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工作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调查显示,网络日益成为云南省大学生传播舆情信息的首选渠道,大学生网络舆情日益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潜在力量,但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传播行为普遍存在感性大于理性的盲目现象。针对当前云南省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的存在问题,必须从收集舆情信息、把握主动权、整合传播资源、调控机制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有效策略,方能取得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效果。
作者简介:徐绍华(1971—),男,云南东川人,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教授,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网络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在大学校园网络空间内,围绕中介事件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以及大学生对其评价和所持的社会政治态度。它主要通过新闻评论、BBS、聊天室、博客、播客、聚合新闻(RSS)等多种途径表现出来。大学生网络舆情一直是社会舆情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对社会的舆论导向与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基本现状,正确引导大学生网民的舆论导向,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局面,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课题组特别选取了云南省在昆高校各学历层次、各学科专业结构的4000名大学生作为考察对象,以问卷调查、BBS论坛和校园网为主,围绕云南省大学生舆情信息的获取渠道,网络舆情的关注内容、行为方式、思想倾向、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对做好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省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
(一)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传播舆情信息的首选渠道,多数大学生的上网目的比较积极健康
调查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取代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了云南省大学生获取和传播舆情信息的首选渠道,比例高达78.6%,而选择“电视”的学生只有4.7%,选择“报纸或杂志”的学生占2.1%,选择“广播”的学生仅占1.1%。
在对大学生上网浏览或发帖行为的调查中,78.6%的学生表示“经常上网浏览信息”,38.2%的学生表示“经常会发帖或回帖”,表示“偶尔为之”者占24.3%,“视情况而定”的学生占30.2%,选择“没有”的学生仅占3.3%。另外,表示“经常使用QQ聊天工具”的学生达62.6%,“经常使用BBS(电子公告系统)”的学生占34.8%,使用“BLOG(博客)”的学生则有2.4%。这说明云南省多数大学生均具有上网浏览信息和使用QQ聊天的经历。
对于上网的目的,多数学生表示最主要的目的是“了解新闻”(32.8%)和“学习、查阅资料”(28.8%),而以“聊天或交友”(9.8%)、“玩游戏”(5.4%)、“观看电影作品”(2.7%)或“进行电子商务活动”(1.3%)为主要目的的学生只占少数。这说明多数大学生上网的目的还是比较积极健康的。
(二)绝大多数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功能角色具有较正确的认知,大学生网络舆情日益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潜在力量
调查显示,在对网络舆情功能的认知上,绝大多数学生认同下列观点:“网络舆情是民意传播的‘晴雨表’”(96%)、“社会发展的‘粘合剂’”(92%)、“舆情监督的‘千里眼’”(95%)、“社会道德的‘风向标’”(90%)。同时,多数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在高校办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作用也持积极的肯定态度:89%的学生认为高校网络舆情能够发挥“言论场角色作用——为师生各色各样的言论和观点制造舆论氛围和言论立场”;86%的学生认为能够发挥“粘合剂角色作用——及时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凝聚人心、增进和谐、促进整合”;85%的学生认为能够发挥“传声带角色作用——反映着校园主体的意志和心愿,传达校园主体心声”;82%的学生则认为能够发挥“减压阀角色作用——消除师生心中的困惑或焦虑,在心理、态度和行为上满足需求”。
在对高校网络舆情影响力的调查方面,在回答如何看待网民在“反对‘台独’、‘疆独’、‘藏独’”,“抵制‘家乐福’”,“躲猫猫”,“抗旱救灾”,“学历造假们”、“学术腐败”等一系列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潜在力量时,91.5% 的学生认为“是民众情感的合理宣泄,主体意识的彰显增强”,90.2%的学生认为“是网民正义感、责任感的体现,舆论导向的力量使然”;89.5% 的学生认为“使网民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社会参与能力得以提高”,86%的学生认为“使真相得到了还原,信息得到了及时传播。”这说明,在广大学生眼中,网络舆情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网游形式,而是一种网民主体的思想诉求和力量所在。在这一过程中,依托互联网这一开放的信息交互平台,网民的情感得以宣泄,话语得到表达,信息得以广泛传播,巨大的影响力也随之形成,大学生网络舆情已日益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潜在力量。
(三)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传播行为知行不一,存在感性大于理性的盲目现象
调查表明,尽管绝大多数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角色功能有较积极和正确的认知,但却并不能掩盖他们在网络舆情传播行为上的迷惘与盲从,表现出一定的双重性与矛盾性。比如:在回答“在自己的观点不被多数人赞同的情况下,是否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选项时,选择“毫无保留地继续发表意见”的学生占71%,选择“继续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有所保留”的学生占16%,选择“对自己原有观点进行修正后再发表”的学生占7.8%,而选择“不再发表自己原有观点,并趋从于主流观点”的学生仅占5.2%。
