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微教育”,学界大多认为是指教育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借助高科技的电子信息终端设备为媒介,对受教育者进行显性或隐性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
其实,“微”这个字很有意思,既表示“小,细小”,也表示“精妙”。东汉许慎《说文》中解释,微,隐行也,即隐蔽地行走。如此,微教育的内涵可以更丰富:从教育的细微处入手,一人一事,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积微成著。
一、关注微意微情,保有数学教育的温度
我曾经这样记录自己的教育愿景:让课堂的40分钟成为师生交往最向往的时刻。温暖、美好的课堂学习时空,一定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能互动的空间。教学应促进每位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学生都在“向前走”,但不是“齐步走”,而是各自以自己的“节奏”与“速度”在原有的起点上向前走。
一次下乡支教,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在前面学习了用字母表示“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青蛙两张嘴……”儿歌中的简单关系后,在练习巩固阶段我出示复杂的“青蛙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让学生还用一句话来表示出这首儿歌:()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第一个孩子:c只青蛙c张嘴,d只眼睛d条腿
(这是错误的)我问他,青蛙的只数和腿的条数一样吗?
他摇了摇头,没能马上修正,但启发了他旁边一个孩子。
第二个孩子:a只青蛙a 张嘴,b 只眼睛c 条腿。
我连忙表扬他:真细心,注意到在同一题中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不同的量!
第三个孩子:a只青蛙a 张嘴,b 只眼睛2b条腿。
我追问:你为什么用2b表示腿的条数呢?得出青蛙腿的条数和眼睛的2倍。
(有进步了,想到找关系了。)
于是,我介入:同学们真爱动脑筋,用两个字母就表示出这首儿歌了。有没有办法,只用一个字母就表示出这首儿歌呢?
第四个孩子:a只青蛙a 张嘴,2a 只眼睛4a 条腿。
在追问,2a, 4a表示的意思后,我表扬他真是班级的“数学王子”!
今天回看这段教学,为什么学生能有四种方法留在黑板上,正是因为教师课堂中特别尊重了孩子的差别,把孩子的各种表达都视作是自身的一种创造而加以珍视。
新接的一个班,在课上训练用分析方法解题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
一个自来水厂,3小时可以放水120吨。照这样计算,5小时放水多少吨?
学生们从问题入手,思考要求工作总量,需要知道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并顺利列出综合算式:120÷3×5。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大都采用这种常规解法。但我习惯性地又问了一句:还有别的解法吗?不想一问却激起十几只手举起来。
朱彦迪:120 120÷3×2。原来,她是把要求的5小时的工作总量分成条件中已提供的3小时的工作量和2小时的工作量。这时有学生在底下小声说太麻烦了,我连忙表明我的观点:虽然从算式上看可能是烦了些,但这样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就是了不起,能不满足于一种解答方法的精神更了不起!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种方法很好地利用了要求问题和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只手竖在那儿,暂且先听他说说看。看着我鼓励的眼神,他开始自信地说:“120×2—120÷3。假设是放6小时水,也就放了2个120吨,减去多放的1小时的水就是5小时放的水。”说得多精彩呀,与刚才的解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更加简洁,同时蕴涵着更重要的数学思想:假设!
马克斯·范梅南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说,教育学就在于我们每天与孩子说话的情境中,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方式之中。对于生命成长的阅读和欣赏,是教师行走中的主要方向。
二、重视微言微语,挖掘数学教育的深度
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因为它的自在性、自然性和真实性,而透析出师生行为背后内隐的思考或观念。
“诚实”的数学
在听一节《圆的周长》课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去探究和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操作后,有一个小组的代表汇报如下:我们小组将一个直径2厘米的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得圆的周长是6.28厘米,我们算出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3.14。教师评价道:“你们小组合作得真好!还有哪个小组来汇报?”
