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之路。本文分析了湖北省当前中小企业集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湖北省地方政府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两项基本策略,即突出制度创新和提供公共物品。在基本策略的指导下,针对湖北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面临的各种典型挑战,本文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问题;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牟超兰(1973—),女,湖北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湖北利川445400)嵇国平(1978—),管理学硕士,南昌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企业管理教研室主任。(江西南昌330099)
一、湖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1 湖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1)资源优势。湖北自然资源储备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工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较强;人力智力资源密集丰富,科教实力雄厚;技术资源逐步发展,多年实践积累下来的大批技术工人和成熟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也增长了湖北在技术方面的竞争力。
(2)地域优势。从武汉在全国开发的“H”型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城市功能和未来发展出发,借鉴世界主要城市伦敦、纽约、巴黎等的发展经验及北京等国内组合城市的初步设计,大武汉集团城市或组合城市的基本思路是:以武汉市为内核,以鄂(州)黄(石)、孝感和仙(桃)潜(江)天(门)为支点,组建鄂东金三角城市群或区域城市联合体。通过武汉市与孝感、仙潜天的以城带乡、城乡结合(也包含一定的城乡结合),既能充分发挥几市的城郊农业和农村工业的优势,又能形成大武汉向江汉平原纵深推进的格局。
2 湖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湖北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集群规模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湖北中小企业集群中仅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仙桃彭场元纺布、汉川马口制线、徐古镇蘑菇以及以冶金为主体的几个产业集群在全国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2006年底湖北省中小企业集群有179个,销售额1292亿元,利税106亿元。相对于浙江省和广东省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2008年湖北省共有51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群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2)产业集群扎堆现象明显,缺乏完善的规划管理和市场机制功能,集群内专业化程度低,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较弱。湖北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特色农产品及矿物加工等。这些产业对企业的技术、规模,对劳动力和管理者的素质要求都不高,产业的进入壁垒低,通过简单的模仿与学习,产业集群就得以形成,但层次较低。这些集群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由于其中的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产品结构同化,常出现低价竞争。从整体上看,湖北省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大大低于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湖北省现代装备制造业仅占全部制造业的1/3,占全国装备工业的4%。
(3)湖北中小企业产业关联度偏低。城市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缺乏合理的分工和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和协作不够密切,未能形成互补性较强的产业链;区域产业主要聚集于武汉市,而武汉市的产业集群的辐射效应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武汉市的结构竞争力居全国第三十八位。非农产业比重偏低,高科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较大,但消费结构升级速度慢,经济结构转化速度慢,严重地影响了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政策支撑和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湖北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时间较短,很多产业集群缺乏相应的中介服务组织,社会化服务网络不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引导和支持方面有待加强。另外,品牌意识淡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二、促进湖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1 整合优势资源。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东湖地区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其中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院校,集聚了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971年华中科技大学设立了激光教研室,1978年率先设立了激光专业;1985年全国第一个民营激光企业——楚天激光集团诞生;1974年国家组建了武汉邮电科学院,集中力量研发光纤通信,1976年研制出中国的第一根光纤;1988年武汉长飞与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出资设立了长飞光纤光缆公司。与此同时,区域内其它多家在光电子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单位,如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709所、717所等也相继开展了光电子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这些科研院所的实力为东湖的光电子产业发展集聚了力量,政府从80年代开始就有意向整合光电子产业的优势资源,寻求更高的平台,发展壮大光电子产业的规模。
2 政府定位引导。从90年代开始,在建设国家高新开发区的过程中,政府主要转向了以企业为主体,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着眼于以烽火通信、长飞光纤光缆、武汉电信器件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信息光电子产业。2000年左右,东湖开发区决定在全国率先建立国家光谷,大规模建设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2001年制定了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的发展规划,2004年开发区政府邀请了全球最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西公司为开发区政府的战略发展做了详细的规划。
3 拓展资源。在1991年至2000年期间,以武汉电信器件公司为主,开发区内逐步建立了激光产业群。开发区着手完善融资平台,鼓励和整合了一批企业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形成了在证券市场有名的“光谷”概念。2003年,开发区加强了区域网络的建设,加快了自主的产业创新集群的建设。早在1987年开发区就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企业创业中心,到目前为止,开发区孵化的企业已经有600多家。开发区内,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有8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有18家。另外,开发区新建了国家光电子实验室,目前已经拥有国家地理地球空间信息实验室、P4实验室和国家植物基因工程中心。所有这些实验装备的提高作为开发区技术的源头,促进了区域企业的发展。开发区从早期的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主的技术集群,发展成为通过支持、资助建立起专门的研发机构,在拥有了较高的技术平台和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政府开始引导区域内光电子产业的集群发展。