在对网络舆情影响的评判上,竟有66%的学生认为“网络舆情的影响无法评判,利弊难分”。有意思的是,在评判时下网上流行的“人肉搜索”问题时,表示“支持”与“不支持”的比例却十分接近,分别为26.5%和25%,另外有48.5%的学生则认为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让其自由发展”。可见,仍有不少学生对网络舆情尚未真正形成科学的认知判断。不仅如此,在回答“在参与网络舆情话题讨论时,你是否首先会对议题的真实性进行考证”的问题中,40.5%的学生表示“不会对其进行考证”,46.5% 的学生表示“会怀疑,但不会去考证”,13% 的学生则表示“看到很多人参与,自然相信是真的。”可见,在参与网络舆情话题的讨论中,有些学生更多地是出于一种心理的感性喜好或是基于好奇心的驱使而为之,既使对话题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也很少会对其进行理性的考证,表现出明显的盲从心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传播行为存在知行难以合一,感性大于理性的盲目现象。为了验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课题组还设置了“你是否考虑过传播一个虚假议题会带来什么样的网络舆情后果”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38%的学生回答“没考虑过”;36%的学生表示“考虑过,但不至于会很严重”;26%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只是发表意见而已”。这也验证了前面调查中所反映出的一些学生在网络舆情传播中存在知行不一,感性大于理性的盲目行为。
(四)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存在不少问题,提高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效果必须注重科学的策略方法
表达诉求是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内容,但网络舆情的传播与表达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影响和制约自身网络舆情信息表达的主要因素在于:心理诉求是否得到满足(30.5%);上网条件是否改善(28.8%);学校的信息监管是否严厉(17.8%);信息反馈的渠道是否通畅(15.6);网络法制是否健全(7.3%)。在回答“你认为当前云南省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存在哪些问题”时,27.3%的学生认为是“重硬性封堵轻柔性疏导”,26.8% 的学生认为是“重道德说教轻人文关怀”,22.5% 的学生认为是“重单边行动轻协调配合”,12.6% 的学生选择“重管理控制轻制度规范”,10.8% 的学生选择“重硬件建设轻队伍培养”。这说明心理诉求、上网条件、信息监管、反馈渠道、法制建设等因素均会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与表达,而当前在云南省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理念、策略、方法、措施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82%的学生赞成“应该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表示“无所谓”的学生占10.8%,而认为“没有必要”的学生仅占7.2%。这说明,鉴于高校网络舆情阵地的特殊性、网络舆情传播的复杂性以及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不可或缺。至于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策略的选择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面依次为:“了解大学生网民的心理诉求”(31%)、“注重科学的引导方法”(23%)、“增强舆情引导的针对性”(21.8%)、“提高大学生网民的自律意识”(12.5%)、“建立舆情引导的合力机制”(8.2%)、“加强技术监控和法制规范”(3.5%)。这说明,要取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实际效果,必须注重科学的引导策略和方法。
云南省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一)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
掌握舆情信息,了解思想动态,是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由于网络已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很容易通过网络途径表达出来,尤其是校园BBS论坛更是他们表达心理诉求和思想情绪的聚散地。在课题组的问卷调查中也显示,当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和思想困惑时,更愿意通过网络虚拟空间来寻找精神寄托和网友们的帮助,选择向父母、朋友、辅导员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学生均很少。因此,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尽管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中含有不真实的成分,但依然可以从中收集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动态,有利于了解和掌握他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和现实问题。
首先,在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中,既要特别注意大学生在新闻评论、BBS、聊天室、博客、播客、聚合新闻等载体中留下的各种舆情信息,及时进行汇集整理,同时,也要注意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党团组织、班干部以及任课教师、问卷调查等途径来收集大学生现实中的舆情信息,将网上收集与网下收集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多途径、多形式地全面掌握大学生完整的舆情信息。
其次,应对各种舆情信息及时进行分析研究。一是要对网上信息与网下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甄别其中的真实成分,剔除无用的信息内容;二是要对其中的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进行重点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和症结所在,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三是要对舆情信息进行预测分析,捕捉一些具有苗头性、倾向性和典型性的舆情信息,掌握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为增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奠定坚实基础。
(二)牢牢把握网络舆情传播的主动权,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
