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沙米饭

来源 :民间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年间,有一年春上,李瀚到诸城任县令。
  作为一方父母官,李瀚到任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体察民情,查看衙库储存。这一查,还真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一些乡绅土豪等大户人家无视纲纪法度,竟然长期拖欠应缴纳的税粮。其中大学士刘墉的家人就三年没有缴税。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墉虽然是个清官,可他家世代在朝为官,地位显赫,其家人不会连这点儿税粮也拿不出吧?
  原来前任知县尹宗是花钱买的官,深谙结党营私之道。他来到诸城任职之后,认为只要把刘大人的家人伺候好,就可以抓住一条通天的云梯,不愁没有平步青云的机会。于是他百般讨好刘家,当年就免了刘家应缴的税粮,理由是刘大人为国为民日夜操劳,地方官理应体恤。其他有钱有势的豪强地主们得到了信息,也纷纷效仿,给尹宗送上礼物,寻找各种借口,不缴或者拖缴税粮。
  尹宗一来收了人家的贿赂,拿了人家的手短;二来担心惹恼了这些有靠山后台的大户,万一有个风吹草动,拔出萝卜带出泥,自己其他的勾当也暴露出来。于是他就将大户们拖欠的税粮强加在平民百姓的身上。
  这一下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大多数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地一年忙到头,收获的粮食除了上缴税粮,剩下的还不够一家老小的吃用。渐渐,有点儿出路的人便背井离乡,投奔到外地去讨生活;没出路的宁愿逃荒要饭也不愿意白洒汗水去种地。时间一长,大片的田地荒芜了,哪里还有粮食上缴给朝廷?
  情况如此严重,必须尽快解决。擒贼先擒王,既然事情是从刘墉家而起,也只得先从这儿解决。
  恰在这时,刘墉回乡省亲。李瀚决定前去迎接刘墉,借此机会,讨要刘家所欠的税粮。
  师爷知道了他的意图,吓了一跳,提醒道:“万万使不得。虽说刘大人是出了名的好官,可是真正关系到自家利益,谁没有私心?况且万一刘大人认为你目中无人,不敬上官,害他丢丑没面子,问题就严重了,保不准打不着狐狸还惹一身骚。”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身为大学士的刘大人更应该劝家人秉公守法。”李瀚不以为然。
  事不宜迟,李瀚很快就去刘府拜访。守门人传进话去,刘府的管家出来把他接到内堂。
  李瀚恭恭敬敬地说:“听说刘大人回乡省亲,下官特来拜访,还劳烦管家通报一声。”
  管家说:“李大人来得不巧啊,刘大人访友去了,什么时候回来也说不定。有什么事您对我吩咐一声就好,或者改日再来吧。”
  李瀚犹豫了一下,决定把要说的话咽回去。刘家拖欠税粮好几年了,别人有可能不知道,管家却再清楚不过,他要是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也不至于一拖就是几年。如果自己说破是来催缴税粮的,让刘大人知道了自己的目的,万一他为了遮丑而护犊子呢?还是来个突然袭击、先发制人为妙。于是,他一拱手,说:“就是知道刘大人回乡,特来拜望一下。既然大人没在府上,那我改日再来。”
  李瀚走到门口,管家从怀里掏出一个红色绸包塞到李瀚的手里,说:“小小意思,不成敬意,请大人笑纳。”
  李瀚一愣,接过来打开一看,是一张一百两的银票。他赶紧把银票推了回去。
  管家把银票重新塞过来,笑着说:“大人您这就见外了,以后还要仰仗父母官多多关照呢。您不收,是担心被人说是攀高结贵,坏了名声吗?”
