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音乐文化素养得到培养。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无法产生对音乐鉴赏的学习兴趣,排斥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式。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心理学角度;不足;对策
G633.951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教学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审美能力与音乐素养的培养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但现阶段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不管是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方面,还是在传承优秀音乐文化方面,其作用均较为有限。虽然近年来通过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已经使长久以来“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窘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感悟音乐课“审美教育”中“美”的方面仍然还呈现出一个“教师说教,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學生还是无法从心灵深处产生足够的情感共鸣,并生成融于生命对真、善、美的更高追求的向心力,难以达到高中音乐鉴赏的课程目标。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阶段,能使学生对高中鉴赏教材内容产生兴趣的确实不多,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学生为什么不能对教材编写者们精心挑选的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音乐佳作产生兴趣呢?
1.从人们的心理接受规律来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总是喜欢既不陌生又不太熟悉的乐曲。在一项有关音乐反应的研究中,通过测量的多维变量分析得出音乐主题的知名度是旋律新颖度的一个“倒U”形函数的观点。也就是说在某一段时间内最有知名度的旋律是最新颖的,而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具有中等新颖度的旋律才是人们最喜爱的心理特征。这就对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的原因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2.迈尔指出当人们对音乐产生某种期待或兴趣时,才能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在欣赏的过程中去接受音乐信息,从而使自己的这种期待情绪获得满足,实现心理的平衡。反之,若人们对所接触的音乐不会产生丝毫的冗余度或冗余度过高则表示他们对该音乐作品一点儿兴趣也没有,心理没有任何期待,因此,会致使他们不接受这一音乐信息。
将以上问题与当前的教材内容相结合就容易理解为何在音乐课上的许多时间,就算教师竭尽全力实施启发诱导也很难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致使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究其原因,就是教材上的内容更多的是从音乐文化的本体范畴编写的,对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体需求则很少考虑。从认知心理角度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的内容因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学生普遍对它们太过陌生而缺少最基本的冗余度,因此也就不会产生对学习的求知心理期待,也就难以避免课堂教学的无趣与低效了。这项研究成果既将传统认识中“越是陌生的内容越是要教”的观点予以打破,也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启示,即要解决基础音乐教育中“高负低效”的困惑不能仅去探求课堂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还应该扩大思考的范围,甚至应借助家庭、社会的音乐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或革新教学内容等。
二、在认识音乐鉴赏美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阶段的音乐教育总是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认识,即让学生体验思想境界深刻的、历史价值丰厚的、社会价值高尚的和创作技法经典的艺术音乐作品就是“审美教育”,而实际上这样的教育常常会事与愿违。如: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学生并未因课堂教学而去对那些民族的、民间的、艺术的音乐内容产生热爱,最多也就只是了解了一些外在的知识与技能。原因其实很简单,即“美感”并非简单依靠说教推理就可以接受和传承的理论知识,也并非被动参与就可以生成的内在尚美精神。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来分析:“艺术品的巨大吸引力并非在于其美的效果,而在于其释放了人的本能需求,满足了被压抑的欲望,消解了因压抑这些欲望而造成的紧张情绪后得到的心理平衡。人们经验中那种由艺术品的形式引起的愉悦仅仅是进入深层愉悦的诱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审美教育应该具有两个内涵:(1)审美主体的本能需求是美感产生的基础和前提;(2)审美主体的本能需求得到满足或压抑的情绪得到消解是美感产生的事实。这就说明与人的本能需求相脱离、纯粹的音乐作品欣赏是非常难以产生真正的美感的。
三、在学生审美心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的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价值取向为“以音乐为本”、从音乐元素入手进行教学,本人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误读的成分的。如:现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教学观:音乐课不能上成语文课、历史课等,音乐课上不能对相关非音乐本体知识的文化信息进行过多地讲解,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音乐元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成就一节好的音乐课。但在本人看来,这也许正是造成“艺术音乐晦涩难懂”印象的关键所在。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内化理解能力的强弱与其自身既有心理结构中知识面宽窄及判断力的高低成正比,因此,让学生的心理结构得到丰富有利于欣赏教学的顺利进行,而能使心理结构得到丰富的内容不仅应该包括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还应该对相关的知识信息都有所涉及,这绝非是音乐本体知识所能涵盖的。总而言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要对用全方位的知识体系来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加以重视,把音乐本体知识和心理审美相统一。
综上所述,高中音乐教师应对现阶段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加强反思,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教育观念及教学方法等;并要对学校音乐教育和家庭、社会环境之间的相关性等进行重新思考;不断进行革新进步,努力让音乐教育逐步迈向科学高效的立德树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怀婷.试论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4(18):266.
[2]朱雅芸.高中音乐教学以“音乐鉴赏”为主的SWOT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24):119-120.
