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丰村是乐安县万崇镇的一个边远山村,与吉安市永丰县罗公市村相邻,全村有14个自然村,328户,1369人,耕地面积2225亩,山林面积2.8万亩。近年来,该村以村级组织建设为切入点,选好“领头雁”,配强“当家人”,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按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文明新村”的总体要求,团结带领全体村民背水一战治贫治愚,挥洒汗水战天斗地,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村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
一、顺应民意,选出一个好班子
2004年初,万崇镇党委针对盐丰村实际情况,通过村民和党员直选,选出了村里经商能人李明兴任支部书记,袁国才为村委会主任。新班子组建后,他们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敏感、反映最强烈的遗留问题入手,带领全体村民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谋划脱贫致富大计,从而顺应了民意,赢得了民心,开创了工作新局面。
二、分析村情,编制一个好规划
新班子解决了多年来的遗留问题后,着手在改善村里环境,增强发展后劲,增加村民收入上下功夫。该村地处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很差,行路难、饮水难、排灌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村级经济发展,再加上村民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致使贫穷落后的帽子越戴越紧。针对这种状况,村两委一班人,紧紧抓住列入“十一五”扶贫开发重点村机遇,不等不靠,深入实际,多次召开了两委班子会、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等,认真分析村情,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经过层层考察论证筛选和农民投票表决,制定了《万崇镇盐丰村“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谋划了适合村情的扶贫开发项目,坚持开发式扶贫,突出整村推进、整体脱贫的原则。一是谋划了改造出村公路、农田水利建设、安装自来水等基础设施项目;二是谋划了建学校、改建卫生所、修村部、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等社会事业项目;三是谋划了发展烟叶、蘑菇、林果业等农民增收致富的种养项目。
三、科学管理,健全一套好机制
扶贫规划的实施,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才能确保整个扶贫开发的顺利进行。根据上级有关的精神,结合村里的实际,该村制定了《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村民投劳办法》、《一事一议制度》、《党员干部帮扶制度》,建立了扶贫项目资金报帐制、公示制、财务管理制、项目招标制、质量监督制等多项工作制度,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有效地解决了“有章理事”与“有人管事”的问题,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和扶贫项目覆盖面得到了提升。
四、突出主体,催生一处好“方子”
扶贫资金只是医治贫困的一剂“药引子”,要使扶贫资金真正能起到“药”效,关键要突出群众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广大群众主观能动性,唤醒他们的参与热情,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变“被动扶贫”为“主动治贫”,变“输血”为“造血”。在具体工作中,该村始终坚持群众参与的民主原则,从规划制定到项目实施和验收,从资金计划到资金结算,让广大群众发表意见,对实施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均予以张榜公布,增强项目资金的透明度,接受群众的监督,让群众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群众看得清楚,想得明白,干得舒畅。同时,还成立了由村干部、党员、群众组成的扶贫开发项目监督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村民大会通过投票选举产生,代表村民督查项目质量、审查资金帐务、负责工程管护等,从而有力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也确保了项目实施的成功率。如实施贯穿全村的主干道路硬化时,由于整个项目需要资金460万元,虽然扶贫、交通、发改委等部门安排了180多万元,省挂点单位捐赠20万元,但还差260多万元,该村一五一十地向群众公开后,全村群众积极捐款、投工投劳,在外务工的村民听说政府给钱为村民修路也主动寄来捐款,从而使得这条长15公里,宽4.5米的村级水泥公路顺利完成,彻底地改变了行路难的问题。
五、抢抓机遇,找准一条好路子
1、强化基础设施,解决制约发展瓶颈问题。
一是突出交通建设。铺设了镇至村至吉安市永丰县相邻村水泥路15公里,村组水泥路5公里,彻底打通了进村和出村公路,使得山上的林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以烟叶、蘑菇为主的特色产业到了较快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二是整治村庄环境。新修了村办公楼280平方米,对武薮、盐丰、黄家、彭元、曾家等五个自然村实施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对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进行了整治,全村一半以上农户过上了“走平坦路、喝卫生水、上干净厕、住整洁房、用沼气灶”的城里人生活。对地处水淹区的武薮和山背两个老村实施了移民搬迁,71户村民住上了装饰一新的小洋楼。三是推进社会事业。新建村小教学楼和农民科技夜校600平方米,新修了学校围墙、厕所等附属设施,摘除了村小危房帽子,粉饰了村卫生所,添置了医疗设备,解决了全村小孩和村民上学难和看病难问题。四是修筑水利设施。新建陂坝3座,维修渠道1100米,新修水渠2条1500米,改善灌溉面积2000余亩,缓解了农田灌溉难问题。
