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贫困只是现象,其本质在于贫困大学生普遍“心理贫困”、亲社会行为不足,同时社会关系网络薄弱、社会适用技能缺失。这既是当前高校贫困生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深刻问题,也是本文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基于此,本文按照“体系建构——平台搭建——机制建立”这一思路构建了贫困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协同治理机制。
【关键字】:贫困大学生 公益创业教育 协同治理
贫困大学生助学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统计,2017年,政府、高校、企业及社会设立的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275.69万人次,资助金额1050.74亿元,比上年增加94.90亿元,增幅9.93%。近些年在国内外高校蓬勃发展起来的公益创业教育,为新时代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公益创业核心理念是通过商业手段创新性地解决社会问题,兼具创业性和社会性“双重底线”。因公益创业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精神、知识、技能和素质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强调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教育;相比于商业创业,公益创业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无经济风险的综合成长机会,虽然这方面在理论上研究甚少,但在实践层面已经受到国内一些高校(如湖南大学)的关注与实践,不过完全依靠高校单方的力量难以有效持续地推进贫困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因此,构建以政府、社会、企业和高校为基点的贫困大学生创业教育 “四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机制,为有序推进以公益创业为主线的贫困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以“济困、扶志、强能”为目标,以“心理贫困”为突破点,着眼于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成长,强调高校和社会、政府、企业协同,贫困生自助与助人相结合,突出发展性、实践性两大特征,系统性解决贫困大学生成长中“心理贫困”障碍和可持续成长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
一、构建多方主体协同治理的贫困生发展性育人体系
1、构建以“高校为主,政府、社会、企业协同参与”的贫困生发展性助扶体系
依托学校“奖、免、助、贷、补”等普适性助扶方式对贫困生进行以物质为基础的发展性扶助。除通过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临时性补贴、勤工助学等一般性扶助外,积极鼓励政府、社会和企业力量参与结对帮扶,如依托慈善总会、某银行公益基金会和地方商业协会等平台结对帮扶贫困生;设立奖助学金,如某集团设立的“XX奖学金”、 XX企业设立的“新丽奖学金”等;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如某青年公益创业园、跨界电商园等实习实践平台、校内组织或机构兼职及勤工助学岗位等,突出资助体系的发展性。
2、构建以“公益创业”实践为特色的贫困生创业培育体系
将贫困生教育及发展性助扶有机融入到公益创业教育之中,构建贫困生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使贫困生在公益创业实践中提升社会责任感、社会融入度和实践能力。一是引导贫困生广泛参与创业创新实践,并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赛事,如“新苗”计划、“挑战杯”、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等专业赛事,通过创新创业策划训练提高贫困生的创新能力。二是重点推进以公益创业为导向的贫困生教育,依托公益学院、公益铺子、校外合作公益组织等社会组织和政府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及社区实践基地等,广泛开展公益创业项目策划大赛、项目孵化和推进落地,并吸引大批贫困生参与;三是推进公益学分认证,所有贫困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必须参加规定时长的公益实践活动,获取公益学分。
3、构建以“心理健康”为导向的贫困生心理成长体系
利用特色第二课堂的心理学分及心理选修课制度设计,将成长互助中心、心理谈话室和互动工作坊等进行整合,构建“贫困生心理成长体系”。聚合贫困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通过资深心理教师讲授,直击贫困生心理贫困的问题,帮助其掌握科学调适心理技能;通过大学生成长互助中心,依托“成长故事会”等形式挖掘贫困生中的优秀案例,鼓励其进行朋辈分享,提升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和社会支持的感知度;通过心理工作室鼓励贫困生在遇到难以调适的情形时,积极寻求帮助,依托“小组技术”“共情疗法”等心理学、社会学方法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贫困的困扰,建立贫困生主动参与、社会支持、朋辈共创的心理成长体系。上述贫困生发展性育人体系,通过课程化和项目化、以特色第二课堂的方式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为其推进和实施提供长效制度保障,具体如下表:
二、搭建多方主体协同治理的贫困生创业教育平台
一是搭建公益创业实践育人支持平台。依托校内外公益创业基地,以公益社会组织研究院为大平台,以公益创业班为基本的教学平台,以公益铺子等公益创业项目为实践操作平台,整合学校、政府、社区和企业多方资源,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公益创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机会。二是搭建心理健康支持平台。成立贫困生心理谈话室,建立贫困生成长帮扶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成长组织互助、心理工作室诊断咨询等相互配合,开展心理学分认证,逐步形成完善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支持平台。三是搭建团学实践平台。依托团学组织,利用团委、学生会、广播电视台、社团联合会、全媒体中心、社团,特别是公益性社团,如“黑苹果”、“柚子树”、“绿色风”等启用非贫困生和贫困生共同参与服务师生工作,通过公益实践提升贫困生综合能力。
三、建立贫困大学生创业教育“四位一體”的协同机制
