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教学环境下,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数学学习不应成为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过程,而应成为数学问题引发、探究、解决、应用发展的过程。通过课题的研究,让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教师由讲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成数学学习的主动者和探索者;教学过程从传统的分析讲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下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要点把握进行简要探讨。
一、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 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其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运用所学知 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预习思考和作业,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第一,预习有时间。 预习对于所有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一些接受速度较慢的学生,课始预习,可以让他们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准备。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自觉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揣摩老师讲课的方式,产生学习活动的动力,长期锻炼,可以很好地培养自学能力。有些教师舍不得在课的开始留给学生一些预习时间,总是从一开始就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生怕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学习若缺少了思想上的准备和求知动力,一部分反应速度慢的学生也许就会落下前进的步伐。
第二,思考有时间。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总是抛出问题后就希望立即有学生举手回答,而反应较快的总是优秀学生,他们在差生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是怎么一回事的情况下,便能说出老师所期望的答案,老师误以为全班同学都能理解所回答的问题,于是接着进行下一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差生失去了思考的时间,失去了参与的机会,失去了自信心,落下了跟班前进的步伐,差距无形中扩大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要不得。古人云,静思出智慧。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些问题,一两分钟解决不了,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领悟,得出好的答案。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小学生?因此,教师要舍得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静思,让更多的学生在独立思考中领悟数学的奥秘,静思不是冷场,而是数学思维的良好品质。
第三,作业有时间。有些教师上课时把讲课时间填充得满满的,常常把作业留在课后让学生做。一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怎能在自由的黄金时间里静心作业?其效率的低下是可想而知的。占用学生课后合理的休息时间,大部分学生是不乐意的。其实,在课结束前适当留点时间,让学生做作业,其效果是很好的。首先,学生会感谢老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因此,作业会很认真;其次,教师可以及时得到反馈,适当指导;再次,教师可以有时间个别辅导学困生,让他们赶上集体前进的步伐。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根据小学生天性爱玩这一特点,可以有计划地在课外引导学生玩数学兴趣活动。一是猜谜活动。把小学数学的口诀、概念等编成谜语,利用节日举行猜谜活动,以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二是讲故事、编故事。教师提倡学生买一些关于数学的趣味书,并给学生介绍了一些数学故事书,让学生把自己的数学趣味书都带到学校相互借阅。过一段时间后,利用作完作业后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讲数学故事比赛,作为老师带头讲,进而引导学生自编故事讲,讲他们自己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编故事,学生对数学运算符号的运用、由来及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三是做数学游戏。比如让学生对口诀、找朋友、当小医生等。在学完乘法口诀后,又组织学生对口诀。一个学生说出口诀的前半部分,另一个学生很快对出后一部分。一定时间内谁对出的多,谁就是优胜者。有时也可让学生拿一些写有部分口诀或计算题的题板,让学生迅速找到与自己题板上的题相对应的“朋友”。搜集了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错误集中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医生”,看谁诊断得准,医治得好。许多学生爱面子,惟恐自己落后,就虚心向别人请教。很快,题中的错误都找出来了,以后再遇见类似出错的情况就少了很多。有趣的游戏改变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起了学好数学的热情。
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敢于创造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
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素质教育鲜明地提出了“人”的意识的觉醒,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而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人格的接触、碰撞和融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总之,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联系实际生活,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多给予学生预习思考作业的时间,让学生不仅在课上,而且在在课外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 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其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运用所学知 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预习思考和作业,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第一,预习有时间。 预习对于所有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一些接受速度较慢的学生,课始预习,可以让他们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准备。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自觉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揣摩老师讲课的方式,产生学习活动的动力,长期锻炼,可以很好地培养自学能力。有些教师舍不得在课的开始留给学生一些预习时间,总是从一开始就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生怕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学习若缺少了思想上的准备和求知动力,一部分反应速度慢的学生也许就会落下前进的步伐。
第二,思考有时间。有些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为了节省教学时间,总是抛出问题后就希望立即有学生举手回答,而反应较快的总是优秀学生,他们在差生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是怎么一回事的情况下,便能说出老师所期望的答案,老师误以为全班同学都能理解所回答的问题,于是接着进行下一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差生失去了思考的时间,失去了参与的机会,失去了自信心,落下了跟班前进的步伐,差距无形中扩大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要不得。古人云,静思出智慧。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些问题,一两分钟解决不了,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领悟,得出好的答案。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小学生?因此,教师要舍得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静思,让更多的学生在独立思考中领悟数学的奥秘,静思不是冷场,而是数学思维的良好品质。
第三,作业有时间。有些教师上课时把讲课时间填充得满满的,常常把作业留在课后让学生做。一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怎能在自由的黄金时间里静心作业?其效率的低下是可想而知的。占用学生课后合理的休息时间,大部分学生是不乐意的。其实,在课结束前适当留点时间,让学生做作业,其效果是很好的。首先,学生会感谢老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因此,作业会很认真;其次,教师可以及时得到反馈,适当指导;再次,教师可以有时间个别辅导学困生,让他们赶上集体前进的步伐。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根据小学生天性爱玩这一特点,可以有计划地在课外引导学生玩数学兴趣活动。一是猜谜活动。把小学数学的口诀、概念等编成谜语,利用节日举行猜谜活动,以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二是讲故事、编故事。教师提倡学生买一些关于数学的趣味书,并给学生介绍了一些数学故事书,让学生把自己的数学趣味书都带到学校相互借阅。过一段时间后,利用作完作业后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讲数学故事比赛,作为老师带头讲,进而引导学生自编故事讲,讲他们自己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编故事,学生对数学运算符号的运用、由来及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三是做数学游戏。比如让学生对口诀、找朋友、当小医生等。在学完乘法口诀后,又组织学生对口诀。一个学生说出口诀的前半部分,另一个学生很快对出后一部分。一定时间内谁对出的多,谁就是优胜者。有时也可让学生拿一些写有部分口诀或计算题的题板,让学生迅速找到与自己题板上的题相对应的“朋友”。搜集了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错误集中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医生”,看谁诊断得准,医治得好。许多学生爱面子,惟恐自己落后,就虚心向别人请教。很快,题中的错误都找出来了,以后再遇见类似出错的情况就少了很多。有趣的游戏改变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起了学好数学的热情。
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敢于创造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
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素质教育鲜明地提出了“人”的意识的觉醒,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而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人格的接触、碰撞和融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
总之,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联系实际生活,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多给予学生预习思考作业的时间,让学生不仅在课上,而且在在课外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