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宫斗小说充斥着诡谋文化,以《后宫·甄嬛传》为例,诡谋文化以为权而谋、为生存而谋、为复仇而谋、为情而谋等多种形式呈现。网络宫斗小说中的诡谋文化得到读者的接受,究其原因有:虚构的诡谋相斗满足了以快感机制为前提的阅读接受;不要阴谋就无法生存的强盗式情节逻辑为诡谋文化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二元对立的人物设计所引导的道德选择掩饰了诡谋的非正义性和恶劣实质;以诡谋应对诡谋,以恶治恶迎合了现代人的诡谋心理。从诡谋文化的读者接受现状看,网络文化环境的净化依然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宫斗小说 诡谋文化 读者接受
宫斗小说是近些年流行的一类网络小说。在360百科上这样定义宫斗小说,“可称‘宫斗文’,指以宫廷斗争为主线剧情的小说作品,大多以封建王朝社会或虚拟式的封建王朝社会(架空、半架空)为故事背景,以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后宫众妃争宠,或权势较量为主要关注点。①”宫斗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一个类别,存在于众多的网络文学网站。宫斗小说顾名思义以“宫斗”为主要情节,谋略如何斗是主要的大众阅读吸引点,曾有文章分析由宫斗小说改编的宫廷剧呈现的“权谋文化”。“权就是权利,谋就是谋略,当统治者为了巩固他的权力而采取的手段,或者某一个政治集团为夺取政权而采取的策略,都称之为权谋……权谋就是为夺取政权置对手于死地而采取的一种非常手段。②”但笔者以为,宫斗并不仅仅是为权而谋,而是包括为权在内的多样化与复杂化的“谋”。学者王彬彬2012年发表在《文学评论》的一篇名为《当代文艺的诡谋文化》的文章指出,“‘权谋’这一概念似乎不能囊括各种各样的阴谋诡计。所谓‘权谋’,本义指‘随机应变的计谋’,现在则可引申为‘为权而谋’。但历史上、影视中‘谋’之表现则远不止这两种。所以,我觉得用‘诡谋文化’指称一切阴谋诡计,可能更合理些。③”本文即沿用“诡谋文化”这个概念,以网络宫斗小说的经典之作《后宫·甄嬛传》为例,探讨网络宫斗小说中“诡谋文化”的立体性呈现及其读者接受。
一、为权而谋
为权而谋是网络宫斗小说中诡谋文化的集中呈现。在宫斗小说中,无论在朝廷还是在后宫,获得和拥有权势是走向人生巅峰的唯一判断标准,在权力的争夺中,帝王与皇后是最高权力利益的获得者、拥有者,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权力拥有者并不行“法治”“仁治”,而是在失去权力的担忧中惶惶不可终日,致力于以各种诡谋“维权”,为大臣与后宫族人树立了诡谋运用的范例。
帝王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权力统治者,其内心深处最大的恐惧是帝位被夺、江山不保,为了巩固帝位、稳定江山,帝王总是以各种诡谋拉拢利用或震慑铲除亲王与大臣。在《后宫·甄嬛传》中,帝皇玄凌为了拉拢能兵善战的慕容家族,给予慕容家女儿世兰以皇妃之位的荣宠,纵然华妃骄横跋扈,残害其他后宫女子,玄凌也放纵自由。但玄凌又时刻提防着慕容家族威胁其帝位,为避免兵力强盛的慕容家族“挟幼子而废皇上”,他先以一招“借刀杀人”除去华妃腹中之子,又在赏赐华妃的“欢宜香”中添加使女子不能怀孕的麝香,最后与甄嬛联手除去慕容家族。慕容家族由盛到衰的命运流转正是网络宫斗小说中帝王以诡谋统御朝廷和后宫的最好例证,文武百官、皇室贵族、后宫妃嫔在帝王的眼里都只是维持其帝位稳固的棋子,而帝王在下好这盘棋时,总是以江山社稷为名而行卑劣小人之为。
宫斗小说当然更侧重于后宫之中的争权,后宫中最大的权是“治理六宫”,此权当属皇后,但若皇后无能或犯错,宠妃也可以“协理后宫”,因而皇后自然小心翼翼地“维权”,宠妃则会虎视眈眈地夺权。在《后宫·甄嬛传》中,宜修与纯元本是亲姐妹,但为在姐姐手中夺取玄凌“正室”之位,宜修不惜施计毒死纯元及其腹中之子。玄凌继位后,宜修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后,为了后位的稳固,她是表面仁慈实质诡谋连篇。她挑拨离间,挑逗华妃与甄嬛之间的斗争,以削弱华妃的势力;她杀母夺子,挑唆悫妃毒害有孕的嫔妃,教唆悫妃事败后自杀,夺取悫妃之子;她借刀杀人,借死去的妹妹的衣服除去甄嬛;她党同伐异,拉拢培植安陵容、祺嫔等憎恨甄嬛的妃子;她栽赃嫁祸,污蔑甄嬛与太医有私情,甄嬛之子为太医之子;她熟悉各种让妃嫔堕胎或不能怀孕的药物,想方设法除去妃嫔的孩子……皇后的诡谋百出让人不寒而栗。
为权而谋固然是封建官场文化的传统,然而网络宫斗小说往往忽略掉官场文化、家族文化、宫廷文化的复杂性,在虚拟的历史空间,把争权夺利的阴谋与算计推到极致。这种诡谋斗争在众多的网络宫斗小说中反复的呈现并不是意在批判反思封建文化的“劣根性”,而是满足读者对小说故事性的基本要求,使宫斗故事斗得起来,斗得好看。首先,权谋盛行营造了异化的生存空间,宫斗故事由此合理化。所谓上行下效,帝王与皇后带头斗,朝廷和后宫便成为诡计百出,冷酷血腥的斗兽场。“在权谋人格和权谋文化盛行的环境与情境中,极容易发生、发展权谋人格”④,读者极易被这种异化封闭的权谋生存空间所感染,认可宫斗的合理性,认可参与宫斗获取权力是规避危险、获得荣光的唯一路徑,当曾经惨遭权力毒害的正面主角(譬如甄嬛)认识到权力的重要性,从无辜善良的“白莲花”步步成长为善于权谋的“腹黑女”时,读者欣然接受其改变,认同她为权势而腹黑的成长史。其次,权谋带有强烈的欺骗性和隐藏性,读者可以在权谋斗争中享受到权欲与道德相搏的游戏乐趣。在权谋中的恶与算计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能登大雅之堂的是当权者的“善”与“仁慈”,因此当权者总是一副伪善的面孔。《后宫·甄嬛传》中的甄嬛最初看到的就是皇帝玄凌对自己的宠爱,皇后宜修的仁泽六宫,因此,何时、如何揭下权谋者的“伪爱”“伪善”面孔,怎样对付、打击权谋者就成为读者津津乐道的核心情节。《后宫·甄嬛传》一共六部,在前三部中,帝王与皇后的伪善面孔使甄嬛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他们合谋铲除异己,在第四部甄嬛终于认清帝王与皇后的伪爱、伪善,深感绝望,离宫修行。小说的第五部,甄嬛设计重回宫廷,其回宫后如何打击权谋者,如何登上权力巅峰的情节就形成了小说的高潮,读者的阅读兴奋点被拉到了最高点,大众一边津津有味地欣赏甄嬛对“不道德的”权谋者的重拳出击,一边兴致勃勃地参与想象新的“美丽善良”的权谋者甄嬛在这场无形的厮杀中以谋术步步登高,在“善者”终获权势的宫斗游戏中满足自我对欲望与道德兼得的想象,“斗智斗勇”的宫斗游戏终以“看得爽”赢取读者。 二、为生存而谋
