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3 3”新高考给高中地理的教学环境、师生心理带来许多新的变化,需要学校管理部门和地理教师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上海的高中应对首次地理等级性考试出现选考组织管理不合理、师资紧张、课时紧张、教学反馈不足等诸多问题,本文提出应采取合理引导选课、引进师资和各校合作选课、地理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灵活应对新高考等措施。
关键词:“3 3”新高考方案;地理等级性考试;高中地理教学
2016年是上海市高考改革方案过渡的一年,高三学生迎接最后一次“3 1”模式的高考,高二选考地理的学生按照2017年“3 3”高考模式,迎接的是地理学科的第一次等级性考试。新高考方案下学校、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高中地理的教学环境、师生心理面临哪些变化,需要采取哪些应对策略? 本文就几个问题略做探讨。
一、从“ 1”到“ 3”——高考方案变在哪
上海市的“3 1”高考模式执行了30余年,高考成绩总分满分600分,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理科考生可选择物理、化学、生物中的一门学科,文科考生可选择政治、历史、地理中的一门学科,加一学科满分150分,考试时间2小时。
按照《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7年起实行“3 3”高考模式,高考成绩总分满分660分,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不变,考生可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学科中任意选择3门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70分。
3门等级性考试科目的成绩在计入高考总分时由两部分组成: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即可获得40分基础分(未参加等级性考试则不能获得此项基础分);学生再参加等级性考试,成绩按照考生总体划分为5等11级,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见表1)。
2016年地理学科成为高二年级率先实行等级性考试的科目,这是因为按照新高考方案,学生只有在取得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后,才能参加该学科的等级性考试。学生在高一结束时已经完成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而其它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需要在高二结束时进行,这些学科的等级性考试要到高三进行。所以,2016年只有地理一门学科可以参加等级性考试。
二、上海市地理等级性考试情况如何
2016年5月,上海市有34 417名学生选择参加了地理等级性考试,占该届学生总人数的63%(上海市教委公布的数据)。考试卷面满分100分,试题结构是选择题40分(单项选择题20题)和综合分析题60分,考试时间1小时。考试难度最终与事前上海市教委宣布的难度系数0.75非常吻合,卷面满分100分的试卷,平均得分约75分,但最后学生得到的成绩只是一个等第,无法知晓个人的原始分数。
按照等第划分比例和计分,全体学生平均等级得分为15分,加上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获得的40分基础分,全体学生地理高考的平均得分是55分。抽样选择了几所学校参加地理等级性考试的学生比例和考试等第结果见表2。
可以看出,各校选择地理学科等级性考试的学生比例有许多差异,从69%到100%各有不同。考试结果的等第分布有明显差异,学校X1是一所市示范性高中,A、B等第人数比例较高;学校X2是比较接近总体平均得分的一所普通高中;学校X5是一所生源较弱的普通高中,D、E等第人数比例较高(见图1)。
三、选与不选的矛盾——教学与管理难在哪
1.教学管理面临全体动员和自愿选择两难困境
等级性考试科目的选择,除了与学生个人兴趣特长有关,也与报考高校的专业限制有一定关系。以上海高校公布的招生信息为例,1 096个专业(类)的选考科目来看,学生选考物理的覆盖率为97.63%;化学为90.51%;生物为80.02%;地理为64.05%、历史为63.5%、政治为62.14%。从想报考的专业来看,地理学科似乎并不占特别大的优势,但高校招生时完全限制选考三门的专业不多,多数专业只要1门或者2门满足要求即可。
由于地理学科在高一就完成了学业水平考试,比其它学科提前一年率先实行等级性考试,这让地理学科占据了时间上的优势,选地理的学生到高三时只需选择另外2门学科参加等级性考试,相对而言高三的学习压力小一些,可以在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上赢得更多学习时间。
这种情况让许多学生在“3 3”科目的选择上趋向于选择地理学科,绝大多数学校选地理学科的学生比例占总数的60%以上,一些学校更是在家长和学生中动员,让学生全体参加高二的地理等级性考试,所以出现了表2中X2学校100%选考的情况。但是,动员全体学生参加高二的地理等级性考试,这很大程度上是方便学校教学管理的需要。学校的日常教学可以维持原来的行政班级,但是这恐怕违背了高考“3 3”给学生更多选择权的本义。因为这样,有部分学生属于被迫选择地理,学习比较消极被动、没有紧迫感,教师要保障教学质量则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如果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愿选择,则高二的地理上课时间需要安排走班,给学校的教学排课和班级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一些硬件好、场地富余的学校,在高二年级就按照学生3门学科的选择意愿,完全实行走班教学,因为学生选择的组合较多,几乎需要每天拿出下午半天的时间安排等级考试科目的走班教学,排课管理变得异常复杂,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教师的教研、校本研修等许多常规工作的时间都受到挤占。大多数学校因场地条件限制只能做统一动员,或者做出几种有限的组合给学生选择,以控制走班教学的课时数。