[3]刘鸿.静心,聆听音乐不可缺少的赏乐品质——谈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学生应具备的赏乐品质[J].中国音乐教育,2014(5):28-30.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心理学角度;不足;对策
G633.951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教学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审美能力与音乐素养的培养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但现阶段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不管是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方面,还是在传承优秀音乐文化方面,其作用均较为有限。虽然近年来通过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已经使长久以来“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窘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感悟音乐课“审美教育”中“美”的方面仍然还呈现出一个“教师说教,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學生还是无法从心灵深处产生足够的情感共鸣,并生成融于生命对真、善、美的更高追求的向心力,难以达到高中音乐鉴赏的课程目标。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阶段,能使学生对高中鉴赏教材内容产生兴趣的确实不多,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学生为什么不能对教材编写者们精心挑选的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音乐佳作产生兴趣呢?
1.从人们的心理接受规律来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总是喜欢既不陌生又不太熟悉的乐曲。在一项有关音乐反应的研究中,通过测量的多维变量分析得出音乐主题的知名度是旋律新颖度的一个“倒U”形函数的观点。也就是说在某一段时间内最有知名度的旋律是最新颖的,而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具有中等新颖度的旋律才是人们最喜爱的心理特征。这就对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的原因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2.迈尔指出当人们对音乐产生某种期待或兴趣时,才能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在欣赏的过程中去接受音乐信息,从而使自己的这种期待情绪获得满足,实现心理的平衡。反之,若人们对所接触的音乐不会产生丝毫的冗余度或冗余度过高则表示他们对该音乐作品一点儿兴趣也没有,心理没有任何期待,因此,会致使他们不接受这一音乐信息。
将以上问题与当前的教材内容相结合就容易理解为何在音乐课上的许多时间,就算教师竭尽全力实施启发诱导也很难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致使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究其原因,就是教材上的内容更多的是从音乐文化的本体范畴编写的,对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体需求则很少考虑。从认知心理角度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的内容因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学生普遍对它们太过陌生而缺少最基本的冗余度,因此也就不会产生对学习的求知心理期待,也就难以避免课堂教学的无趣与低效了。这项研究成果既将传统认识中“越是陌生的内容越是要教”的观点予以打破,也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启示,即要解决基础音乐教育中“高负低效”的困惑不能仅去探求课堂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还应该扩大思考的范围,甚至应借助家庭、社会的音乐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或革新教学内容等。
二、在认识音乐鉴赏美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阶段的音乐教育总是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认识,即让学生体验思想境界深刻的、历史价值丰厚的、社会价值高尚的和创作技法经典的艺术音乐作品就是“审美教育”,而实际上这样的教育常常会事与愿违。如: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学生并未因课堂教学而去对那些民族的、民间的、艺术的音乐内容产生热爱,最多也就只是了解了一些外在的知识与技能。原因其实很简单,即“美感”并非简单依靠说教推理就可以接受和传承的理论知识,也并非被动参与就可以生成的内在尚美精神。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来分析:“艺术品的巨大吸引力并非在于其美的效果,而在于其释放了人的本能需求,满足了被压抑的欲望,消解了因压抑这些欲望而造成的紧张情绪后得到的心理平衡。人们经验中那种由艺术品的形式引起的愉悦仅仅是进入深层愉悦的诱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审美教育应该具有两个内涵:(1)审美主体的本能需求是美感产生的基础和前提;(2)审美主体的本能需求得到满足或压抑的情绪得到消解是美感产生的事实。这就说明与人的本能需求相脱离、纯粹的音乐作品欣赏是非常难以产生真正的美感的。
三、在学生审美心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的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价值取向为“以音乐为本”、从音乐元素入手进行教学,本人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误读的成分的。如:现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教学观:音乐课不能上成语文课、历史课等,音乐课上不能对相关非音乐本体知识的文化信息进行过多地讲解,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音乐元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成就一节好的音乐课。但在本人看来,这也许正是造成“艺术音乐晦涩难懂”印象的关键所在。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内化理解能力的强弱与其自身既有心理结构中知识面宽窄及判断力的高低成正比,因此,让学生的心理结构得到丰富有利于欣赏教学的顺利进行,而能使心理结构得到丰富的内容不仅应该包括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还应该对相关的知识信息都有所涉及,这绝非是音乐本体知识所能涵盖的。总而言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要对用全方位的知识体系来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加以重视,把音乐本体知识和心理审美相统一。
综上所述,高中音乐教师应对现阶段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加强反思,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教育观念及教学方法等;并要对学校音乐教育和家庭、社会环境之间的相关性等进行重新思考;不断进行革新进步,努力让音乐教育逐步迈向科学高效的立德树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怀婷.试论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4(18):266.
[2]朱雅芸.高中音乐教学以“音乐鉴赏”为主的SWOT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24):119-120.
[3]刘鸿.静心,聆听音乐不可缺少的赏乐品质——谈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学生应具备的赏乐品质[J].中国音乐教育,2014(5):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