4 坚持以技术创新为主,打造光电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发区注重依靠自己的一些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力扶持光电子产业的发展。在开发区一共有6000家企业,其中有700家是光电子类企业,每天在这个区域里面诞生约五家新的光电子企业。在光电子领域里实现了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60多家,过10亿元的有4家,上市公司15家,这形成了新兴产业的自动生成机制,集群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后果孵化的四级跳模式。 5 从政府的途径实现超前的产业配套,做好产业集群发展。开发区为完善和延伸产业链,策划和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比如促进了烽火科技和NEC、阿尔卡特公司合作;重点支持武汉NEE移动在手机领域和光电子领域进行合作;凭借在3G通信和智能手机方面的实力,开发区政府成立了一个手机办公室,专门进行手机产业的策划和协调。此外,开发区还重点推进光存储产业园和可录光盘、闪存卡等重点项目的建设。
6 以创新能力建设为基础,培育核心竞争力,构筑重点产业发展的核心链条。开发区注重推进企业间形成战略联盟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加强产业和技术的联盟建设,促进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加快企业孵化的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促进不同企业在区域内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基于集群化的产业政策要求,政府将政策的重心放在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社会中介机构间的合作之上,并且为这些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必要条件。开发区加强了与产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了产业发展和创新的良好环境,并且通过优惠政策引导了对产业集群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设施的投资。在加快区域自身产业建设的同时,开发区还加快了对重点产业实行战略招商,以自己的产业类型去瞄准在全球光电子领域比较有名的厂商,吸引光电子、光存储、数字家电、通信终端、激光、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等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入驻。
牢牢抓住“国家光电子基地”这一目标,通过品牌壮大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国光谷”品牌是全面反映东湖开发区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实力的象征。开发区希望通过品牌,带动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指标跃上新台阶。光谷在2008年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其中光电子超过600亿。下一步,开发区政府将通过两型社会的试点,大力推广光通信产业,大力推动光纤到户项目的实施,支持下一代网络软交换;在移动通信产业,开发区政府将重点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光储存方面,开发区将形成100亿左右的产业规模。有理由相信,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将在下一轮的竞争中,继续打好武汉“中国光谷”的品牌,全面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化,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2006年湖北省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取得重大进展[R],2007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问题;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牟超兰(1973—),女,湖北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湖北利川445400)嵇国平(1978—),管理学硕士,南昌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企业管理教研室主任。(江西南昌330099)
一、湖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1 湖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1)资源优势。湖北自然资源储备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工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较强;人力智力资源密集丰富,科教实力雄厚;技术资源逐步发展,多年实践积累下来的大批技术工人和成熟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也增长了湖北在技术方面的竞争力。
(2)地域优势。从武汉在全国开发的“H”型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城市功能和未来发展出发,借鉴世界主要城市伦敦、纽约、巴黎等的发展经验及北京等国内组合城市的初步设计,大武汉集团城市或组合城市的基本思路是:以武汉市为内核,以鄂(州)黄(石)、孝感和仙(桃)潜(江)天(门)为支点,组建鄂东金三角城市群或区域城市联合体。通过武汉市与孝感、仙潜天的以城带乡、城乡结合(也包含一定的城乡结合),既能充分发挥几市的城郊农业和农村工业的优势,又能形成大武汉向江汉平原纵深推进的格局。
2 湖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湖北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集群规模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湖北中小企业集群中仅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仙桃彭场元纺布、汉川马口制线、徐古镇蘑菇以及以冶金为主体的几个产业集群在全国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2006年底湖北省中小企业集群有179个,销售额1292亿元,利税106亿元。相对于浙江省和广东省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2008年湖北省共有51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群正在规划建设之中。
(2)产业集群扎堆现象明显,缺乏完善的规划管理和市场机制功能,集群内专业化程度低,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较弱。湖北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特色农产品及矿物加工等。这些产业对企业的技术、规模,对劳动力和管理者的素质要求都不高,产业的进入壁垒低,通过简单的模仿与学习,产业集群就得以形成,但层次较低。这些集群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由于其中的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产品结构同化,常出现低价竞争。从整体上看,湖北省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7%,大大低于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湖北省现代装备制造业仅占全部制造业的1/3,占全国装备工业的4%。