  这话厉害了。李瀚想:刘大人两袖清风,想不到家人是这等货色。如果坚持不收,只怕会引起管家的戒备。权宜之计,先收下,把管家稳住,大不了上缴衙库登记备案,也可抵当一部分税粮。
  于是,李瀚只得道了谢,接下了银票。
  次日,李瀚再次登门拜访,刘墉很热情地接待了他。叙谈时,刘墉对李瀚除了说些为官之道如何勤勉、公正廉明为朝廷效力的话,还尽了主人之谊,询问一下李瀚任职后的状况,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并且说只要是为百姓利益,无论多么棘手的事,他都会助一臂之力。
  李瀚心里一喜,既然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自己不妨顺水推舟,把来意亮出来。想到这儿,他站起身,深施一礼,说:“大人教诲的是,下官受教了。眼下就有件事必须向大人禀报,看看该如何是好。下官上任后,发现衙库钱粮严重亏空,原因是有不少豪绅大户长期拖欠税粮。”
  李瀚就把自己调查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和盘托出……
  “征收税粮,事关朝廷社稷大业的根本,这个问题刻不容缓,得立刻解決!”刘大人说。
  “问题的严重性,下官自然明白。否则,就不对您老爷人家提了。可是……”
  “可是什么?难道还有难啃的骨头?别吞吞吐吐的,有话就请直说。”刘墉仿佛看出点儿什么。
  “既然如此,下官也只好实话实说。实不相瞒,您府上也拖欠了三年的税粮。那些大户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人人效仿,这现象才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不但事关朝廷社稷,也有损大人您的声誉啊……”
  刘墉听罢,眉头一皱,面露怒色,沉下脸说:“本官几年不归家,竟然有这样的事儿!果真如此,你尽管放手去做,不必有任何顾虑。我先让家人把拖欠的税粮尽快补上。”
  刘大人的话让李瀚吃了定心丸。只要刘家带头,拿下其他人自然不在话下。县衙里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他再次谢过刘大人,就要告辞。刘墉却吩咐家人准备饭菜,要留李瀚吃个便饭。李瀚盛情难却,只得留了下来。
  饭桌上,六菜一汤,几乎不见肉星;一壶老酒是自家酿制。两盅小酒下肚,李瀚面红耳赤,一看就不是喝酒的料。
  刘墉吩咐上饭,小米干饭端上了桌。李瀚端起碗,刚吃了一口,“咯嘣”,一粒沙子硌得牙生疼。他想吐出来,可是当着刘墉的面又觉得有失体面,只好咽了下去。再吃一口,还是有沙子,并且不是一粒。看看刘大人,同样的饭,细嚼慢咽地吃得很悠闲,却没有牙碜的意思。
  难道自己碗里的沙子是有人故意所为?跟刘大人一起吃饭,不是他的意思还能是谁?这是在警告他:刘家这碗硬饭不好吃!回去想明白了再说!
  想不到道貌岸然的刘大人,竟会玩阴的!什么清正廉明,以身作则,说得比唱得还好听!李瀚的倔劲一下子上来了,他没出声,却故意将沙子咬得咯嘣咯嘣响,然后咽下……   刘墉似乎发觉有异,笑问道:“怎么,我刘家的饭有些硬,不好吃吧?”
  李瀚笑笑说:“回大人,下官的牙齿尚好,不怕硬。”然后,继续大口吃饭。
  刘墉也笑道:“那就好。”
  突然,李瀚的眉头紧皱。原来,他原本就有一颗后槽牙有点儿活动,这会儿为了跟刘墉较劲,故意用力咬沙子,牙齿哪受得了……
  “哎呀,没事儿吧?”刘墉一脸关切的样子,李瀚连说无妨,一边继续吃饭。这时,他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主意。
  吃过饭,在告辞回县衙之前,李瀚拱手对刘墉说:“大人,下官有一物相求,还请大人帮忙。”刘墉连忙问是何物。
  “我想请大人送我一把米,就是今天中午做饭用的那种米。”
  刘墉哈哈大笑,连声说可以可以,一边吩咐家人去后厨取米,一边问李瀚为何索米,他刘家的米有什么特别不成?
