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是执着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dehua_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87岁的陈国新先生已是鹤发苍苍,但他神采奕奕,声若宏钟。回望复旦附中的课堂上,他总是情绪激昂、面红耳赤地说、教……他那闪烁着坚毅和睿智的目光,专注于地理教学和地理实践活动的劲头,还真有点“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之味,这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一、“三课融合”教学思想,诙谐幽默教学风格
  可以说,陈先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历久弥新,至今仍可作为地理教师学习的榜样。他主张“教无定法,教学多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课内与课外、小课堂与大课堂、校内与校外、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教学形式多元化,乐教乐学的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密切结合的“地理三大板块融合”的教学新思想。
  陈先生一直认为:选修课、必修课和课外活动是相辅相成、互融共进的。他开设选修课和地理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位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能进行学习,并可随时考察自己的知识吸收能力、消化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发展个性、形成特色。他主张参加这些活动须以自愿原则,同时又要使每位学生有得到培养的机会,所以,活动的组织就要体现多种形式和多层次适应个性的需求。例如,陈先生在80年代尝试开设的选修课有海洋开发的今天与明天、天文、环境科学和GIS等,以此保证当时学生的选择所需;而他与同仁在那时开设的天文、地质、气象、海洋、环保等社团类小组则可满足部分对此类领域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参与;对于个别对地理科学有强烈爱好的孩子,他还会与学生讨论,形成符合学生独立研究的某个小课题。这三个层次又可分为提高型和个性型,可刺激并引导学生形成一种自学的学习动机和求知的强烈欲望。总之,除基础课学习,在地理素养培养上,陈先生的立体化实践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记得刚进学校时,我们常去听陈老师的课,他上课风趣幽默,课堂形式更是丰富多样。难怪学生说“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幽默需要即兴的灵感与发挥,而激活了的课堂,更是处处闪现幽默与创新的火花。如在课堂中引用上海知青杏宝刚在新疆阿拉山口气象站工作写的一首诗“狂风梳头雪洗脸,笑饮冰水心里甜,自力更生样样有,万古荒滩变乐园”。阿拉山口是我国著名“风口”,俗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冬”。语言之风趣、手势之形象、板图技能之精艺都使陈先生的课堂满是魅力。对此,陈先生将它归纳为“三练”,即:练“嘴”上工夫——重视演讲技巧和幽默艺术的锻炼;练“手”上工夫——写教学札记、教学反思或教学论文等,笔耕不辍;练“眼”上工夫——坚持学习先进文化,提高鉴赏水平,形成含英咀华的悟性与见识。陈先生在教学大纲以外,以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活动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他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新知。例如,1980年上海出现了凉夏,气象小组仔细观察各种物候现象,发现蝉比往年早结束鸣叫,校内的几株桂花在8月中旬就开花了,比往年早了一个月,以此说明夏季凉得早。天文小组于1994年7月17~24日期间,用望远镜观测了彗木碰撞的壮观景象后,开展研究讨论,大家就联想月球上的环形山,地球上的陨石坑,恐龙灭绝等一系列现象,也有学生提出“有朝一日,地球也可能被撞,并带来巨大灾难,因此,人类应防患于未然”。在陈先生指导下,1986年复旦附中选派了3名天文兴趣小组的学生去海南三亚和广西北海观测哈雷彗星,拍摄了大量照片,留下了珍贵的地理研究资料。后来,这几位学生分别考入全国重点大学攻读天文物理专业。一次,美国航空宇航局在中国中学中征集《零星搭机》计划,当时学校天文小组的一名学生,撰写了“太空辐射对药物的影响”一文,被主办方作为“后备方案”获选,实践证明他的论述是正确的,该生被邀请参观休斯敦航天中心,之后又被保送复旦大学物理系。陈先生也因此获得过诸如“航天科普优秀辅导员”等荣誉。
  二、激活地理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陈先生认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能提高感知觉的感受性;兴趣可训练形象记忆的能力;兴趣可激发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基于此,他在备课中总是积极考虑如何创造激活学生兴趣的情境,培养并发展学生“潜伏的内动力”。教学注重举一反三,使学生在学习中触类旁通,形成合力,进而扩大视野,开拓知识面,进一步在产生兴趣的同时,巩固并提升兴趣,从而形成志趣。
  例如,陈先生提问:“黄河下游为何会形成‘地上河’、‘悬河’呢?”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活跃,营造了一种高潮思维的情绪。讲到我国季风气候特点时,就让学生联想“南涝北旱”、“北涝南旱”等现象的年际变化特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理解、深度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90年代前后,陈先生在必修课教学中,敢于学习并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期延伸人脑的逻辑思维功能,实现动静相兼、视听结合、协调统一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感官进行学习。地理教育信息化的引入,使得在教学中可利用三维地理图像模拟教学,将抽象、微观、不可见和难以解释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提供的大量感性材料,使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更易理解并能持续引起学习兴趣。
  在陈先生看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只是第一步,并非目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兴趣强化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他不断学习,指出“既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积极调动非智力因素”。他发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智商因素和情商因素是地理教学中两个协同的系统工程。认知系统又称智商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地理教学中,此系列工程主要承担对各种地理知识加工、处理工作。例如,获得地理新知识、新信息等。因此,这一系列工程相当于执行者和操作者。维持系统又称情商系统:由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维持系统工程组成。他们可在学生个体身上形成和表现为思想和学习态度。地理教育中,这一系列不直接介入学习,而是以动机作用为核心,调节地理教学的认知和实践活动的进行。
