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找到“鸦片战争议案”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200710081202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一些描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文字常会提到:1840年4月,英国议会下议院在经过3天辩论后,最终通过英国政府“对华战争法案”。包括茅海建先生论述鸦片战争的名著《天朝的崩溃》中都写道:“1840年4月7日起,英国议会下议院……经过3天的辩论,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内阁的提议。”
  如此看来,正是在那场辩论后,英国议会下议院经过投票,最终以“支持多于反对9票”的结果,通过了内閣对中国开战的提议。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发动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的罪魁应该是英国议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百年屈辱的开始。关于这场战争,每个细节我们都应该弄清楚。
  我来到英国议会档案馆,想要找出当年这份“鸦片战争议案”,亲眼看看那次对中国命运影响深远的辩论与表决。
  档案馆对公众开放,但需提前预约,并告知要查阅档案的卷宗号。档案馆位于议会大楼维多利亚塔内,这间可供今人与古人对话的屋子,只有6个座位。英国议会通过的所有提案都会记录在羊皮纸卷轴上,送到档案馆保存。直到不久前,这项延续数百年的传统才因费用问题而改变。如今的法案是用A4纸打印,再用羊皮纸做封面保存。
  管理员将一本1840年4月议会下议院的辩论记录集放在我面前,嘱咐我用手边的配重条压住书页,轻轻翻动,并且屋内只可以使用铅笔做记录。然而,那个最终“以9票优势通过的对华开战”的提案,我没有找到。
  1840年4月9日,英国议会下议院在经过3天辩论后,投票表决的是一份由当时的反对党辉格党人詹姆斯·格雷厄姆提出的“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这份议案与大清的鸦片战争或是备受争议的鸦片贸易并无关系,主要是抨击当时的外交大臣巴麦尊在对华政策上缺乏远见、思虑不周。辩论记录显示,这份不信任案最终以“271票反对、262票支持,反对多于支持9票”的结果没有获得通过。
  在英国议会下议院举行投票时,英国的舰队已经在前往中国的路上。也就是说,英国开打第一次鸦片战争,并非经过议会授权,而是由首相直接下令的。
  根据议会记录,格雷厄姆在那次辩论中指出,英国和印度的财政收入的1/6取决于与中国的贸易,因此中国很重要。他认为,英国对中国了解太少,并说:“和这样一个民族开展贸易不是比与他们争执更明智吗?”
  这份档案记录了当天投票前的情况:“男爵(格雷厄姆)被来自两党的‘投票、投票’‘提问、提问’的巨大喊声打断,议长高呼‘秩序’。男爵还想继续说话,但他的声音完全被‘投票、投票、投票’的喊声淹没了,最终不得不放弃,坐回他的位子。”
  著有《鸦片战争》一书的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教授蓝诗玲告诉我,根据英国的政治体制设计,政府享有“皇家特权”,这种特权可以由君主或其大臣在没有议会许可的情况下直接行使,包括宣战、媾和、处理重大对外关系等。“皇家特权”之一就是政府可直接调动军队,无须议会批准。除这些“特权”外,民选的议会拥有制定和废除法律的权力,政府也需受议会的检查与挑战。
  但这个问题在2003年之后变得更加复杂。为增强对外军事行动的合法性及获得后续资金支持,英国政府从2003年起,形成将战争提案交议会辩论投票的惯例。那一年,布莱尔政府将派遣英军参与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这一提案提交议会表决,并在议会最终投票通过提案后才批准军事行动。这也是英国政府首次将战争提案交由议会表决。在那之后,首相得到议会同意后再批准军事行动似乎已成惯例。直到今年4月,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未经议会投票批准的情况下下令,派出皇家空军4架战斗机参与对叙利亚的空袭行动。这和当年英国政府下令军舰开赴中国海域的情况如出一辙。
  (物 语摘自《环球》2018年第10期,黎 青图)
其他文献