很明显,“从直尺上读出6.28厘米”,学生如此“准确的数据”,并不是真实的操作结果,而是学生对教师“投其所好”后的“人造数据”。上述片段中的教师也许是感觉到了这种不真实,但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也许认为是学生和他的“心有灵犀”,笑纳了学生的“投师所好”。
然而,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上述的数学实验作为一种科学实验,第一应追求”真”!实验数据离开了真实,实验的结论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现实生活中,虚假的统计数据经常被媒体曝光。2005年底,媒体爆出了让世界震惊的韩国“第一号科学家”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他把两个至今未验证真伪的克隆胚胎干细胞,故意夸大成11个,把9个同一患者的体细胞说成是胚胎干细胞,企图通过基因分析。本片段中“量出圆的周长是6.28厘米”是不是与此类事件有着本质的相似?紧眉、扼腕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该反思数学教育应承担的责任是什么?数学教育,给人的影响,不是在数学考试中获得一个高分,重要的是数学思想的领会,数学精神的熏陶,因为绝大部分人都不会以数学为终生职业,但数学时刻在我们左右,伴随我们一生。前苏联数学家辛钦说:“数学教学一定会慢慢地培养青年人树立一系列具有道德色彩的特征,这种特征中包括正直和诚实。”
微交流引发的研究
自习课上,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讨论。原来,他们发现,350 ÷28,用竖式算和用简便方法算结果不同: 用简便方法算 350÷28=350 ÷7÷4=50÷4=12……2
用竖式算 350÷28=12……14
其实这是商不变规律中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而余数却会变的原因,但这一知识下学期才会学到。几个学生的争论吸引了全班学生的参与。在每个人的据理力争中,我索性给予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继续探索——自己去研究余数究竟是几,并用自己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研究的结果让我惊喜——
用竖式做正确。因为350÷28用简便算法把28看作7×4,再用350÷7=50,50÷4=12……2。表面上这样做是正确的,但28缩小7倍,350也同时缩小7倍。我通过举了很多例子发现,这样做商是不会变,但如果有余数,余数会跟着被除数、除数缩小7倍了。(沈亚男)
我发现两种方法最后的除法计算中除数不同。竖式里的除数是28,余数是它的一半14。简算中最后除数是4,余数是2,也是除数的一半。如果商用小数来表示,答案就相同了。(陆阳)
竖式算的结果正确。我们可以分别检验一下,如果根据“被除数=商×除数 余数”把两种算法都改成横式,分别是:350=28×12 14 (正确)、350=28×12 2(错误)(殷然)
几丝“微澜”中,学生经历了一次“再创造”式的探究学习之旅。
从学生的研究报告看,虽然他们微言微语还不够严谨,可看到这些朴实甚而显得有些“朴拙”的文字我仍然会感动,我感动于孩子们自觉深入研究的热情。
三、利用微媒微介,延展数学教育的广度
微网络
电脑、IPAD和网络的连接,让小学数学课堂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一位教师在局域网条件下执教《密铺》一课,学生在判断圆、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能不能密铺时,需要进行操作尝试。学生通过指尖的触摸,选择图形、进行操作,形成结论,各组的操作和研究结论及时保存在电脑中,活动中,教师能从讲台教师机及时反馈了解各组的研究进展。活动后的交流展示中,小组成员边介绍边点击,便能展现各自的研究情况,直观、生动,互动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微视频
再比如,教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时,学生分组探究,选择不同的工具、用不同的方法测出了不规则的铁螺丝的体积。在交流汇报中,各组只能汇报测量方法,而不可能现场再演示一遍,即使现场演示也不能让所有学生看清楚。怎么办呢?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课前将用各种工具测量体积的过程制作成演示视频,课上学生口头介绍后就相机播放。有的组选用量筒作工具,有的组选用长方体容器来测量,有的实验中通过测量上升的水的体积得到铁螺丝的体积,有的测量溢出的水的体积得到铁螺丝的体积。微视频的演示让各组间实现智慧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价值。同时教师在演示完学生的方法后,还针对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反思——实验因为水多次倒来倒去容易沾在容器壁上,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相机介绍了更科学的实验工具:溢流杯,并演示了用溢流杯测量的过程。学生在惊叹中更深地体悟到,工具的发展因需要而产生。
微课
微课的产生将更深地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结构,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微课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微课的研究和探索还在进行中。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微课大赛。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作者单位:南通崇川学校)
其实,“微”这个字很有意思,既表示“小,细小”,也表示“精妙”。东汉许慎《说文》中解释,微,隐行也,即隐蔽地行走。如此,微教育的内涵可以更丰富:从教育的细微处入手,一人一事,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积微成著。
一、关注微意微情,保有数学教育的温度
我曾经这样记录自己的教育愿景:让课堂的40分钟成为师生交往最向往的时刻。温暖、美好的课堂学习时空,一定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能互动的空间。教学应促进每位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学生都在“向前走”,但不是“齐步走”,而是各自以自己的“节奏”与“速度”在原有的起点上向前走。
一次下乡支教,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在前面学习了用字母表示“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青蛙两张嘴……”儿歌中的简单关系后,在练习巩固阶段我出示复杂的“青蛙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让学生还用一句话来表示出这首儿歌:()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第一个孩子:c只青蛙c张嘴,d只眼睛d条腿
(这是错误的)我问他,青蛙的只数和腿的条数一样吗?
