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止2015年,我已教书42年,除英语外,其他学科都上过,其中近35年均研究化学这门学科。这些年来,我认为上化学课要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举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学生才容易接受;教师让学生弄明白问题后,要找与本课题接近的事例让学生判断,再让学生把知识迁移出去。
物理变化基本概念的教学: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就是物理变化。由于农村的孩子会把家里的包谷磨成面,这样举例子学生很熟悉,我就举这个例子。把包谷磨成面,只是由大的变小了,它还是组成包谷的成分,没有变化。再如,水凝结成冰,冰化成水,水变成水蒸气,同样是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它的状态上发生了三态变化,而没有新的物质的变化就是物理变化。通过以上身边熟悉的例子讲解后,再抛出一些不是身边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如教科书中,取少量的胆矾放在研钵内,用杵将胆矾研碎,变化前是蓝色块状的胆矾,变化时的现象是块状的固体被粉碎成蓝色粉末,变化后的物质是蓝色粉末状的物质,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基本概念的教学:化学变化是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我是这样给学生举例的:家里用煤做饭时,煤燃烧后只看到灰烬,其他的就不在了,煤生成了新的物质,像这种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就属于化学变化。又如,门窗上的窗条生锈,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铁生锈就是化学变化。再如,夏天饭菜变馊变烂、馒头变霉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学生理解了化学变化的基础上,再举如下的例子:将胆矾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直至变成澄清的溶液,再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变化前是一种蓝色溶液,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立即出现蓝色沉淀,反应后有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生成,这就说明有新物质生成。
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教学:我就举当一个学生放屁时,你能闻到臭味,就是分子在运动。虽然举放屁这个例子不太文明,但我觉得话丑理正,能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容易听懂,又记得牢;从而告诉学生,只要能闻到的,就可以判断是物质的分子在运动了。再如,你到厕所里闻到臭味,到化肥仓库里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到花园或路旁闻到的花香等,都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结果;一瓶敞口的汽油,放置时间长一点,汽油就不见了,这也是分子在运动的结果;还有与学生生活最近的是湿衣服晾干,就是水分子运动的真实现象。
分子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教学:把100毫升的水与100毫升的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会少于200毫升;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重新鼓起来,是因为乒乓球内受热后分子之间间隔增大;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物质有热涨冷缩现象……这些就能充分说明分子与分子之间有间隔。
我在讲述《爱护水资源》这单元的内容时,也是采取讨论的方式进行,我还播放了响水中学学生用水难的一些视频和图片给学生看。因为我们学校每到春季严重缺水,学生用水非常困难。在要求大家回答如何爱护水资源时,学生就能答出:第一,要节约用水。要随手关掉水龙头,洗脸水可以用来洗脚,洗脚水可以用来洗拖把、冲厕所,淘米水可以用来喂猪,一水多用;农田用水和园林用水最好采用喷灌和滴灌相结合。第二,要防止水体污染。因为学生亲眼看到小河流淌的水很脏很脏,这些水大多是上游的人家乱排乱放,灰场、电厂、煤矿的污水排放等造成的,这些污染对周围的生态造成了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造成了损失。因此,保护水资源应采取以下措施:工业污水要达标后再排放,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生活污水也不能任意排放。水的净化:利用明矾溶于水会把水中的悬浮物吸附沉淀下来。根据农村老百姓患结石多的现象,还有家里烧开水那个茶壶底部只要时间一长就能看到有一层厚厚的水垢,这水垢就是石头,就是经过煮沸后在漫长的时间形成的。这些实例,让学生听得懂、看得见、想得到,所以教育学生不能喝生水,水必须经过煮沸后才能喝,否则水里不但有细菌,长期喝生水还会患结石。
探究实验主要以《蜡烛的燃烧》、《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为主。我在让学生探究“蜡烛的燃烧”这一实验时,是给每4位学生发一支蜡烛,先让学生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再让学生用小刀切下放在水中,观察蜡烛的密度和溶解性,接着让大家观察燃烧时的现象和燃烧后的现象。蜡烛燃烧时的现象:蜡芯着火,蜡芯变黑,靠近蜡芯的蜡烛融化,蜡油沿着蜡芯上升,蜡烛顶端形成油池;有风时,油池缺口,蜡油沿着蜡烛下流,形成蜡泪;蜡烛逐渐变短,蜡烛燃烧的火焰是上小下大,分为内焰、外焰、焰心三层,外层最明亮,内层最暗;经过实验知道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蜡烛燃烧是先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后才燃烧,燃烧时可以看到白烟,白烟是固体的小颗粒。又如“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收集人呼出来的气体和空气各两瓶,观察并闻气味得知,这两种气体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向两瓶气体中分别加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盛有空气的一瓶气体没有变化,盛有人呼出气体的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充分证明人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中,在空气中没有变化,而在人呼出的气体中火焰熄灭,这也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超过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同时,用两块干燥的玻璃片,一块放在空气中,一块用口对着哈气,在空气中的那块没有变化,而在哈气这块玻璃片上有水雾,这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含量多。