把握网络舆情传播的主动权是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关键。在网络舆情表达的民主性和网络平台的交互性环境下,若对大学生网络舆情采取听之任之或放任自流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而一味采取堵截、防范的措施也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而且大学生网民对此行径也比较反感,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因而,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上必须讲求一定的策略性,把握网络舆情传播的主动权,方可取得良好的引导效果。
一是要主动设置网络议程。网络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信息传播者可以通过设置传播议题来影响受众讨论的议题。这种方式可以将受众关心的议题和注意力有意识地引导到传播者所预设的问题上,从而达到引导舆论和影响受众的效果。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中,完全可以使用此种引导策略。比如:主动发布舆情信息;围绕大学生关心的学习、就业、交际、生活等热点问题抛出讨论话题;将负面信息的传播有效引导到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这些均是主动设置网络议程的有效方式。
二是要积极做好网络把关。网络把关人理论认为,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网络把关人的角色虽有弱化现象,但把关人的地位和作用依然不可或缺。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网络管理中心是信息传播的把关机构,而网站负责人、网络管理员以及各个讨论区的版主则是具体的网络把关人,他们均肩负有网络把关的职责。若在网络舆情传播中积极做好网络把关,则可以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信息引导起到良好的把关作用。
三是要有意培养“意见领袖”。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指出,“意见领袖”在两级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且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或过滤作用。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那些经常参与话题讨论和发表深刻见解的资深网民(亦称“大虾”)往往都是潜在的“意见领袖”。对于这些资深网民需要管理者有意识地去发掘和培养,尽量将其“收编”,为我所用,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让他们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发挥“意见领袖”的旗舰作用,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四是要有效把握BBS中的舆论导向。主要做法有:主动导帖——通过推荐优秀帖文或发表新帖来引导发帖行为;积极跟帖——对一些思想消极、观点不正确的言论,则以跟踪发帖来予以正面引导;善于劝贴——当出现过激言论或人身攻击的帖子时,则由管理员及时出面对发帖者进行规劝或警告;适时结帖——对某些热点话题的讨论持续一段时间后,则需选择适当的时机结束讨论,以避免炒作或影响整体舆论环境。
(三)整合各种舆情传播资源,有效发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合力优势
充分利用舆情传播的资源优势是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重要手段。报刊、广播、板报、橱窗、电视等是学校常用的传统传播媒体,它们在大学生舆情传播中各有其独特优势,也有其明显劣势。与这些传统传播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比如:信息发布的快捷化、个性化;信息内容的海量化、数字化;传播技术的信息化和多媒体化以及交流方式的共时性和交互性等。所有这些优势为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与引导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但是,互联网所具有的虚拟与现实的二重属性,又易使其许多优势在一条件下转变成它的劣势,体现出一定的技术“双刃性”和两面性。比如,作为一项技术发明,它只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单靠网络一种手段解决不了人类的一切问题。但是,尽管网络媒介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但只要运用得当,并与其它传播媒体进行有效整合,即可形成舆情传播的合力优势。
首先,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中,可以校园网为依托,把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和电视等传播手段融为一体,建设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优势于一体的校内传播综合网站,主动占领网络舆情传播阵地,构筑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的制高点;同时,还可把校外的各大新闻媒体链接到该网站上,形成在网上实现“多种手段、一个主旋律”的一体化传播态势,尽力发挥高校传播媒体的合力优势,以扩大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其次,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的引导,还需注重校内媒体与校外媒体的良性互动,加强双方的沟通合作,创造互利共赢的局面。譬如,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良好信誉的校外媒体,在经过学校审核同意的前提下,以第三方的身份独立发布学校的重大舆情信息。这既可以起到平衡、避嫌的客观效果,还可满足新闻媒体的采访要求,这对于塑造学校正面形象,防止负面消息的发酵传播,正确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传播导向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四)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调控机制,协调处理各种网络舆情问题
网络舆情的调控机制是调节和控制网络舆情传播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是保障网络舆情传播系统内部各要素协调作用,有效实现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运行条件。由于网络虚拟与现实的二重性以及信息发布的随意性,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中各种流言蜚语自然会比较多。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也需要采取必要的调控手段来消除各种非理性的网络舆情传播行为。
一是要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实施组织、指挥和协调,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保障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在齐心协力、步调一致的管理实践中有效运行。
