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历史课堂多一点质疑与思索

来源 :新校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g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历史是一种智慧的积累,可以让人变得聪明,可以使社会变得文明。鲁迅先生说:“以过去和现在的铁铸一般的事实测未来,洞若观火。”而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在学校系统地学习历史或许是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学生将走向社会或继续深造,总有一天,他们所学过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年代、地名、人名终将模糊、忘却,但是有些精神的东西将永远保留在内心深处,融化在血液中,终其一生,受益无穷,那就是知识背后被赋予的人文意义:人文价值观,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这也就是历史教学的价值吧。在我们看来,历史教学是教师用生命和心灵体悟历史的神韵、体察学生心灵的思想攀援过程。在困惑中秉烛探索,在迷途中渴求突破,在冥冥幻念中追求着未来的圆满。
  想起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案例:今年在给高三学生讲述岳麓版必修三《孔子与老子》一课时,针对现在全球兴起的“孔子热”,学生没有再如以往一边倒的赞扬,倒是很快形成两派:一派认为这种热潮正体现了儒学在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另一派则认为要理性看待这种热潮,不应过分抬高儒学。面对学生的分歧,我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表扬了他们敢于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同时指出彼此的观点应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希望他们课后能找出更多的论据来印证自己的主张,在下一节课展示给对方。对此学生非常重视,课余纷纷上网查找资料,整理成册,我把他们的成果印发给全体同学,让他们展开广泛的研讨。
  在第二节课上,正反双方都推出主辩选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正方一辩:我方的观点是近现代以来儒学在海外声名鹊起,体现了儒学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我方论据:
  1.西方学者将孔子与耶稣、释迦牟尼齐称为“世界三圣”,以赞扬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
  2.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3.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由此可见,如今的孔夫子已经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相当多的粉丝,这是我们的骄傲。
  针对着学生们频频点头的样子,我提出了几个问题:(1)欧洲人认识孔子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间,跟哪个历史事件有关?(2)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那你认为孔子的哪些思想被今天的世界所认同?这两个问题提出的主要目的是完成课标的学习要求,同时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问题。
  反方一辩发言:
  我方的观点是两千多年前形成的思想文化不能适应目前的时代要求,不应过分抬高儒学。例如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遗产之一,然而,我们必须明白,在中国历史上,“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之类的“重民思想”,所体现的不过是一些具有政治参与意识的书生一厢情愿的理想而已,执权柄的统治集团所坚信的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骨子里是不会接受的。这种书生理想在“传统文化”中从来就处于很微末的地位,历来都不曾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更没有在专制体制下的制度设计中有所体现。中国历史上的“重民思想”与近代意义上的“民本思想”不同。“民本思想”与“社会契约论”互为关联,促成了作为近代世界进步标志的民主政治和法治制度的基础。中国传统的“重民思想”从来没有产生类似的结果。
   对反方的发言,我也提出了两个问题:(1)“重民思想”的实质是什么?(2)近代史上,促使“民本思想”与“社会契约论”互为关联、奠定人类民主政治和法治基础的事件是什么?引导学生不仅理解概念,还要站在世界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本质。
  正方二辩发言:看儒学如何在我们的近邻日本生根发芽——儒学在日本。
  受中华文化熏陶的是日本,孔子的影响不亚于在中国本土。
   日本民族以“有用性”为准则不断摄取与利用多元的外来文化,从而形成其民族文化。例如,儒家的“民本”思想成为自由民权思想家走上追求民主之路的桥梁;儒家的“义利之辨”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道德支柱;儒家的“忠孝”观念为近代日本的国家和企业服务;儒家的“中庸”概念用来协调日本的现代政治等等,因此日本被称为一手论语、一手算盘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一发言后,班上同学报以热烈掌声,看来对于中国文化能够让日本如此收纳运用,他们不无小小的得意。此后我让学生针对正方观点,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提出的问题是:(1)日本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对外学习的事件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影响?(2)日本大国崛起的历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反方二辩: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作为古代的“蒙书”,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儒家经典,近来更有人提出要让《三字经》重回课堂,但是我今天要大声告诉你们的是——《三字经》培养不出现代公民。
  反方提请同学注意的是,《三字经》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其中包含有不少封建糟粕,已经不适合再让儿童学习。如“三纲者,君臣义”,就是主张对君权、父权、夫权要盲目地服从,没有任何独立人格存在的空间,即便是其中较有积极意义的劝学部分,也无非是在宣扬“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把个人的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当成学习的惟一目的。《三字经》的最大问题,还是只强调人的道德义务,对权利根本就付之阙如。而我们建设现代国家所需要的现代公民,和传统“臣民”、“子民”最大的区别却恰恰就在于,现代公民不仅是一个义务的主体,更是一个权利的主体。所以在我看来,在《三字经》被进行一番脱胎换骨的清理之前,是不适宜进校园的。