2、争取多方支持,解决办事资金短缺问题。
盐丰村同其他贫困村一样,底子薄、基础差,要办的事很多,群众反应的问题很多,而扶贫资金却非常有限。村里一班人在组织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同时。明确职责,扩大联系,紧紧抓住省农垦办定点扶贫的历史性机遇,主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来加快自身发展。虽然挂点单位经济实力不是很强,但在实施扶贫开发中,村主要干部经常到省城向挂点单位领导主动汇报村里存在的困难,争取挂点单位大力支持,并为挂点工作组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工作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帮扶工作。村干部的热情和执着,感动了省农垦办的领导和矿帮扶工作组,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同情和支持,他们以扶贫帮扶为己任,视贫困群众为亲人,派出工作组驻入盐丰村,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协助村里制定科学的扶贫帮扶规划,并打报告、广联系、勤汇报,积极争项目、争资金,为盐丰村办了一件件好事和实事,大大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信心和勇气。自2007年以来,省农垦办共为该村无偿捐款25万多元,提供物资折款2万多元,协调资金250多万元。自2006年以来,该村在70万元扶贫资金的“粘合”下,该村已实施“交通、水利、学校、卫生、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等扶贫项目达11个,总投入资金达740万元,整合其他部门和社会资金达310万元,组织村民投工投劳折款和投资达360万元。
3、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村民增收困难问题。
一是改变了过去单一靠种粮的产业结构,形成了烟叶、蘑菇等多种致富产业。特别是烟叶生产,该村品种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效益从低到高,2010年该村炯叶生产发展到300多亩,烟叶已为68户烟农带来纯收入户均达1.2万元,该村现为万崇镇最大的烟叶生产区。该村黄家村小组贫困户陈贵保2009年承包种烟15亩,纯收入达5万元,摘掉了贫困户帽子,今年他家承包烟叶20亩,将获得收入6万元。二是加大了荒山开发力度。新造林5000余亩,封山育林达2万亩,低改毛竹林1000亩,新种油茶林1000亩,村民增收渠道得到了拓宽。三是培训转移了富余劳动力。近年来,共组织了650人次村里富余劳动力实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有232名技术青年常年在外务工,务工人员年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2009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已达2872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00多元,贫困人口减少396人,减幅达76%,发贫率由2006年的38%减少到2009年的8.1%。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该村65%以上村民建了新房,95%以上购置了新家具。村民们灿烂的笑脸,绽放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光彩。
一、顺应民意,选出一个好班子
2004年初,万崇镇党委针对盐丰村实际情况,通过村民和党员直选,选出了村里经商能人李明兴任支部书记,袁国才为村委会主任。新班子组建后,他们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敏感、反映最强烈的遗留问题入手,带领全体村民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谋划脱贫致富大计,从而顺应了民意,赢得了民心,开创了工作新局面。
二、分析村情,编制一个好规划
新班子解决了多年来的遗留问题后,着手在改善村里环境,增强发展后劲,增加村民收入上下功夫。该村地处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很差,行路难、饮水难、排灌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村级经济发展,再加上村民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致使贫穷落后的帽子越戴越紧。针对这种状况,村两委一班人,紧紧抓住列入“十一五”扶贫开发重点村机遇,不等不靠,深入实际,多次召开了两委班子会、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等,认真分析村情,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经过层层考察论证筛选和农民投票表决,制定了《万崇镇盐丰村“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谋划了适合村情的扶贫开发项目,坚持开发式扶贫,突出整村推进、整体脱贫的原则。一是谋划了改造出村公路、农田水利建设、安装自来水等基础设施项目;二是谋划了建学校、改建卫生所、修村部、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等社会事业项目;三是谋划了发展烟叶、蘑菇、林果业等农民增收致富的种养项目。
三、科学管理,健全一套好机制
扶贫规划的实施,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才能确保整个扶贫开发的顺利进行。根据上级有关的精神,结合村里的实际,该村制定了《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村民投劳办法》、《一事一议制度》、《党员干部帮扶制度》,建立了扶贫项目资金报帐制、公示制、财务管理制、项目招标制、质量监督制等多项工作制度,成立了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有效地解决了“有章理事”与“有人管事”的问题,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和扶贫项目覆盖面得到了提升。
四、突出主体,催生一处好“方子”