二是要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包括实行实名登记制度、信息过滤制度和全天候监控制度等。其中,要重点抓好“三道防线”建设,即学生版主、信息员和网络中心的负责人为第一道防线,宣传部、学工部、工会、团委、保卫处的责任人为第二道防线,专职电子公告栏(站)管理员为第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的版主每天必须浏览自己版上的信息,发现不良信息马上清理;第二道防线的有关部门应建立24小时分时段值班制度,一经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报网络专职人员处理;第三道防线的专职岗位人员负责监督、检查上网信息,遇有不良信息有权及时处理,并上报学校网络信息工作领导小组。三道防线,层层设防,这样就有利于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要建立教育教化机制,加强大学生网民的网络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克服网络舆情传播中的不健康行为。
四是要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包括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和舆情危机化解机制,把监测、预警、处理三个环节有机地贯通起来,当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能够根据应急预案,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联动机制,有效应对和化解各种网络舆情问题。
(五)加强高校网络舆情队伍建设,提高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水平
高校网络舆情队伍既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调控者,也是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者、引导者和“把关人”,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把关作用。要增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实效性,必须加强高校网络舆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网络舆情引导水平。其中,应着重抓好以下“三支队伍”建设:
一是由学校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组成的网络舆情队伍。该队伍的工作重点是及时准确地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并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各种困难问题,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根据学生思想动态中反映出来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由优秀学生党团员、学生版主、信息员组成的网络舆情兼职队伍。这支队伍是网络舆情工作的推进者,其工作重点是收集、反馈网络舆情信息,协助监控网络舆论导向,以保证网络传播内容的正确、积极、健康。
三是由网络管理中心和信息自动化专业的教职工组成的网络技术人员队伍。其工作重心是从技术上阻止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网,随时排除网络故障,保证网络畅通无阻。
对于上述“三支队伍”,学校应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定期选拔和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努力使他们成为既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专家,又通晓网络传播特点和熟练掌握网络舆情引导技巧的行家里手。
作者简介:徐绍华(1971—),男,云南东川人,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教授,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网络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在大学校园网络空间内,围绕中介事件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以及大学生对其评价和所持的社会政治态度。它主要通过新闻评论、BBS、聊天室、博客、播客、聚合新闻(RSS)等多种途径表现出来。大学生网络舆情一直是社会舆情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对社会的舆论导向与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基本现状,正确引导大学生网民的舆论导向,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局面,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课题组特别选取了云南省在昆高校各学历层次、各学科专业结构的4000名大学生作为考察对象,以问卷调查、BBS论坛和校园网为主,围绕云南省大学生舆情信息的获取渠道,网络舆情的关注内容、行为方式、思想倾向、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对做好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省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
(一)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传播舆情信息的首选渠道,多数大学生的上网目的比较积极健康
调查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取代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了云南省大学生获取和传播舆情信息的首选渠道,比例高达78.6%,而选择“电视”的学生只有4.7%,选择“报纸或杂志”的学生占2.1%,选择“广播”的学生仅占1.1%。
在对大学生上网浏览或发帖行为的调查中,78.6%的学生表示“经常上网浏览信息”,38.2%的学生表示“经常会发帖或回帖”,表示“偶尔为之”者占24.3%,“视情况而定”的学生占30.2%,选择“没有”的学生仅占3.3%。另外,表示“经常使用QQ聊天工具”的学生达62.6%,“经常使用BBS(电子公告系统)”的学生占34.8%,使用“BLOG(博客)”的学生则有2.4%。这说明云南省多数大学生均具有上网浏览信息和使用QQ聊天的经历。
对于上网的目的,多数学生表示最主要的目的是“了解新闻”(32.8%)和“学习、查阅资料”(28.8%),而以“聊天或交友”(9.8%)、“玩游戏”(5.4%)、“观看电影作品”(2.7%)或“进行电子商务活动”(1.3%)为主要目的的学生只占少数。这说明多数大学生上网的目的还是比较积极健康的。