  在培育地理创新人才的教学过程中,他坚持“探索性、动态化、个性化、综合性、判断与推理的原则”。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坚持探索性原则(常运用布鲁纳的发现法导出疑问,使学生勇于探索未知)、动态化原则(主动式、举一反三地寻求知识使其在不停顿地思考与探索中猎取知识,激发求知欲)、个性化原则(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综合性原则(使学生朝“通才”方向发展)、判断与推理原则(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事实上,这些原则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为此,他撰文“论师德的五大素质”,提出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有爱心耐心、敬业乐业、教书育人、博学多艺、师表楷模等具体要求。   三、学养深厚著书立说,甘为人师奉献不已
  陈先生深入钻研古今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博采众长。改革开放后,他更是不惜花费,购买并研读港台、日美苏等地的地理教科书,还订阅了不少报刊资料,以便获取第一手的信息资源助力教学实践。为了教好课,他按照单元章节编制并整理“最新地理科技”剪报几十本,写下了“地理资料文摘卡”一万多张,供教研组教学参考。为了教好课,他潜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通晓并掌握现代各种教学方法及其特点。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总结、提炼升华,他坚持辛勤笔耕、著书立说,遂成长为公认的地理教育教学名师。
  陈先生与时俱进,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关注学科新动向、新领域,他积极参与各种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多次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地理学会组织的一些公益类活动。例如,1994年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由香港“地球之友”、广州环保局主办的环境教育研讨会。1995年12月出席了在香港大学举行的亚太环境教育研讨会,发表的两篇论文被编入英文版“论文集”出版。陈先生乐于担任地理教育类相关期刊编委。如担任《中学地理教育丛书》编委,《中国自然资源科普丛书》编委、《地理教育》杂志社编委等。基于多年实践,陈先生出版有《地理教育文集》、《中国生态环境伦理学概论》等4部专著。主编《绘图地球辞典》、《海洋开发的今天和明天》等书籍50多本。发表过50多篇论文,其中“第二课堂相辅相成的地理教学新体系”、“信息化:发展现代化教育的新动力”等论文获评全国优秀论文,“面临全球性的新挑战创立新的地球道德意识”被编入《中国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一书。
  “但求人才脱颖出,不辞辛苦献一生”是陈先生的座右铭,他也是这么做的。他1953年走上讲台,在地理教师这一岗位奉献了37个春秋。更难能可贵的是陈先生退而不休,直到2009年依然给复旦附中学生坚持开设“环境地理学概论”、“世界风情地理”等多门选修课。如今,他还在兑现着退休之初的诺言:坚持每年出地理教育类书(正式或非正式出版)1本,发表文章2篇。其对地理教育和学生的赤城情怀及积极作为,实乃吾辈学习之楷模!
  四、坚持地理立德树人,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陈先生的教学涉及的不止是地理知识、地理技能传授,更在乎其学科育人价值。他常呼吁并践行:要对青年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及生态和谐观。
  陈先生认为地理教学中尤其要开展好国情教育,它是国策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教育内容也十分广泛丰富,这是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特点与规律所决定。总体而言,其教育内容可主要涵盖以下方面:“五爱”(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教育是地理国情教育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三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信心);激发学生为建设国家而献身的“五感”(自豪感、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精神;正确树立科学的辩证的“五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民族观、海洋观);使学生理解和懂得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三性”(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关注并加强防灾、抗灾、救灾意识教育。当然,教师在落实这些教育内容并积极影响学生行为的同时,也可因为这些领域的教育突破而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准,所以,落实学科立德树人,对于教师、学生而言都是共同提高的好平台。
  陈先生的誓言是“生命不息,环境保护不止”,他言行一致。他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意识到中学环境教育的重要性。1982年,他率先成立了上海首个学生环保小组。环保小组进行了多项有意义的课题研究,例如,一次环保小组到宝山农田采集土壤污染样本,后进行化学定性分析。通过仔细分析,测定了土壤中含农药的浓度,结合计算机系统,完成了“土壤中农药积累残留过程中的计算机模拟”小论文,为此,受到复旦大学教授的赞赏,认为这是一项新的探索,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受复旦附中环境教育推进的影响,上海市少科站还在1994年成立了“上海青少年环境爱好者协会”。开展环境教育之初,复旦附中开设的“环境科学基础”、“海洋开发的今天与明天”两门选修课,教材都是他自编的。经过多年修改,1992年《环境科学基础》正式出版,并被纳入学校必修课,该教材还荣获当时国家教委、环保部环境类教材评审二等奖。在陈先生的带领下,一批年轻教师脱颖而出、薪火传承,至今已先后编写10本环境教材,如《生命的摇篮——海洋》、《环境与发展》、《中国之肾——湿地》、《环保——生存之道》等。其中《环境与发展》自2003年9月始,该教材被认定为全市中学拓展型教材。2009年9月面世的《环保——生存之道》则被作为区本教材。
  在陈先生的引领下,复旦附中在开展环境教育过程中,始终注重环境教育综合性、时代性、全员性、全球性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整合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形成了特色:课堂环境教育与社会实践考察相结合;环境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环境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环境教育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学校1995年荣膺全国环境教育先进集体,此后又获得首批上海市绿色学校称号,2012年学校还荣获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称号,至少有6位教师先后获得市级以上环保领域的荣誉。