2.选考人数增多致使师资严重紧缺
上海原来“3 1”时地理高考考生一般只有几千人,有的学校没有地理高考班,或者高考地理只有1个班,这样以目前地理教师的师资储备迎接3万多人的等级考试,显然师资力量相差很大。而且2016年是原有的“3 1”高考模式最后一年,有高三的学校地理学科面临高一学业考、高二等级考、高三高考等多重压力,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特别繁重,师资不足问题尤为突出。 3.课时紧张导致教学反馈和训练时间严重不足
“3 1”高考模式下高三地理周课时一般8节,但高二阶段同时开设的科目较多,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都还没有结束学业合格考试,所以对于高二地理等级性考试周课时,多数学校只能安排3~4节,个别学校因为师资严重不足的原因甚至仅仅安排2节,而等级考试与原来高考相比,学习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大体相当,能够安排训练和反馈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普遍感到课时紧张,教学效果和质量难以保障。加上学生人数较多,作业和日常检测难以做到及时批阅,教学反馈不及时,甚至很少安排阶段性检测,教学效果的提升可望不可及,学生、教师和家长都有许多焦虑情绪。
4.没有考试说明导致日常教学和检测难度难以把握
习惯于以往的“3 1”高考有非常明确的考试说明,教师对于本次没有明确的考试说明和题型结构显示出很大程度的不适应。教师只能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等级性考试应有较大区分度的预测来组织教学,日常检测也是延用高考能力立意的思路,试题情境的阅读文字量往往偏大,而1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常常导致学生答题时间紧张,教师和学生都有巨大的心理压力。
由于缺乏经验,从各个区县的模拟检测命题看,一线教师的模拟命题大都难度系数在0.5~0.6之间,虽然不少试题是参照以往的高考模拟试题做了许多简化和改编,对学生来说依然偏难,与上海市教委宣布的等级性考试难度系数0.75依然有很大偏差。
教学时间少、检测频率低是普遍现象。参加高二地理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其地理素养、能力和地理思维水平与以往参加“3 1”高考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差距。这种延续以往“3 1”高考的教学经验,拔高教学和日常检测难度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有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到考前报名阶段最终放弃了参加今年的等级性考试。按规定缺考学生可以在明年继续参加地理学科的等级性考试(不能改考其它学科),但这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麻烦。
四、等级性考试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和管理应该怎么办
根据2016年上海市高中地理首次等级性考试的实施情况可以发现,学科教学环境、师生心理都面临许多新的变化,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科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也值得大家今后认真研究和思考。
1.因校制宜引导学生理性选择等级性考试科目
由于各个学校的场地硬件条件、师资力量各不相同,需要引导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等级性考试的科目,最好在尊重学生个体意愿、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兼顾学校的师资优势、硬件条件并做一些细微的引导和调整,尽量避免统一动员全体学生选择某一门学科,从而给学生提供发展空间,这才能真正落实“3 3”高考的本义。
而事实也证明,现在的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当学校的整体安排不能满足部分学生自主选择的意愿时,这些学生的学习往往带着被迫选择和排斥的消极负面情绪,给师生都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2.寻求合作解决师资紧缺问题
目前出现的师资紧缺问题,主要是学校层面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是积极挖潜,寻找师资。许多学校临时招聘地理教师、实习生和代课教师;二是做课时的加减法。削减高一地理课时,优先保证高二、高三的地理教学;同时高二的课时安排量各校差异也很大,周课时从2课时到5课时不等。即使有的区有统一的课时安排要求,也由于师资问题无法保证。三是高二地理课延迟到高三开。个别学校因为师资不足导致高二没有正常开设地理课,学生只能等到高三再同时面对“3 3”的三门学科的等级考试,原有的时间优势就丧失了。
这种师资不足的困难,某种程度上对地理教师就业是一件好事,因为不少学校积极引进地理教师。但另一方面,每年不定人数的选考,对学校管理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储备的地理教师多,如果选考的学生少,面临教师可能课时不足的矛盾;如果教师少,又面临开不出足额课时量的问题。这将是选考学科都会面临的问题。
