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吉安市采茶歌舞剧院,江西 吉安 343000)
【摘要】:2003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积极鉴定并履行非遗保护的职责;2006年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茶戏流行于江南或岭南茶叶种植区,具有鲜明的音乐特征和独特的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我国民众精神和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采茶戏;音乐特征;表演艺术
一、采茶戏的由来
采茶戏是活跃于江南或岭南一带的一种戏曲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广西等地。每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都并非偶然,都有其影响和决定因素,譬如生产劳动、巫术、政治影响等。每年的三月份,茶叶丰收,无数的茶农劳作于茶场采茶。先开始人们只是唱茶歌增添劳动趣味,随后慢慢发展为跳采茶舞,采茶灯是后期与元宵灯节相结合的另一种艺术形式。由采茶歌、采茶舞、采茶灯,最终形成采茶戏。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采茶戏的产生是由生产劳动因素决定的,它是人们劳动智慧的结晶。
二、采茶戏的音乐特征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并不像其他艺术表现形式那样被人们所熟知,大多情况下茶产地的民众在接受理解方面更为突出。然而随着现代都市生活的发展,流行音乐等其他休闲娱乐形式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采茶戏受众面面临着极大的整顿困境。对于采茶戏音乐特征进行剖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加深民众对于采茶戏的了解,对于非遗保护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民俗个性彰显
采茶戏的民俗性特征就在于它贯穿着整个茶叶产地民众的日常生产。采茶戏的多种曲目内容,反映的多是茶农田間劳作的生活场景,相比较“阳春白雪”的宫廷或者文人戏曲而言,用“下里巴人”来描述采茶戏最合适不过,主要反映的是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或宣扬爱情生活,或记述田间劳动,或抨击时政官员,更像是人民记述的一本生活史,简单却不单调,民俗趣味浓厚。
(二)地方色彩浓厚
采茶戏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因历史、环境、人文、地理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各个地方的采茶戏都不尽相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可谓百花齐放。众所周知,采茶戏最具代表性的是江西赣南客家采茶戏,主要活跃于信丰、安远一带,随着传播推广的加深,流传到广西等地,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采茶戏是伴随着茶场生产劳动进行的,只有这个地方盛产茶叶才有可能孕育产生采茶戏。相比较昆曲、豫剧、越剧而言,戏曲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大不相同,深深的打上了地方印记。
(三)腔调形式多样
采茶戏具有“路腔”“灯腔”“茶腔”和“杂调”四种腔调形式。路腔幽默诙谐,欢喜活泼多与茶腔一起配合运用;灯腔节奏明快、激昂,多用在故事情节高潮阶段;茶腔是采茶戏中运用最多的腔调,轻松欢快,让人身心愉悦;杂调轻柔活泼曲调轻盈,多起到点缀人物性格调节气氛的作用。
三、采茶戏的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通常指的是要通过人的演奏、演唱或动作、表情等来塑造舞台人物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采茶戏的表演艺术正是通过广大戏曲表演者精湛的表演艺术来充分诠释其文化艺术精髓。
(一)表演艺术“三奇三绝”
采茶戏有“三奇三绝”的美名。所谓的三奇指的是,一奇戏曲“歌舞并重”。采茶戏是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结晶,不仅要靠戲曲演绎者的表演功底,同时还要兼具舞蹈、动作技能,歌唱技能。二奇内容真实生动。采茶戏具有浓厚的民俗个性,演绎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这也正是它与其他戏曲所不一样的奇特所在。三奇多动物模仿。生动的动物模仿不仅可以缓解田间劳作的艰辛同时也能达到更高的艺术效果,因此也多被人们所利用。
采茶戏的“三绝”主要指的是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矮子步对戏曲工作者要求极高,不仅要长期曲背弯腰,还要踮起脚尖唱跳,难度相对较大。单袖筒是采茶戏最重要也是最明显独特的表演艺术,将劳作生产的场景运用到戏曲演艺中来,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关于扇子花,一直有这样的说法“采茶戏缺扇子花,犹如吃饭缺筷子”,可见扇子在采茶戏中的重要地位。戏曲演艺者通过对戏曲内容的表演,歌唱、表演、跳舞揣摩各种表演内容,给人们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二)人物设置“两旦一丑”
“两旦一丑”是相较于“三奇三绝”,采茶戏的另一主要表演艺术,素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的说法。这样的表演形式取决于戏曲演艺本身的需要,方便表演者能够走街串巷,人多反而不是特别方便。角色分配上“正邪”分明,也能够充分将戏曲内容表达完整。
(三)乡土气息浓郁多喜剧表演
传统采茶戏多为是民众劳作之余的口头创造,娱乐性很强,且生活语言丰富,常常妙语连珠,妙趣横生,使其形成了一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喜剧表演形式。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多由民众的日常琐事入戏,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调侃的态度,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情趣,深受人们的喜爱。幽默的语言和趣味性的舞蹈动作,是采茶戏的灵魂所在,不管内容怎样,都会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四、结语
今天,我们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进程中,保护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一方面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对于塑造加强民族凝聚力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加强采茶戏音乐特征和表演艺术分析,也正出于此种诉求,希望能对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洁.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表演艺术及发展趋势[J].福建茶叶,2016,(04):346-347.
[2]韦芳. 广西采茶戏的音乐特征[J]. 音乐创作,2016,(02):138.
