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切实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是如今教师们着重思考的课题之一。磨课作为一种教研活动,通常以组为单位,每学科按年级分为一组,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积累教学经验,推敲教学实践过程,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作为教学案例,通过分析教学设计最初阶段与最终版本的更改,反思教学,整理出在这次磨课过程中的感悟。
一、确认选题,明确教学意义
数学的学习是螺旋上升式的,每个学习阶段之间知识都密切相关,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性质、特征,抓住内在的规律,从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聚焦知识的本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加减法的根本思想是一致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后续知识,也是分数与小数加减的混合运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也是进一步发掘数学知识间内在的规律和联系,使今后的教学能富衔接性,帮助学生在这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中,稳扎稳打努力向前。
明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的意义之外,还需注意的是确定教学的目标和难点,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出现了通分的思想,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吃力,倘若不能够挖掘本质吃透原理,只是停留在模仿练习的基础上的话,不仅不能灵活应用,很容易产生运算错误,如将分子分母直接合并,甚至阻碍数学思维的培养,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
二、磨课设计,聚焦思维培养
从数学教学的表层目标来看,“异分母分数加减”要求学生彻底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解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并学会验算,能解决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从数学教学的深度目标来看,要求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因此,以下将围绕这两大目标,具体阐述关于锤炼数学思维,掌握内在规律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学设计】
让学生直接口答得数:
经过学生热烈回应后,趁热打铁,进一步提问:是怎样计算的?
【反思】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之下,笔者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优化,同时让学生快速计算三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规律,明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加快了教学节奏,也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学设计】
出示“明桥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其中种黄瓜,种番茄。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的计算,教学期望是学生发散思维,利用学习过的方法,将分数转化成小数形式或者图形化来解决这一新的问题,并引出新知识——通分。
最后,要求学生思考“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可以从中发现加减法的共性。
【反思】笔者将实践操作部分取消,并尝试指引学生自主探究通分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探索出运用画图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抽象变为形象,能够更为直观地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练习
【教学设计】
以“练习十二”第1题作为练习题,熟悉通分的运用。再进行拓展延伸“妈妈买回一个蛋糕。小明说‘我吃了这块蛋糕的,妈妈吃了它的,爸爸吃了它的。’”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
【反思】笔者选择了与实际结合性强的题目,从学生熟悉的角度出发,突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既保证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考验,又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缓解数学学习的枯燥感,保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环节四:了解历史
【教学设计】
介绍《九章算术》中关于分数加减运算的知识:加法的步骤是“母互乘子,并以为实,母相乘为法,实如法而一”,这里“实”指分子,“法”指分母,“实如法而一”也就是用“法”去除“实”,进行除法运算。
【反思】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数学历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感受古代数学家的智慧以及数学的魅力。
环节五:课堂总结
【教学设计】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思考:,尝试填写异分母分数相加成,是以总结出“先填成同分母分数,然后能化简的分数化简,就变成异分母分数。”
【反思】正所谓“学而时习之”,在当堂结束之前,要回顾所学,强化教学,指引学生再次观察,并大胆猜想,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规律,从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为学生明确重点内容,巩固掌握的新知识。
三、教学总结
在本次教学主要归纳于以下兩个特点:
第一,注意教学导入,锤炼学生数学思维
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到,数学枯燥而抽象的特点,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容易遇到的难点,但同时他们好奇心强,比起新知识的“灌输”,更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将抽象而陌生的新知识,通过学生熟悉的角度引入,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二,注意转化思想的渗透,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时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出规律,从而举一反三,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此外,还要强调实际应用性,与生活问题联系在一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根本目标。
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 沈颖
一、确认选题,明确教学意义
数学的学习是螺旋上升式的,每个学习阶段之间知识都密切相关,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性质、特征,抓住内在的规律,从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聚焦知识的本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加减法的根本思想是一致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后续知识,也是分数与小数加减的混合运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也是进一步发掘数学知识间内在的规律和联系,使今后的教学能富衔接性,帮助学生在这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中,稳扎稳打努力向前。
明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的意义之外,还需注意的是确定教学的目标和难点,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出现了通分的思想,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吃力,倘若不能够挖掘本质吃透原理,只是停留在模仿练习的基础上的话,不仅不能灵活应用,很容易产生运算错误,如将分子分母直接合并,甚至阻碍数学思维的培养,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
二、磨课设计,聚焦思维培养
从数学教学的表层目标来看,“异分母分数加减”要求学生彻底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解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并学会验算,能解决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从数学教学的深度目标来看,要求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因此,以下将围绕这两大目标,具体阐述关于锤炼数学思维,掌握内在规律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环节一:复习导入
【教学设计】
让学生直接口答得数:
经过学生热烈回应后,趁热打铁,进一步提问:是怎样计算的?
【反思】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之下,笔者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优化,同时让学生快速计算三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规律,明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加快了教学节奏,也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学设计】
出示“明桥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其中种黄瓜,种番茄。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的计算,教学期望是学生发散思维,利用学习过的方法,将分数转化成小数形式或者图形化来解决这一新的问题,并引出新知识——通分。
最后,要求学生思考“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可以从中发现加减法的共性。
【反思】笔者将实践操作部分取消,并尝试指引学生自主探究通分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探索出运用画图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抽象变为形象,能够更为直观地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练习
【教学设计】
以“练习十二”第1题作为练习题,熟悉通分的运用。再进行拓展延伸“妈妈买回一个蛋糕。小明说‘我吃了这块蛋糕的,妈妈吃了它的,爸爸吃了它的。’”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
【反思】笔者选择了与实际结合性强的题目,从学生熟悉的角度出发,突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既保证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考验,又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缓解数学学习的枯燥感,保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环节四:了解历史
【教学设计】
介绍《九章算术》中关于分数加减运算的知识:加法的步骤是“母互乘子,并以为实,母相乘为法,实如法而一”,这里“实”指分子,“法”指分母,“实如法而一”也就是用“法”去除“实”,进行除法运算。
【反思】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数学历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感受古代数学家的智慧以及数学的魅力。
环节五:课堂总结
【教学设计】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思考:,尝试填写异分母分数相加成,是以总结出“先填成同分母分数,然后能化简的分数化简,就变成异分母分数。”
【反思】正所谓“学而时习之”,在当堂结束之前,要回顾所学,强化教学,指引学生再次观察,并大胆猜想,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规律,从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为学生明确重点内容,巩固掌握的新知识。
三、教学总结
在本次教学主要归纳于以下兩个特点:
第一,注意教学导入,锤炼学生数学思维
作为教师,我们要注意到,数学枯燥而抽象的特点,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容易遇到的难点,但同时他们好奇心强,比起新知识的“灌输”,更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将抽象而陌生的新知识,通过学生熟悉的角度引入,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二,注意转化思想的渗透,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时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出规律,从而举一反三,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此外,还要强调实际应用性,与生活问题联系在一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根本目标。
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 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