他摇了摇头,没能马上修正,但启发了他旁边一个孩子。
第二个孩子:a只青蛙a 张嘴,b 只眼睛c 条腿。
我连忙表扬他:真细心,注意到在同一题中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不同的量!
第三个孩子:a只青蛙a 张嘴,b 只眼睛2b条腿。
我追问:你为什么用2b表示腿的条数呢?得出青蛙腿的条数和眼睛的2倍。
(有进步了,想到找关系了。)
于是,我介入:同学们真爱动脑筋,用两个字母就表示出这首儿歌了。有没有办法,只用一个字母就表示出这首儿歌呢?
第四个孩子:a只青蛙a 张嘴,2a 只眼睛4a 条腿。
在追问,2a, 4a表示的意思后,我表扬他真是班级的“数学王子”!
今天回看这段教学,为什么学生能有四种方法留在黑板上,正是因为教师课堂中特别尊重了孩子的差别,把孩子的各种表达都视作是自身的一种创造而加以珍视。
新接的一个班,在课上训练用分析方法解题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
一个自来水厂,3小时可以放水120吨。照这样计算,5小时放水多少吨?
学生们从问题入手,思考要求工作总量,需要知道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并顺利列出综合算式:120÷3×5。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大都采用这种常规解法。但我习惯性地又问了一句:还有别的解法吗?不想一问却激起十几只手举起来。
朱彦迪:120 120÷3×2。原来,她是把要求的5小时的工作总量分成条件中已提供的3小时的工作量和2小时的工作量。这时有学生在底下小声说太麻烦了,我连忙表明我的观点:虽然从算式上看可能是烦了些,但这样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就是了不起,能不满足于一种解答方法的精神更了不起!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种方法很好地利用了要求问题和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只手竖在那儿,暂且先听他说说看。看着我鼓励的眼神,他开始自信地说:“120×2—120÷3。假设是放6小时水,也就放了2个120吨,减去多放的1小时的水就是5小时放的水。”说得多精彩呀,与刚才的解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更加简洁,同时蕴涵着更重要的数学思想:假设!
马克斯·范梅南的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说,教育学就在于我们每天与孩子说话的情境中,教育学就存在于我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方式之中。对于生命成长的阅读和欣赏,是教师行走中的主要方向。
二、重视微言微语,挖掘数学教育的深度
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因为它的自在性、自然性和真实性,而透析出师生行为背后内隐的思考或观念。
“诚实”的数学
在听一节《圆的周长》课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去探究和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操作后,有一个小组的代表汇报如下:我们小组将一个直径2厘米的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得圆的周长是6.28厘米,我们算出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3.14。教师评价道:“你们小组合作得真好!还有哪个小组来汇报?”
