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完成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作者分析了现在德育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然后对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契合的必然性进行探讨,重点阐述了两者融合的过程,通过:结合当代大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言传身教、为学生做表率等方法,旨在为高校教师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德育教育;契合
前言:
高校教育不只是培养技能强的学生,还要助其有德才兼备的能力,特别是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可以在将来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先机。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知识发展迅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愈来愈高。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从知识型转化成综合型,利用专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德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德育,就含义来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从广义上分析,德育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教育主体,利用理论教育、情感教育和示范教育等,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社会成员进行专业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等教育,进而提升其思想道德。第二,从狭义上分析,德育教育单指在学校中,教师利用一系列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终起到提升其思想品质的目的,高校中的德育教育就是狭义上的分析结果。道德是现代文明社会中逐渐养成,也是最缺乏的思想品质,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德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主要手段,并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纵观古今,我国历代的统治阶级,都重视使用德育高的人才,在古代课堂中,就产生的德育教育的观念,并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实施,最终起到教育子民,保障通知阶层利益,促进古代朝代的长期发展【1】。正如《大学》中讲述的“大学之道,在明德”。我国未来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详细指出,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变革,现在已经将教育重点变为道德的培育中,“立德树人”讲的正如如此,如大学教学中,深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育手段,令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爱国主义的核心观和良好的民族精神。高校中的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契合,就是利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等,让学生继承我国优秀传统。高校教师将德育教育渗透每一个环节中,不断提升其吸引力,完成品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总的来说,高校人才的教育中,德育有优先、重要的地位。
二、高校创新教育与德育教育契合的必要性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是唐朝诗人韩愈感悟出来的诗词,至今被教育任职人员深入实施。传道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传授学生做人道理,最主要的还是培育其高尚的品格。现代教育领域重新进行了素质教育,教师的最基本工作,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高校中,教师可能受专业的约束,在教学中习惯于只进行单一的创新教育,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重视德育工作,认为道德教育有专业的教师,无需自己多费心思进行。这样就将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分裂开来。现在,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大,必须有专业的技能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因此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知识点学习中,不重视自己道德的提升。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因为缺少德育,在学习和工作上进入误区,变成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和教师不重视德育,认为德育不是社会发展需求的,只需要专业的课程中,粗略了解即可,只是入党和评定奖学金时有所运用。作为培养国家专业人才的教育基地,要充分转变教育观念,以素质人才的培养为中心,并在各专业的教学中,将创新和德育深入契合,这不但是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基础。积极研究创新教育中的德育的形式和内容,令其在所有課程中都有所运用,帮助学生快速内化知识,促进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
因此在高校中,将创新教育和德育融合是十分必要的,都有共同的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大学教育,素质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其目的也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创新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学生有更高超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令其掌握一定技术,将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可见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具有很强的统一性。但是因为德育的主体受专业影响,将德育教育融合在创新教育中有重要意义。各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理论和高超的学术造诣,此在课堂中学生就能感受的到,如果再此中融入德育教育,利用教师亲和力,让学生产生信赖,进而创新教学,此形式是传统教育不能比拟的,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以专业课堂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快速提升综合素质。
三、高校创新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契合探讨
高校中的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其发展历史,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一些理论和道德的问题,因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专业创新教学中,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就是最好的方法。创新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最常见的形式是教师利用教材中现有的德育因素,对其积极性思想教育,以作者多年的教学时间经验,剖析如何实现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契合工作。
(一)结合当代大学生学习情况