  为表彰陈先生在环境教育上的贡献,他先后获评上海市与全国环境教育先进工作者。1996年,上海市政府授予他“白玉兰”环境教育特别奖。1999年7月1日荣获“地球奖”,他将两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环境保护基金会。为推动环境教育在中小学的进一步普及,陈先生于1997年拿出省吃俭用的4万元,设立了面向全上海市的“陈国新环境教育奖学金”,用以奖励在学校环境教育中有突出贡献的师生。
  作者单位:1.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0433);2.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0433);3.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200092)
其他文献
一、区域地理综合实习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整合地理概念和理论的重要工具,是学生理a解地理知识的好方法。同时,野外实习也是最有效和最愉快的教与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的桥梁,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它们在不同的区域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和不同的组合,最终造成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地理内容的主要呈现方式。课程标准对区域地理的要求有很大的弹性,在区域的选择、具体内容等方面都没有硬性的要求,在案例编写的指导思想下,教科书对区域的选择、区域内容的组织和选择呈现多样化。作为综合课程体系下的区域地理,可以综合的内容很多,但就每个区域案例而言,应该包含哪些基本的内容,区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它们对教材编写提出了哪些要求,又是如何体现于
江苏省如皋市教师进修学校丁建教师回答: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的持久学习方式。古人云:“习惯成自然”。人一旦有了某种习惯,有时不需要求,即使遇到种种困难也能克服,也能主动做好事情。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因此,注重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很有必要。  勤思考 学生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
摘要:美术生在农村普通高中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文化课基础差,信心不足,文化课复习时间紧。教师可通过“忽悠”为学生确立目标、增强信心,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自信、快乐而又高效地复习,达到最大限度提升成绩之目的。  关键词:忽悠;美术生;文化课;成绩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出,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其预期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暗示能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历史发展  早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在其《大教学论》中十分注重教学直观性原则,强调地理学习必须从乡土地理开始。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都曾主张教给儿童乡土地理知识。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李特尔更是以其亲身经历坚信乡土地理的教育和研究是一个地理学家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19世纪,乡土地理一直被认为是欧美学生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美国人艾玛·威拉德将当时
选修教学不同于必修教学,课时少、重视度低,乃至考核比重小,选取较无序。以调查数据看:“在高中地理选修模块难以落实的原因调查中,有65.38%的教师认为是学生学习的课程门类实在太多,负担太重;55. 38%的教师认为是高考不考或占分数比重太少”(数据来源:华师大夏志芳教授主持的课题)。因此,现今选修教学或照搬必修模式,或应付了事,或只为考试划重点而不教。迫切需要探讨选修的有效教学,特以《自然灾害与防
一、分组自编学案的基本要求  1.避免繁复杂乱,力求简洁明确  就多数教师编制的学案来看,往往带有冗长、繁杂、晦涩的通病。似乎不如此,不足以体现教师学问的高深。但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却只会陷入云里雾里,只能进行机械、重复、枯燥的学习。不但不能把学案上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东西,反而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厌恶感。有位教师在编制“宇宙中的地球”一节内容时,“学习目标”一栏中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实践中,常发现一些提问式的师生对话仅面向于部分学生,忽略少数“学困生”和“思想抛锚生”,也有课堂中一些讨论式的合作探究变成闲聊,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基于此,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真正参与课堂,通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隐含教学内容的一系列任务,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张菲菲、沈非、史学光教师回答: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确定了教学目的并组织相应教学内容之后,如何构建民主、平等、开放的地理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运用。  女性主义差异教学思想基于差异政治理论提出,它肯定声音的多元性同时注重以女性的视角看问题,并认为应打破
新课程标准带来新课程理念,如何备好地理课,富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成为每一位地理教师面临的新问题。本文结合“日本的自然环境”一节,谈谈基于课程标准备好地理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课标的细化  备地理课程标准首先要准确把握课标中的“内容标准”。准确把握各条“标准”的要求,才能把握教学的尺度和关注的重点、难点,做到详略得当,提高教学效率。“标准”是以行为目标方式,或者用体验性与表现性目标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