除了学校自身想办法,上级管理部门还应该有哪些应对措施?能否以市(区)为单位,借鉴美国学区管理的一些做法,一些教师可以在学区范围内共用。如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实现一个市(区)的部分教师实现按照课程安排的各校灵活流动。当然,这些问题的真正可操作性确实会遇到管理和编制等诸多实际困难。但在这种选课背景下,完全让学校来承担师资压力确实有困难,流动不失为长远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种办法就是实现校际之间的课程互选。比较近的一些学校组成校际联盟,实现师资共享、课程互选,这样可以使学生选课和学校师资的矛盾得以缓解。
上海许多学校从2015年的高一年级开设生物课程,并在高一结束完成生物学业水平考试,这样以后参加高二等级性考试时学生就多了一种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地理、生物中的1门或同时选择这2门学科参加等级性考试。据推测,这样可能会分流一部分选考地理的学生,师资不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
3.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灵活应对新高考
(1)立足学科教学整体设计。 “3 3”新高考方案实施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研组、学科教师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思考、规划整个高中学段的学科教学设计。如高一地理合格考试的难度与以往相比有所降低,但合格要求低并不等同于低水平的教学,一些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思维训练还需加强,如果随意缩减课时、删减教学内容,起始年级的教学基础不扎实,后续参加等级考试学习的学生基础知识储备接近零起点,给后期教学将带来许多困难。
(2)渗透学科素养和能力培养。即便在起始年级的教学过程中,也要认真按照课程标准,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渗透学科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多引入时事热点、生活实际和问题情境开展教学,培养学生面对图表等非文本材料的阅读能力、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平时教学一定要做到讲练结合。对于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相互渗透、区域专题地图的补充、地理原理的领悟、空间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新高考方案下等级性考试的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很难安排时间对区域地理进行系统的补充学习,需将区域地理的知识分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包括应对学业合格考试阶段的学习也是如此,地理教学应始终做到:以区域地理特征为背景,阐述系统地理的要义,以系统地理为灵魂,统领区域地理的探索。
(3)重视学生元认知水平提升。新高考方案实施后,即便是参加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学习,教学的课时安排、学生投入学习的有效时间、学校组织安排的教学检测时间,与以往参加“3 1”高考科目的学习相比都有明显减少;加上学生等级性考试科目选择的差异,教学管理必然需要采取走班形式,学科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保障条件都大大削弱。如何加强学生在自主选择上的自觉学习意识,基于任务下的自主学习、反思及重建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元认知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4)养成简明扼要表达习惯。等级性考试计入高考总分,是选拔性考试,需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同样遵循能力立意的考试命题宗旨,试题也大都围绕新颖的情境组织设问。1小时考试的应答策略有哪些?这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平时养成对学习材料进行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会简明扼要地表达,这种有针对性的应答策略训练,还需在平时适当加强。
4.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并尽快配置阅卷系统
新高考方案实行后,选择学习某一门学科作为等级性考试的学生数大大增加,日常检测难以做到及时批阅,教学反馈不及时很难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需加强协调,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并尽快引入网上阅卷系统,鼓励教师平时多使用,提高日常检测的批阅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效率,让教学效果的检测反馈更及时,便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
上海是较早实行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地区,2016年上海市地理等级性考试是新高考方案实施后首先出现的学科等级性考试,一年之中无论学校管理、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遇到许多新问题和新困惑,广大一线地理教师承受了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巨大心理压力,也充分发挥了应有的教育教学智慧,本文分析提到的许多问题和归纳的一些应对策略,或许能对其它地区、其它学科应对新高考方案的落实有一些借鉴作用。
