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卢卡奇和阿尔都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阵营和科学主义阵营的两大代表。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提出的理论也大相径庭。然而,由于他们都极力反对经济决定论,倡导恢复对马克思总体性概念的研究,因此总体性范畴让他们的思想有了交汇之处。卢卡奇立足于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维度,关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并围绕人的主体性、具体的总体和物化的扬弃以及无产阶级意识的生成,来展开对总体性的研究。卢卡奇在他的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以主体性为立足点,反复论证总体性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首要地位,认为只有恢复对马克思总体性范畴的认识,才能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阿尔都塞则借助结构主义方法重新界定总体性范畴,认为总体性是结构性的复杂统一体,从马克思总体性与黑格尔总体性的差异、多元结构的历史观、结构因果观等几个方面阐释其总体性理论。在《保卫马克思》和《阅读资本论》中,阿尔都塞否定主体在历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他把人放置到结构中去,认为是整体的结构决定历史的发展进程。他提出只有按照结构主义精神去理解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才是科学的理论。因此,基于总体性范畴的核心内涵,在分别阐释卢卡奇和阿尔都塞的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两者总体性范畴的差异,可以很好地展现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传统发展进程中的两种不同观点。
[关键词]卢卡奇;阿尔都塞;总体性
[中图分类号]B5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1-0148-06
卢卡奇和阿尔都塞分属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两大阵营。作为两大阵营的代表人物,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各自提出的理论也都大相径庭,但由于他们都反对经济决定论对马克思的误读,主张恢复对马克思总体性的认识,因此总体性范畴也让两个人的思想有了交汇之处。本文分别阐释了二人总体性理论的核心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者总体性范畴的差异,以此展现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传统发展进程中的两种不同观点。
一、总体性范畴的共同出发点——恢复马克思哲学中总体性原则的核心地位
作为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两大代表,卢卡奇和阿尔都塞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出发,对马克思总体性范畴进行了阐释。尽管他们构建总体性的理论基础、思维范式、构建路径都不尽相同,但在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中,都极力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强烈批判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他们均主张恢复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研究,并通过一系列论证指出,马克思的辩证法代表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要想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必须从总体高度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卢卡奇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鲜明地指出“毫无疑义,《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重大成就之一,在于使那曾被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的‘科学性’打入冷宫的总体范畴,重新恢复了它在马克思全部著作中一向占有的方法论的核心地位”。[1]15对于总体性和总体性原则的重视,贯穿于该书的始终。无论是在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中,还是在对物化和物化现象概念的分析中,以及在无产阶级意识生成的建构中,卢卡奇都紧紧围绕总体性这个核心范畴,强调正统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总体性的辩证法而存在的;突出总体性原则作为扬弃异化的革命性原则;论证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核心是总体性在实践上的生成和在理论上的自觉,即人应当“渴望总体性”。卢卡奇运用总体性这个武器,猛烈批判庸俗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突出强调总体性原则的优先地位。他反复强调,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进程中处于首要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本质区别。总体范畴是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马克思哲学同黑格尔哲学的本质区别。阿尔都塞同样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片面化,其代表作《保卫马克思》指出,这本论文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拨开教条主义的迷雾,重新正确地评估我们自己,并进行真正的研究。这种研究是摒弃了教条主义的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这种研究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更多的存在理由和理论根据。同时,阿尔都塞明确反對“具体—抽象”的经验主义,认为按照理论实践的实现过程,最后原有的抽象认知材料转化为一个具有具体多样性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一个在认识范围内形成的有机的整体,即“总体”。阿尔都塞认为,虽然经济因素在马克思那里具有决定性的地位,但他从来没有像黑格尔把绝对精神当作一切现象的本原那样,把经济因素看成一切现象的本质,把马克思的理论解释为经济决定论是对马克思的误读。马克思只是相对地突出了经济要素的重要性,但他同时看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等其他要素所发挥的作用。阿尔都塞是要突出总体性在马克思哲学中的优先地位,按照总体性原则去认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二、卢卡奇以辩证总体观复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力争论证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根据。他的辩证法研究以总体性范畴为核心展开。在对总体性的论述中,卢卡奇则始终从立足于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维度,关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并围绕人的主体性、具体的总体和物化的扬弃以及无产阶级意识的生成这些范畴展开了他的研究。
(一)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
卢卡奇主张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黑格尔传统,以此来克服实证主义的弊病。但同时,卢卡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解,着眼点不是强调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所具有的包含一切的逻辑总体的力量,而是重在强调黑格尔“实体即主体”思想中所包含的关于主体的能动性原则。卢卡奇反对把总体定义为“无差别的一致性”,主张深入其本质,在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来理解总体性。卢卡奇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总体性是与人的主体性具有内在一致性。总体性首先就表现为人的存在的总体性。“所谓人的存在的总体性,是指人不是作为片面的、抽象的、孤立的、纯粹的客体而存在的,而是作为历史的主客体的统一体而存在。总体性是人作为统一的主体与客体而存在的总体状态。”从人的存在的维度出发,卢卡奇突出强调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的内在关联。他明确指出“总体性范畴不仅决定着认识的客体,而且也决定着认识的主体。如果主体想要了解自身,那它必须把客体看作是一个整体”。[1]48在此基础上,卢卡奇又按照主客体统一的逻辑,进一步论证总体性范畴所蕴含的主体性原则。卢卡奇认为辩证法的核心不在于主体对外在客观规律的遵循,而在于主体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对客体进行改造。总体就不是建立在事物普遍联系上的简单的总体观,而是建立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总体观。卢卡奇的辩证总体观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对于恢复马克思辩证法的主体性以及人的全面性思想有重要意义。 (二)具体的总体观