(二)绝大多数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功能角色具有较正确的认知,大学生网络舆情日益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潜在力量
调查显示,在对网络舆情功能的认知上,绝大多数学生认同下列观点:“网络舆情是民意传播的‘晴雨表’”(96%)、“社会发展的‘粘合剂’”(92%)、“舆情监督的‘千里眼’”(95%)、“社会道德的‘风向标’”(90%)。同时,多数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在高校办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作用也持积极的肯定态度:89%的学生认为高校网络舆情能够发挥“言论场角色作用——为师生各色各样的言论和观点制造舆论氛围和言论立场”;86%的学生认为能够发挥“粘合剂角色作用——及时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凝聚人心、增进和谐、促进整合”;85%的学生认为能够发挥“传声带角色作用——反映着校园主体的意志和心愿,传达校园主体心声”;82%的学生则认为能够发挥“减压阀角色作用——消除师生心中的困惑或焦虑,在心理、态度和行为上满足需求”。
在对高校网络舆情影响力的调查方面,在回答如何看待网民在“反对‘台独’、‘疆独’、‘藏独’”,“抵制‘家乐福’”,“躲猫猫”,“抗旱救灾”,“学历造假们”、“学术腐败”等一系列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潜在力量时,91.5% 的学生认为“是民众情感的合理宣泄,主体意识的彰显增强”,90.2%的学生认为“是网民正义感、责任感的体现,舆论导向的力量使然”;89.5% 的学生认为“使网民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社会参与能力得以提高”,86%的学生认为“使真相得到了还原,信息得到了及时传播。”这说明,在广大学生眼中,网络舆情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网游形式,而是一种网民主体的思想诉求和力量所在。在这一过程中,依托互联网这一开放的信息交互平台,网民的情感得以宣泄,话语得到表达,信息得以广泛传播,巨大的影响力也随之形成,大学生网络舆情已日益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潜在力量。
(三)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传播行为知行不一,存在感性大于理性的盲目现象
调查表明,尽管绝大多数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角色功能有较积极和正确的认知,但却并不能掩盖他们在网络舆情传播行为上的迷惘与盲从,表现出一定的双重性与矛盾性。比如:在回答“在自己的观点不被多数人赞同的情况下,是否继续发表自己的意见”选项时,选择“毫无保留地继续发表意见”的学生占71%,选择“继续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有所保留”的学生占16%,选择“对自己原有观点进行修正后再发表”的学生占7.8%,而选择“不再发表自己原有观点,并趋从于主流观点”的学生仅占5.2%。
在对网络舆情影响的评判上,竟有66%的学生认为“网络舆情的影响无法评判,利弊难分”。有意思的是,在评判时下网上流行的“人肉搜索”问题时,表示“支持”与“不支持”的比例却十分接近,分别为26.5%和25%,另外有48.5%的学生则认为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让其自由发展”。可见,仍有不少学生对网络舆情尚未真正形成科学的认知判断。不仅如此,在回答“在参与网络舆情话题讨论时,你是否首先会对议题的真实性进行考证”的问题中,40.5%的学生表示“不会对其进行考证”,46.5% 的学生表示“会怀疑,但不会去考证”,13% 的学生则表示“看到很多人参与,自然相信是真的。”可见,在参与网络舆情话题的讨论中,有些学生更多地是出于一种心理的感性喜好或是基于好奇心的驱使而为之,既使对话题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也很少会对其进行理性的考证,表现出明显的盲从心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传播行为存在知行难以合一,感性大于理性的盲目现象。为了验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课题组还设置了“你是否考虑过传播一个虚假议题会带来什么样的网络舆情后果”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38%的学生回答“没考虑过”;36%的学生表示“考虑过,但不至于会很严重”;26%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只是发表意见而已”。这也验证了前面调查中所反映出的一些学生在网络舆情传播中存在知行不一,感性大于理性的盲目行为。
(四)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存在不少问题,提高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效果必须注重科学的策略方法
表达诉求是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内容,但网络舆情的传播与表达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影响和制约自身网络舆情信息表达的主要因素在于:心理诉求是否得到满足(30.5%);上网条件是否改善(28.8%);学校的信息监管是否严厉(17.8%);信息反馈的渠道是否通畅(15.6);网络法制是否健全(7.3%)。在回答“你认为当前云南省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存在哪些问题”时,27.3%的学生认为是“重硬性封堵轻柔性疏导”,26.8% 的学生认为是“重道德说教轻人文关怀”,22.5% 的学生认为是“重单边行动轻协调配合”,12.6% 的学生选择“重管理控制轻制度规范”,10.8% 的学生选择“重硬件建设轻队伍培养”。这说明心理诉求、上网条件、信息监管、反馈渠道、法制建设等因素均会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与表达,而当前在云南省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理念、策略、方法、措施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82%的学生赞成“应该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表示“无所谓”的学生占10.8%,而认为“没有必要”的学生仅占7.2%。这说明,鉴于高校网络舆情阵地的特殊性、网络舆情传播的复杂性以及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不可或缺。至于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策略的选择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面依次为:“了解大学生网民的心理诉求”(31%)、“注重科学的引导方法”(23%)、“增强舆情引导的针对性”(21.8%)、“提高大学生网民的自律意识”(12.5%)、“建立舆情引导的合力机制”(8.2%)、“加强技术监控和法制规范”(3.5%)。这说明,要取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实际效果,必须注重科学的引导策略和方法。