权谋固然是宫斗小说的核心情节,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攀登权力的顶峰,因此,在没有能力获得更大权势的前提下,在权力的淫威之下,为生存而谋也是宫斗小说中诡谋文化的组成部分。
为生存而谋在宫斗小说中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攀附型”的谋,一种是“自保型”的谋。所谓“攀附型”的谋往往是出身卑微的后宫女子寻找权势盛者为靠山,为他们出谋献策、谋算他人而获得自己生存的机会。《后宫·甄嬛传》中的曹琴默就是典型例子。曹琴默一直是华妃身边的“谋士”,诡谋百出。曹琴默之所以甘于做华妃的棋子,是因为她虽为嫔妃但家族势弱,外貌才艺平凡,又只生得一女儿,没有争权的资本,为了能在宫中较为风光地活下去,也为了女儿的前程,她只有择木而歇。曹琴默先投靠家族势大、张扬跋扈的华妃,一边忍受华妃的凌辱,一边帮助华妃除去异己,她与华妃一起栽赃嫁祸甄嬛用木薯粉毒害公主,设计陷害眉庄假孕争宠。当华妃大势将去之际,曹琴默权衡利弊后弃华妃投甄嬛,跑到皇后前揭发华妃罪状,告发其残害嫔妃的种种恶行,在对华妃落井下石之际不忘撇清自己与华妃的关系。曹琴默诡谋百出机关算尽只为让自己和女儿在宫廷斗争中挣个好前程,无奈甄嬛鄙夷其心肠歹毒,不是善与之辈,终命太医暗中下药毒死了她。安陵容则是曹琴默的“升级版”,她是一小官之女,进宫后地位卑微,表面柔弱却满腹心机,最初为了有一席生存之地,她攀附皇后,表面上与甄嬛姊妹相称,但却暗中施诡计毒害甄嬛,后来又在皇后的指点下谋略争宠,从一开始的求生存慢慢演变为求荣宠,成为皇后手中的一把尖刀。
另一种为生存之谋是“自保型”的谋。这种谋往往建立于对宫廷异化的生存空间及人性的失望上。《后宫·甄嬛传》中的甄嬛清醒地意识到“后宫,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发疯的地方,只要有一个人成功,只要有片刻的成功,就会有无数的人甘愿成为手染血腥的人,去争去斗,去杀戮算计。”怀着这番认知,甄嬛一入宫就下定决心,“不求能获得圣上的宠眷,但求无波无浪在宫中了此一生,保住甄家满门和自家性命即可。”为了避免一入宫就因成为帝王的宠妃而被众人视作眼中钉,甄嬛以诡谋躲避皇帝,她利用太医温实初对她的情意,指示他伪称自己“心悸受惊,感染风寒诱发时疾”,上演了一场“缠绵病榻”的戏来迷惑众人,直至皇帝几个月后在后花园“偶遇”她。而甄嬛的好友眉庄高雅稳重、洁身自好,在被冤假孕事件中看透皇帝的寡情薄幸,疏远皇帝不愿争宠,但当她与温太医有了一夜情而怀孕时,为了能保住自己与孩子的性命,她算计了皇帝一回,故意落了镯子在皇帝下朝经过的路上,引诱皇帝与其共眠,使温实初的孩子成了皇帝的孩子。
为生存而谋是网络宫斗小说中诡谋文化的组成部分,使用诡谋者往往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生存地位,这与众多网络小说读者的生存地位有相通之处。网络小说读者多为年轻人、职场中人,极少是权势获得者,更多的是在层层等级的职场中谋生存的小人物,他们对于这种在权威下战战兢兢谋生存的人物更有情感上的共鸣,更能理解其生存困境。网络宫斗小说为后宫妃嫔们建构了一个充满狡诈奸恶的生存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众多小人以算计害人谋生存,于是“善人”“好人”为了活下去,为了在皇宫中挣得一席之地,也只好使用诡谋。由于小说把人物的生存空间抽空扭曲为只剩下“恶”且无路可逃,因此,同是充满算计的诡谋,读者会因人物的生存处境和行为的危害程度而区别对待,如曹琴默之流往往会被视同为现实职场中攀附权势,为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利益的“小人”,其运用的诡谋会被看作是“小人”投机专营的手段被唾弃,而甄嬛与眉庄的盘算与欺骗却会被认为是别无选择的明哲保身、趋利避祸的聪明做法。由此可见,宫斗小说的故事建构与情节设计会诱导读者以“不得已而为之”为理由,为“无辜的人”“善良的人”的诡谋行为披上“合情合理”的外衣并加以欣赏和接受,甚至从中学习“险恶”职场中的“谋生”之道。
三、为复仇而谋
“复仇是人的动物性的体现,是人的本能。……在原始社会直至封建社会初期,复仇行为在中国和西方都是普遍存在,即使复仇后来随着法律的逐渐完善与公共权威的严厉禁止而消歇,人类的这种本能也只是隐伏起来,并转而反映或释放到文学作品中,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复仇主题文学都不绝如缕。⑤”在网络宫斗小说中,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斗,每个卷入斗争漩涡中的人都会遭受他人的侵犯,家族或个人的利益会被侵害,因此,复仇这种“人的本能”便不可压制地宣泄出来,为复仇而谋成为宫斗小说诡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斗小说中“恶人”和“好人”都为复仇而谋。
“恶人”的诡谋复仇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恶人”作恶受惩后的诡谋复仇,在宫斗小说中,恶人作恶后必会遭受严厉的惩罚,但恶人遭受严惩后往往恶气难消,以诡谋报复。《后宫·甄嬛传》中的余氏冒认甄嬛的才华,并以歌喉获得皇帝的宠爱。余氏在被封为“妙音娘子”后得意忘形、嚣张霸道,私自下令把宫嫔关入“暴室”,最终因对甄嬛无礼而被皇帝废黜。余氏被废后对甄嬛怀恨在心,命奴婢下毒毒害甄嬛,东窗事发被勒死前仍在咒骂,“甄嬛!你不死在我手里,必定会有人帮我了结你!你必定不得好死!”“恶人”复仇的第二种表现是当家族被倾覆后,其后代自然而然地承担了复仇的重担。甄嬛与皇帝联手铲除了华妃的慕容氏家族,慕容氏最小的女儿慕容世芍沦落为奴,供人驱役,多年以后,慕容世芍入宫成为荣嫔,在家宴中下剧毒欲除去甄嬛,“慕容氏败于甄氏之手,臣妾不能不报家仇!”“恶人”还有一种复仇是因爱生嫉、因爱生恨的报复。安陵容爱上了甄嬛的哥哥,无奈因入宫无法圆梦,于是迁怒于嫁与甄嬛哥哥的女子,暗中派太医以医治痢疾为名杀害了甄嬛的嫂子和侄子。