为避免传统助扶方式给贫困生“贴标签”的弊端,以拓展包括非贫困生在内的广大师生参与到贫困生发展性实践育人活动为目的,把贫困生发展性实践育人体系有机融入到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实践育人体系当中,强化贫困生创业育人体系的实践拓展。一是依托团学组织,搭建全员参与机制。依托团学社青传统组织体系和各类社团等,发挥组织平台作用,拓展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共同广泛参与的实践育人环节。二是依托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共建校内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搭建协同机制。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完善制度设计思路,提出以政府、社会、企业和高校为基点的贫困大学生创业教育 “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如下图1)
借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根据米切尔评分法将贫困大学公益创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分为确定利益相关即高校、潜在利益相关者即政府与社会和预期利益相关者即企业等三类。以政府为政策制定者、以社会为外部监督者、以企业为联盟合作者及以高校为教育提供者和平台构建者协同组织发动贫困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由于强调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参与度,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学生自助与助人的结合,强调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结合,因而对培养贫困生的自立自强精神、竞争意识和创业创新能力,以及通过帮助学生构建持续的社会支持网络使其获取更多的社会融入感、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促进其长远发展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最终促进其职业生涯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301/sfcl/201803/t20180301_328216.html,2018.3.1
【2】黄贵闽.发展性资助模式下高校贫困生创业实践教育路径探索[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02):100-103.
【3】许翠梅.我国大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9):57-59.
【4】高玉玲.贫困生的生活困境及其应对策略——兼论发展性资助支持体系的构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02):1-5+12.
【5】汪霏. 发展型救助视角下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7.
【6】展伟.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中的精准育人转向[J].江苏高教,2018(06):80-82.
【7】Kazuhiko Mikami,An Alternative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Social Enterprises. Journal of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2 (2018) : 92–97.
【关键字】:贫困大学生 公益创业教育 协同治理
贫困大学生助学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统计,2017年,政府、高校、企业及社会设立的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275.69万人次,资助金额1050.74亿元,比上年增加94.90亿元,增幅9.93%。近些年在国内外高校蓬勃发展起来的公益创业教育,为新时代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公益创业核心理念是通过商业手段创新性地解决社会问题,兼具创业性和社会性“双重底线”。因公益创业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精神、知识、技能和素质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强调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教育;相比于商业创业,公益创业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无经济风险的综合成长机会,虽然这方面在理论上研究甚少,但在实践层面已经受到国内一些高校(如湖南大学)的关注与实践,不过完全依靠高校单方的力量难以有效持续地推进贫困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因此,构建以政府、社会、企业和高校为基点的贫困大学生创业教育 “四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机制,为有序推进以公益创业为主线的贫困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以“济困、扶志、强能”为目标,以“心理贫困”为突破点,着眼于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成长,强调高校和社会、政府、企业协同,贫困生自助与助人相结合,突出发展性、实践性两大特征,系统性解决贫困大学生成长中“心理贫困”障碍和可持续成长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
一、构建多方主体协同治理的贫困生发展性育人体系
1、构建以“高校为主,政府、社会、企业协同参与”的贫困生发展性助扶体系
依托学校“奖、免、助、贷、补”等普适性助扶方式对贫困生进行以物质为基础的发展性扶助。除通过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临时性补贴、勤工助学等一般性扶助外,积极鼓励政府、社会和企业力量参与结对帮扶,如依托慈善总会、某银行公益基金会和地方商业协会等平台结对帮扶贫困生;设立奖助学金,如某集团设立的“XX奖学金”、 XX企业设立的“新丽奖学金”等;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如某青年公益创业园、跨界电商园等实习实践平台、校内组织或机构兼职及勤工助学岗位等,突出资助体系的发展性。
2、构建以“公益创业”实践为特色的贫困生创业培育体系