  在大家充分发言之后,我做了最后的总结:“今天,很高兴看到同学们的进步,能够不惟书,不惟师,自己收集资料,做出自己的判断,这就是历史学习的境界。至于大家的争论,其实争的是同一个问题,即如何评价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或者是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孔子的“仁爱、中庸、德治、有教无类、当仁不让”等思想,可以穿越千年尘埃,给当今的社会以启迪和影响,这也是他能够在今天逐渐走红全球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儒学更多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为专制统治出谋划策,它对等级制度的维护、对人性的压抑、对思想的束缚,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坚持理性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万万不可全部搬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近邻日本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总是向强者学习,总是有选择地学,总是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要勇于学习,学会学习,那我们今天的这一课就会非常有意义。下面我们来看一下2008年山东文综第27题,该题以“家庭”为切入点,考查传统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和历史内涵的变化。
  试题展示:
  27.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这是一道很好的考题,一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二是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三是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学习的方法自己尝试着去解决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儒学的是与非是一个穿越时空、魅力永恒的话题。前人已经有那么精彩独到的见解,读书有益啊!我们本节的讨论也在不知不觉中追寻着大学问家的脚步,我为学生自豪。
  诗人歌德说得好:“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在和学生共同完成了这道题后,这节课的时间也到了,虽然比起以往,一节课的内容我用了两节课完成,但我相信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点点历史知识,如此足矣。
其他文献
梦在雪下悄悄发芽,来年开成花海一片。——题记  花开,舞出的是盛世的繁华与迷离,美好而宏大;花谢,虽遗憾却绝不荒凉,而是繁华落尽后的淡定与从容,直抵人生真谛。  我喜欢从一个人的作品里,去触摸他人生的脉络。读岁月在他身上开出的繁花与花谢后的沉淀。张岱,对大多数青年而言是陌生的名字,于我,却是琴瑟合弦。年轻时的他,富贵至极,奢华地享受着人生的花开。他喜欢眼神波俏的丫环,喜欢烟花在幽兰的夜空绽放。喜欢
期刊
古往今来,有许多名家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传下来不少读书佳话。    夏侯湛焚书    两晋初年,中书侍郎夏侯湛曾撰写前朝史《魏书》。后来听说陈寿也在写同一部书,夏侯湛赶紧找来认真拜读,看后认为陈寿的比自己所写的“棋高一著”,于是就将自己撰写的《魏书》丢人火炉之中。这样的胸襟真值得敬佩。    司马光惜书    《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惜书”如命,每次就读前都要反复揩洗桌面,吹走灰尘,然后铺上薄毯
期刊
平行结构指的是相同的语法结构,它要求有同等重要的思想、概念,并列的句子成分要用同类的语法形式来表达,要用并列连词连接。它可以使句子前后保持平衡和协调,从而增加语言的连贯性。     平行结构常常使用并列连词,如and, but, or, neither…nor, either…or, not only…but also, not…but等,我们在使用这些并列连词时要注意它们所连接的应该是名词和名词
期刊
立体几何是每年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查对象,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解立体几何题需要识图、绘图的能力,也需要转化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纵观近年的高考,我们不难发现,在立体几何的考试中,经常考查到求点到面的距离和体积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时借助常规的方法并不能轻松地获得结果.这时如果能想到等体积法,则可以给你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下面我们将从几道高考题中感受到这种方法带给我们的好处.
期刊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中的圆锥曲线试题,都出现了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知识交汇的综合题.向量本身既能体现“形”的直观特征,又具有“数”的良好运算性质,是数形结合的桥梁.利用向量的“工具性”结合解析几何中的几何性质设计试题,已逐渐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对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的分析整理,把平面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进行归类总结,其主要应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运用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解
期刊
When I was a young girl, my father’s leaving home devastated our finances, making us lead a hard life. My mother1 food from an uncle that worked at a seafood packing plant that2torn and shredded food
期刊
Before reading activity:  Read the passag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y has IBM started the easy-to-use cell-phone program?  2. What troubles Chief Executive Albert Fellner?  3. Why did
期刊
注意试题中的“分离现象”  解题时,经常会遇到这类题目,原句式结构或动词短语等被某些成份分离,或出于语法上的需要而使其从原结构中分离出来,从而增强了试题的干扰性,加大了试题的难度。碰到此题目时,不能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必须从句子的整体结构去理解,看清试题的本来面目。    1.主谓被分隔造成谓语动词的误用。   在主谓之间加入一个介词短语或一个从句,往往会使考生误把介词宾语作为主语或把从句中的谓语
期刊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把代数关系式的精确刻划与几何图形的直观描述相结合,它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充分考查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几何意义,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结合,来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灵活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题,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举例说明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优越性.    例1已知二次函数f(x)=(x-
期刊
一般来说,物体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是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这两种运动的合运动。物体受恒力作用具有恒定的加速度,初速度与恒力垂直,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根据题意,正确地作出示意图,识别出运动性质后,将平抛运动分解成直线运动,运用相关的运动规律,列出方程解出结果,下面是平抛运动的四种应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