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中存在许多贫困生群体,往往出现一些自卑、心理负担较重等现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总结辅导员对贫困生的帮扶工作重点,帮助贫困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获得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关键词】贫困生、管理教育、自我价值、勤工助学
一、案例简介
学生于某自小父母离异,母亲再嫁后于某与父亲、奶奶一起生活,父亲不幸遭遇车祸导致身体瘫痪、精神失常,奶奶年迈无法劳作,全家仅靠低保收入维持生计。于某性格内向,在心理普查中多次显示情绪易怒、脾气暴躁,与同学们相处格格不入。在奖、助学金评定中过于要强好胜,无兴趣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与寝室同学的相处也矛盾重重。
二、案例分析与处理
1.多方面、多渠道了解于同学的具体情况。期间与于同学的寝室同学、走动较多的同学多次谈话,深入了解于同学的生活、学习状态和详细情况;与于同学的父亲、母亲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情况,获得家长的积极配合;与于同学谈心谈话,倾听他的大学规划、兴趣爱好,知晓他乐于参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比赛和活动,并且具有较强的上进心,渴望在大学阶段成绩优异,毕业时找份满意的工作,希望早日成为家中的支柱。
2.提供创新创业大赛机会。组织班级的就业委员策划班级的创业项目,并推荐于同学加入创业团队,在整个比赛中亲自担任指导老师,在给于同学撰写的项目策划书给予修改意见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鼓励于同學多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逐步改善在班级的人际交往关系。
3.及时向分管学生工作的主任、领导汇报该生情况,并留意学校的勤工助学机会。推荐于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在我校食堂勤工助学,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养成独立的经济观念;同时与科任老师沟通学生学习情况和表现,跟踪成绩变化。
4.提供锻炼平台,多给予展示机会。让于同学担任计算机课程的科代表,培养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鼓励其多参与学校的社团和青年志愿者协会活动,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
5.资助工作后的消费观念引导。经过公正、公平、公开的贫困认定和奖学金评定工作后,在消费观念上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醒学生保持生活简朴的勤俭美德,不铺张浪费,珍惜所得。
三、管理及教育成效
经过调整心态,于同学的辛勤付出获得学校社团一致认可,担任宣传部部长一职。参与的项目荣获校级“互联网+”创业比赛三等奖,于同学在此过程中也获得班级同学的认可。在综合素质测评中,由于学习勤奋刻苦,活动获奖加分颇多,于同学荣获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成为同学们心目中品学兼优的好榜样。
四、案例启示
1. 正确定位和尊重贫困学生。辅导员不能将贫困生完全地孤立化、特殊化,一般情况下,他们有更强的自尊心和敏感的心理状态,有时不愿意接受同学们和辅导员的帮助。辅导员在做贫困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的时候,理应给予尊重,让学生感到温暖,更有利于有关问题的解决。
2.引导贫困生关爱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帮助贫困生摆脱自卑困境,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集体、社团、校学生会等多个组织的活动,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发掘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获得他人的认可。
3.为贫困生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组织班会、茶会、讲座等多种形式,教会学生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帮助他们克服社交障碍,树立独立、健全的人格。采用“心理换位”、“角色换位”等方法开展“温情谈话”、“心灵有约”等座谈会,以情感的力量去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
4.赠以千金,不如授以点金之术。除了资助工作,更应帮助学生学会自助,特别是培养创新和交际能力。在校期间,可利用校方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帮助并指导贫困生争取家教等兼职工作;通过校企合作,为贫困生拓展寒暑假勤工俭学的途径。
五、待探讨问题与建议
1.完善学校助学贷款、资助工作、奖学金评定制度。建立多方位的资助体系,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建立公正、透明的评比体系和监督体系,使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能够得到奖、助学金。同时加强学生奖、助学金的使用情况监督和及时归档制度,促进学生诚信、感恩等思想素质的提高。
2.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学习上的成就寻找自信,从而打破交往的防御心理,抛弃怨世不公的想法,形成自强不息的奋斗理念,消除心底的自卑和压力。
3.营造良好的班级和寝室文化氛围。联合发动班级同学、干部,共同鼓励、帮助贫困生多参与班级集体活动;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家长没有足够的金钱和精力培养学生能歌善舞的特长,但应多给予班级策划活动的机会,换另一种方式去锻炼和发掘学生的才能,获得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4.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贫困生的家庭也是如此。导致学生家庭贫困的原因很多,有的处于偏远、落后地区;有的遭遇突发事件,亲人病故;有的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辅导员面对不同的贫困生应认真了解家庭背景,依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学业指导、心理引导、班团会相结合、勤工助学等多方式的有效帮助。
5.主动利用社会支持和行为习惯。学校通过设置交流热线、信箱、开展心理咨询等方式让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和思想问题得到及时释放和解决;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心理委员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使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学校、同学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困难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而完善自身的性格和人格。
综上所述,高校不仅要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扶贫,还应注重精神扶贫和能力扶贫。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针对贫困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帮助贫困生树立健康乐观的心态;利用校内勤工助学的平台,对贫困学生开展职业兴趣探索,同时加大对贫困生就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提升高校贫困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于秀珍.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15-119