创新和德育教育的契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国大学都是以培育社会栋梁为主要工作,其中有热门专业,如教师、会计、管理等;也有冷门专业,如林业、畜牧等。热门专业不用多说,冷门专业在每年的招生上都存在问题,高考报考的学生和家长可能对其产生偏见,认为报考冷门就是“没出息”的体现。加上很多冷门专业毕业后工作地点偏僻,社会需求量少,学生更加不愿意报考,此类学校主要是学生转系过来的,其思想不稳定,如不重视,冷门专业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德育缺失的情况,学生对将来就业产生迷茫,所学专业和社会要求脱节。针对此问题,教师不但要利用创新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通过德育教育,令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知道自己专业的重要性,更加积极努力的进行课程的学习。在日常教学中,在课堂导入环节,加入该专业的重要性案例的讲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激发对自身专业的热情,提升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言传身教,为学生做表率
高校教学中,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自身的行为和思想品德等,在日常教学中都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学生,如教师对本专业执着的科研精神,令学生产生积极努力的情感,并在课堂中更加努力学生【2】。所以教师进行教学的创新工作时,不能忽视自身行为和态度的转变,以身作则,严格律己,利用渊博的理论知识感染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课上知识、课下品德的示范,引导学生不断完成自我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课堂向学生渗透该学科的美好前景,向其讲述有突出成就的专家事迹,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经过教师间接或者直接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修养,完成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契合。
(三)做好融合“适度”工作
在创新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将思想道德内容深化,正面、直接的传递给学生,进而令其正确理解。沈阳某大学为了加强学生德育能力,在学校中建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科学观念,进而发挥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在班级中举办教书育人案例的演讲活动,以十二个课时为周期,进行一次演讲活动,将创新和德育教育结合。发挥教师才能,利用创新的手段,不但让学生快速学到知识,還提升的思想道德观念,将班级中的教学环境变为良好的德育环境,利用导学案、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发挥德育的作用和内容,令大学教学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输,更主要是学生思想观念的升华和提升,促使学生实现智育和德育的同水平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两者工作的契合要适当,不能在课堂中引入大量的德育内容,会引起学生反感;还不能引入过少,学生未深入理解就讲解下一内容,阻碍教育效果。适当带入,将两者有效结合,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四)丰富教学方法,合理导入德育内容
高校教学中,教师开阔思维,创新方法,和德育教育有效结合【3】。在课堂中,以教材为载体,积极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利用教学目标的设置,带入德育案例,有计划的将其贯穿到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课堂中,使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知识点,教师布置任务,令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沟通,快速理解知识点,然后教师对其内容进行深化和扩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令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另外高校专业中都蕴含德育内容,每一个专业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一部德育史,教师做好专业背景的讲解和知识的扩展,令学生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包含的德育内容,进而完成教学目标。例如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解基础概念和原理的同时,适当的通过案例和讨论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该专业的深入探索,进而建立知识框架,并且科学加入德育内容,助学生长成德才兼备的人才。
(五)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个体情况,结合现代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对学生考核机制进行改革,以学生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为基准,将个性发展为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给与每名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令其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将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逐渐养成良好的德育和自我创新发展的能力。现在高校中的考核机制还是以学生闭卷考试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能力,此方法已经变的单一,不能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先明确其本质,如试卷考试帮助学生将知识点展示其中,如果不能有效表达,就说明学生对知识点不了解。此形式将对和错看的很重要,其地位高于德育和创新,以证实为主,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标准化和整体化的掌握。在此背景下,很难做到创新,而是不出错即可。学生无法认知到知识中蕴含的德育概念。外国科学家指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是单一的进行正确和错误的斗争,而是在错误中学习。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创新,让学生在错误中快速纠正,进而获得更多的感悟。改革学生考核机制,将创新和德育深入其中【4】。如使用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口试等新型考核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教学,要遵循创新和德育教育的契合,从教学理念、目标、方法上进行创新,进而完善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将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高校中的德育教育要完成这一使命。利用创新形式,不但从教师的角度,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将教学德育结合,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挖掘专业知识中的道德理念,提升自身学习和思维能力,完成高校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晓丽,安秀荣.高校道德教育匹配社会生活的思考[J].道德与文明,2014,(1):88.
【2】 柏路。新时期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高校文化途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14,(2):98.
【3】 杨晓辉.美丽校园 明德修身--中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体现[J].成功:教育,2011,(4):136.