关键词:“3 3”新高考方案;地理等级性考试;高中地理教学
2016年是上海市高考改革方案过渡的一年,高三学生迎接最后一次“3 1”模式的高考,高二选考地理的学生按照2017年“3 3”高考模式,迎接的是地理学科的第一次等级性考试。新高考方案下学校、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高中地理的教学环境、师生心理面临哪些变化,需要采取哪些应对策略? 本文就几个问题略做探讨。
一、从“ 1”到“ 3”——高考方案变在哪
上海市的“3 1”高考模式执行了30余年,高考成绩总分满分600分,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理科考生可选择物理、化学、生物中的一门学科,文科考生可选择政治、历史、地理中的一门学科,加一学科满分150分,考试时间2小时。
按照《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7年起实行“3 3”高考模式,高考成绩总分满分660分,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不变,考生可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学科中任意选择3门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70分。
3门等级性考试科目的成绩在计入高考总分时由两部分组成: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即可获得40分基础分(未参加等级性考试则不能获得此项基础分);学生再参加等级性考试,成绩按照考生总体划分为5等11级,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见表1)。
2016年地理学科成为高二年级率先实行等级性考试的科目,这是因为按照新高考方案,学生只有在取得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后,才能参加该学科的等级性考试。学生在高一结束时已经完成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而其它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需要在高二结束时进行,这些学科的等级性考试要到高三进行。所以,2016年只有地理一门学科可以参加等级性考试。
二、上海市地理等级性考试情况如何
2016年5月,上海市有34 417名学生选择参加了地理等级性考试,占该届学生总人数的63%(上海市教委公布的数据)。考试卷面满分100分,试题结构是选择题40分(单项选择题20题)和综合分析题60分,考试时间1小时。考试难度最终与事前上海市教委宣布的难度系数0.75非常吻合,卷面满分100分的试卷,平均得分约75分,但最后学生得到的成绩只是一个等第,无法知晓个人的原始分数。
按照等第划分比例和计分,全体学生平均等级得分为15分,加上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获得的40分基础分,全体学生地理高考的平均得分是55分。抽样选择了几所学校参加地理等级性考试的学生比例和考试等第结果见表2。
可以看出,各校选择地理学科等级性考试的学生比例有许多差异,从69%到100%各有不同。考试结果的等第分布有明显差异,学校X1是一所市示范性高中,A、B等第人数比例较高;学校X2是比较接近总体平均得分的一所普通高中;学校X5是一所生源较弱的普通高中,D、E等第人数比例较高(见图1)。
三、选与不选的矛盾——教学与管理难在哪
1.教学管理面临全体动员和自愿选择两难困境
等级性考试科目的选择,除了与学生个人兴趣特长有关,也与报考高校的专业限制有一定关系。以上海高校公布的招生信息为例,1 096个专业(类)的选考科目来看,学生选考物理的覆盖率为97.63%;化学为90.51%;生物为80.02%;地理为64.05%、历史为63.5%、政治为62.14%。从想报考的专业来看,地理学科似乎并不占特别大的优势,但高校招生时完全限制选考三门的专业不多,多数专业只要1门或者2门满足要求即可。
由于地理学科在高一就完成了学业水平考试,比其它学科提前一年率先实行等级性考试,这让地理学科占据了时间上的优势,选地理的学生到高三时只需选择另外2门学科参加等级性考试,相对而言高三的学习压力小一些,可以在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上赢得更多学习时间。
这种情况让许多学生在“3 3”科目的选择上趋向于选择地理学科,绝大多数学校选地理学科的学生比例占总数的60%以上,一些学校更是在家长和学生中动员,让学生全体参加高二的地理等级性考试,所以出现了表2中X2学校100%选考的情况。但是,动员全体学生参加高二的地理等级性考试,这很大程度上是方便学校教学管理的需要。学校的日常教学可以维持原来的行政班级,但是这恐怕违背了高考“3 3”给学生更多选择权的本义。因为这样,有部分学生属于被迫选择地理,学习比较消极被动、没有紧迫感,教师要保障教学质量则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如果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愿选择,则高二的地理上课时间需要安排走班,给学校的教学排课和班级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一些硬件好、场地富余的学校,在高二年级就按照学生3门学科的选择意愿,完全实行走班教学,因为学生选择的组合较多,几乎需要每天拿出下午半天的时间安排等级考试科目的走班教学,排课管理变得异常复杂,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教师的教研、校本研修等许多常规工作的时间都受到挤占。大多数学校因场地条件限制只能做统一动员,或者做出几种有限的组合给学生选择,以控制走班教学的课时数。