云南省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一)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
掌握舆情信息,了解思想动态,是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由于网络已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很容易通过网络途径表达出来,尤其是校园BBS论坛更是他们表达心理诉求和思想情绪的聚散地。在课题组的问卷调查中也显示,当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和思想困惑时,更愿意通过网络虚拟空间来寻找精神寄托和网友们的帮助,选择向父母、朋友、辅导员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学生均很少。因此,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尽管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中含有不真实的成分,但依然可以从中收集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动态,有利于了解和掌握他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和现实问题。
首先,在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中,既要特别注意大学生在新闻评论、BBS、聊天室、博客、播客、聚合新闻等载体中留下的各种舆情信息,及时进行汇集整理,同时,也要注意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党团组织、班干部以及任课教师、问卷调查等途径来收集大学生现实中的舆情信息,将网上收集与网下收集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多途径、多形式地全面掌握大学生完整的舆情信息。
其次,应对各种舆情信息及时进行分析研究。一是要对网上信息与网下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甄别其中的真实成分,剔除无用的信息内容;二是要对其中的热点话题和焦点问题进行重点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和症结所在,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三是要对舆情信息进行预测分析,捕捉一些具有苗头性、倾向性和典型性的舆情信息,掌握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为增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奠定坚实基础。
(二)牢牢把握网络舆情传播的主动权,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
把握网络舆情传播的主动权是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关键。在网络舆情表达的民主性和网络平台的交互性环境下,若对大学生网络舆情采取听之任之或放任自流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而一味采取堵截、防范的措施也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而且大学生网民对此行径也比较反感,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因而,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上必须讲求一定的策略性,把握网络舆情传播的主动权,方可取得良好的引导效果。
一是要主动设置网络议程。网络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信息传播者可以通过设置传播议题来影响受众讨论的议题。这种方式可以将受众关心的议题和注意力有意识地引导到传播者所预设的问题上,从而达到引导舆论和影响受众的效果。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中,完全可以使用此种引导策略。比如:主动发布舆情信息;围绕大学生关心的学习、就业、交际、生活等热点问题抛出讨论话题;将负面信息的传播有效引导到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这些均是主动设置网络议程的有效方式。
二是要积极做好网络把关。网络把关人理论认为,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网络把关人的角色虽有弱化现象,但把关人的地位和作用依然不可或缺。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网络管理中心是信息传播的把关机构,而网站负责人、网络管理员以及各个讨论区的版主则是具体的网络把关人,他们均肩负有网络把关的职责。若在网络舆情传播中积极做好网络把关,则可以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信息引导起到良好的把关作用。
三是要有意培养“意见领袖”。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指出,“意见领袖”在两级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且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或过滤作用。在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中,那些经常参与话题讨论和发表深刻见解的资深网民(亦称“大虾”)往往都是潜在的“意见领袖”。对于这些资深网民需要管理者有意识地去发掘和培养,尽量将其“收编”,为我所用,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让他们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发挥“意见领袖”的旗舰作用,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四是要有效把握BBS中的舆论导向。主要做法有:主动导帖——通过推荐优秀帖文或发表新帖来引导发帖行为;积极跟帖——对一些思想消极、观点不正确的言论,则以跟踪发帖来予以正面引导;善于劝贴——当出现过激言论或人身攻击的帖子时,则由管理员及时出面对发帖者进行规劝或警告;适时结帖——对某些热点话题的讨论持续一段时间后,则需选择适当的时机结束讨论,以避免炒作或影响整体舆论环境。
(三)整合各种舆情传播资源,有效发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合力优势
充分利用舆情传播的资源优势是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重要手段。报刊、广播、板报、橱窗、电视等是学校常用的传统传播媒体,它们在大学生舆情传播中各有其独特优势,也有其明显劣势。与这些传统传播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比如:信息发布的快捷化、个性化;信息内容的海量化、数字化;传播技术的信息化和多媒体化以及交流方式的共时性和交互性等。所有这些优势为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与引导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但是,互联网所具有的虚拟与现实的二重属性,又易使其许多优势在一条件下转变成它的劣势,体现出一定的技术“双刃性”和两面性。比如,作为一项技术发明,它只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单靠网络一种手段解决不了人类的一切问题。但是,尽管网络媒介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但只要运用得当,并与其它传播媒体进行有效整合,即可形成舆情传播的合力优势。