【4】 王虹.大学生全程德育教育体系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1,(6):24-26.
作者简介:吉有余(1993-);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德育教育;契合
前言:
高校教育不只是培养技能强的学生,还要助其有德才兼备的能力,特别是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可以在将来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先机。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知识发展迅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愈来愈高。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从知识型转化成综合型,利用专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德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德育,就含义来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从广义上分析,德育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教育主体,利用理论教育、情感教育和示范教育等,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社会成员进行专业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等教育,进而提升其思想道德。第二,从狭义上分析,德育教育单指在学校中,教师利用一系列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终起到提升其思想品质的目的,高校中的德育教育就是狭义上的分析结果。道德是现代文明社会中逐渐养成,也是最缺乏的思想品质,随着高校教育的普及,德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主要手段,并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纵观古今,我国历代的统治阶级,都重视使用德育高的人才,在古代课堂中,就产生的德育教育的观念,并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实施,最终起到教育子民,保障通知阶层利益,促进古代朝代的长期发展【1】。正如《大学》中讲述的“大学之道,在明德”。我国未来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就详细指出,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变革,现在已经将教育重点变为道德的培育中,“立德树人”讲的正如如此,如大学教学中,深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育手段,令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爱国主义的核心观和良好的民族精神。高校中的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契合,就是利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等,让学生继承我国优秀传统。高校教师将德育教育渗透每一个环节中,不断提升其吸引力,完成品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总的来说,高校人才的教育中,德育有优先、重要的地位。
二、高校创新教育与德育教育契合的必要性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是唐朝诗人韩愈感悟出来的诗词,至今被教育任职人员深入实施。传道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传授学生做人道理,最主要的还是培育其高尚的品格。现代教育领域重新进行了素质教育,教师的最基本工作,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高校中,教师可能受专业的约束,在教学中习惯于只进行单一的创新教育,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重视德育工作,认为道德教育有专业的教师,无需自己多费心思进行。这样就将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分裂开来。现在,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大,必须有专业的技能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因此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知识点学习中,不重视自己道德的提升。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因为缺少德育,在学习和工作上进入误区,变成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和教师不重视德育,认为德育不是社会发展需求的,只需要专业的课程中,粗略了解即可,只是入党和评定奖学金时有所运用。作为培养国家专业人才的教育基地,要充分转变教育观念,以素质人才的培养为中心,并在各专业的教学中,将创新和德育深入契合,这不但是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基础。积极研究创新教育中的德育的形式和内容,令其在所有課程中都有所运用,帮助学生快速内化知识,促进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
因此在高校中,将创新教育和德育融合是十分必要的,都有共同的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大学教育,素质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其目的也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创新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学生有更高超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令其掌握一定技术,将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可见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具有很强的统一性。但是因为德育的主体受专业影响,将德育教育融合在创新教育中有重要意义。各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理论和高超的学术造诣,此在课堂中学生就能感受的到,如果再此中融入德育教育,利用教师亲和力,让学生产生信赖,进而创新教学,此形式是传统教育不能比拟的,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以专业课堂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快速提升综合素质。
三、高校创新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契合探讨
高校中的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其发展历史,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一些理论和道德的问题,因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专业创新教学中,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就是最好的方法。创新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最常见的形式是教师利用教材中现有的德育因素,对其积极性思想教育,以作者多年的教学时间经验,剖析如何实现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契合工作。
(一)结合当代大学生学习情况