  “大人,贵府的米比一般的米硬得多,下官虽然官卑职微,牙口也不怎么好,却从来喜欢吃硬饭,啃硬骨头。在官场的为官之道,也是这个习性。如果下官有什么不到之处,也是性格使然,还请大人见谅。”
  说着,一小袋米已经送来了,李瀚谢过后接过米袋,揚长而去。
  李瀚前脚踏入衙门,刘家后脚就将拖欠的税粮送来了,来的正是那位管家。
  税粮一两不缺,银票自然退回。李瀚写了一封简短的信,说明当时收取红包的用意,连同税粮收据与一百两银票一起装入信封,让管家带回。
  不管怎么说,目的达到了,李瀚十分欣慰。他趁热打铁,立即大张告示,命令其他拖欠税粮的大户们,三天之内务必把税粮补缴齐全,否则加倍处罚,执迷不悟者当抗旨论处……
  土豪大户们见了告示,刘家补缴税款的事儿也早已经传扬得尽人皆知,他们哪里还敢怠慢,都乖乖地把欠的税粮补缴上,一时间,衙门口热闹非凡。
  几天的时间,所有被欠的税粮追缴圆满,李瀚非常高兴,又贴出安民告示,请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回到家乡,继续耕种田地,安居乐业。
  师爷知道了沙米饭的事儿,提醒李瀚:“老爷,这件事儿还不能轻易乐观。要是刘大人为了保全声誉,明着让家人补缴税粮填坑,把您稳住,暗地他再来个秋后算账……”
  李瀚淡淡地说:“身正不怕影子斜。”说归说,索回来的那小袋米他可一直没丢,那碗沙米饭也一直如鲠在喉,他做好了随时卷铺盖走人的准备。
  风平浪静,一晃一年过去了。这一天,朝廷突然下令,提升李瀚到直隶某地做知府。
  好事来得太突然,让李瀚始料不及。虽然诸城在他的治理下井然有序,百业兴旺,可何德何能这么快就得到破格提升?
  这得归功于那碗沙米饭。
  作为朝廷大员的刘墉,时刻把维护国家社稷放在第一位。要想长治久安,必须严惩贪官污吏,清除蛀虫。因此,凡是他接触到的官员,都要有意考察一番,目的是为朝廷选拔贤能。
  李瀚第一次来府拜访,他并没有出门。他故意不见李瀚,还让管家以“礼”相送,就是想试探一下这个家乡县令的为人。看到李瀚竟然敢收受刘家的贿赂,他的心里就咯噔一下,暗暗摇头。
  李瀚第二次登门向他讨要税粮时,却让刘墉对他刮目相看。一个小县令竟敢跑来跟自己“要债”,实在是不简单!可是他收受了管家送的银票,又该怎么说?
  刘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为了进一步考察李瀚的品行,他用一碗沙米饭做试探,想看看这县令怎么办。
  刘墉看了李瀚的信件和退回的银票,欣然笑了,这真是一个智勇双全、秉公执法的人才啊,以后一定要重用。随即和珅倒台,他的同党纷纷落马,朝廷急需有志之士补缺,刘墉趁机举荐了李瀚……
其他文献
道光年间,凤凰山上有个老鸹寨,大当家叫李黑。李黑听从军师王梁建议,始终打着劫富濟贫的旗号,因此笼络了不少人心。朝廷多次围剿,都因当地百姓对李黑的暗中支援而失败。    时间一长,李黑发现给自己送礼的人越来越多。一开始是周边的富商大户,眼看着官军无能,李黑做大,为了讨好李黑,连年过节都偷偷孝敬李黑一大笔钱财。慢慢地,有些心里有鬼的贪官也开始给李黑送礼,图的就是破财保平安。  得知昌乐知府魏鹤之即将告
期刊
老王退休后,在镇上最大的一家超市里租了一个柜台卖手机。说是卖手机,其实就是想找点事情做做。老王的两个儿子如今事业有成,都在城里工作,平时也难得回来一趟,老两口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  这天下午,老王的手机柜台前来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站在那看了好久也没说一句话。  老王做完其他顾客的生意后,便走到老人面前招呼道:“老哥,看中了哪款手機?我拿出来给您看看?”  老王边说边从柜台里挑出了几款卖得比较好的
期刊