首先,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中,可以校园网为依托,把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和电视等传播手段融为一体,建设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优势于一体的校内传播综合网站,主动占领网络舆情传播阵地,构筑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的制高点;同时,还可把校外的各大新闻媒体链接到该网站上,形成在网上实现“多种手段、一个主旋律”的一体化传播态势,尽力发挥高校传播媒体的合力优势,以扩大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其次,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的引导,还需注重校内媒体与校外媒体的良性互动,加强双方的沟通合作,创造互利共赢的局面。譬如,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良好信誉的校外媒体,在经过学校审核同意的前提下,以第三方的身份独立发布学校的重大舆情信息。这既可以起到平衡、避嫌的客观效果,还可满足新闻媒体的采访要求,这对于塑造学校正面形象,防止负面消息的发酵传播,正确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传播导向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四)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调控机制,协调处理各种网络舆情问题
网络舆情的调控机制是调节和控制网络舆情传播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是保障网络舆情传播系统内部各要素协调作用,有效实现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运行条件。由于网络虚拟与现实的二重性以及信息发布的随意性,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中各种流言蜚语自然会比较多。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也需要采取必要的调控手段来消除各种非理性的网络舆情传播行为。
一是要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实施组织、指挥和协调,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保障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在齐心协力、步调一致的管理实践中有效运行。
二是要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包括实行实名登记制度、信息过滤制度和全天候监控制度等。其中,要重点抓好“三道防线”建设,即学生版主、信息员和网络中心的负责人为第一道防线,宣传部、学工部、工会、团委、保卫处的责任人为第二道防线,专职电子公告栏(站)管理员为第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的版主每天必须浏览自己版上的信息,发现不良信息马上清理;第二道防线的有关部门应建立24小时分时段值班制度,一经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报网络专职人员处理;第三道防线的专职岗位人员负责监督、检查上网信息,遇有不良信息有权及时处理,并上报学校网络信息工作领导小组。三道防线,层层设防,这样就有利于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要建立教育教化机制,加强大学生网民的网络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克服网络舆情传播中的不健康行为。
四是要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包括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和舆情危机化解机制,把监测、预警、处理三个环节有机地贯通起来,当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能够根据应急预案,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联动机制,有效应对和化解各种网络舆情问题。
(五)加强高校网络舆情队伍建设,提高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水平
高校网络舆情队伍既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调控者,也是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者、引导者和“把关人”,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把关作用。要增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实效性,必须加强高校网络舆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网络舆情引导水平。其中,应着重抓好以下“三支队伍”建设:
一是由学校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组成的网络舆情队伍。该队伍的工作重点是及时准确地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并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各种困难问题,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根据学生思想动态中反映出来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由优秀学生党团员、学生版主、信息员组成的网络舆情兼职队伍。这支队伍是网络舆情工作的推进者,其工作重点是收集、反馈网络舆情信息,协助监控网络舆论导向,以保证网络传播内容的正确、积极、健康。
三是由网络管理中心和信息自动化专业的教职工组成的网络技术人员队伍。其工作重心是从技术上阻止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网,随时排除网络故障,保证网络畅通无阻。
对于上述“三支队伍”,学校应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定期选拔和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努力使他们成为既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专家,又通晓网络传播特点和熟练掌握网络舆情引导技巧的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