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课程学习工作建设的思考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iq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建设中的国际课程学习工作的实践、研究和分析,系统提出高校开展国际课程学习组织工作中的必须重点开展的工作,即包括国际学习在内的学业规划和课程学习、国际学习前的知识和技能学习、以及出国手续办理准备等。这几方面工作的总结和研究经验,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国际教育管理工作。
  全球化、知识经济以及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率先探索和实践符合学校实际的国际化道路,制定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意识、掌握一定的国际交往能力与社会竞争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和满足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国际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建设中,国际课程学习和实践(Study Abroad Program,简称SAP)成为国际化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国际课程学习和实践模式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已是较为成熟的国际教育项目,因此,从制度管理的角度来看,学分转换、效果评估等方面都大致可直接借鉴。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对学生来说SAP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综合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际学习实践与国内学业计划调整;二是国际学习实践与自身职业规划调整;三是在国外学习生活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处理。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实践、思考和总结,针对国际课程学习实践的教学新形势,笔者在此提出一些建议,以供高校国际课程学习实践的学生和教学管理者更好地开展此项在国内有开创意义的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国际课程学习实践的意义,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业规划,完善自我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成为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国际学习与专业学习的合理规划
  国际课程学习是建立在专业课程学习体系的基础之上,没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结构为依托,学生很难顺利完成国外的学习任务。因此,学生首先要重视国内专业课程的学习,将国内外的课程有机结合,而不是分化对立。对每一个准备进行国际课程学习的同学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合理的学分修读计划。为了避免国外学习与国内学习的冲突,在制定学分修读计划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学生要研读教学指导书,确定课程修读计划。每所大学的教学指导书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性质、毕业学分要求作了明确的说明,学生应该从中清楚这些要求,结合自己的国际学习方案,确定在国内学习阶段的课程修读计划,保证在毕业时顺利完成学业。在计划制定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国内就读学校和拟就读的国外学校之间的教学安排时间差异和因此带来的时间延误。同时,还要注意为国际学习打下专业基础,提前修读相关基础课程,充实基础性知识和学科平台知识,为国际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要结合个人毕业相关工作,合理制定国际学习计划。在本科学习的最后一年,毕业论文写作、答辩和就业的准备工作,是每个学生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一些同学来说,考研也是毕业前一年的重要事项。在制定学业规划时,每位同学必须认真思考,合理拟定出国计划,确定出国时间,保证国外学习与毕业论文写作、考研工作等不互相冲突。
  另外,就业已经是全社会不能不正视的现实问题,且由于就业渠道的多样化和各行业对资质要求的多样化,本科毕业生要想在就业方面加强社会竞争力,凸显自身优势,除专业课程学习外,往往还要通过学习并参加各种专业资格认证考试,为自己的竞争能力增加砝码,拓宽就业面。国际课程学习本身就是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最佳手段,是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进行学业规划时,还必须把与就业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注意重要企业和事业单位招聘或考试的时间,注意教师资格证、涉外秘书证、导游证、外销员证、报检员证、报关员证等各类资格证书,以及外语等级考试等的时间安排情况并做好准备,合理计划,达到学以致用、学习就业两不误的目的。
  
  出国前必备知识和技能以及国际学习手续办理
  参加国际课程学习必须具备一些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通过对已完成国际课程学习的同学的调查分析,学生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是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能力是完成国际课程学习的基础,国际课程的学习应当和国内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作为依托,境外学习实践的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学生在出国前,要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基础。
  二是要具备基本的外事政策、涉外法规及礼仪知识。外事无小事,与外国人打交道,首先需要了解中国的外事制度及涉外法规政策,同时也要了解所在国的外事政策和法律法规,避免做出错误的行为。中国与外国的国情、文化、社会状况都有所差异,了解必要的外事政策,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也是顺利完成学习和实习的前提。此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涉外礼仪知识。中国是礼仪之邦,而各国礼俗却有所不同,出国前,参看一些目的国的民俗文化、社交礼仪、风俗禁忌,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免,因为不小心的举动而触犯了别人的禁忌,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比如知道泰国的颜色文化知识,那在红衫军暴动时就不会糊里糊涂地穿着红色衣衫,从而给自己带来危险。
  三是要具备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国文化传播能力。国际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锻炼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还是进行不同文化的交流工作。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外国朋友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交流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每一个走出国门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有同学认为自己是去学习知识的,不用传播文化。殊不知,学习与交流是一体的,我们在学习对方国家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应当让别人了解我们的文化。而且即使你无意识去教,别人也会有意识来学,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传播能力。这里的能力主要是指汉语言教学能力和文化传播技能,例如中国歌曲、书法、国画、太极拳等。曾有学生在泰国学习期间,在用拼音介绍自己的名字时,居然写错了,遭到了学生的嘲笑。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可以不会泰语,但不能不会自己的母语,一个连母语都掌握得不好的人,怎么能指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呢?因此,建议学生在出国前参加普通话过级训练和考试,了解汉语的基本知识,才不至于闹笑话。同时,学会一些简单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技能,在适当的场合,展示自己的才艺特长,也将有利于与外国朋友的交流,受到他们的欢迎,丰富自己的境外学习生活。