“好人”的复仇主要是被恶人所害,自己或家族饱受欺凌后以诡谋复仇。《后宫·甄嬛传》中的甄嬛与眉庄都是被设立为品德端正,不屑行小人之谋的形象,但当她们饱受欺凌,险些生命不保后,她们满怀怨恨,也学会了以诡谋复仇。甄嬛被华妃欺凌失去胎儿,眉庄被华妃污蔑假孕争宠差点丢掉性命,她们的复仇之计是放火烧自己的寝殿,嫁祸于华妃,使华妃终被皇帝处死。除去华妃后,甄嬛最大的仇人是宫廷里的掌权人皇帝、皇后以及宠妃安陵容,皇后和安陵容杀死了她的胎儿,以各种卑劣的招数屡次要置她于死地,皇帝则只把甄嬛作为爱的替代品,不仅玩弄了她的感情还夺去了她的挚爱玄清的性命,甄嬛最终向权力的最高拥有者宣战。然而,这场仗并不是光明正大的对垒,而是运用各种诡谋除去对方。她在安陵容的插花里悄悄放置名为“暖情香”的香料,污蔑安陵容为争宠吸引皇帝而枉顾腹中皇嗣;她捏造皇后暗中推她使她堕胎的“恶行”;她伙同太医运用“狼虎之药”使皇帝沉溺性事而身体虚空;她故意放纵后宫妃嫔行淫乱之事,并在皇帝病重之时特意告知他后宮妃嫔的背叛和太子为温太医与眉庄之子的事实,活生生把皇帝气死。 积聚怨恨、阴谋报复是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理性思考、法治文明背道而驰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但在宫斗小说中,复仇的故事并不意在对复仇行为的暴力无序非理性展开批判性叙事,也不意在深入表现人物在陷入怨恨、谋划复仇时的人性挣扎、道德两难,而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快意恩仇”而放大人物的怨恨心理和复仇行为细节。复仇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复仇的手法是一致的,都是运用诡谋复仇。道德败坏之人的诡谋复仇会被读者视为无德的卑劣手段,因为其复仇的动机已然错误,其复仇的诡计只能证明人性的恶。但是,如甄嬛、眉庄等人的诡谋复仇却会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接受的理由有:人物被塑造成不与恶人同流合污的品格端正之人;人物被恶人一再逼迫欺凌的命运;在人性异化、恶人步步紧逼、你死我活的封闭生存环境中,对付恶人没有明刀明枪光明正大开战的可能性,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最终,好人战胜了恶人,复仇故事爽快的结局使读者出了一口恶气,也就没有谁追究所谓“正义”伸张之时运用的是非正义的手段,更掩饰了诡谋背后的人性泯灭、道德沦丧。
四、为情而谋
真挚的爱情常常被认为是网络宫斗小说中挽救人物坠向命运深渊的主要力量,小说中的人物在对爱情的追求中使人生有向往,在宫斗的困境中感受到一缕温暖的阳光。然而,在宫斗小说中,纯真美好情感的实践依然诡谋重重。
《后宫·甄嬛传》中的太医温实初深爱甄嬛,在甄嬛未入宫前即向其表白,但甄嬛认为“人生若只有入宫和嫁温实初这两条路,我情愿入宫。至少不用对着温实初这样一个自幼相熟又不喜欢的男子,与他白首偕老,做一对不欢喜也不生分的夫妻,庸碌一生。我的人生,怎么也不该是一望即知的,至少入宫,还是另一方天地。”甄嬛心高气傲,并看不起温和而才情不出众的温实初,宁愿入宫争斗也不愿嫁与温世初,可见温实初情深而甄嬛情薄。但是,入宫后,甄嬛为在宫中生存,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温实初的情,“我徐徐地说:当日快雪轩厅中大人曾说过会一生一世对甄嬛好,不知道这话在今日还是否作数?”温实初的回答“无比坚定诚恳”,“无论小主身在何处,臣对小主的心意永志不变。”甄嬛“心下顿时松快,温实初果然是个长情的人,我没有看错。”于是乎,甄嬛一次一次地“求”温实初帮忙,温实初一次一次地利用他的“医术”辅助甄嬛站稳宫中之位。他用药使甄嬛装病以避皇帝,避免了甄嬛一入宫就成为众矢之的;他悄悄放慢性毒药杀死曹琴默,为甄嬛除去身边的阴险小人;他在知道甄嬛的胎儿不稳的前提下,配了堕胎药给甄嬛致其小产,使甄嬛得以演了一出好戏嫁祸皇后……可以说,温太医长情专一的表现是一次一次地运用他的医术配合甄嬛的诡谋,连甄嬛也慨叹,“为了我,温实初总是肯的,哪怕是杀人,只要能保全我,他亦下了手,尽管他心底是不忍的。”
不仅温实初,《后宫·甄嬛传》中多个有情之人均无师自通地运用各种诡谋争取、守护他们的爱情。小说中的清河王玄清既是甄嬛的爱人,同时也为尤静娴、叶澜依和甄嬛的妹妹浣碧所爱,众人各出奇谋或争取或守卫他们的爱人。浣碧故意在皇家宴会上洒酒到玄清身上,致使玄清身上珍藏的甄嬛剪像掉出,当皇帝看到小像有所怀疑时,浣碧故意冒认小像之人是她,令皇上把她即场配婚于玄清。叶澜依则是一皇家驯马场女子,性情刚烈,为玄清所救而爱上他,但亦无奈入宫。入宫后叶澜依日夜思念玄清,当她发现甄嬛是玄清之爱,但甄嬛又离开玄清再度入宫,她误以为甄嬛背叛了玄清,于是利用甄嬛怕猫的弱点,在黑夜中诱猫扑向甄嬛所坐之小轿,导致甄嬛早产。当玄清被皇帝毒死后,叶澜依便密谋诱豹杀皇帝。在皇帝盛宴上,她先是魅惑皇帝看她驯豹表演,为皇帝献上豹皮裘衣,再暗中打开囚豹之铁笼的铁门,门一打开,豹子直扑穿着豹衣的皇帝。叶澜依暗杀皇帝失败后被乱箭射死,但她无畏,因为“这世上唯有他真心对我好,他一死,我再无可恋”。
在网络宫斗小说中,让人心醉的爱情往往表现得单一、极致,处于爱的自足状态,即不管对方心意如何,我自爱我所爱,并为爱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所有。《甄嬛传》中的温实初为爱付出了他除生命外的所有,他为证明甄嬛的清白而自宫成为太监,而清河王玄清、浣碧、尤静娴、叶澜依等人均为爱而亡。网络宫斗小说的主要读者群是80后、90后,他们正处在爱情的想象或实践的生命阶段中,他们大多渴望义无反顾的爱和享受被爱的满足,然而面对现实人生中种种复杂的爱情纠葛,种种功利至上导致的情感饥荒,不少人自感爱人难觅以及无力去爱,网络小说中爱的自足状态及其营造的缠绵悱恻的情调很容易使读者陶醉其中,可以说是现实无法实现的爱情幻想在文学中得以实现。因此,对极致情感的渴求与欣赏使读者可以原谅为情而谋的人物的心狠手辣,可以原谅他们的用计深远,这些诡谋便合理化地以爱的名义被接受。
