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这是高一的《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也是对第一单元的一个小结。对高一学生来说,学习经济略显吃力,这里不仅有大量的基本理论需要背诵,还有他们不熟悉的名词出现.鉴于学生此前对经济的基本知识已经了解,在讲授新课时我试图把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适时地穿插进去,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以使得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对经济感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案例描述
我先把三个名词——商品、货币和价格写到黑板上,让他们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实验班的学生分析得非常到位,此时我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考虑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用货币买价格中意的商品供我们消费.我在这儿用幻灯打出了不同年代的“三大件”的图片,学生们饶有兴趣的看着,这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什么家庭水平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有哪些因素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
学生这个时候七嘴八舌地开始进行讨论,有的说收入水平提高,有的说是人们的观念变了……这些答案都是学生凭感觉说出来的,我对他们的回答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又进一步问到还能不能想到别的原因。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有限,他们在这儿产生了疑惑。而疑惑,便是我们的工作。
接下来我让学生看一组幻灯片,这些图片共同组成了一个故事就是张先生家准备买20万左右的家用轿车。我据此设置了一些场景。
一是买不买?
二是张先生夫妻二人对买车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什么?
三是汽车销售商会选择哪个城市开店,为什么?
四是十月份汽车搞促销,张先生会买吗?
四个问题同时设置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这个时候,学生们以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我就走下讲台检查学生讨论的过程同时进行适时的点拨。五分钟后,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一是买还是不买主要取决于张先生的家庭收入的多少。
二是说明了夫妻二人对预期收入乐观还是不乐观,乐观就买,不乐观就不买。
三是汽車销售商会分析两个城市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
四是因为汽车属于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较大,受价格水平变动影响较大。所以,张先生可能会买。
分析至此,学生们能解决其中的一大部分内容,我对其中的一些小组代表的成员进行了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此时,我用图片的形式把同学们回答的问题进行了罗列和总结。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一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二是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居民预期收入,收入差距;
三是物价水平;
四是人们的消费观。
这时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收入差距和消费的关系产生了疑惑。于是我就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富人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而穷人又消费不起,贫富的两极分化势必会带来社会总体消费能力的减弱。反之,贫富差距不大,扩大了中等收入群体,社会总体消费力就强。o学生们不住的点头,他们理解了这个知识点。到这里,课本上的知识点就讲完了。这时,我开始向学生介绍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的表现,要使中国经济顺利度过短板期,就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我提出了问题:如何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呢?学生们陷入了深度思考中。我提醒他们可以从影响消费的因素去考虑这个问题。他们恍然大悟,看着幻灯片兴致勃勃的又开始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讨论。我请部分学生做代表回答问题。
一是根本上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是拓宽居民收入来源的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贫富差距;
三是稳定物价;
四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学生脸上有一种恍然大悟的表情,课本上的知识点最终是回归生活的呀。
三、案例反思
第一,学经济一定不能脱离生活,貌似比较难的问题只要设置好情景,就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这个案例中我使用了一例贯穿到底,显得情节性更强,也便于引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能整合课本的内容。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的知识,再穿插之前学的内容,就能使学习内容更加立体化,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通过提出一些难度大的问题适度地对知识加以拓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培养学生经济大格局的意识。我可以在讲解过程中推荐一些经济类的适合高中学生看的书籍,或者在课上的前几分钟,让学生讲解经济,日积月累地学习,必然会使学生对学习经济有了感觉,这是我下一步要努力做到的。
这是高一的《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也是对第一单元的一个小结。对高一学生来说,学习经济略显吃力,这里不仅有大量的基本理论需要背诵,还有他们不熟悉的名词出现.鉴于学生此前对经济的基本知识已经了解,在讲授新课时我试图把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适时地穿插进去,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以使得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对经济感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案例描述
我先把三个名词——商品、货币和价格写到黑板上,让他们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实验班的学生分析得非常到位,此时我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考虑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用货币买价格中意的商品供我们消费.我在这儿用幻灯打出了不同年代的“三大件”的图片,学生们饶有兴趣的看着,这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什么家庭水平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有哪些因素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
学生这个时候七嘴八舌地开始进行讨论,有的说收入水平提高,有的说是人们的观念变了……这些答案都是学生凭感觉说出来的,我对他们的回答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又进一步问到还能不能想到别的原因。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有限,他们在这儿产生了疑惑。而疑惑,便是我们的工作。
接下来我让学生看一组幻灯片,这些图片共同组成了一个故事就是张先生家准备买20万左右的家用轿车。我据此设置了一些场景。
一是买不买?
二是张先生夫妻二人对买车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什么?
三是汽车销售商会选择哪个城市开店,为什么?
四是十月份汽车搞促销,张先生会买吗?
四个问题同时设置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这个时候,学生们以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我就走下讲台检查学生讨论的过程同时进行适时的点拨。五分钟后,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一是买还是不买主要取决于张先生的家庭收入的多少。
二是说明了夫妻二人对预期收入乐观还是不乐观,乐观就买,不乐观就不买。
三是汽車销售商会分析两个城市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
四是因为汽车属于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较大,受价格水平变动影响较大。所以,张先生可能会买。
分析至此,学生们能解决其中的一大部分内容,我对其中的一些小组代表的成员进行了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此时,我用图片的形式把同学们回答的问题进行了罗列和总结。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一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二是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居民预期收入,收入差距;
三是物价水平;
四是人们的消费观。
这时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收入差距和消费的关系产生了疑惑。于是我就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富人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而穷人又消费不起,贫富的两极分化势必会带来社会总体消费能力的减弱。反之,贫富差距不大,扩大了中等收入群体,社会总体消费力就强。o学生们不住的点头,他们理解了这个知识点。到这里,课本上的知识点就讲完了。这时,我开始向学生介绍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的表现,要使中国经济顺利度过短板期,就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我提出了问题:如何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呢?学生们陷入了深度思考中。我提醒他们可以从影响消费的因素去考虑这个问题。他们恍然大悟,看着幻灯片兴致勃勃的又开始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讨论。我请部分学生做代表回答问题。
一是根本上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是拓宽居民收入来源的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贫富差距;
三是稳定物价;
四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学生脸上有一种恍然大悟的表情,课本上的知识点最终是回归生活的呀。
三、案例反思
第一,学经济一定不能脱离生活,貌似比较难的问题只要设置好情景,就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这个案例中我使用了一例贯穿到底,显得情节性更强,也便于引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能整合课本的内容。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的知识,再穿插之前学的内容,就能使学习内容更加立体化,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通过提出一些难度大的问题适度地对知识加以拓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培养学生经济大格局的意识。我可以在讲解过程中推荐一些经济类的适合高中学生看的书籍,或者在课上的前几分钟,让学生讲解经济,日积月累地学习,必然会使学生对学习经济有了感觉,这是我下一步要努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