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顯性连贯和隐性连贯是语篇连贯的两个重要特征。英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英语是以形合为主,意合为辅,汉语是以意合为主,形合为辅。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符合目标语习惯的衔接手段的转换,以求达到简洁、通顺、有逻辑性、忠实地传递原文的信息。
[关键词]隐性 显性 翻译
中图分类号:R759.1+4 文献标识码:R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514―02
一、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别
英语和汉语的主要差别,尤金·奈达在《Translating Meaning》中概括为“就汉语和与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也就是说英语是以形合为主,意合为辅,汉语是以意合为主,形合为辅。形合手段主要指的是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语法手段指的是词的形态变化,词汇手段指的是联系用语,包括关系词、连接词、介词等虚词,以及在篇章中的代词、语气词的作用。由此就可以把形合手段概况为两种:形态(构词与构形)和形式词(连接词、关系词、介词、助词、代词、语气词)。形合就是借助形态和形式词来表示词间、小句间和句子间的关系。意合不同于形合,不是借助形态和形式词,而是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序而实现连接。语篇衔接分为显性衔接(explicit coherence)和隐性衔接(implicit coherence)。显性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从语篇的意义和体现语篇意义的衔接机制的角度来影响和限定语篇连贯,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主要手段.。隐性衔接借助于语境和语用知识的推导完成,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不可缺少的方式。所以英语以形合为主,注重显性衔接以形显义;汉语是以意合为主,注重隐性衔接,以意统形。
二、翻译策略
美国翻译家奈达曾说过,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特色,为了进行有效的交流,翻译时有必要考虑源语和目标语言的特点。英语和汉语具有相同的衔接手段,但在频率和用法上却是不同的。一个成功的译本不是简单地对源语的字面翻译,而是根据目标语的用法,通过一些必要的调整来传递源语的信息。为了使译本语言流畅、符合目标语表达方式,在英译汉时转换源语的衔接策略是非常重要的。语篇翻译有两种衔接策略,即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霍斯(House 1977)的“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与“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显性翻译指的是将原文中的隐性信息在译文中显露出来的翻译方法。而隐性翻译则指的是讲原文中的显性信息在译文中隐晦起来的翻译方法。显性衔接是通过保留或改变源语的衔接手段来实现目标语的连贯性,借助形态和形式词来表示词间、小句间和句子间的关系。下面看一下英译汉和汉译英过程中如何进行显性与隐性的转换。
(一)英译汉——显性向隐性的转换
在英译汉时,译者应该充分考虑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特点,实际表达需要,在对把握原文的句子和语篇的衔接手段基础上,更好地掌握原文作者思想的逻辑性,做到“忠实”与“通顺”并重。译者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协调时尽量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损耗和丢失,便于读者的理解和吸收。看下面的例子,给出了两种译文。
1)It was one of the few gestures of sentiment he was ever to make.
[译文1] 那是他在感情方面所作出的很少的几次表示的一个例子。
[译文2]他很少表露感情,这是难得的一次。
2)Can you tell me where is the manager's office?
[译文1]您能告诉我经理办公室在哪里吗?
[译文2]请问经理办公室在哪儿?
3)If you take this medicine,your illness will be cured.The medicine will make you feel better.