透过《后宫·甄嬛传》中诡谋文化的呈现,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络宫斗小说中,宫斗情节主要集中在朝廷之上与后宫之中,参与宫斗的人物涉及王朝的各个阶层,皇帝、亲王、大臣、皇后、妃嫔、宫女、太监,人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为着各种的利益和诉求而谋划,网络宫斗小说中盛行“诡谋文化”。诡谋文化是一种以欺骗和算计为核心的文化,网络宫斗小说中的人物尔虞我诈、钩心斗角、设计陷害、党同伐异。如果单纯把人物运用的诡谋罗列于大众面前,大众一定厌恶批评,但是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已发现,当这些诡谋逐一在网络宫斗小说中出现时,读者却呈现出复杂的接受态度,并不是一味地厌弃,而是有选择性的接受,这便是值得深究的文学接受现象,到底网络小说的诡谋文化为什么会一定程度地得到读者的接受?本文以《后宫·甄嬛传》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后,可以综合出几个结论。
首先,网络宫斗小说的阅读多为浅阅读,读者阅读时追求的是小说的故事性,追求读得“爽”,于是在快感机制为前提的阅读接受中,虚构的诡谋相斗被认为是宫斗小说挑战智力的“烧脑”情节,好看刺激,诡谋越多斗得越过瘾。其次,作者把宫廷设计为封闭、人性异化的生存空间,“屏蔽”了除宫斗外宫廷内生活的另外可能性,甚至刻意为天真无邪、光明磊落的人物设计死亡的唯一故事结局,让读者“相信”人物要活下去除了以诡谋而斗别无选择。“我们很少去追问网络文学那些板结固化的规则是否真是铁板一块。读者往往只会被高度紧张的情节一路拽着走,感同身受地同情着甄嬛,看女主人公如何‘别无选择地’从一只小白兔成长为一只大灰狼,而我们不会意识作者根本就没有给人物选择的机会和可能性,在高密度编织的情节下,我们迅速就理解了甄嬛为了正确的事情可以不择手段的力量与无奈。⑥”不要阴谋就无法生存的强盗式情节逻辑为诡谋文化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再次,小说的人物设计所引导的道德选择掩饰了诡谋的非正义性和恶劣实质。在众多网络宫斗小说中,人物的设计都是较为简单的二元对立,品德端正、有情有义之人与品格卑劣、寡情薄义之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读者一进入故事就会在先验的道德立场上选择性地“站队”,迷失在正面人物的“真性情”和“道德的光彩面”中,丧失了对诡谋的正确价值判断,往往是“恶人”的诡谋就是阴险毒辣,而“好人”的诡谋就是聪明机智,人物只要动机正确,胸中有正气、心中有爱,使用诡谋时呈现出一定的愧疚之心,在行动过程中的非正义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先于行为的人格判断使诡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化了。最后,网络宫斗小说迎合了现代人的诡谋心理。网络宫斗小说中异化的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社会丛林法则的影射,现代人的生存空间绝非是一个只有明枪而无暗箭的透明世界,要满足各种生存的欲望,要突围而出,阴谋、手段、潜规则很容易成为一种选择。所谓“兵者,诡道也”“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诡谋文化异常发达”“中国的大众,本就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或强或弱的诡谋人格”⑦。网络宫斗小说热衷以诡谋应对诡谋,以恶治恶,满足了受众的诡谋心理,使他们可以在小说中以诡谋取胜,暂时摆脱人生的无力感,享受虚幻的人生快乐,小说中层出不穷的的“洞察人心”之术、谋算争取之略甚至被一些人奉为人生的智慧,成为职场中人的“宝典攻略”。
诡谋是人性恶的一种体现,诡谋文化与追求真善美、追求诚与爱的现代文明背道而驰,王彬彬先生在《当代中国的诡谋文艺》中指出,“诡谋文化是应该受到严肃批判、清除的精神遗产。诡谋人格应该在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一代代弱化。”早在2011年,《文艺报》就已经有文章呼吁“宫廷权谋剧应当止步,且必须止步”。近年来,在电视领域中的宫廷权谋剧有所收敛,但是在网络文化中,呈现诡谋文化的网络宫斗小说还是非常盛行,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不少是低劣之作。毫无疑问,取悦受众获得利益是网络宫斗小说中诡谋文化盛行的根本原因,为了获得读者市场,宫斗小说作者迎合受众的阅读趣味和诡谋心理,通过一定的小说叙事技巧把各种诡谋合理化、合法化,极力打造浓厚的诡谋文化氛围。可怕的是,这种文化传播会形成文化接受上的恶性循环,“大众在消费诡谋的过程中,自身的诡谋人格也在一点一滴地强化着;大众诡谋人格的强化,使得他们对诡谋文化的需求有增无减,而又驱使文化商人在诡谋文化的生产上变本加厉。”因此,从诡谋文化的读者接受现状看,网络宫斗小说宣扬诡谋文化的危害虽已被意识到,但要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要引导受众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诡谋文化,还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挑战。
注释:
①见360百科词条“宫斗”,https:// baike.so.com/doc/5391653-5628388.html.
②熊召政.权谋文化的批判[J].中国作家,2006(24):42.
③王彬彬.当代文艺的诡谋文化[J].文学评论,2012(8).
④丁立平.人格与社会[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119.