你可曾在要求别人做些什么时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会尽快的”?  这种模糊的回答往往没有意义,说了等于没说,对事情的进展不会有丝毫帮助。  那些做事情很认真的人才不会说“尽快”。  “尽快”只是推迟工作、表现欠佳或者违背诺言时的一种策略,是导致一个互相依赖和需要及时完成任务的团队失败的主要原因。  “尽快”是不完全承诺的通俗表达。它适用于那些更乐于给出不确定承诺的人,而非可以与之进行清晰有效沟通的人
期刊
什么令你迷茫?你可以很快列出一张清单。  什么令你愤怒?清单更长。  什么令你快乐?答案可能让你犹豫不决。  哲学家伊壁鸠鲁曾经列出他的快乐清单:品尝美食,聆听美妙的音乐,看见美丽的事物,性的欢愉,还有哲学的思索。  哲学通常与禁欲苦修相关,伊壁鸠鲁则毫不犹豫地将“快乐”加入哲学的行列,在2000多年前,这当然引人侧目。伊壁鸠鲁的衣着干净而朴素,他可不想像苏格拉底那样蓄胡、不洗澡、光脚、穿臭衣裳。
期刊
在列奥纳多·达·芬奇面前,你还玩什么技巧?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概念”,是最“人”的人。  他是自有绘画以来毫无疑问的全世界“第一好”的画家,是美术理论家、乐器演奏家、建筑家、解剖学家、军事工程家、物理学家、发明家、几何学家、水利学家、大力士、雕塑家……他知道的,你未必知道;你不知道的,他全知道。他的任何一门知识和技能,都够你一辈子忙得死去活来的,而且可以肯定,你绝没有他干得
期刊
在一部即将开拍的好莱坞影片《倒时钟》中,詹妮弗·安妮斯顿将出演朗格教授,电影的主线是朗格教授在1979年做的一个实验。  在匹兹堡的一座老修道院里,朗格教授和学生精心搭建了一个“时空胶囊”,这个地方被布置得与20年前一模一样。他们邀请了16位老人,年龄都在七八十岁,8人一组,让他们在这里生活一个星期。  在这个星期里,这些老人都沉浸在1959年的环境里,他们听20世纪50年代的音乐,看20世纪50
期刊
想起上一回等待黎明已是10年前在肯尼亚草原了。不,当时是追逐黎明,凌晨5点搭吉普车摸黑前进,朝东,仿佛跟太阳有约在先。而当阳光依约来临,我惊讶地发现吉普车的四周皆是飞禽走兽,所有人、所有生物,用沉默完成追逐日出的庄严仪式。    这一回才是真正的等待。凌晨5点30分从酒店出发,10分钟后已到吴哥窟前面的广场。黑暗里,大家各自用手电筒或手机照明前路。找到了荷花池,各自在池边的堤上占据有利位置,远眺庙
期刊
一  日本人冈仓天心,我对他略知一二,是因读过他的《茶之书》。《茶之书》是用随笔体写的,谈茶说禅,最终归结于谈艺术和人生。这让人联想到中国的林语堂,但比林语堂的书趣味稍逊,却又意味略深。  然而,他让我印象最深的,却不是《茶之书》。  先说说宋徽宗。这位沉迷艺术的皇帝,一手亡了北宋,一手留下不朽的佳作。其中一幅,是他临摹张萱的《捣练图》,虽是临摹之作,却又自成珍品。这幅画,曾出现于晚清的北京琉璃厂
期刊
人类与鸟类恩怨的起源  雄鹰翱翔于天际,野鸭展翅于湖边。人类从仰望天空的那一刻开始,目光就始终没有从鸟类身上移开过,而心中那种想要飞翔的梦想,更是伴随着鸟儿的每一次振翅高飞而蠢蠢欲动。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驾驶自行研制的固定翼飞机“飞行者1号”,实现了人类史上首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持续而且受控的动力飞行。莱特兄弟对飞机的设计也得益于他们对鸟类飞行运动的观察。  然而,飞机与鸟类的第一场
期刊
2018年5月14日上午10时40分,原国家登山队队员夏伯渝成功从珠穆朗玛峰南坡登顶,成为中国双腿截肢者登顶珠峰的第一人。  这一刻,距离他首攀珠峰,已过去43年。1975年,夏伯渝作为国家登山队的一员攀登珠峰,在遭遇暴风雪后下撤的途中,将睡袋借给藏族队友,自己的双腿因冻伤被截肢。  此后,一位穿戴假肢的人,开始了和这座世界最高峰的不懈角力——他坚持训练直至残肢受损,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截肢手术;他5
期刊
中国游客到了巴黎,很多都会去老佛爷百货血拼,许多人在买买买之余可能还会好奇,法国人怎么会给自家最大的商场起这么个中国气息浓郁的名字呢?    实际上,这个“老佛爷”跟咱中国的慈禧没啥关系,它只是法文Lafayette(拉法耶特)的误译。而有趣的是,这个“老佛爷”不仅在法国很常见,在美国其实更多。  这么多的“老佛爷”,其实都是为了纪念一个人,那就是法国侯爵拉法耶特。1834年5月20日,此公在巴黎
期刊
刚刚过去的周末,差不多是我来中国的10周年纪念日。算起来,我在北京竟已工作了整整8年。也正是在这个周末,我离开了北京,离开了中国。不过这次的离开和此前的每一次“小别”有所不同,这一次,我并没有定好回来的时间,因为我觉得,现在是时候回国休息了。  对我来说,中国是丰富多元的,或者说,她绝不仅仅只有令人感到神秘的一面。每一个我所生活过的地方都在提醒我,这个国家是美丽的;我在每一个我所认识的中国人身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