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与自然学科渗透,认识事物本质
1.化学方程,简明表达物质循环
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发生着化学反应。碳元素循环伴随着岩石圈物质循环,海洋生物使大气中的CO2与海水中的溶解钙反应生成碳酸钙(Ca2 CO32-→CaCO3↓),沉积海底形成石灰岩等。开采煅烧石灰石(CaCO3→CaO CO2)获得熟石灰并向大气中释放CO2。 植物光合作用(6CO2 12H2O→C6H12O6 6O2 6H2O)从大气中吸收CO2,碳以物质形式储存在植物体内。有的植物掩埋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形成煤、石油等。木柴、煤和石油的燃烧,产生能量并释放CO2到大气中,碳在无机界与有机界之间不断循环。
2.物理定律,清晰反映事物规律
物理定律和公式反映自然界事物内在规律。机械能守恒定律便于理解地球在远日点速度慢、近日点速度快的原因。万有引力定律易于理解行星距日远、公转速度慢、周期长的原因。物理公式F=2mvωSinθ可用于理解地转偏向力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原因。结合分子运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知识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空气的气温高低、密度大小、气压高低→空气运动→热力环流→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形成与季节移动→调节高低纬热量收支不平衡。
3.数学公式,量化推演事物关系
运用数学知识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用于阐释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正午太阳高度公式可用于推算房间采光时间,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运用陡崖公式(n-1)d≤H<(n 1)d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快速计算两点间的距离。通过数学还可学习日晷知识,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4.生物作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
生物是环境的产物,其形态是适应环境的结果。地中海沿岸树木的叶片一般较厚,叶面有蜡质,能反射太阳光,降低叶面温度,减少水分蒸腾,是适应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气候的缘故。生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改造原始大气成分,合成有机物为生物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二、与人文学科渗透,享受学习生活
1.联系哲学,实现高效学习
运用哲学知识,认识地理事物变化规律,分析地理事物影响,探究地理事物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构建思维模式,分析具体问题。运用哲学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区位选择的实质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运用推力和拉力理论可删繁就简地把人口迁移、工业化、城市化、产业转移、区位等知识贯穿起来,实现高效学习。
2.史地结合,时空视角明晰
学习东西方文明的起源时,从地理位置入手,更易理解差异。东方文明建立在广阔大陆上,以农耕经济为主,易封闭,政治上易形成中央高度集权。西方文明建立在海岸线曲折的区域,以海洋经济为主,易扩张,政治上易造成王权分散。古代农业经济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封建王朝的兴衰与气候的温暖、寒冷往往相对应。因此,分析朝代的兴衰更替时,既要分析统治者的原因,也要考虑地理环境变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唐朝盛世与统治者励精图治、量才用人是分不开的,也与中国处于温暖湿润时期有关,有利的气候条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明朝崇祯年间,连续十多年,遍布大江南北的旱灾、水灾、蝗灾,引起财政困难,饥民暴乱,内忧、外患、灾害频发,明朝灭亡是必然的。历史与地理结合,时空视角明晰,可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3.阅读古文,认知环境变迁
杜牧的“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看到华美宫殿的背后对森林毁灭性的破坏;读白居易的“卖炭翁”认识到木柴是当时人们的生活能源。阅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遥想水草肥美的内蒙古高原;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想象猿鸣攀跃的景象,而今三峡长臂猿已绝迹。阅读诗句,进行古今对比,揭示人类活动导致自然环境变迁。
4.聆听音乐,感受环境之美
地理环境差异造成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迥异。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辽阔的草原”,仿佛让人置身于一望无垠的内蒙古高原;恢宏质朴的“黄土高坡”联想到黄土高原山川沟壑纵横、冬夏季风的差异;辽阔舒展、高亢悠长的“青藏高原”,仿佛置身于世界屋脊,仰望蓝天白云,遥看冰川雪峰相连,联想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宗教的虔诚;细腻、委婉的“茉莉花”,与江南水乡人密地平、湿润的气候相适应。