⑤邬蔚群.中西文学的复仇主题[J].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 wxbks/wyb/index.shtml.
⑥马为华.一代人的爱与恐惧——《甄嬛传》论析兼及网络小说文学性的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7(8):590.
⑦孙赟.宮廷权谋剧应当止步.文艺报,2011-11-21(3).
王少瑜,肇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网络宫斗小说 诡谋文化 读者接受
宫斗小说是近些年流行的一类网络小说。在360百科上这样定义宫斗小说,“可称‘宫斗文’,指以宫廷斗争为主线剧情的小说作品,大多以封建王朝社会或虚拟式的封建王朝社会(架空、半架空)为故事背景,以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后宫众妃争宠,或权势较量为主要关注点。①”宫斗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一个类别,存在于众多的网络文学网站。宫斗小说顾名思义以“宫斗”为主要情节,谋略如何斗是主要的大众阅读吸引点,曾有文章分析由宫斗小说改编的宫廷剧呈现的“权谋文化”。“权就是权利,谋就是谋略,当统治者为了巩固他的权力而采取的手段,或者某一个政治集团为夺取政权而采取的策略,都称之为权谋……权谋就是为夺取政权置对手于死地而采取的一种非常手段。②”但笔者以为,宫斗并不仅仅是为权而谋,而是包括为权在内的多样化与复杂化的“谋”。学者王彬彬2012年发表在《文学评论》的一篇名为《当代文艺的诡谋文化》的文章指出,“‘权谋’这一概念似乎不能囊括各种各样的阴谋诡计。所谓‘权谋’,本义指‘随机应变的计谋’,现在则可引申为‘为权而谋’。但历史上、影视中‘谋’之表现则远不止这两种。所以,我觉得用‘诡谋文化’指称一切阴谋诡计,可能更合理些。③”本文即沿用“诡谋文化”这个概念,以网络宫斗小说的经典之作《后宫·甄嬛传》为例,探讨网络宫斗小说中“诡谋文化”的立体性呈现及其读者接受。
一、为权而谋
为权而谋是网络宫斗小说中诡谋文化的集中呈现。在宫斗小说中,无论在朝廷还是在后宫,获得和拥有权势是走向人生巅峰的唯一判断标准,在权力的争夺中,帝王与皇后是最高权力利益的获得者、拥有者,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权力拥有者并不行“法治”“仁治”,而是在失去权力的担忧中惶惶不可终日,致力于以各种诡谋“维权”,为大臣与后宫族人树立了诡谋运用的范例。
帝王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权力统治者,其内心深处最大的恐惧是帝位被夺、江山不保,为了巩固帝位、稳定江山,帝王总是以各种诡谋拉拢利用或震慑铲除亲王与大臣。在《后宫·甄嬛传》中,帝皇玄凌为了拉拢能兵善战的慕容家族,给予慕容家女儿世兰以皇妃之位的荣宠,纵然华妃骄横跋扈,残害其他后宫女子,玄凌也放纵自由。但玄凌又时刻提防着慕容家族威胁其帝位,为避免兵力强盛的慕容家族“挟幼子而废皇上”,他先以一招“借刀杀人”除去华妃腹中之子,又在赏赐华妃的“欢宜香”中添加使女子不能怀孕的麝香,最后与甄嬛联手除去慕容家族。慕容家族由盛到衰的命运流转正是网络宫斗小说中帝王以诡谋统御朝廷和后宫的最好例证,文武百官、皇室贵族、后宫妃嫔在帝王的眼里都只是维持其帝位稳固的棋子,而帝王在下好这盘棋时,总是以江山社稷为名而行卑劣小人之为。
宫斗小说当然更侧重于后宫之中的争权,后宫中最大的权是“治理六宫”,此权当属皇后,但若皇后无能或犯错,宠妃也可以“协理后宫”,因而皇后自然小心翼翼地“维权”,宠妃则会虎视眈眈地夺权。在《后宫·甄嬛传》中,宜修与纯元本是亲姐妹,但为在姐姐手中夺取玄凌“正室”之位,宜修不惜施计毒死纯元及其腹中之子。玄凌继位后,宜修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后,为了后位的稳固,她是表面仁慈实质诡谋连篇。她挑拨离间,挑逗华妃与甄嬛之间的斗争,以削弱华妃的势力;她杀母夺子,挑唆悫妃毒害有孕的嫔妃,教唆悫妃事败后自杀,夺取悫妃之子;她借刀杀人,借死去的妹妹的衣服除去甄嬛;她党同伐异,拉拢培植安陵容、祺嫔等憎恨甄嬛的妃子;她栽赃嫁祸,污蔑甄嬛与太医有私情,甄嬛之子为太医之子;她熟悉各种让妃嫔堕胎或不能怀孕的药物,想方设法除去妃嫔的孩子……皇后的诡谋百出让人不寒而栗。
为权而谋固然是封建官场文化的传统,然而网络宫斗小说往往忽略掉官场文化、家族文化、宫廷文化的复杂性,在虚拟的历史空间,把争权夺利的阴谋与算计推到极致。这种诡谋斗争在众多的网络宫斗小说中反复的呈现并不是意在批判反思封建文化的“劣根性”,而是满足读者对小说故事性的基本要求,使宫斗故事斗得起来,斗得好看。首先,权谋盛行营造了异化的生存空间,宫斗故事由此合理化。所谓上行下效,帝王与皇后带头斗,朝廷和后宫便成为诡计百出,冷酷血腥的斗兽场。“在权谋人格和权谋文化盛行的环境与情境中,极容易发生、发展权谋人格”④,读者极易被这种异化封闭的权谋生存空间所感染,认可宫斗的合理性,认可参与宫斗获取权力是规避危险、获得荣光的唯一路徑,当曾经惨遭权力毒害的正面主角(譬如甄嬛)认识到权力的重要性,从无辜善良的“白莲花”步步成长为善于权谋的“腹黑女”时,读者欣然接受其改变,认同她为权势而腹黑的成长史。其次,权谋带有强烈的欺骗性和隐藏性,读者可以在权谋斗争中享受到权欲与道德相搏的游戏乐趣。在权谋中的恶与算计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能登大雅之堂的是当权者的“善”与“仁慈”,因此当权者总是一副伪善的面孔。《后宫·甄嬛传》中的甄嬛最初看到的就是皇帝玄凌对自己的宠爱,皇后宜修的仁泽六宫,因此,何时、如何揭下权谋者的“伪爱”“伪善”面孔,怎样对付、打击权谋者就成为读者津津乐道的核心情节。《后宫·甄嬛传》一共六部,在前三部中,帝王与皇后的伪善面孔使甄嬛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他们合谋铲除异己,在第四部甄嬛终于认清帝王与皇后的伪爱、伪善,深感绝望,离宫修行。小说的第五部,甄嬛设计重回宫廷,其回宫后如何打击权谋者,如何登上权力巅峰的情节就形成了小说的高潮,读者的阅读兴奋点被拉到了最高点,大众一边津津有味地欣赏甄嬛对“不道德的”权谋者的重拳出击,一边兴致勃勃地参与想象新的“美丽善良”的权谋者甄嬛在这场无形的厮杀中以谋术步步登高,在“善者”终获权势的宫斗游戏中满足自我对欲望与道德兼得的想象,“斗智斗勇”的宫斗游戏终以“看得爽”赢取读者。 二、为生存而谋
