中,酣醉的李白头倚着右手,斜坐在一把木椅中。他朝着伫立在身旁、奉旨请他进宫的高力士摆动着左手,表示回绝。而高力士的脸上则呈现出一副因无法复命而皱眉撇嘴的沮丧神情,连手中握的拂尘也无奈地低垂着。两位人物的神态及心理活动,被刻画得极为传神。更令人叫绝的是,在李白的脚边,除有一个大酒缸和一个带盖的啐壶外,竟然还有一只跌落在地的酒杯。正是这只酒杯,巧妙地衬托出了李白的酣醉。观看这幅传神的画面,不禁令人想起了那句表现文人气节清高的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想来这个墨盒的主人或许也是一位淡泊名利的文人吧?
内涵丰富历史价值高
作为曾经盛行一时的文房用品,铜墨盒曾被普遍当作表达友情、亲情甚至爱隋的馈赠品,也曾作为嘉奖品、纪念品而被公私机构所青睐。这其中,便有—些是与近现代名人和事件密切相关的、具有—定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之物。
例如,笔者藏有一方国民党首任宪兵司令谷正伦在创建宪兵部队时期颁发给一位在文化课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部下的奖品,这方刻绘有清供图图案的墨盒,是由北京懿文斋承制的。还有一方上面刻有双勾文字“带兵有方”的墨盒,则是人所共知的大军阀韩复榘赠送给一位部下的纪念品。
在一方曾任陕西巡抚、两江总督的端方(字午桥)赠友的墨盒上,刻有—段诗文,并在诗文外刻了一圈古代青铜器上的金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位嗜好金石之学,并曾著有《陶斋吉金录》的清末重臣即使是在为朋友订制墨盒时,也不忘了在它上面加上点个人雅好的成分。
还有一方盒面上双勾隶书“除恶务尽”,它是北平市立二十六小学颁发给在“捕蝇运动”中获得总分第三名的一位小学生的,正是那个时期的所谓“新生活运动”的一个真实记录。一个长方型的白铜墨盒,是一位名叫良庸的男子赠送给名为惠敏的女子的,除上下款外,墨盒中央只有一个书写得极为漂亮的楷书“善”字,它无疑是那位男子心目中女性最高美德的浓缩。也许这方精美的墨盒还负载着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呢。而一方刻有传神的松鹤和口衔灵芝的神鹿的墨盒,则是两个年轻人在1941年的订婚纪念品,想来如果他们还健在,也应该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至于上面刻有“血性良心”、“抗战胜利”等字样的墨盒,则无疑是与战争年代息息相关的物品。
从诸多介绍文章中,我们也知道,在公私藏家手中也收藏着诸多名人相互馈赠或使用过的墨盒。例如,在梅园新村纪念馆便收藏着一方李克农、叶剑英、徐冰赠送给董必武的墨盒;在中南海则珍藏着一方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的毛泽东主席使用过的墨盒,它的上面镌刻着5m多字的“朱柏庐治家格言”。此外,清代状元陆润庠自书赠友的墨盒;康有为所书墨盒;蔡元培赠友的墨盒等,也都被收藏者作为珍贵的文物宝而善之。
留存至今的刻铜墨盒很少有图案相同的,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是唯一的,这也许是许多收藏者为何总是期待“下—个惊喜”的原因之一。不过,同—题材不同表达方式的墨盒却偶尔能收集到,这无形中给收藏者提供了更广泛的想象和欣赏空间。例如,笔者手中藏有—方陈寅生书刻的全篇楷书《兰亭序》墨盒,同时还有—方由不知名工匠刻绘的墨盒,在这方墨盒上除了也有刻有全篇《兰亭序》外,在盒盖中央不刻有“兰亭修禊图”。而两方均为黄铜质,尺寸大小也差不多的宗教题材墨盒上,一方上面是姚茫父所绘的坐在蒲团上的老和尚,另—方则是半丁所绘盘坐在贝叶上的面壁罗汉,这两方墨盒与我的那方姚父书绘“六佛同龛图”墨盒摆放在—起,颇得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里顺带要说一句,同收藏其他物品一样,有意专项收藏铜墨盒的朋友若想提高自己藏品的档次,增强辨伪识真的能力,也要在书法、绘画及雕刻工艺等藏识方面下一番工夫。
(责编:辛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