2.选考人数增多致使师资严重紧缺
上海原来“3 1”时地理高考考生一般只有几千人,有的学校没有地理高考班,或者高考地理只有1个班,这样以目前地理教师的师资储备迎接3万多人的等级考试,显然师资力量相差很大。而且2016年是原有的“3 1”高考模式最后一年,有高三的学校地理学科面临高一学业考、高二等级考、高三高考等多重压力,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特别繁重,师资不足问题尤为突出。 3.课时紧张导致教学反馈和训练时间严重不足
“3 1”高考模式下高三地理周课时一般8节,但高二阶段同时开设的科目较多,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都还没有结束学业合格考试,所以对于高二地理等级性考试周课时,多数学校只能安排3~4节,个别学校因为师资严重不足的原因甚至仅仅安排2节,而等级考试与原来高考相比,学习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大体相当,能够安排训练和反馈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普遍感到课时紧张,教学效果和质量难以保障。加上学生人数较多,作业和日常检测难以做到及时批阅,教学反馈不及时,甚至很少安排阶段性检测,教学效果的提升可望不可及,学生、教师和家长都有许多焦虑情绪。
4.没有考试说明导致日常教学和检测难度难以把握
习惯于以往的“3 1”高考有非常明确的考试说明,教师对于本次没有明确的考试说明和题型结构显示出很大程度的不适应。教师只能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等级性考试应有较大区分度的预测来组织教学,日常检测也是延用高考能力立意的思路,试题情境的阅读文字量往往偏大,而1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常常导致学生答题时间紧张,教师和学生都有巨大的心理压力。
由于缺乏经验,从各个区县的模拟检测命题看,一线教师的模拟命题大都难度系数在0.5~0.6之间,虽然不少试题是参照以往的高考模拟试题做了许多简化和改编,对学生来说依然偏难,与上海市教委宣布的等级性考试难度系数0.75依然有很大偏差。
教学时间少、检测频率低是普遍现象。参加高二地理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其地理素养、能力和地理思维水平与以往参加“3 1”高考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差距。这种延续以往“3 1”高考的教学经验,拔高教学和日常检测难度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有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到考前报名阶段最终放弃了参加今年的等级性考试。按规定缺考学生可以在明年继续参加地理学科的等级性考试(不能改考其它学科),但这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麻烦。
四、等级性考试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和管理应该怎么办
根据2016年上海市高中地理首次等级性考试的实施情况可以发现,学科教学环境、师生心理都面临许多新的变化,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科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也值得大家今后认真研究和思考。
1.因校制宜引导学生理性选择等级性考试科目
由于各个学校的场地硬件条件、师资力量各不相同,需要引导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等级性考试的科目,最好在尊重学生个体意愿、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兼顾学校的师资优势、硬件条件并做一些细微的引导和调整,尽量避免统一动员全体学生选择某一门学科,从而给学生提供发展空间,这才能真正落实“3 3”高考的本义。
而事实也证明,现在的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当学校的整体安排不能满足部分学生自主选择的意愿时,这些学生的学习往往带着被迫选择和排斥的消极负面情绪,给师生都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2.寻求合作解决师资紧缺问题
目前出现的师资紧缺问题,主要是学校层面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是积极挖潜,寻找师资。许多学校临时招聘地理教师、实习生和代课教师;二是做课时的加减法。削减高一地理课时,优先保证高二、高三的地理教学;同时高二的课时安排量各校差异也很大,周课时从2课时到5课时不等。即使有的区有统一的课时安排要求,也由于师资问题无法保证。三是高二地理课延迟到高三开。个别学校因为师资不足导致高二没有正常开设地理课,学生只能等到高三再同时面对“3 3”的三门学科的等级考试,原有的时间优势就丧失了。
这种师资不足的困难,某种程度上对地理教师就业是一件好事,因为不少学校积极引进地理教师。但另一方面,每年不定人数的选考,对学校管理是一种巨大的考验。储备的地理教师多,如果选考的学生少,面临教师可能课时不足的矛盾;如果教师少,又面临开不出足额课时量的问题。这将是选考学科都会面临的问题。
除了学校自身想办法,上级管理部门还应该有哪些应对措施?能否以市(区)为单位,借鉴美国学区管理的一些做法,一些教师可以在学区范围内共用。如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实现一个市(区)的部分教师实现按照课程安排的各校灵活流动。当然,这些问题的真正可操作性确实会遇到管理和编制等诸多实际困难。但在这种选课背景下,完全让学校来承担师资压力确实有困难,流动不失为长远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种办法就是实现校际之间的课程互选。比较近的一些学校组成校际联盟,实现师资共享、课程互选,这样可以使学生选课和学校师资的矛盾得以缓解。