权谋固然是宫斗小说的核心情节,但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攀登权力的顶峰,因此,在没有能力获得更大权势的前提下,在权力的淫威之下,为生存而谋也是宫斗小说中诡谋文化的组成部分。
为生存而谋在宫斗小说中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攀附型”的谋,一种是“自保型”的谋。所谓“攀附型”的谋往往是出身卑微的后宫女子寻找权势盛者为靠山,为他们出谋献策、谋算他人而获得自己生存的机会。《后宫·甄嬛传》中的曹琴默就是典型例子。曹琴默一直是华妃身边的“谋士”,诡谋百出。曹琴默之所以甘于做华妃的棋子,是因为她虽为嫔妃但家族势弱,外貌才艺平凡,又只生得一女儿,没有争权的资本,为了能在宫中较为风光地活下去,也为了女儿的前程,她只有择木而歇。曹琴默先投靠家族势大、张扬跋扈的华妃,一边忍受华妃的凌辱,一边帮助华妃除去异己,她与华妃一起栽赃嫁祸甄嬛用木薯粉毒害公主,设计陷害眉庄假孕争宠。当华妃大势将去之际,曹琴默权衡利弊后弃华妃投甄嬛,跑到皇后前揭发华妃罪状,告发其残害嫔妃的种种恶行,在对华妃落井下石之际不忘撇清自己与华妃的关系。曹琴默诡谋百出机关算尽只为让自己和女儿在宫廷斗争中挣个好前程,无奈甄嬛鄙夷其心肠歹毒,不是善与之辈,终命太医暗中下药毒死了她。安陵容则是曹琴默的“升级版”,她是一小官之女,进宫后地位卑微,表面柔弱却满腹心机,最初为了有一席生存之地,她攀附皇后,表面上与甄嬛姊妹相称,但却暗中施诡计毒害甄嬛,后来又在皇后的指点下谋略争宠,从一开始的求生存慢慢演变为求荣宠,成为皇后手中的一把尖刀。
另一种为生存之谋是“自保型”的谋。这种谋往往建立于对宫廷异化的生存空间及人性的失望上。《后宫·甄嬛传》中的甄嬛清醒地意识到“后宫,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发疯的地方,只要有一个人成功,只要有片刻的成功,就会有无数的人甘愿成为手染血腥的人,去争去斗,去杀戮算计。”怀着这番认知,甄嬛一入宫就下定决心,“不求能获得圣上的宠眷,但求无波无浪在宫中了此一生,保住甄家满门和自家性命即可。”为了避免一入宫就因成为帝王的宠妃而被众人视作眼中钉,甄嬛以诡谋躲避皇帝,她利用太医温实初对她的情意,指示他伪称自己“心悸受惊,感染风寒诱发时疾”,上演了一场“缠绵病榻”的戏来迷惑众人,直至皇帝几个月后在后花园“偶遇”她。而甄嬛的好友眉庄高雅稳重、洁身自好,在被冤假孕事件中看透皇帝的寡情薄幸,疏远皇帝不愿争宠,但当她与温太医有了一夜情而怀孕时,为了能保住自己与孩子的性命,她算计了皇帝一回,故意落了镯子在皇帝下朝经过的路上,引诱皇帝与其共眠,使温实初的孩子成了皇帝的孩子。
为生存而谋是网络宫斗小说中诡谋文化的组成部分,使用诡谋者往往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生存地位,这与众多网络小说读者的生存地位有相通之处。网络小说读者多为年轻人、职场中人,极少是权势获得者,更多的是在层层等级的职场中谋生存的小人物,他们对于这种在权威下战战兢兢谋生存的人物更有情感上的共鸣,更能理解其生存困境。网络宫斗小说为后宫妃嫔们建构了一个充满狡诈奸恶的生存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众多小人以算计害人谋生存,于是“善人”“好人”为了活下去,为了在皇宫中挣得一席之地,也只好使用诡谋。由于小说把人物的生存空间抽空扭曲为只剩下“恶”且无路可逃,因此,同是充满算计的诡谋,读者会因人物的生存处境和行为的危害程度而区别对待,如曹琴默之流往往会被视同为现实职场中攀附权势,为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利益的“小人”,其运用的诡谋会被看作是“小人”投机专营的手段被唾弃,而甄嬛与眉庄的盘算与欺骗却会被认为是别无选择的明哲保身、趋利避祸的聪明做法。由此可见,宫斗小说的故事建构与情节设计会诱导读者以“不得已而为之”为理由,为“无辜的人”“善良的人”的诡谋行为披上“合情合理”的外衣并加以欣赏和接受,甚至从中学习“险恶”职场中的“谋生”之道。
三、为复仇而谋
“复仇是人的动物性的体现,是人的本能。……在原始社会直至封建社会初期,复仇行为在中国和西方都是普遍存在,即使复仇后来随着法律的逐渐完善与公共权威的严厉禁止而消歇,人类的这种本能也只是隐伏起来,并转而反映或释放到文学作品中,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复仇主题文学都不绝如缕。⑤”在网络宫斗小说中,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斗,每个卷入斗争漩涡中的人都会遭受他人的侵犯,家族或个人的利益会被侵害,因此,复仇这种“人的本能”便不可压制地宣泄出来,为复仇而谋成为宫斗小说诡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宫斗小说中“恶人”和“好人”都为复仇而谋。
“恶人”的诡谋复仇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恶人”作恶受惩后的诡谋复仇,在宫斗小说中,恶人作恶后必会遭受严厉的惩罚,但恶人遭受严惩后往往恶气难消,以诡谋报复。《后宫·甄嬛传》中的余氏冒认甄嬛的才华,并以歌喉获得皇帝的宠爱。余氏在被封为“妙音娘子”后得意忘形、嚣张霸道,私自下令把宫嫔关入“暴室”,最终因对甄嬛无礼而被皇帝废黜。余氏被废后对甄嬛怀恨在心,命奴婢下毒毒害甄嬛,东窗事发被勒死前仍在咒骂,“甄嬛!你不死在我手里,必定会有人帮我了结你!你必定不得好死!”“恶人”复仇的第二种表现是当家族被倾覆后,其后代自然而然地承担了复仇的重担。甄嬛与皇帝联手铲除了华妃的慕容氏家族,慕容氏最小的女儿慕容世芍沦落为奴,供人驱役,多年以后,慕容世芍入宫成为荣嫔,在家宴中下剧毒欲除去甄嬛,“慕容氏败于甄氏之手,臣妾不能不报家仇!”“恶人”还有一种复仇是因爱生嫉、因爱生恨的报复。安陵容爱上了甄嬛的哥哥,无奈因入宫无法圆梦,于是迁怒于嫁与甄嬛哥哥的女子,暗中派太医以医治痢疾为名杀害了甄嬛的嫂子和侄子。
