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年伊始,这样赫然恐怖的主题实在有障吉祥,但事实让你我无法刻意回避。稍思量,要谨慎骂我“乌鸦嘴”。
“减排”及其所谓的“碳经济”已经升级为国际政治和国际新格局调整的核心。所谓“讲政治”就是“讲利益”;“讲利益”免不了有“斗争”,甚至演变成“战争”;“战争”虽然常常是“有硝烟”的,但“无硝烟”战争之惨烈可能更盛于“有硝烟”的悲壮。不难预期,“碳经济”时代的“世界大战”无论从范围和持续的时间,一定超过前两次世界大战。不仅因为这场“战争”涉及所有经济体的根本性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利益,而且更关键的是交战各方并不具有绝对优势和控制时局的能力。“二战”以来,美国在“有硝烟”的战场上无疑具有绝对控制力,但在“减排”上,从“京都议定书”到此次哥本哈根会议的“矛盾性”言行,更增添了国际社会的不信任感,加上“碳排放”大国的地位难以在可预见的将来得到根本性逆转,尽管它期待一如既往地掌握话语权,但只是一厢情愿。欧洲由于日渐衰落的实力一直处在配角地位甚至受摆布的窘境中(尽管相互之间的联姻从欧共体到现在的欧盟搞了几十年),近年来力举将“排放”搞成“国际政治”问题,以期找到新的话语权。但即使是那些赢弱的经济体,也可以公开“叫板”,此次非洲兄弟们集体性“罢会”,不仅仅是示威。种种迹象表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展开的发达经济体之间尤其是发达经济体与欠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战争”,虽然激烈,但不过是这场以“碳排放”为核心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以“无硝烟的战争”为开端,因“有疾无终”导致恶性效应,这是最可怕的。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尽管在处理成员间的伙伴关系有阶段性方式变化,但60年来,不管全球格局的风云怎样变幻,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患难兄弟”们因利益的一致性坚守了“处世”相对一致性的底线。而这种底线是否能够坚持住,随中国相对地位的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尤其是人为因素的变局很难掌控。例如中非关系,可以说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间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正是具有这样的重要性,近几年来,“中国在非洲”的负面分析似乎有形成气候之势。有人将中非问的经济互惠甚至中国的援助斥之为“新殖民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对发达经济体或对全球“威胁”的各种危言耸听的“威胁论”纷纷出笼,但并未构成对中国与主要发达经济体间关系的实质性破坏,根本在于中国与主要发达经济体间的关系不管怎么“挑拨”,都好不到那儿去,也坏不到那儿来,有相互的根本利益制衡着。但中非关系若受到“挑拨”、歪曲并发挥作用,对中国、对非洲的伤害则是“要命级别”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作为新年首期,刊发包括陈元先生采访稿在内的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中非在新形势下合作的深度分析,目的是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深度、负责任的思考。
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展开的较量,是否意味着已经拉开了在“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我们关注着。
“减排”及其所谓的“碳经济”已经升级为国际政治和国际新格局调整的核心。所谓“讲政治”就是“讲利益”;“讲利益”免不了有“斗争”,甚至演变成“战争”;“战争”虽然常常是“有硝烟”的,但“无硝烟”战争之惨烈可能更盛于“有硝烟”的悲壮。不难预期,“碳经济”时代的“世界大战”无论从范围和持续的时间,一定超过前两次世界大战。不仅因为这场“战争”涉及所有经济体的根本性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利益,而且更关键的是交战各方并不具有绝对优势和控制时局的能力。“二战”以来,美国在“有硝烟”的战场上无疑具有绝对控制力,但在“减排”上,从“京都议定书”到此次哥本哈根会议的“矛盾性”言行,更增添了国际社会的不信任感,加上“碳排放”大国的地位难以在可预见的将来得到根本性逆转,尽管它期待一如既往地掌握话语权,但只是一厢情愿。欧洲由于日渐衰落的实力一直处在配角地位甚至受摆布的窘境中(尽管相互之间的联姻从欧共体到现在的欧盟搞了几十年),近年来力举将“排放”搞成“国际政治”问题,以期找到新的话语权。但即使是那些赢弱的经济体,也可以公开“叫板”,此次非洲兄弟们集体性“罢会”,不仅仅是示威。种种迹象表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展开的发达经济体之间尤其是发达经济体与欠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战争”,虽然激烈,但不过是这场以“碳排放”为核心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以“无硝烟的战争”为开端,因“有疾无终”导致恶性效应,这是最可怕的。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尽管在处理成员间的伙伴关系有阶段性方式变化,但60年来,不管全球格局的风云怎样变幻,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患难兄弟”们因利益的一致性坚守了“处世”相对一致性的底线。而这种底线是否能够坚持住,随中国相对地位的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尤其是人为因素的变局很难掌控。例如中非关系,可以说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间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正是具有这样的重要性,近几年来,“中国在非洲”的负面分析似乎有形成气候之势。有人将中非问的经济互惠甚至中国的援助斥之为“新殖民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对发达经济体或对全球“威胁”的各种危言耸听的“威胁论”纷纷出笼,但并未构成对中国与主要发达经济体间关系的实质性破坏,根本在于中国与主要发达经济体间的关系不管怎么“挑拨”,都好不到那儿去,也坏不到那儿来,有相互的根本利益制衡着。但中非关系若受到“挑拨”、歪曲并发挥作用,对中国、对非洲的伤害则是“要命级别”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作为新年首期,刊发包括陈元先生采访稿在内的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中非在新形势下合作的深度分析,目的是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深度、负责任的思考。
2009年底在哥本哈根展开的较量,是否意味着已经拉开了在“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我们关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