将贫困生教育及发展性助扶有机融入到公益创业教育之中,构建贫困生创新创业育人体系,使贫困生在公益创业实践中提升社会责任感、社会融入度和实践能力。一是引导贫困生广泛参与创业创新实践,并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赛事,如“新苗”计划、“挑战杯”、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等专业赛事,通过创新创业策划训练提高贫困生的创新能力。二是重点推进以公益创业为导向的贫困生教育,依托公益学院、公益铺子、校外合作公益组织等社会组织和政府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及社区实践基地等,广泛开展公益创业项目策划大赛、项目孵化和推进落地,并吸引大批贫困生参与;三是推进公益学分认证,所有贫困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必须参加规定时长的公益实践活动,获取公益学分。
3、构建以“心理健康”为导向的贫困生心理成长体系
利用特色第二课堂的心理学分及心理选修课制度设计,将成长互助中心、心理谈话室和互动工作坊等进行整合,构建“贫困生心理成长体系”。聚合贫困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通过资深心理教师讲授,直击贫困生心理贫困的问题,帮助其掌握科学调适心理技能;通过大学生成长互助中心,依托“成长故事会”等形式挖掘贫困生中的优秀案例,鼓励其进行朋辈分享,提升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和社会支持的感知度;通过心理工作室鼓励贫困生在遇到难以调适的情形时,积极寻求帮助,依托“小组技术”“共情疗法”等心理学、社会学方法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贫困的困扰,建立贫困生主动参与、社会支持、朋辈共创的心理成长体系。上述贫困生发展性育人体系,通过课程化和项目化、以特色第二课堂的方式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为其推进和实施提供长效制度保障,具体如下表:
二、搭建多方主体协同治理的贫困生创业教育平台
一是搭建公益创业实践育人支持平台。依托校内外公益创业基地,以公益社会组织研究院为大平台,以公益创业班为基本的教学平台,以公益铺子等公益创业项目为实践操作平台,整合学校、政府、社区和企业多方资源,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公益创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机会。二是搭建心理健康支持平台。成立贫困生心理谈话室,建立贫困生成长帮扶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成长组织互助、心理工作室诊断咨询等相互配合,开展心理学分认证,逐步形成完善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支持平台。三是搭建团学实践平台。依托团学组织,利用团委、学生会、广播电视台、社团联合会、全媒体中心、社团,特别是公益性社团,如“黑苹果”、“柚子树”、“绿色风”等启用非贫困生和贫困生共同参与服务师生工作,通过公益实践提升贫困生综合能力。
三、建立贫困大学生创业教育“四位一體”的协同机制
为避免传统助扶方式给贫困生“贴标签”的弊端,以拓展包括非贫困生在内的广大师生参与到贫困生发展性实践育人活动为目的,把贫困生发展性实践育人体系有机融入到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实践育人体系当中,强化贫困生创业育人体系的实践拓展。一是依托团学组织,搭建全员参与机制。依托团学社青传统组织体系和各类社团等,发挥组织平台作用,拓展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共同广泛参与的实践育人环节。二是依托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共建校内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搭建协同机制。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完善制度设计思路,提出以政府、社会、企业和高校为基点的贫困大学生创业教育 “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如下图1)
借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根据米切尔评分法将贫困大学公益创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分为确定利益相关即高校、潜在利益相关者即政府与社会和预期利益相关者即企业等三类。以政府为政策制定者、以社会为外部监督者、以企业为联盟合作者及以高校为教育提供者和平台构建者协同组织发动贫困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由于强调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参与度,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学生自助与助人的结合,强调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结合,因而对培养贫困生的自立自强精神、竞争意识和创业创新能力,以及通过帮助学生构建持续的社会支持网络使其获取更多的社会融入感、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促进其长远发展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最终促进其职业生涯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301/sfcl/201803/t20180301_328216.html,2018.3.1
【2】黄贵闽.发展性资助模式下高校贫困生创业实践教育路径探索[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02):100-103.
【3】许翠梅.我国大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9):57-59.
【4】高玉玲.贫困生的生活困境及其应对策略——兼论发展性资助支持体系的构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02):1-5+12.
【5】汪霏. 发展型救助视角下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7.
【6】展伟.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中的精准育人转向[J].江苏高教,2018(06):80-82.
【7】Kazuhiko Mikami,An Alternative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Social Enterprises. Journal of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2 (2018) : 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