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振国老师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提到:今天的一名优秀教师,再也不仅是忠实圆满地教授规定内容的教师,而且应是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的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的教师,是将课程与教学联系起来的教师。
放眼周围,如果一个老师只会照本宣科,读一读书上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背,那么,不管是什么学科,学生们都是没有什么兴趣的,往往对老师也就产生了厌烦情绪,再和蔼可亲的老师,都不能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里,教学任务也就仅仅是完成了而已。相反,那些善于创新的老师,他会通过一些奇思妙想的理论、灵活多变的思路、新颖好玩的实验、博学贯通的思想,将学生带到一个乐学、善学的环境中,使学生们孜孜不倦地去学习、去探索,从而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在日常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尝试着改变,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教、适合学生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如果我们能够做到,那么我们的教学任务就会完成得更加轻松,学生们学的就会倍加愉悦。
例如,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的教学,是很重要、很难学的一部分内容,课本安排是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入手,得出大概的印象规律,再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找出规律,最后加以应用。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存在很大困难,首先是认知上的困难,我们这儿是农村学校,学生们脑海里对照相机、投影仪等没有多少概念,所以凭空是看不明白的。其次是实验的困难,蜡烛、凸透镜、光屏,一节课下来,很多同学就摆弄不明白,什么物距像距焦距,一头雾水,更别提总结规律了;至于应用,更是乱七八糟。摸索着,我改动了一下教学思路:在第一节透镜光路图的基础上,我先引领学生画光路图,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对比着画,从远到近,看像的位置、大小、倒正等的变化,同时提出实像、虚像的原理对比,这样在脑海中先有了抽象的概念,且各个术语名称都已明白。在此基础上,再去进行实验,找出规律,加以应用,一切就水到渠成了。这时,看学生们摆弄着器材,一幅乐此不疲的样子,感觉真爽。最后,再通过动画的方式展示成像情况,对比着光路图、实验结果,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虚像)物近像近像变小;二倍焦距定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这样,学生们学习起来就得心应手多了。只要明白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再怎么考,学生都可以明明白白。
再如,初次接触电学的时候,有些同学感觉不容易入门,而电学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大部分同学接受起来更是困难。曾经有一个学习很好的小女孩,临近中考了还问我这方面的问题。怎样才能教会他们?困惑之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办法就是必须给他们一个细致的引导。先画一个大大的电路图在黑板上,从滑动变阻器开始,提问思考。如滑片向左划,滑动变阻器阻值怎样变?为什么?此处注重强调滑动变阻器原理。电路总电阻怎么变,为什么?联系串联电路电阻规律。电流表示数怎么变,为什么?联系欧姆定律公式。小灯泡两端电压表示数怎么变,为什么?再用欧姆定律。(这一问须细问细讲,学生要找出灯泡电阻不变的特性)小灯泡的亮度如何变化?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学生回答的答案最多,最后郑重归结到电功率上,让学生对亮度与电功率关系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再在小灯泡两端并联上一个电压表,分析示数变化,当然要问为什么。这一问,学生也是不易想清楚,欧姆定律行不通,在用串联电路电压公式。如此一个环节下来,再回头换一个方向思考一遍,然后让学生找找规律,灵活的同学很快就会發现: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和两端电压变化规律一致,其他原件变化刚好相反。找到了规律,再教给其他同学,一切就OK了。在此基础上,再和他们一起判断一个并联电路的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找出区别所在。以后,任何再复杂的电路学生都能够快速准确地辨别其作用,一劳永逸。且这个电路图还有一个好处,它把电学的电流、电阻、电压、电功率等这些知识点都应用了一遍,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一遍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和关联。
多年的教学,每个人都会积攒很多经验,不需要多么惊天动地,只要融入自己的智慧,就一定能找到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最能够贯通的思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一定可以达到水滴石穿的目的。