(3)湖北中小企业产业关联度偏低。城市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缺乏合理的分工和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和协作不够密切,未能形成互补性较强的产业链;区域产业主要聚集于武汉市,而武汉市的产业集群的辐射效应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武汉市的结构竞争力居全国第三十八位。非农产业比重偏低,高科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较大,但消费结构升级速度慢,经济结构转化速度慢,严重地影响了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政策支撑和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湖北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时间较短,很多产业集群缺乏相应的中介服务组织,社会化服务网络不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引导和支持方面有待加强。另外,品牌意识淡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二、促进湖北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1 整合优势资源。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东湖地区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其中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院校,集聚了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971年华中科技大学设立了激光教研室,1978年率先设立了激光专业;1985年全国第一个民营激光企业——楚天激光集团诞生;1974年国家组建了武汉邮电科学院,集中力量研发光纤通信,1976年研制出中国的第一根光纤;1988年武汉长飞与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出资设立了长飞光纤光缆公司。与此同时,区域内其它多家在光电子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单位,如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709所、717所等也相继开展了光电子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这些科研院所的实力为东湖的光电子产业发展集聚了力量,政府从80年代开始就有意向整合光电子产业的优势资源,寻求更高的平台,发展壮大光电子产业的规模。
2 政府定位引导。从90年代开始,在建设国家高新开发区的过程中,政府主要转向了以企业为主体,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着眼于以烽火通信、长飞光纤光缆、武汉电信器件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信息光电子产业。2000年左右,东湖开发区决定在全国率先建立国家光谷,大规模建设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2001年制定了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的发展规划,2004年开发区政府邀请了全球最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西公司为开发区政府的战略发展做了详细的规划。
3 拓展资源。在1991年至2000年期间,以武汉电信器件公司为主,开发区内逐步建立了激光产业群。开发区着手完善融资平台,鼓励和整合了一批企业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形成了在证券市场有名的“光谷”概念。2003年,开发区加强了区域网络的建设,加快了自主的产业创新集群的建设。早在1987年开发区就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企业创业中心,到目前为止,开发区孵化的企业已经有600多家。开发区内,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有8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有18家。另外,开发区新建了国家光电子实验室,目前已经拥有国家地理地球空间信息实验室、P4实验室和国家植物基因工程中心。所有这些实验装备的提高作为开发区技术的源头,促进了区域企业的发展。开发区从早期的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主的技术集群,发展成为通过支持、资助建立起专门的研发机构,在拥有了较高的技术平台和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政府开始引导区域内光电子产业的集群发展。
4 坚持以技术创新为主,打造光电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发区注重依靠自己的一些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力扶持光电子产业的发展。在开发区一共有6000家企业,其中有700家是光电子类企业,每天在这个区域里面诞生约五家新的光电子企业。在光电子领域里实现了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60多家,过10亿元的有4家,上市公司15家,这形成了新兴产业的自动生成机制,集群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后果孵化的四级跳模式。 5 从政府的途径实现超前的产业配套,做好产业集群发展。开发区为完善和延伸产业链,策划和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比如促进了烽火科技和NEC、阿尔卡特公司合作;重点支持武汉NEE移动在手机领域和光电子领域进行合作;凭借在3G通信和智能手机方面的实力,开发区政府成立了一个手机办公室,专门进行手机产业的策划和协调。此外,开发区还重点推进光存储产业园和可录光盘、闪存卡等重点项目的建设。
6 以创新能力建设为基础,培育核心竞争力,构筑重点产业发展的核心链条。开发区注重推进企业间形成战略联盟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加强产业和技术的联盟建设,促进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加快企业孵化的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促进不同企业在区域内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基于集群化的产业政策要求,政府将政策的重心放在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社会中介机构间的合作之上,并且为这些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必要条件。开发区加强了与产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了产业发展和创新的良好环境,并且通过优惠政策引导了对产业集群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设施的投资。在加快区域自身产业建设的同时,开发区还加快了对重点产业实行战略招商,以自己的产业类型去瞄准在全球光电子领域比较有名的厂商,吸引光电子、光存储、数字家电、通信终端、激光、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等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入驻。
牢牢抓住“国家光电子基地”这一目标,通过品牌壮大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国光谷”品牌是全面反映东湖开发区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实力的象征。开发区希望通过品牌,带动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指标跃上新台阶。光谷在2008年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其中光电子超过600亿。下一步,开发区政府将通过两型社会的试点,大力推广光通信产业,大力推动光纤到户项目的实施,支持下一代网络软交换;在移动通信产业,开发区政府将重点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光储存方面,开发区将形成100亿左右的产业规模。有理由相信,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将在下一轮的竞争中,继续打好武汉“中国光谷”的品牌,全面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化,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2006年湖北省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取得重大进展[R],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