[2]孙娟.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价值工程,2015(27):147-149
(作者单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贫困生、管理教育、自我价值、勤工助学
一、案例简介
学生于某自小父母离异,母亲再嫁后于某与父亲、奶奶一起生活,父亲不幸遭遇车祸导致身体瘫痪、精神失常,奶奶年迈无法劳作,全家仅靠低保收入维持生计。于某性格内向,在心理普查中多次显示情绪易怒、脾气暴躁,与同学们相处格格不入。在奖、助学金评定中过于要强好胜,无兴趣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与寝室同学的相处也矛盾重重。
二、案例分析与处理
1.多方面、多渠道了解于同学的具体情况。期间与于同学的寝室同学、走动较多的同学多次谈话,深入了解于同学的生活、学习状态和详细情况;与于同学的父亲、母亲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情况,获得家长的积极配合;与于同学谈心谈话,倾听他的大学规划、兴趣爱好,知晓他乐于参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比赛和活动,并且具有较强的上进心,渴望在大学阶段成绩优异,毕业时找份满意的工作,希望早日成为家中的支柱。
2.提供创新创业大赛机会。组织班级的就业委员策划班级的创业项目,并推荐于同学加入创业团队,在整个比赛中亲自担任指导老师,在给于同学撰写的项目策划书给予修改意见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鼓励于同學多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逐步改善在班级的人际交往关系。
3.及时向分管学生工作的主任、领导汇报该生情况,并留意学校的勤工助学机会。推荐于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在我校食堂勤工助学,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养成独立的经济观念;同时与科任老师沟通学生学习情况和表现,跟踪成绩变化。
4.提供锻炼平台,多给予展示机会。让于同学担任计算机课程的科代表,培养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鼓励其多参与学校的社团和青年志愿者协会活动,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
5.资助工作后的消费观念引导。经过公正、公平、公开的贫困认定和奖学金评定工作后,在消费观念上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醒学生保持生活简朴的勤俭美德,不铺张浪费,珍惜所得。
三、管理及教育成效
经过调整心态,于同学的辛勤付出获得学校社团一致认可,担任宣传部部长一职。参与的项目荣获校级“互联网+”创业比赛三等奖,于同学在此过程中也获得班级同学的认可。在综合素质测评中,由于学习勤奋刻苦,活动获奖加分颇多,于同学荣获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成为同学们心目中品学兼优的好榜样。
四、案例启示
1. 正确定位和尊重贫困学生。辅导员不能将贫困生完全地孤立化、特殊化,一般情况下,他们有更强的自尊心和敏感的心理状态,有时不愿意接受同学们和辅导员的帮助。辅导员在做贫困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的时候,理应给予尊重,让学生感到温暖,更有利于有关问题的解决。
2.引导贫困生关爱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帮助贫困生摆脱自卑困境,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集体、社团、校学生会等多个组织的活动,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发掘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获得他人的认可。
3.为贫困生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组织班会、茶会、讲座等多种形式,教会学生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帮助他们克服社交障碍,树立独立、健全的人格。采用“心理换位”、“角色换位”等方法开展“温情谈话”、“心灵有约”等座谈会,以情感的力量去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
4.赠以千金,不如授以点金之术。除了资助工作,更应帮助学生学会自助,特别是培养创新和交际能力。在校期间,可利用校方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帮助并指导贫困生争取家教等兼职工作;通过校企合作,为贫困生拓展寒暑假勤工俭学的途径。
五、待探讨问题与建议
1.完善学校助学贷款、资助工作、奖学金评定制度。建立多方位的资助体系,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建立公正、透明的评比体系和监督体系,使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能够得到奖、助学金。同时加强学生奖、助学金的使用情况监督和及时归档制度,促进学生诚信、感恩等思想素质的提高。
2.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引导学生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学习上的成就寻找自信,从而打破交往的防御心理,抛弃怨世不公的想法,形成自强不息的奋斗理念,消除心底的自卑和压力。
3.营造良好的班级和寝室文化氛围。联合发动班级同学、干部,共同鼓励、帮助贫困生多参与班级集体活动;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家长没有足够的金钱和精力培养学生能歌善舞的特长,但应多给予班级策划活动的机会,换另一种方式去锻炼和发掘学生的才能,获得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4.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贫困生的家庭也是如此。导致学生家庭贫困的原因很多,有的处于偏远、落后地区;有的遭遇突发事件,亲人病故;有的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辅导员面对不同的贫困生应认真了解家庭背景,依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学业指导、心理引导、班团会相结合、勤工助学等多方式的有效帮助。
5.主动利用社会支持和行为习惯。学校通过设置交流热线、信箱、开展心理咨询等方式让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和思想问题得到及时释放和解决;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心理委员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使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学校、同学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困难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而完善自身的性格和人格。
综上所述,高校不仅要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扶贫,还应注重精神扶贫和能力扶贫。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针对贫困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帮助贫困生树立健康乐观的心态;利用校内勤工助学的平台,对贫困学生开展职业兴趣探索,同时加大对贫困生就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提升高校贫困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于秀珍.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15-119
[2]孙娟.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价值工程,2015(27):147-149
(作者单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