很明显,“从直尺上读出6.28厘米”,学生如此“准确的数据”,并不是真实的操作结果,而是学生对教师“投其所好”后的“人造数据”。上述片段中的教师也许是感觉到了这种不真实,但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也许认为是学生和他的“心有灵犀”,笑纳了学生的“投师所好”。
然而,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上述的数学实验作为一种科学实验,第一应追求”真”!实验数据离开了真实,实验的结论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价值。现实生活中,虚假的统计数据经常被媒体曝光。2005年底,媒体爆出了让世界震惊的韩国“第一号科学家”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他把两个至今未验证真伪的克隆胚胎干细胞,故意夸大成11个,把9个同一患者的体细胞说成是胚胎干细胞,企图通过基因分析。本片段中“量出圆的周长是6.28厘米”是不是与此类事件有着本质的相似?紧眉、扼腕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该反思数学教育应承担的责任是什么?数学教育,给人的影响,不是在数学考试中获得一个高分,重要的是数学思想的领会,数学精神的熏陶,因为绝大部分人都不会以数学为终生职业,但数学时刻在我们左右,伴随我们一生。前苏联数学家辛钦说:“数学教学一定会慢慢地培养青年人树立一系列具有道德色彩的特征,这种特征中包括正直和诚实。”
微交流引发的研究
自习课上,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讨论。原来,他们发现,350 ÷28,用竖式算和用简便方法算结果不同: 用简便方法算 350÷28=350 ÷7÷4=50÷4=12……2
用竖式算 350÷28=12……14
其实这是商不变规律中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而余数却会变的原因,但这一知识下学期才会学到。几个学生的争论吸引了全班学生的参与。在每个人的据理力争中,我索性给予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继续探索——自己去研究余数究竟是几,并用自己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研究的结果让我惊喜——
用竖式做正确。因为350÷28用简便算法把28看作7×4,再用350÷7=50,50÷4=12……2。表面上这样做是正确的,但28缩小7倍,350也同时缩小7倍。我通过举了很多例子发现,这样做商是不会变,但如果有余数,余数会跟着被除数、除数缩小7倍了。(沈亚男)
我发现两种方法最后的除法计算中除数不同。竖式里的除数是28,余数是它的一半14。简算中最后除数是4,余数是2,也是除数的一半。如果商用小数来表示,答案就相同了。(陆阳)
竖式算的结果正确。我们可以分别检验一下,如果根据“被除数=商×除数 余数”把两种算法都改成横式,分别是:350=28×12 14 (正确)、350=28×12 2(错误)(殷然)
几丝“微澜”中,学生经历了一次“再创造”式的探究学习之旅。
从学生的研究报告看,虽然他们微言微语还不够严谨,可看到这些朴实甚而显得有些“朴拙”的文字我仍然会感动,我感动于孩子们自觉深入研究的热情。
三、利用微媒微介,延展数学教育的广度
微网络
电脑、IPAD和网络的连接,让小学数学课堂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一位教师在局域网条件下执教《密铺》一课,学生在判断圆、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能不能密铺时,需要进行操作尝试。学生通过指尖的触摸,选择图形、进行操作,形成结论,各组的操作和研究结论及时保存在电脑中,活动中,教师能从讲台教师机及时反馈了解各组的研究进展。活动后的交流展示中,小组成员边介绍边点击,便能展现各自的研究情况,直观、生动,互动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微视频
再比如,教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时,学生分组探究,选择不同的工具、用不同的方法测出了不规则的铁螺丝的体积。在交流汇报中,各组只能汇报测量方法,而不可能现场再演示一遍,即使现场演示也不能让所有学生看清楚。怎么办呢?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课前将用各种工具测量体积的过程制作成演示视频,课上学生口头介绍后就相机播放。有的组选用量筒作工具,有的组选用长方体容器来测量,有的实验中通过测量上升的水的体积得到铁螺丝的体积,有的测量溢出的水的体积得到铁螺丝的体积。微视频的演示让各组间实现智慧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价值。同时教师在演示完学生的方法后,还针对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反思——实验因为水多次倒来倒去容易沾在容器壁上,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相机介绍了更科学的实验工具:溢流杯,并演示了用溢流杯测量的过程。学生在惊叹中更深地体悟到,工具的发展因需要而产生。
微课
微课的产生将更深地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结构,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微课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微课的研究和探索还在进行中。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微课大赛。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作者单位:南通崇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