扶贫资金只是医治贫困的一剂“药引子”,要使扶贫资金真正能起到“药”效,关键要突出群众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广大群众主观能动性,唤醒他们的参与热情,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变“被动扶贫”为“主动治贫”,变“输血”为“造血”。在具体工作中,该村始终坚持群众参与的民主原则,从规划制定到项目实施和验收,从资金计划到资金结算,让广大群众发表意见,对实施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均予以张榜公布,增强项目资金的透明度,接受群众的监督,让群众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群众看得清楚,想得明白,干得舒畅。同时,还成立了由村干部、党员、群众组成的扶贫开发项目监督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村民大会通过投票选举产生,代表村民督查项目质量、审查资金帐务、负责工程管护等,从而有力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也确保了项目实施的成功率。如实施贯穿全村的主干道路硬化时,由于整个项目需要资金460万元,虽然扶贫、交通、发改委等部门安排了180多万元,省挂点单位捐赠20万元,但还差260多万元,该村一五一十地向群众公开后,全村群众积极捐款、投工投劳,在外务工的村民听说政府给钱为村民修路也主动寄来捐款,从而使得这条长15公里,宽4.5米的村级水泥公路顺利完成,彻底地改变了行路难的问题。
五、抢抓机遇,找准一条好路子
1、强化基础设施,解决制约发展瓶颈问题。
一是突出交通建设。铺设了镇至村至吉安市永丰县相邻村水泥路15公里,村组水泥路5公里,彻底打通了进村和出村公路,使得山上的林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以烟叶、蘑菇为主的特色产业到了较快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二是整治村庄环境。新修了村办公楼280平方米,对武薮、盐丰、黄家、彭元、曾家等五个自然村实施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对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进行了整治,全村一半以上农户过上了“走平坦路、喝卫生水、上干净厕、住整洁房、用沼气灶”的城里人生活。对地处水淹区的武薮和山背两个老村实施了移民搬迁,71户村民住上了装饰一新的小洋楼。三是推进社会事业。新建村小教学楼和农民科技夜校600平方米,新修了学校围墙、厕所等附属设施,摘除了村小危房帽子,粉饰了村卫生所,添置了医疗设备,解决了全村小孩和村民上学难和看病难问题。四是修筑水利设施。新建陂坝3座,维修渠道1100米,新修水渠2条1500米,改善灌溉面积2000余亩,缓解了农田灌溉难问题。
2、争取多方支持,解决办事资金短缺问题。
盐丰村同其他贫困村一样,底子薄、基础差,要办的事很多,群众反应的问题很多,而扶贫资金却非常有限。村里一班人在组织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同时。明确职责,扩大联系,紧紧抓住省农垦办定点扶贫的历史性机遇,主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来加快自身发展。虽然挂点单位经济实力不是很强,但在实施扶贫开发中,村主要干部经常到省城向挂点单位领导主动汇报村里存在的困难,争取挂点单位大力支持,并为挂点工作组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工作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帮扶工作。村干部的热情和执着,感动了省农垦办的领导和矿帮扶工作组,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同情和支持,他们以扶贫帮扶为己任,视贫困群众为亲人,派出工作组驻入盐丰村,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协助村里制定科学的扶贫帮扶规划,并打报告、广联系、勤汇报,积极争项目、争资金,为盐丰村办了一件件好事和实事,大大激发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信心和勇气。自2007年以来,省农垦办共为该村无偿捐款25万多元,提供物资折款2万多元,协调资金250多万元。自2006年以来,该村在70万元扶贫资金的“粘合”下,该村已实施“交通、水利、学校、卫生、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等扶贫项目达11个,总投入资金达740万元,整合其他部门和社会资金达310万元,组织村民投工投劳折款和投资达360万元。
3、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村民增收困难问题。
一是改变了过去单一靠种粮的产业结构,形成了烟叶、蘑菇等多种致富产业。特别是烟叶生产,该村品种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效益从低到高,2010年该村炯叶生产发展到300多亩,烟叶已为68户烟农带来纯收入户均达1.2万元,该村现为万崇镇最大的烟叶生产区。该村黄家村小组贫困户陈贵保2009年承包种烟15亩,纯收入达5万元,摘掉了贫困户帽子,今年他家承包烟叶20亩,将获得收入6万元。二是加大了荒山开发力度。新造林5000余亩,封山育林达2万亩,低改毛竹林1000亩,新种油茶林1000亩,村民增收渠道得到了拓宽。三是培训转移了富余劳动力。近年来,共组织了650人次村里富余劳动力实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有232名技术青年常年在外务工,务工人员年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2009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已达2872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多,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00多元,贫困人口减少396人,减幅达76%,发贫率由2006年的38%减少到2009年的8.1%。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该村65%以上村民建了新房,95%以上购置了新家具。村民们灿烂的笑脸,绽放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