学生的学习重在创新,老师的教学更应该创新。“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让我们深刻领会袁老师的教育精髓,在吸收他人智慧的基础上,开创出自己的教育方法,迎来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教育新天地。
放眼周围,如果一个老师只会照本宣科,读一读书上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背,那么,不管是什么学科,学生们都是没有什么兴趣的,往往对老师也就产生了厌烦情绪,再和蔼可亲的老师,都不能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里,教学任务也就仅仅是完成了而已。相反,那些善于创新的老师,他会通过一些奇思妙想的理论、灵活多变的思路、新颖好玩的实验、博学贯通的思想,将学生带到一个乐学、善学的环境中,使学生们孜孜不倦地去学习、去探索,从而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在日常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尝试着改变,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教、适合学生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如果我们能够做到,那么我们的教学任务就会完成得更加轻松,学生们学的就会倍加愉悦。
例如,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的教学,是很重要、很难学的一部分内容,课本安排是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入手,得出大概的印象规律,再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找出规律,最后加以应用。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存在很大困难,首先是认知上的困难,我们这儿是农村学校,学生们脑海里对照相机、投影仪等没有多少概念,所以凭空是看不明白的。其次是实验的困难,蜡烛、凸透镜、光屏,一节课下来,很多同学就摆弄不明白,什么物距像距焦距,一头雾水,更别提总结规律了;至于应用,更是乱七八糟。摸索着,我改动了一下教学思路:在第一节透镜光路图的基础上,我先引领学生画光路图,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对比着画,从远到近,看像的位置、大小、倒正等的变化,同时提出实像、虚像的原理对比,这样在脑海中先有了抽象的概念,且各个术语名称都已明白。在此基础上,再去进行实验,找出规律,加以应用,一切就水到渠成了。这时,看学生们摆弄着器材,一幅乐此不疲的样子,感觉真爽。最后,再通过动画的方式展示成像情况,对比着光路图、实验结果,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虚像)物近像近像变小;二倍焦距定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这样,学生们学习起来就得心应手多了。只要明白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再怎么考,学生都可以明明白白。
再如,初次接触电学的时候,有些同学感觉不容易入门,而电学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大部分同学接受起来更是困难。曾经有一个学习很好的小女孩,临近中考了还问我这方面的问题。怎样才能教会他们?困惑之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办法就是必须给他们一个细致的引导。先画一个大大的电路图在黑板上,从滑动变阻器开始,提问思考。如滑片向左划,滑动变阻器阻值怎样变?为什么?此处注重强调滑动变阻器原理。电路总电阻怎么变,为什么?联系串联电路电阻规律。电流表示数怎么变,为什么?联系欧姆定律公式。小灯泡两端电压表示数怎么变,为什么?再用欧姆定律。(这一问须细问细讲,学生要找出灯泡电阻不变的特性)小灯泡的亮度如何变化?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学生回答的答案最多,最后郑重归结到电功率上,让学生对亮度与电功率关系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再在小灯泡两端并联上一个电压表,分析示数变化,当然要问为什么。这一问,学生也是不易想清楚,欧姆定律行不通,在用串联电路电压公式。如此一个环节下来,再回头换一个方向思考一遍,然后让学生找找规律,灵活的同学很快就会發现: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和两端电压变化规律一致,其他原件变化刚好相反。找到了规律,再教给其他同学,一切就OK了。在此基础上,再和他们一起判断一个并联电路的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找出区别所在。以后,任何再复杂的电路学生都能够快速准确地辨别其作用,一劳永逸。且这个电路图还有一个好处,它把电学的电流、电阻、电压、电功率等这些知识点都应用了一遍,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一遍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和关联。
多年的教学,每个人都会积攒很多经验,不需要多么惊天动地,只要融入自己的智慧,就一定能找到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最能够贯通的思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一定可以达到水滴石穿的目的。
学生的学习重在创新,老师的教学更应该创新。“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让我们深刻领会袁老师的教育精髓,在吸收他人智慧的基础上,开创出自己的教育方法,迎来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教育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