[译文1]你要是服了这药,你的病肯定能治好。
[译文2]这药吃了准好。
从以上三个句子的[译文1]可以看出,有些译者因其能力上的不足,在翻译中一味追随原文信息,从而导致译文过于“ 显性”。相比较而言,[译文2]的翻译更流畅,更自然,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凸显出中文的隐性特点,为较好的译本。下面再举个篇章为例:
4)I’v been listening to the stories people tell over coffee. They started a couple of weeks ago,after rolling blackouts hit Northern California.Some said their neighborhood was fine,but they knew someone in the dark. Others bragged that their office was special,protected in the power grid. One man sipped his drink slowly,paused,and then described what it was like to be out of electricity. “this isn’t California,any more,” he said. “it’s a third-world country.”The electricity shortage is a story that’s jarring to our ear because it’s not supposed to be. This is America and our entire mythology tells us about the Land of Promise,the Land of Plenty,and the Land of Opportunity. [译文1]这阵子我一直在咖啡屋听人们谈论各种话题。这些第一次是出现在几个星期前吧,就是在北加州开始。有人说他们居住的那一片还行,但是他们知道有些人过着没有电的日子。还有人吹牛说他们办公室特殊,在那个供电网路拥有不停电的待遇。有个家伙慢慢喝着饮料,停顿了一下,然后描述着没有电会是怎么样的景色。他说:“到那时候,这儿就不是加州啦,这成为第三世界了。”这种电力短缺的问题对我们而言很刺耳,因为没有人能想象出电还能是个问题。这里是美国呢,我们一直以来听到的对我们宣传就是“这个上帝赋予的福地”,“这个物产富饶的地方”,“这个充满机遇的地方”。
[译文2]这阵子我一直在咖啡屋听人们谈论各种话题。第一次是在几个星期前吧,就是在北加州开始。有人说他们居住的那一片还行,但是他们知道有些人过着没有电的日子。还有人吹牛说他们办公室特殊,在供电网路拥有不停电的待遇。有个家伙慢慢喝着饮料,停顿了一下,然后描述着没有电会是怎样的情景。他说:“到那时候,这儿就不是加州啦,成为第三世界了。”这种电力短缺的问题对我们而言很刺耳,因为没有人能想象出电还能是个问题。这里是美国啊,我们一直以来听到的宣传都是“上帝赋予的福地”,“物产富饶的地方”,“充满机遇的地方”。
原文共使用了25个指称衔接词,[译文1]在翻译成汉语时保留了很多衔接词,译文显得累赘,不符合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然而[译文2]将原文中的衔接词语减少到了11个,译文看起来更加简洁、流畅,具备汉语语言的特性。例如“One man sipped his drink ...”,“jarring to our ear”使用了英语的形容词物主代词“his”和“our”,在翻译时可以将其省略,由此英语里的显性衔接在翻译成汉语是就可以做“隐性”处理。
(二)汉译英——隐性向显性的转换
在汉译英时,为了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有时需要加一些英语的衔接方式,以求达到严复所说的“达”。如果在保留汉语里的一些衔接手段的条件下翻译成英语,译文会显得不流畅,不自然。由此,翻译时就需要转换原文的衔接方式。例如:
5)不要不懂装懂
[译文]We must not pretend to know when we do not know.
6)有志者事竟成。
[译文]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7)像他的朋友一样,头脑里虽然有许多美妙的想法,却只有少数付诸实施。
[译文]Like his friends he had many wonderful ideas,but he only put a few into practice.
8)...在门窗或新娘的嫁妆上都贴着一个个纸剪的大红“囍”字。为什么把“喜”字写成“囍”字呢?宋代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北宋都城开封有个姓马的官员,他有一个独生女儿,......
[译文]...On the windows and doors and on the bride’s dowry boxes were stuck big red paper-cut symbols of double happiness. What for was the single character“喜”replaced by “囍”. About this there is a story dating back to the Song Dynasty. It is said that in the Song Dynasty there was in the capital of Kaifeng an official whose surname was Ma who had an only daughter...