总之,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上课要实在,不要玩花架子,要让学生学有所获;教师要用学生熟悉的、接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学生才容易听懂,也记得牢,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变化基本概念的教学: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就是物理变化。由于农村的孩子会把家里的包谷磨成面,这样举例子学生很熟悉,我就举这个例子。把包谷磨成面,只是由大的变小了,它还是组成包谷的成分,没有变化。再如,水凝结成冰,冰化成水,水变成水蒸气,同样是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它的状态上发生了三态变化,而没有新的物质的变化就是物理变化。通过以上身边熟悉的例子讲解后,再抛出一些不是身边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如教科书中,取少量的胆矾放在研钵内,用杵将胆矾研碎,变化前是蓝色块状的胆矾,变化时的现象是块状的固体被粉碎成蓝色粉末,变化后的物质是蓝色粉末状的物质,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基本概念的教学:化学变化是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我是这样给学生举例的:家里用煤做饭时,煤燃烧后只看到灰烬,其他的就不在了,煤生成了新的物质,像这种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就属于化学变化。又如,门窗上的窗条生锈,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铁生锈就是化学变化。再如,夏天饭菜变馊变烂、馒头变霉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学生理解了化学变化的基础上,再举如下的例子:将胆矾放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直至变成澄清的溶液,再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变化前是一种蓝色溶液,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立即出现蓝色沉淀,反应后有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生成,这就说明有新物质生成。
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教学:我就举当一个学生放屁时,你能闻到臭味,就是分子在运动。虽然举放屁这个例子不太文明,但我觉得话丑理正,能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容易听懂,又记得牢;从而告诉学生,只要能闻到的,就可以判断是物质的分子在运动了。再如,你到厕所里闻到臭味,到化肥仓库里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到花园或路旁闻到的花香等,都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结果;一瓶敞口的汽油,放置时间长一点,汽油就不见了,这也是分子在运动的结果;还有与学生生活最近的是湿衣服晾干,就是水分子运动的真实现象。
分子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教学:把100毫升的水与100毫升的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会少于200毫升;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会重新鼓起来,是因为乒乓球内受热后分子之间间隔增大;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物质有热涨冷缩现象……这些就能充分说明分子与分子之间有间隔。
我在讲述《爱护水资源》这单元的内容时,也是采取讨论的方式进行,我还播放了响水中学学生用水难的一些视频和图片给学生看。因为我们学校每到春季严重缺水,学生用水非常困难。在要求大家回答如何爱护水资源时,学生就能答出:第一,要节约用水。要随手关掉水龙头,洗脸水可以用来洗脚,洗脚水可以用来洗拖把、冲厕所,淘米水可以用来喂猪,一水多用;农田用水和园林用水最好采用喷灌和滴灌相结合。第二,要防止水体污染。因为学生亲眼看到小河流淌的水很脏很脏,这些水大多是上游的人家乱排乱放,灰场、电厂、煤矿的污水排放等造成的,这些污染对周围的生态造成了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和生产活动等造成了损失。因此,保护水资源应采取以下措施:工业污水要达标后再排放,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生活污水也不能任意排放。水的净化:利用明矾溶于水会把水中的悬浮物吸附沉淀下来。根据农村老百姓患结石多的现象,还有家里烧开水那个茶壶底部只要时间一长就能看到有一层厚厚的水垢,这水垢就是石头,就是经过煮沸后在漫长的时间形成的。这些实例,让学生听得懂、看得见、想得到,所以教育学生不能喝生水,水必须经过煮沸后才能喝,否则水里不但有细菌,长期喝生水还会患结石。
探究实验主要以《蜡烛的燃烧》、《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为主。我在让学生探究“蜡烛的燃烧”这一实验时,是给每4位学生发一支蜡烛,先让学生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再让学生用小刀切下放在水中,观察蜡烛的密度和溶解性,接着让大家观察燃烧时的现象和燃烧后的现象。蜡烛燃烧时的现象:蜡芯着火,蜡芯变黑,靠近蜡芯的蜡烛融化,蜡油沿着蜡芯上升,蜡烛顶端形成油池;有风时,油池缺口,蜡油沿着蜡烛下流,形成蜡泪;蜡烛逐渐变短,蜡烛燃烧的火焰是上小下大,分为内焰、外焰、焰心三层,外层最明亮,内层最暗;经过实验知道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蜡烛燃烧是先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后才燃烧,燃烧时可以看到白烟,白烟是固体的小颗粒。又如“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收集人呼出来的气体和空气各两瓶,观察并闻气味得知,这两种气体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向两瓶气体中分别加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盛有空气的一瓶气体没有变化,盛有人呼出气体的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充分证明人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中,在空气中没有变化,而在人呼出的气体中火焰熄灭,这也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超过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同时,用两块干燥的玻璃片,一块放在空气中,一块用口对着哈气,在空气中的那块没有变化,而在哈气这块玻璃片上有水雾,这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含量多。
总之,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上课要实在,不要玩花架子,要让学生学有所获;教师要用学生熟悉的、接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学生才容易听懂,也记得牢,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