  四是出国前要特别注意国民意识和国家荣誉感的培养。我们一旦走出国门,代表的就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因此,出国前,应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国民意识和国家荣誉感。在国外学习和生活期间,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牢记自己是个中国人,不该做的不能做,不该说的不能说。经常有同学会抱怨中国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类似这样的话,在国内说说,影响不大,可是如果在和外国人交谈时也这样,却是自己作践自己。试想,一个连自己的国家都不尊重的人,如何奢望别人对你的尊重。另外,在遇到事关国家利益和荣誉的原则问题上,也要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坚决维护祖国利益和荣誉。这些是一个当代大学生和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的素质和道德修养。
  再就是出国手续的办理。在制定了合理的专业学习规划并完成了前期准备、确定了出国学习的时间后,就要着手进行出国前的准备工作,如办理护照、申请签证、购买保险、办理课程免听手续等常规工作。在此,特别提醒各位计划出国学习的同学尽早办理护照。很多时候,一些同学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办理护照,而错失了出国的机会或延误了出国的时间。具体的办理程序和其他出国手续可以咨询学校外事部门和相关组织部门。
  
  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应当学会与世界不同地域、拥有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生存,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仅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国际化的视野,较强的文化包容意识和国际竞争力。国际课程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国际化的环境中,提高独立生存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以谋求自我的突破和人生的发展。因此,每一个有机会到国外学习的学生,都应该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及早地制定并认真执行科学的学业规划,充实并完善自我的能力培养,不断追求进步,全面提高自己,成为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其他文献
我国大学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类特别重要课程。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这里,“两个联系”、“三个结合”的要求,为推进思想政治
期刊
只要是经常关注高考、中考信息的人,就会发现,在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的阅读理解题目中,经常出现一个作家的名字——厉彦林。他的文章以纯情飘逸见长,越来越多的读者感觉到,读厉彦林的文章,心灵会在真善美中筑巢,生命会走进圣洁的殿堂。近几年来,他发表了大量的乡土散文随笔。他的《乡情如酒》《布鞋》《煤油灯》《享受春雨》等近二十篇散文随笔入选到各地中高考试卷,成为人们争相传颂的名篇。中国教育学会主编的,承载着
期刊
就业问题凸显出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与当前大学规模之间的矛盾、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些归根结底是社会与大学之间的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就必须首先理清这些矛盾,明确大学教育的方向。大学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应当是在象牙塔精神的支撑下,在丰富自由的氛围中所开展的价值理性教育。只有超越社会的大学,拥有丰富内涵的大学,开展价值理性教育的大学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具有独立人格的大学生,担负起建设
期刊
大学生被看作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的发展成了社会各界人士关心的话题。当今社会是一个人际交往、合作与竞争的社会,随着职业特点的不断变化和大学生自主择业制度的形成,社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近年来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很多,对于不良人际关系的分析很深入,但似乎受“少数服从多数”的思想影响,很多研究在分析不良人际关系的形成时往往将它归
期刊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影视教育同样应该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持续、健康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电子媒介的高度发达,随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对影视人才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加,影视学科也逐渐成为国内外高校
期刊
2003年底,厦门市区划调整以后,集美区由原来的“四镇一街”调整为“两镇四街”,城市化进程加快了;集美区基础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集美区城乡之间的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方面存在不少差距。其二,集美区作为一个台商投资区,由于厂商的增多,大量外来务工涌入,他们子女的就学问题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最后,还面临着福建省教育督导室开展的“双高普九”和“对县督导”评估验收。  改革带来了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时代
期刊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工作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调查显示,网络日益成为云南省大学生传播舆情信息的首选渠道,大学生网络舆情日益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潜在力量,但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传播行为普遍存在感性大于理性的盲目现象。针对当前云南省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的存在问题,必须从收集舆情信息、把握主动权、整合传播资源、调控机制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策略,方能取得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效果。    作者简介:徐绍华(
期刊
[基金项目]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宣传多媒体课件设计” (项目编号:10JD710021)。    从当前,乃至今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视角,站在折中主义的立场,厘清“向技术学习”与“用技术学习”的多媒体教学边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期刊
第一点:语文教师要有语文素养。  这是教师自身问题。  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包含自身语文素养和语文学科素养。  先谈谈语文教师的自身语文素养。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教师应该说出话来说得条理清楚,抓起书来读得朗朗上口,写起字来规范美观,作起文来文笔秀气。脸上的精神劲,眼里的灵气味,让人一看就是语文教师,就是语文工作者。  要想学生有素养,教师先要有素养。只有语文教师有素养了,才能追求语文课
期刊
Misbehaviors have always been troubling both experienced and inexperienced teachers and the latter in particular in the class management. Various means are employed to approach this problem only turn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