创新和德育教育的契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国大学都是以培育社会栋梁为主要工作,其中有热门专业,如教师、会计、管理等;也有冷门专业,如林业、畜牧等。热门专业不用多说,冷门专业在每年的招生上都存在问题,高考报考的学生和家长可能对其产生偏见,认为报考冷门就是“没出息”的体现。加上很多冷门专业毕业后工作地点偏僻,社会需求量少,学生更加不愿意报考,此类学校主要是学生转系过来的,其思想不稳定,如不重视,冷门专业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德育缺失的情况,学生对将来就业产生迷茫,所学专业和社会要求脱节。针对此问题,教师不但要利用创新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通过德育教育,令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知道自己专业的重要性,更加积极努力的进行课程的学习。在日常教学中,在课堂导入环节,加入该专业的重要性案例的讲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激发对自身专业的热情,提升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言传身教,为学生做表率
高校教学中,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自身的行为和思想品德等,在日常教学中都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学生,如教师对本专业执着的科研精神,令学生产生积极努力的情感,并在课堂中更加努力学生【2】。所以教师进行教学的创新工作时,不能忽视自身行为和态度的转变,以身作则,严格律己,利用渊博的理论知识感染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课上知识、课下品德的示范,引导学生不断完成自我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课堂向学生渗透该学科的美好前景,向其讲述有突出成就的专家事迹,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经过教师间接或者直接的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修养,完成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契合。
(三)做好融合“适度”工作
在创新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将思想道德内容深化,正面、直接的传递给学生,进而令其正确理解。沈阳某大学为了加强学生德育能力,在学校中建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科学观念,进而发挥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在班级中举办教书育人案例的演讲活动,以十二个课时为周期,进行一次演讲活动,将创新和德育教育结合。发挥教师才能,利用创新的手段,不但让学生快速学到知识,還提升的思想道德观念,将班级中的教学环境变为良好的德育环境,利用导学案、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发挥德育的作用和内容,令大学教学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输,更主要是学生思想观念的升华和提升,促使学生实现智育和德育的同水平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两者工作的契合要适当,不能在课堂中引入大量的德育内容,会引起学生反感;还不能引入过少,学生未深入理解就讲解下一内容,阻碍教育效果。适当带入,将两者有效结合,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四)丰富教学方法,合理导入德育内容
高校教学中,教师开阔思维,创新方法,和德育教育有效结合【3】。在课堂中,以教材为载体,积极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利用教学目标的设置,带入德育案例,有计划的将其贯穿到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课堂中,使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知识点,教师布置任务,令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沟通,快速理解知识点,然后教师对其内容进行深化和扩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令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另外高校专业中都蕴含德育内容,每一个专业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一部德育史,教师做好专业背景的讲解和知识的扩展,令学生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包含的德育内容,进而完成教学目标。例如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解基础概念和原理的同时,适当的通过案例和讨论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该专业的深入探索,进而建立知识框架,并且科学加入德育内容,助学生长成德才兼备的人才。
(五)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个体情况,结合现代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对学生考核机制进行改革,以学生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为基准,将个性发展为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给与每名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令其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将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逐渐养成良好的德育和自我创新发展的能力。现在高校中的考核机制还是以学生闭卷考试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能力,此方法已经变的单一,不能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先明确其本质,如试卷考试帮助学生将知识点展示其中,如果不能有效表达,就说明学生对知识点不了解。此形式将对和错看的很重要,其地位高于德育和创新,以证实为主,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标准化和整体化的掌握。在此背景下,很难做到创新,而是不出错即可。学生无法认知到知识中蕴含的德育概念。外国科学家指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是单一的进行正确和错误的斗争,而是在错误中学习。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创新,让学生在错误中快速纠正,进而获得更多的感悟。改革学生考核机制,将创新和德育深入其中【4】。如使用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口试等新型考核手段,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教学,要遵循创新和德育教育的契合,从教学理念、目标、方法上进行创新,进而完善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将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高校中的德育教育要完成这一使命。利用创新形式,不但从教师的角度,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将教学德育结合,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挖掘专业知识中的道德理念,提升自身学习和思维能力,完成高校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晓丽,安秀荣.高校道德教育匹配社会生活的思考[J].道德与文明,2014,(1):88.
【2】 柏路。新时期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高校文化途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14,(2):98.
【3】 杨晓辉.美丽校园 明德修身--中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体现[J].成功:教育,2011,(4):136.
【4】 王虹.大学生全程德育教育体系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1,(6):24-26.
作者简介:吉有余(1993-);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