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be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少教多学”的指导思想与意义
  1.提出背景。
  现在很多学校的高中语文课程,存在着这么一种现象: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埋头苦干”。教师是很努力认真地在进行语文教学,但学生究竟是在思考、做笔记还是在发呆、打瞌睡,这些不得而知。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也没有成就感,如何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确实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现如今,国家对于中小学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十二五”规划中要求中小学教学要往“少教多学”的模式方向发展。在新课标及“十二五”的要求下,很多学校都在积极尝试“少教多学”的方式,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效果。
  2.指导思想及目标。
  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都以新课标改革理念为教学指导,在加强学生全面发展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教师要“少教”。让灌输式的教学少一点,让提问启发性的教学多一点,固定思维的作业题目少一些,创新性思维的作业题目多一些。学生要“多学”,在完成理解教师布置的内容的基础上,多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中语文教学运用“少教多学”的方式,可以切实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全面增长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和文学素养。
  3.“少教多学”的意义。
  “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在新课标和“十二五”课题规划中具有非常深远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实施“少教多学”的策略方法,表明教学又进一步得到发展,适应了时代变化的要求,适合国内的教育国情。不仅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使综合教学水平得到长远的发展。
  二、实践“少教多学”教学的策略
  1.梳理教材,教学过程精细化。
  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课堂的核心内容都是围绕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目标与效果而定的具体指标,这个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也指引着“教”与“学”的具体内容与实践。教学指标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制定一个合理的标准,使教师与学生都能恰到好处地完成。所以,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要综合学习情况、教材内容、教学指标三方面来制定。
  以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为目的,以“少教多学”为指导思想,定制精细准确的教学目标,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融合学习情况、教材内容、教学指标三方面的内容,从而统一发展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品质等,尽最大可能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与创新能力。比如,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教学中,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散文形、神之间的关系,学会情景交融、以景喻情、以情抒景的表达方式,掌握散文的虚实写法,提升学生对美文的欣赏理解能力。这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就是编者根据整套教材的教学进程与计划所设定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散文阅读与写作能力。但学生的思想是流动的,学生的思维是延展性的,不能因为教学目标的局限使学生在一个框框内爬行。教师应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让学生在提升能力的同时,深切了解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了解文章深层的含义,让学生体会作者真切的情怀。作者饭后在荷塘散步,美景激起了作者心中的涟漪,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接着启发性地引入文章的思想情感与主旨,让学生在美文中找答案,在文章背景中寻感情。学生凭借对文章的深入体会,不仅了解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2.语文教学要结合生活。
  改革后的新课标不仅仅要求学生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加强,而且更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与人格品质的塑造。高中语文教师要紧扣新课标的中心理念,深入教材的内容,联系日常生活,以期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效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教材的同时,还要退出教材,要结合实际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把书本内容与日常生活进行有机的连接与整合,把小课堂变成大课堂,让语文时时事事体现在学生的活动层面中。要想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就要全面细致地了解文章背后的丰富内涵和人文情怀。《赤壁赋》作为古文中的经典作品,不仅仅是文学内容,还有历史文化与思想的承传,进行这类文章的教学,要注意把握明了三个层次,即文学、人文与文化三方面的内容。这三个内容实际上是递进的层级,从一般简单地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素养,到了解人文情怀,再到从个人思想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当时的大环境文化特点。层层展开,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少教”,“少说”,“少做”,让学生在过程中“多思考”,“多理解”,“多动脑”。教师可以先跟学生聊苏轼的传奇故事,引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发现文章之美;然后再讲解苏轼的真实内心世界,引起学生的痛感和共鸣,让学生试着了解作者当时的悲凉情怀与人生态度的豁达。这不仅是在学习语文,还是在了解“文”,理解“人”,解读人生。
  3.转变思维,进行创新。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改变教学起点,了解“少教多学”的重点,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顺应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将教学的主体与中心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习认知,弄清学生所需要的内容。所以,“少教多学”需要教师先转变自己原来的教学观念与模式:一是要对学生转变观念,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是语文学科学习主人的身份,创建一个积极良好、互相帮助、探讨研究的课堂氛围;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停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拓展自己的思维,打破原来的固化模式,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优势特色,充分使用教材的内容,灵活改变教学的技巧,把课堂由原来的沉重、繁琐简化为直观、生动、简单的内容。