“好人”的复仇主要是被恶人所害,自己或家族饱受欺凌后以诡谋复仇。《后宫·甄嬛传》中的甄嬛与眉庄都是被设立为品德端正,不屑行小人之谋的形象,但当她们饱受欺凌,险些生命不保后,她们满怀怨恨,也学会了以诡谋复仇。甄嬛被华妃欺凌失去胎儿,眉庄被华妃污蔑假孕争宠差点丢掉性命,她们的复仇之计是放火烧自己的寝殿,嫁祸于华妃,使华妃终被皇帝处死。除去华妃后,甄嬛最大的仇人是宫廷里的掌权人皇帝、皇后以及宠妃安陵容,皇后和安陵容杀死了她的胎儿,以各种卑劣的招数屡次要置她于死地,皇帝则只把甄嬛作为爱的替代品,不仅玩弄了她的感情还夺去了她的挚爱玄清的性命,甄嬛最终向权力的最高拥有者宣战。然而,这场仗并不是光明正大的对垒,而是运用各种诡谋除去对方。她在安陵容的插花里悄悄放置名为“暖情香”的香料,污蔑安陵容为争宠吸引皇帝而枉顾腹中皇嗣;她捏造皇后暗中推她使她堕胎的“恶行”;她伙同太医运用“狼虎之药”使皇帝沉溺性事而身体虚空;她故意放纵后宫妃嫔行淫乱之事,并在皇帝病重之时特意告知他后宮妃嫔的背叛和太子为温太医与眉庄之子的事实,活生生把皇帝气死。 积聚怨恨、阴谋报复是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理性思考、法治文明背道而驰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但在宫斗小说中,复仇的故事并不意在对复仇行为的暴力无序非理性展开批判性叙事,也不意在深入表现人物在陷入怨恨、谋划复仇时的人性挣扎、道德两难,而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快意恩仇”而放大人物的怨恨心理和复仇行为细节。复仇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复仇的手法是一致的,都是运用诡谋复仇。道德败坏之人的诡谋复仇会被读者视为无德的卑劣手段,因为其复仇的动机已然错误,其复仇的诡计只能证明人性的恶。但是,如甄嬛、眉庄等人的诡谋复仇却会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接受的理由有:人物被塑造成不与恶人同流合污的品格端正之人;人物被恶人一再逼迫欺凌的命运;在人性异化、恶人步步紧逼、你死我活的封闭生存环境中,对付恶人没有明刀明枪光明正大开战的可能性,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最终,好人战胜了恶人,复仇故事爽快的结局使读者出了一口恶气,也就没有谁追究所谓“正义”伸张之时运用的是非正义的手段,更掩饰了诡谋背后的人性泯灭、道德沦丧。
四、为情而谋
真挚的爱情常常被认为是网络宫斗小说中挽救人物坠向命运深渊的主要力量,小说中的人物在对爱情的追求中使人生有向往,在宫斗的困境中感受到一缕温暖的阳光。然而,在宫斗小说中,纯真美好情感的实践依然诡谋重重。
《后宫·甄嬛传》中的太医温实初深爱甄嬛,在甄嬛未入宫前即向其表白,但甄嬛认为“人生若只有入宫和嫁温实初这两条路,我情愿入宫。至少不用对着温实初这样一个自幼相熟又不喜欢的男子,与他白首偕老,做一对不欢喜也不生分的夫妻,庸碌一生。我的人生,怎么也不该是一望即知的,至少入宫,还是另一方天地。”甄嬛心高气傲,并看不起温和而才情不出众的温实初,宁愿入宫争斗也不愿嫁与温世初,可见温实初情深而甄嬛情薄。但是,入宫后,甄嬛为在宫中生存,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温实初的情,“我徐徐地说:当日快雪轩厅中大人曾说过会一生一世对甄嬛好,不知道这话在今日还是否作数?”温实初的回答“无比坚定诚恳”,“无论小主身在何处,臣对小主的心意永志不变。”甄嬛“心下顿时松快,温实初果然是个长情的人,我没有看错。”于是乎,甄嬛一次一次地“求”温实初帮忙,温实初一次一次地利用他的“医术”辅助甄嬛站稳宫中之位。他用药使甄嬛装病以避皇帝,避免了甄嬛一入宫就成为众矢之的;他悄悄放慢性毒药杀死曹琴默,为甄嬛除去身边的阴险小人;他在知道甄嬛的胎儿不稳的前提下,配了堕胎药给甄嬛致其小产,使甄嬛得以演了一出好戏嫁祸皇后……可以说,温太医长情专一的表现是一次一次地运用他的医术配合甄嬛的诡谋,连甄嬛也慨叹,“为了我,温实初总是肯的,哪怕是杀人,只要能保全我,他亦下了手,尽管他心底是不忍的。”
不仅温实初,《后宫·甄嬛传》中多个有情之人均无师自通地运用各种诡谋争取、守护他们的爱情。小说中的清河王玄清既是甄嬛的爱人,同时也为尤静娴、叶澜依和甄嬛的妹妹浣碧所爱,众人各出奇谋或争取或守卫他们的爱人。浣碧故意在皇家宴会上洒酒到玄清身上,致使玄清身上珍藏的甄嬛剪像掉出,当皇帝看到小像有所怀疑时,浣碧故意冒认小像之人是她,令皇上把她即场配婚于玄清。叶澜依则是一皇家驯马场女子,性情刚烈,为玄清所救而爱上他,但亦无奈入宫。入宫后叶澜依日夜思念玄清,当她发现甄嬛是玄清之爱,但甄嬛又离开玄清再度入宫,她误以为甄嬛背叛了玄清,于是利用甄嬛怕猫的弱点,在黑夜中诱猫扑向甄嬛所坐之小轿,导致甄嬛早产。当玄清被皇帝毒死后,叶澜依便密谋诱豹杀皇帝。在皇帝盛宴上,她先是魅惑皇帝看她驯豹表演,为皇帝献上豹皮裘衣,再暗中打开囚豹之铁笼的铁门,门一打开,豹子直扑穿着豹衣的皇帝。叶澜依暗杀皇帝失败后被乱箭射死,但她无畏,因为“这世上唯有他真心对我好,他一死,我再无可恋”。
在网络宫斗小说中,让人心醉的爱情往往表现得单一、极致,处于爱的自足状态,即不管对方心意如何,我自爱我所爱,并为爱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所有。《甄嬛传》中的温实初为爱付出了他除生命外的所有,他为证明甄嬛的清白而自宫成为太监,而清河王玄清、浣碧、尤静娴、叶澜依等人均为爱而亡。网络宫斗小说的主要读者群是80后、90后,他们正处在爱情的想象或实践的生命阶段中,他们大多渴望义无反顾的爱和享受被爱的满足,然而面对现实人生中种种复杂的爱情纠葛,种种功利至上导致的情感饥荒,不少人自感爱人难觅以及无力去爱,网络小说中爱的自足状态及其营造的缠绵悱恻的情调很容易使读者陶醉其中,可以说是现实无法实现的爱情幻想在文学中得以实现。因此,对极致情感的渴求与欣赏使读者可以原谅为情而谋的人物的心狠手辣,可以原谅他们的用计深远,这些诡谋便合理化地以爱的名义被接受。