上海许多学校从2015年的高一年级开设生物课程,并在高一结束完成生物学业水平考试,这样以后参加高二等级性考试时学生就多了一种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地理、生物中的1门或同时选择这2门学科参加等级性考试。据推测,这样可能会分流一部分选考地理的学生,师资不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
3.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灵活应对新高考
(1)立足学科教学整体设计。 “3 3”新高考方案实施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研组、学科教师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思考、规划整个高中学段的学科教学设计。如高一地理合格考试的难度与以往相比有所降低,但合格要求低并不等同于低水平的教学,一些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思维训练还需加强,如果随意缩减课时、删减教学内容,起始年级的教学基础不扎实,后续参加等级考试学习的学生基础知识储备接近零起点,给后期教学将带来许多困难。
(2)渗透学科素养和能力培养。即便在起始年级的教学过程中,也要认真按照课程标准,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渗透学科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多引入时事热点、生活实际和问题情境开展教学,培养学生面对图表等非文本材料的阅读能力、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平时教学一定要做到讲练结合。对于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尤其要重视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相互渗透、区域专题地图的补充、地理原理的领悟、空间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新高考方案下等级性考试的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很难安排时间对区域地理进行系统的补充学习,需将区域地理的知识分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包括应对学业合格考试阶段的学习也是如此,地理教学应始终做到:以区域地理特征为背景,阐述系统地理的要义,以系统地理为灵魂,统领区域地理的探索。
(3)重视学生元认知水平提升。新高考方案实施后,即便是参加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学习,教学的课时安排、学生投入学习的有效时间、学校组织安排的教学检测时间,与以往参加“3 1”高考科目的学习相比都有明显减少;加上学生等级性考试科目选择的差异,教学管理必然需要采取走班形式,学科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保障条件都大大削弱。如何加强学生在自主选择上的自觉学习意识,基于任务下的自主学习、反思及重建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元认知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4)养成简明扼要表达习惯。等级性考试计入高考总分,是选拔性考试,需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同样遵循能力立意的考试命题宗旨,试题也大都围绕新颖的情境组织设问。1小时考试的应答策略有哪些?这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平时养成对学习材料进行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会简明扼要地表达,这种有针对性的应答策略训练,还需在平时适当加强。
4.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并尽快配置阅卷系统
新高考方案实行后,选择学习某一门学科作为等级性考试的学生数大大增加,日常检测难以做到及时批阅,教学反馈不及时很难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需加强协调,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并尽快引入网上阅卷系统,鼓励教师平时多使用,提高日常检测的批阅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效率,让教学效果的检测反馈更及时,便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
上海是较早实行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地区,2016年上海市地理等级性考试是新高考方案实施后首先出现的学科等级性考试,一年之中无论学校管理、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遇到许多新问题和新困惑,广大一线地理教师承受了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巨大心理压力,也充分发挥了应有的教育教学智慧,本文分析提到的许多问题和归纳的一些应对策略,或许能对其它地区、其它学科应对新高考方案的落实有一些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