  下面,就《劝学》这篇文章的教学,谈一点做法:
  (1)疏通文章语句。
  首先对文章语句进行梳理,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圈出疑难字句;再把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再让学生课下制作知识点小卡片,把文言文知识的重要内容和自己需要反复掌握的知识,记在小卡片上,随时进行巩固。
  (2)理解文章主旨。
  进行“自主”阅读,教师让学生把文章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去掉,直接找出点明观点、主旨的语句,这样就清晰明了地掌握了文章大意;接着让学生自己把文章中的语句进行修改,意思不变,可以练习再造句子的反映能力与描写技巧。
  (3)巧背课文。
  教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核心思想内容,在准确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诵读课文。训练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记住文章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比赛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熟练快速地掌握文章。
  (4)拓展探究。
  教师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问题如,“学习这篇文章有何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谈。”让学生认识自我,积极主动地寻找自我的个性和特点,积极反思,不断成长。
  “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难到易,由被动到主动,由枯燥变有趣,从而使学生逐渐喜欢学习语文学科。
  三、结束语
  新课标下的教学本质已经不同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了,它结合现在学生的发展特点与社会进步的发展程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启发、鼓励、引导、激励学生勇于创新,使学生大胆地想象与思考,敢于深究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要完成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所提出的要求和指标,教师就要理解“少教多学”的指导思想与方式,深化教育改革,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
其他文献
心理学上的阳性强化法,本来是适用于出现行为障碍、希望改变行为的求助者的。在心理学中,操作过程分为五步:1.明确目标行为。2.监控目标行为。3.设计干预方案,明确阳性强化物。4.实施强化。5.追踪评估。教师面对的是正常的高中学生,因此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将这五个步骤,根据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结合学校学生的学情,加以本土化。现将实施过程介绍如下:  一、活动设想  (一)将进行试验的小组命名为“怒放的生
期刊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遵循着“审题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作文评讲”的套路。在评讲中,侧重于存在问题的罗列,这是一种“纠谬法”的教学模式。至于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仅仅作为点缀,一带而过。学生好不容易憋出一篇作文来,又让老师画了大堆的红杠子,批了些“偏题”“中心不突出”之类的评语。这一次是这样,下一次还是这样,学生总摸不到什么门道。这样下去,学生对作文哪能不怕。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做“难侍候的婆
期刊
“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这种观点在《三国演义》中广泛流行,成为一条不成文的择主标准,也为很多臣子改投他主提供了机会。张辽原是吕布手下,后归顺曹操,成就一世英名;赵云先属公孙瓒,后投刘备,出生入死,威镇华夏;至于关云长的“千里走单骑”,就更是被誉为“三国”佳话。  的确,一个富有才干的臣子,如果遇上一个贤明的君王,是这个臣子的幸运;反之,如果君主昏庸,臣子愈有才干就愈痛苦。贤臣明君的通力合作
期刊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可见君子之风在被后世尊称为圣人的孔子的心中的分量。能够主宰自己的言行,并使之符合道德的主体要求,具有完美的道德品质,孔子把这样的人称为君子。孔子在教育他的学生时,也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  一、君子应是一个在自我修养中达到人格独立的人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同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与修养来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志着语文教学改革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新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语文课堂实践中采用了“加减法”。  一、添加兴趣,删减约束  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
期刊
一、抓基础知识,重知识积累  多年的高考复习经验告诉人们:不抓基础就注定失败,没有基础也就谈不上训练解题的技能,技能是知识积累到一定层次而产生的一种能力的质的飞跃,技能一旦达到较高的水准,便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在二轮复习当中,应采用“侧重专项,兼顾综合”的“双线并行”的复习轨迹,瞄准高考考点,扎实抓好基础及专项训练,重点疏理各知识要点,并力求将各个专项讲实,把各个环节讲透。对语音、字形、标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当今正是经济社会的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更需要进一步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的资源,给当代中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促进他们心灵的健康成长。而诗歌教育在这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作用,诗歌能提
期刊
研究、改进和完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使之符合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做到科学有序,对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很大的作用。  一、自读课  何谓“自读”?自读的“读”是广义的,它不光指朗读、默读、速读、跳读或猜读,也包括阅读过程中的查字典、查资料、思考、辨析、想象、联想、圈划评注等,它与复述、提问、讨论、编提纲等活动相并列
期刊
学生的思想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教师种下了种子,并希望它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但是,教师并不能时时关照这棵树,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浇灌和打理自己的知识之树。  教师不断强调着“积累”的重要性,但是,如果积累来的东西不及时进行梳理,那么就会像一棵虽枝繁叶茂但却杂乱无序的树,学生用到知识时,就不能及时找到。所以,教师在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教会学生及时梳理知识并进行归纳整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生
期刊
辩证思维在写作中至关重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评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