在例句8)中,译文在表达第二句话(为什么把“喜”字写成“囍”字呢?)时,加了一句About this there is a story dating back to the Song Dynasty. 显然是为了呼应下一句(宋朝有这样一个传说),使译文形成整体的篇章连贯性。这也是由汉语文本的隐性转变为英语文本的显性。
综上所述,语篇是语言交际的意义单位,任何翻译实际上都是语篇翻译。而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译者应该充分掌握源语和目标语的衔接手段,不能拘泥于词与词的完全对等或者句与句的绝对对称,不能过于追求传递原文信息而逐字翻译,不能过于显性化也不能过于隐性化,而是要灵活运用各种衔接手段,在译语和源语之间恰当转换,把原文作为一个整体以另一个结构衔接、意义连贯的整体再现与译文中。
参考文献
[1] Hatim,B. 200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Jin Di and Nida Eugene A.1984. On Translation[M]. Beijing: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3] 何善芬.2002.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柯飞. 2005. 翻译中的隐和显[J];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04期
[5] 刘宓庆.2005.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6] 張德禄.刘汝山.2003.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 2001.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尹继伟(1978-),女,燕京理工学院基础课部助教。
[关键词]隐性 显性 翻译
中图分类号:R759.1+4 文献标识码:R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514―02
一、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别
英语和汉语的主要差别,尤金·奈达在《Translating Meaning》中概括为“就汉语和与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也就是说英语是以形合为主,意合为辅,汉语是以意合为主,形合为辅。形合手段主要指的是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语法手段指的是词的形态变化,词汇手段指的是联系用语,包括关系词、连接词、介词等虚词,以及在篇章中的代词、语气词的作用。由此就可以把形合手段概况为两种:形态(构词与构形)和形式词(连接词、关系词、介词、助词、代词、语气词)。形合就是借助形态和形式词来表示词间、小句间和句子间的关系。意合不同于形合,不是借助形态和形式词,而是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序而实现连接。语篇衔接分为显性衔接(explicit coherence)和隐性衔接(implicit coherence)。显性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从语篇的意义和体现语篇意义的衔接机制的角度来影响和限定语篇连贯,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主要手段.。隐性衔接借助于语境和语用知识的推导完成,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不可缺少的方式。所以英语以形合为主,注重显性衔接以形显义;汉语是以意合为主,注重隐性衔接,以意统形。
二、翻译策略
美国翻译家奈达曾说过,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特色,为了进行有效的交流,翻译时有必要考虑源语和目标语言的特点。英语和汉语具有相同的衔接手段,但在频率和用法上却是不同的。一个成功的译本不是简单地对源语的字面翻译,而是根据目标语的用法,通过一些必要的调整来传递源语的信息。为了使译本语言流畅、符合目标语表达方式,在英译汉时转换源语的衔接策略是非常重要的。语篇翻译有两种衔接策略,即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霍斯(House 1977)的“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与“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显性翻译指的是将原文中的隐性信息在译文中显露出来的翻译方法。而隐性翻译则指的是讲原文中的显性信息在译文中隐晦起来的翻译方法。显性衔接是通过保留或改变源语的衔接手段来实现目标语的连贯性,借助形态和形式词来表示词间、小句间和句子间的关系。下面看一下英译汉和汉译英过程中如何进行显性与隐性的转换。
(一)英译汉——显性向隐性的转换
在英译汉时,译者应该充分考虑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特点,实际表达需要,在对把握原文的句子和语篇的衔接手段基础上,更好地掌握原文作者思想的逻辑性,做到“忠实”与“通顺”并重。译者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协调时尽量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损耗和丢失,便于读者的理解和吸收。看下面的例子,给出了两种译文。
1)It was one of the few gestures of sentiment he was ever to make.
[译文1] 那是他在感情方面所作出的很少的几次表示的一个例子。
[译文2]他很少表露感情,这是难得的一次。
2)Can you tell me where is the manager's office?
[译文1]您能告诉我经理办公室在哪里吗?
[译文2]请问经理办公室在哪儿?
3)If you take this medicine,your illness will be cured.The medicine will make you feel better.