透过《后宫·甄嬛传》中诡谋文化的呈现,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络宫斗小说中,宫斗情节主要集中在朝廷之上与后宫之中,参与宫斗的人物涉及王朝的各个阶层,皇帝、亲王、大臣、皇后、妃嫔、宫女、太监,人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为着各种的利益和诉求而谋划,网络宫斗小说中盛行“诡谋文化”。诡谋文化是一种以欺骗和算计为核心的文化,网络宫斗小说中的人物尔虞我诈、钩心斗角、设计陷害、党同伐异。如果单纯把人物运用的诡谋罗列于大众面前,大众一定厌恶批评,但是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已发现,当这些诡谋逐一在网络宫斗小说中出现时,读者却呈现出复杂的接受态度,并不是一味地厌弃,而是有选择性的接受,这便是值得深究的文学接受现象,到底网络小说的诡谋文化为什么会一定程度地得到读者的接受?本文以《后宫·甄嬛传》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后,可以综合出几个结论。
首先,网络宫斗小说的阅读多为浅阅读,读者阅读时追求的是小说的故事性,追求读得“爽”,于是在快感机制为前提的阅读接受中,虚构的诡谋相斗被认为是宫斗小说挑战智力的“烧脑”情节,好看刺激,诡谋越多斗得越过瘾。其次,作者把宫廷设计为封闭、人性异化的生存空间,“屏蔽”了除宫斗外宫廷内生活的另外可能性,甚至刻意为天真无邪、光明磊落的人物设计死亡的唯一故事结局,让读者“相信”人物要活下去除了以诡谋而斗别无选择。“我们很少去追问网络文学那些板结固化的规则是否真是铁板一块。读者往往只会被高度紧张的情节一路拽着走,感同身受地同情着甄嬛,看女主人公如何‘别无选择地’从一只小白兔成长为一只大灰狼,而我们不会意识作者根本就没有给人物选择的机会和可能性,在高密度编织的情节下,我们迅速就理解了甄嬛为了正确的事情可以不择手段的力量与无奈。⑥”不要阴谋就无法生存的强盗式情节逻辑为诡谋文化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再次,小说的人物设计所引导的道德选择掩饰了诡谋的非正义性和恶劣实质。在众多网络宫斗小说中,人物的设计都是较为简单的二元对立,品德端正、有情有义之人与品格卑劣、寡情薄义之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读者一进入故事就会在先验的道德立场上选择性地“站队”,迷失在正面人物的“真性情”和“道德的光彩面”中,丧失了对诡谋的正确价值判断,往往是“恶人”的诡谋就是阴险毒辣,而“好人”的诡谋就是聪明机智,人物只要动机正确,胸中有正气、心中有爱,使用诡谋时呈现出一定的愧疚之心,在行动过程中的非正义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先于行为的人格判断使诡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化了。最后,网络宫斗小说迎合了现代人的诡谋心理。网络宫斗小说中异化的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社会丛林法则的影射,现代人的生存空间绝非是一个只有明枪而无暗箭的透明世界,要满足各种生存的欲望,要突围而出,阴谋、手段、潜规则很容易成为一种选择。所谓“兵者,诡道也”“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诡谋文化异常发达”“中国的大众,本就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或强或弱的诡谋人格”⑦。网络宫斗小说热衷以诡谋应对诡谋,以恶治恶,满足了受众的诡谋心理,使他们可以在小说中以诡谋取胜,暂时摆脱人生的无力感,享受虚幻的人生快乐,小说中层出不穷的的“洞察人心”之术、谋算争取之略甚至被一些人奉为人生的智慧,成为职场中人的“宝典攻略”。
诡谋是人性恶的一种体现,诡谋文化与追求真善美、追求诚与爱的现代文明背道而驰,王彬彬先生在《当代中国的诡谋文艺》中指出,“诡谋文化是应该受到严肃批判、清除的精神遗产。诡谋人格应该在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一代代弱化。”早在2011年,《文艺报》就已经有文章呼吁“宫廷权谋剧应当止步,且必须止步”。近年来,在电视领域中的宫廷权谋剧有所收敛,但是在网络文化中,呈现诡谋文化的网络宫斗小说还是非常盛行,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不少是低劣之作。毫无疑问,取悦受众获得利益是网络宫斗小说中诡谋文化盛行的根本原因,为了获得读者市场,宫斗小说作者迎合受众的阅读趣味和诡谋心理,通过一定的小说叙事技巧把各种诡谋合理化、合法化,极力打造浓厚的诡谋文化氛围。可怕的是,这种文化传播会形成文化接受上的恶性循环,“大众在消费诡谋的过程中,自身的诡谋人格也在一点一滴地强化着;大众诡谋人格的强化,使得他们对诡谋文化的需求有增无减,而又驱使文化商人在诡谋文化的生产上变本加厉。”因此,从诡谋文化的读者接受现状看,网络宫斗小说宣扬诡谋文化的危害虽已被意识到,但要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要引导受众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诡谋文化,还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挑战。
注释:
①见360百科词条“宫斗”,https:// baike.so.com/doc/5391653-5628388.html.
②熊召政.权谋文化的批判[J].中国作家,2006(24):42.
③王彬彬.当代文艺的诡谋文化[J].文学评论,2012(8).
④丁立平.人格与社会[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119.
⑤邬蔚群.中西文学的复仇主题[J].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 wxbks/wyb/index.shtml.
⑥马为华.一代人的爱与恐惧——《甄嬛传》论析兼及网络小说文学性的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7(8):590.
⑦孙赟.宮廷权谋剧应当止步.文艺报,2011-11-21(3).
王少瑜,肇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