作者单位:安徽省界首市第一中学2013级(29)班(236500)
1.化学方程,简明表达物质循环
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发生着化学反应。碳元素循环伴随着岩石圈物质循环,海洋生物使大气中的CO2与海水中的溶解钙反应生成碳酸钙(Ca2 CO32-→CaCO3↓),沉积海底形成石灰岩等。开采煅烧石灰石(CaCO3→CaO CO2)获得熟石灰并向大气中释放CO2。 植物光合作用(6CO2 12H2O→C6H12O6 6O2 6H2O)从大气中吸收CO2,碳以物质形式储存在植物体内。有的植物掩埋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形成煤、石油等。木柴、煤和石油的燃烧,产生能量并释放CO2到大气中,碳在无机界与有机界之间不断循环。
2.物理定律,清晰反映事物规律
物理定律和公式反映自然界事物内在规律。机械能守恒定律便于理解地球在远日点速度慢、近日点速度快的原因。万有引力定律易于理解行星距日远、公转速度慢、周期长的原因。物理公式F=2mvωSinθ可用于理解地转偏向力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原因。结合分子运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等知识把握知识内在联系:空气的气温高低、密度大小、气压高低→空气运动→热力环流→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形成与季节移动→调节高低纬热量收支不平衡。
3.数学公式,量化推演事物关系
运用数学知识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用于阐释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正午太阳高度公式可用于推算房间采光时间,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运用陡崖公式(n-1)d≤H<(n 1)d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快速计算两点间的距离。通过数学还可学习日晷知识,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4.生物作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
生物是环境的产物,其形态是适应环境的结果。地中海沿岸树木的叶片一般较厚,叶面有蜡质,能反射太阳光,降低叶面温度,减少水分蒸腾,是适应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气候的缘故。生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改造原始大气成分,合成有机物为生物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二、与人文学科渗透,享受学习生活
1.联系哲学,实现高效学习
运用哲学知识,认识地理事物变化规律,分析地理事物影响,探究地理事物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构建思维模式,分析具体问题。运用哲学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区位选择的实质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运用推力和拉力理论可删繁就简地把人口迁移、工业化、城市化、产业转移、区位等知识贯穿起来,实现高效学习。
2.史地结合,时空视角明晰
学习东西方文明的起源时,从地理位置入手,更易理解差异。东方文明建立在广阔大陆上,以农耕经济为主,易封闭,政治上易形成中央高度集权。西方文明建立在海岸线曲折的区域,以海洋经济为主,易扩张,政治上易造成王权分散。古代农业经济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封建王朝的兴衰与气候的温暖、寒冷往往相对应。因此,分析朝代的兴衰更替时,既要分析统治者的原因,也要考虑地理环境变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唐朝盛世与统治者励精图治、量才用人是分不开的,也与中国处于温暖湿润时期有关,有利的气候条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明朝崇祯年间,连续十多年,遍布大江南北的旱灾、水灾、蝗灾,引起财政困难,饥民暴乱,内忧、外患、灾害频发,明朝灭亡是必然的。历史与地理结合,时空视角明晰,可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3.阅读古文,认知环境变迁
杜牧的“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看到华美宫殿的背后对森林毁灭性的破坏;读白居易的“卖炭翁”认识到木柴是当时人们的生活能源。阅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遥想水草肥美的内蒙古高原;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想象猿鸣攀跃的景象,而今三峡长臂猿已绝迹。阅读诗句,进行古今对比,揭示人类活动导致自然环境变迁。
4.聆听音乐,感受环境之美
地理环境差异造成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迥异。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辽阔的草原”,仿佛让人置身于一望无垠的内蒙古高原;恢宏质朴的“黄土高坡”联想到黄土高原山川沟壑纵横、冬夏季风的差异;辽阔舒展、高亢悠长的“青藏高原”,仿佛置身于世界屋脊,仰望蓝天白云,遥看冰川雪峰相连,联想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宗教的虔诚;细腻、委婉的“茉莉花”,与江南水乡人密地平、湿润的气候相适应。
作者单位:安徽省界首市第一中学2013级(29)班(23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