【摘要】:2003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积极鉴定并履行非遗保护的职责;2006年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茶戏流行于江南或岭南茶叶种植区,具有鲜明的音乐特征和独特的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我国民众精神和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采茶戏;音乐特征;表演艺术
一、采茶戏的由来
采茶戏是活跃于江南或岭南一带的一种戏曲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广西等地。每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都并非偶然,都有其影响和决定因素,譬如生产劳动、巫术、政治影响等。每年的三月份,茶叶丰收,无数的茶农劳作于茶场采茶。先开始人们只是唱茶歌增添劳动趣味,随后慢慢发展为跳采茶舞,采茶灯是后期与元宵灯节相结合的另一种艺术形式。由采茶歌、采茶舞、采茶灯,最终形成采茶戏。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采茶戏的产生是由生产劳动因素决定的,它是人们劳动智慧的结晶。
二、采茶戏的音乐特征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并不像其他艺术表现形式那样被人们所熟知,大多情况下茶产地的民众在接受理解方面更为突出。然而随着现代都市生活的发展,流行音乐等其他休闲娱乐形式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采茶戏受众面面临着极大的整顿困境。对于采茶戏音乐特征进行剖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加深民众对于采茶戏的了解,对于非遗保护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民俗个性彰显
采茶戏的民俗性特征就在于它贯穿着整个茶叶产地民众的日常生产。采茶戏的多种曲目内容,反映的多是茶农田間劳作的生活场景,相比较“阳春白雪”的宫廷或者文人戏曲而言,用“下里巴人”来描述采茶戏最合适不过,主要反映的是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或宣扬爱情生活,或记述田间劳动,或抨击时政官员,更像是人民记述的一本生活史,简单却不单调,民俗趣味浓厚。
(二)地方色彩浓厚
采茶戏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因历史、环境、人文、地理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各个地方的采茶戏都不尽相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可谓百花齐放。众所周知,采茶戏最具代表性的是江西赣南客家采茶戏,主要活跃于信丰、安远一带,随着传播推广的加深,流传到广西等地,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采茶戏是伴随着茶场生产劳动进行的,只有这个地方盛产茶叶才有可能孕育产生采茶戏。相比较昆曲、豫剧、越剧而言,戏曲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大不相同,深深的打上了地方印记。
(三)腔调形式多样
采茶戏具有“路腔”“灯腔”“茶腔”和“杂调”四种腔调形式。路腔幽默诙谐,欢喜活泼多与茶腔一起配合运用;灯腔节奏明快、激昂,多用在故事情节高潮阶段;茶腔是采茶戏中运用最多的腔调,轻松欢快,让人身心愉悦;杂调轻柔活泼曲调轻盈,多起到点缀人物性格调节气氛的作用。
三、采茶戏的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通常指的是要通过人的演奏、演唱或动作、表情等来塑造舞台人物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采茶戏的表演艺术正是通过广大戏曲表演者精湛的表演艺术来充分诠释其文化艺术精髓。
(一)表演艺术“三奇三绝”
采茶戏有“三奇三绝”的美名。所谓的三奇指的是,一奇戏曲“歌舞并重”。采茶戏是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结晶,不仅要靠戲曲演绎者的表演功底,同时还要兼具舞蹈、动作技能,歌唱技能。二奇内容真实生动。采茶戏具有浓厚的民俗个性,演绎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这也正是它与其他戏曲所不一样的奇特所在。三奇多动物模仿。生动的动物模仿不仅可以缓解田间劳作的艰辛同时也能达到更高的艺术效果,因此也多被人们所利用。
采茶戏的“三绝”主要指的是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矮子步对戏曲工作者要求极高,不仅要长期曲背弯腰,还要踮起脚尖唱跳,难度相对较大。单袖筒是采茶戏最重要也是最明显独特的表演艺术,将劳作生产的场景运用到戏曲演艺中来,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关于扇子花,一直有这样的说法“采茶戏缺扇子花,犹如吃饭缺筷子”,可见扇子在采茶戏中的重要地位。戏曲演艺者通过对戏曲内容的表演,歌唱、表演、跳舞揣摩各种表演内容,给人们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二)人物设置“两旦一丑”
“两旦一丑”是相较于“三奇三绝”,采茶戏的另一主要表演艺术,素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的说法。这样的表演形式取决于戏曲演艺本身的需要,方便表演者能够走街串巷,人多反而不是特别方便。角色分配上“正邪”分明,也能够充分将戏曲内容表达完整。
(三)乡土气息浓郁多喜剧表演
传统采茶戏多为是民众劳作之余的口头创造,娱乐性很强,且生活语言丰富,常常妙语连珠,妙趣横生,使其形成了一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喜剧表演形式。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多由民众的日常琐事入戏,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调侃的态度,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情趣,深受人们的喜爱。幽默的语言和趣味性的舞蹈动作,是采茶戏的灵魂所在,不管内容怎样,都会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四、结语
今天,我们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进程中,保护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一方面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对于塑造加强民族凝聚力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加强采茶戏音乐特征和表演艺术分析,也正出于此种诉求,希望能对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洁.江西赣南采茶戏的音乐特征表演艺术及发展趋势[J].福建茶叶,2016,(04):346-347.
[2]韦芳. 广西采茶戏的音乐特征[J]. 音乐创作,2016,(0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