[译文1]你要是服了这药,你的病肯定能治好。
[译文2]这药吃了准好。
从以上三个句子的[译文1]可以看出,有些译者因其能力上的不足,在翻译中一味追随原文信息,从而导致译文过于“ 显性”。相比较而言,[译文2]的翻译更流畅,更自然,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凸显出中文的隐性特点,为较好的译本。下面再举个篇章为例:
4)I’v been listening to the stories people tell over coffee. They started a couple of weeks ago,after rolling blackouts hit Northern California.Some said their neighborhood was fine,but they knew someone in the dark. Others bragged that their office was special,protected in the power grid. One man sipped his drink slowly,paused,and then described what it was like to be out of electricity. “this isn’t California,any more,” he said. “it’s a third-world country.”The electricity shortage is a story that’s jarring to our ear because it’s not supposed to be. This is America and our entire mythology tells us about the Land of Promise,the Land of Plenty,and the Land of Opportunity. [译文1]这阵子我一直在咖啡屋听人们谈论各种话题。这些第一次是出现在几个星期前吧,就是在北加州开始。有人说他们居住的那一片还行,但是他们知道有些人过着没有电的日子。还有人吹牛说他们办公室特殊,在那个供电网路拥有不停电的待遇。有个家伙慢慢喝着饮料,停顿了一下,然后描述着没有电会是怎么样的景色。他说:“到那时候,这儿就不是加州啦,这成为第三世界了。”这种电力短缺的问题对我们而言很刺耳,因为没有人能想象出电还能是个问题。这里是美国呢,我们一直以来听到的对我们宣传就是“这个上帝赋予的福地”,“这个物产富饶的地方”,“这个充满机遇的地方”。
[译文2]这阵子我一直在咖啡屋听人们谈论各种话题。第一次是在几个星期前吧,就是在北加州开始。有人说他们居住的那一片还行,但是他们知道有些人过着没有电的日子。还有人吹牛说他们办公室特殊,在供电网路拥有不停电的待遇。有个家伙慢慢喝着饮料,停顿了一下,然后描述着没有电会是怎样的情景。他说:“到那时候,这儿就不是加州啦,成为第三世界了。”这种电力短缺的问题对我们而言很刺耳,因为没有人能想象出电还能是个问题。这里是美国啊,我们一直以来听到的宣传都是“上帝赋予的福地”,“物产富饶的地方”,“充满机遇的地方”。
原文共使用了25个指称衔接词,[译文1]在翻译成汉语时保留了很多衔接词,译文显得累赘,不符合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然而[译文2]将原文中的衔接词语减少到了11个,译文看起来更加简洁、流畅,具备汉语语言的特性。例如“One man sipped his drink ...”,“jarring to our ear”使用了英语的形容词物主代词“his”和“our”,在翻译时可以将其省略,由此英语里的显性衔接在翻译成汉语是就可以做“隐性”处理。
(二)汉译英——隐性向显性的转换
在汉译英时,为了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有时需要加一些英语的衔接方式,以求达到严复所说的“达”。如果在保留汉语里的一些衔接手段的条件下翻译成英语,译文会显得不流畅,不自然。由此,翻译时就需要转换原文的衔接方式。例如:
5)不要不懂装懂
[译文]We must not pretend to know when we do not know.
6)有志者事竟成。
[译文]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7)像他的朋友一样,头脑里虽然有许多美妙的想法,却只有少数付诸实施。
[译文]Like his friends he had many wonderful ideas,but he only put a few into practice.
8)...在门窗或新娘的嫁妆上都贴着一个个纸剪的大红“囍”字。为什么把“喜”字写成“囍”字呢?宋代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北宋都城开封有个姓马的官员,他有一个独生女儿,......
[译文]...On the windows and doors and on the bride’s dowry boxes were stuck big red paper-cut symbols of double happiness. What for was the single character“喜”replaced by “囍”. About this there is a story dating back to the Song Dynasty. It is said that in the Song Dynasty there was in the capital of Kaifeng an official whose surname was Ma who had an only daughter...
在例句8)中,译文在表达第二句话(为什么把“喜”字写成“囍”字呢?)时,加了一句About this there is a story dating back to the Song Dynasty. 显然是为了呼应下一句(宋朝有这样一个传说),使译文形成整体的篇章连贯性。这也是由汉语文本的隐性转变为英语文本的显性。
综上所述,语篇是语言交际的意义单位,任何翻译实际上都是语篇翻译。而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译者应该充分掌握源语和目标语的衔接手段,不能拘泥于词与词的完全对等或者句与句的绝对对称,不能过于追求传递原文信息而逐字翻译,不能过于显性化也不能过于隐性化,而是要灵活运用各种衔接手段,在译语和源语之间恰当转换,把原文作为一个整体以另一个结构衔接、意义连贯的整体再现与译文中。
参考文献
[1] Hatim,B. 200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Jin Di and Nida Eugene A.1984. On Translation[M]. Beijing: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3] 何善芬.2002.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柯飞. 2005. 翻译中的隐和显[J];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04期
[5] 刘宓庆.2005.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6] 張德禄.刘汝山.2003.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 2001.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尹继伟(1978-),女,燕京理工学院基础课部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