清乾隆年间,河东王官城有两个有名的饭庄,一个是东城的“老杜家”,一个是西城的“西来顺”。  这两个饭庄都以羊肉锅见长,南来北往的人,上集赶会的人都要来这里吃上一碗热乎乎的羊肉汤,外加两个饼子。尤其是秋冬季节,喝下一碗羊肉汤后,一身热汗,真是爽快。  老杜家的饭庄上下两层,上层多为雅间,供达官贵人享用;下层大饭店,一般平民来后坐下吃上两个饼子、一碗羊肉汤,然后走人。老板姓杜,名心源,个高体瘦,为人憨
期刊
王良才是一位玉器工匠,擅长玉器雕刻,在立雕、镂雕、阴刻、剔地阳纹、镶嵌宝石及磨琢铭文印款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远近闻名。  这天,王良才正在玉器作坊里教儿子雕刻玉器,伙计说门口有人来拜访,看来头不像一般人,让老板赶紧出去接待。  天子脚下,玉器作坊的客人往往非富即贵,什么样的人物都有机会接触。王良才不敢怠慢,赶紧出门迎接。  大堂里一共来了五个客人,个个都穿着绸缎衣裳,脸上一副目空一切的表情,尤其
期刊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从曹操的这首《龟虽寿》不难看出,龟这种动物自古就是长寿的代名词。商朝时,盛行龟卜,上至帝王出征,下至百姓问病,都要用龟壳来占卜。  古人以龟为灵物,《礼记礼运》云:“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长寿且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龟,在中国历史中,有着不少传奇故事。  《山海经南山经》里记载:“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
期刊
清朝末年,地处西南边陲的嘉宇县土匪横行,民不聊生。经当地县令励精图治,恩威并重,围剿黑风岭山贼三年,终于将大当家“钻天鹞子”一举拿下。就在开刀问斩前夕,县令却突发中暑而亡。按照大清律例,凡是死刑犯,必须由当地县令书写罪状,签发生死令牌。原任县令死了,继任者还未接任。为了防止劫狱,只好将钻天鹞子关押在一个秘密地点,其余政事,均由县丞刘文静暂时代理。    三个月后,从京城来了新任县令顾大人。随行的还
期刊
江南水乡丰太镇上,有一家叫“济生堂”的药铺,当家的姓许名仁达。许仁达虽为名医,但已近不惑之年还无子嗣。  这天一大早,有官差要带许仁达去为宁王爷医病。这宁王爷是当今皇上的叔父,最近患了头疼病,连太医院的御医也束手无策。  许仁达知道这不是什么好差使。可皇命难违,一时禁不住流下泪来。  突然一声“无量天尊”惊醒了许仁达,他抬头一瞧,只见一道人出现在眼前,便道:“道长你……”    道人递给许仁达一张
期刊
赵匡胤不知从何处学来一些粗浅医术,统兵作战之余,还有能耐给士兵看病开药。当上皇帝后,赵匡胤还曾表演过针灸。  当时,他弟弟赵光义患病在身,疼痛难忍,赵匡胤前往探视,一番望闻问切后,他决定采取艾灸疗法,结果灸得赵光义大喊受不了。赵匡胤的修正方式不是立即中止治疗,而是也点一艾来自灸。这一灸就是六个时辰,赵光义大为感动。  其实就医术而言,赵光义更胜一筹。史料中并无他给某某看病开药,或者运用针灸疗法的记
期刊
一  民国初年,海陵县长苗得旺熟谙治理之道,为官多年,境内政令畅通,百姓安居乐业。苗县长喜欢豪饮,虽然下酒菜不过一盘狗肉,外加一碟大葱蘸酱,照样喝得酒气熏天,酒嗝连连,一双细眼惺忪欲睡。这般模样上得大堂,却秉公断案,清正廉明,从未出过冤假错案,百姓无不敬重,送其外号“狗肉县长”。  距县城二十里,有个叫新官的大镇,这天发生了一起惊天凶案:吴大财主的千金被人奸杀,闺房内的金银首饰也被悉数盗走。吴财主
期刊
南朝宋明帝时有位能臣叫王景文,宋文帝非常器重他,不仅为宋明帝娶景文妹,还以景文之名命名明帝。但宋明帝临死之际,对王景文非常不放心,担心自己死后,王景文不会甘心称臣。遂病危之际,遣使赐王景文死。  诏书送到王家时,他正与朋友下棋。王景文看完诏书,将其压在棋盘下面,神色自若地继续与朋友下棋。一局终了,王景文从容地收拾好棋子,取出诏书,然后,端起毒酒,举杯对朋友说:“我要走了,這杯酒不能劝你喝了。”言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