卢卡奇认为总体总是具体的,总体性再现了事物的整体联系,但同时又保留了个体的特殊存在和相对独立性。整体优于部分,部分只有处于总体中才有意义。卢卡奇始终批判那种把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社会现象当作“孤立的事实”,他强调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各要素和组成部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整体的具体的统一。他认为,只有把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独立存在的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必要环节并放置于历史总体中去看待时,对这个事实的认识才能转换为对历史现实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才有意义。由此卢卡奇指出,“具体的总体是真正的现实范畴”,而只有把这种具体的总体性应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对抗性时,总体性方法的正确性才能够完全显现出来。总之,卢卡奇在阐释总体性范畴时,没有单纯地强调总体,而是给予了个体以高度的重视,充分考虑到了个体的丰富性,认为个体具有不可还原性,总体总是具体的总体。这样他就克服了抽象地谈论总体的弊端,而始终以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和具体统一的高度来谈论整体,这无疑是符合马克思哲学的本意的。
(三)物化的扬弃与总体性原则的恢复
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之所以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用以阐释各自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方法论基础,还在于卢卡奇本人在没有看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情况下,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为基础,创造性地改造了韦伯的合理性批判思想,提出了与马克思异化理论高度相似的物化理论。卢卡奇在分析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具有的拜物教的本质后指出,资本主义高度的可计算性和工具理性,致使它严格地规定着生产过程和社会组织的分工和运行,使每一个人都片面地固定某个过程的某一个环节上。这样一来,原本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有机统一以及社会历史进程基于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关系形成的总体性就被消解了。总体性的消解产生了三个后果:第一,人的数字化和抽象化,在机械工业的生存条件下,人变成了符号,丧失了能动性,这是现代人面临的重要文化困境;第二,主体的客体化,人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历史运动遵循着严格的客观规律,人丧失了作为主体的总体性;第三,人的原子化,人与人之间冷漠、疏离,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卢卡奇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的生存困境,指明物化现象成为普遍现象的社会中,人的存在和历史进程丧失了内在的、有机的总体性。换句话说,物化使人的存在和历史进程支离破碎,物化状态中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的人和社会毫无总体性而言。因此,要想恢复对总体性的认识,重新确立总体性原则的优先地位,扬弃物化是首要任务。
(四) 无产阶级意识的生成与总体性的实现
同马克思一样,卢卡奇时刻关注无产阶级的革命过程,并指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意识的生成,才能使人类不断走向觉醒,并最终形成真正的总体性概念,完成历史变革。卢卡奇认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血缘关系,经济上的阶级利益并没有充分明确表达出来,因此不可能有自觉的阶级意识。进入了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实现了社会的社会化过程,但由于自身局限性,始终地和必然地从个别资本家的立场出发来观察经济生活,造成了个人利益和阶级利益对抗,导致资产阶级不可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决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而必然带来的问题。“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资本主义生产的客观限制也就成了资产阶级意识的限制。因此,也不可能形成关于社会总体性的阶级意识。只有无产阶级有可能对“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形成自觉的认识,这是因为无产阶级能够形成对主客体辩证统一的认识,即形成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而达到对社会总体性的认识,因而能从改变现实上采取行动。总之,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入手,指明资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形成对总体性的认识,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意识的生成才能最終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存方式的总体性进程,进而实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转变。卢卡奇按照这个逻辑思路也就把他的物化理论、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总体性理论统一起来了,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与传统暴力革命观有所不同的新的无产阶级革命观。
三、阿尔都塞对总体性概念的结构主义置换
阿尔都塞同样反对把马克思的总体概念理解为庸俗的经济主义,即那种认为所有的社会变化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单独决定的观点,他创造性地使用“多元决定”这个概念来消解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僵化理解,认为社会历史进程必然是总体性的。同时,他也极力反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人本主义解释,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核心还原到青年马克思主义时期的做法。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概念给予理论上的解构,用一种所谓的结构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和探讨总体性,赋予总体性以与卢卡奇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完全不同的内涵。
(一)马克思总体性与黑格尔总体性的本质差别
阿尔都塞对总体性范畴的明确论述首先体现在他对马克思的总体性与黑格尔总体性概念的区分的论述中。阿尔都塞在他的代表作《保卫马克思》的章节《关于唯物辩证法》中指出,马克思深刻地改造了黑格尔总体性概念,提出了与黑格尔完全不一样的总体性范畴:“总体这个概念今天运用得十分广泛,人们用这个词,几乎可以毫无阻拦地从黑格尔谈到马克思,又从形态心理学谈到萨特。词还是同一个,但概念却因不同的作家而改变了,有时甚至彻底地改变了。”[2]198毋庸置疑,马克思的总体性来源于黑格尔,但是马克思的总体性概念却有着和黑格尔完全不一样的明确的和严格的定义。在阿尔都塞看来,黑格尔的总体是简单统一体和简单本原的异化发展,即发展是“绝对理念”的现象和外在表现。这就是说即使绝对理念的各种外在表现呈现出一种看上去似乎是复杂的外表(出现了市民社会、国家、宗教、哲学,等等),但究其根本,这一单一本原在其各种外在表现中始终存在,历史进程最终无非是这一单一本原的自我发展。马克思的总体性范畴则截然不同,阿尔都塞用结构主义的眼光看待马克思的总体概念,认为总体性是结构性的复杂统一体。在结构性总体中,各种要素通过各自发挥作用带动整体结构的前进,从而促进社会历史发展。他还指出构成总体的各种因素具有真正的差异性,他们的性质和地位并不完全平等,不能够被还原为某一单一的本原。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的不同章节反复强调马克思和黑格尔思想的本质区别,他认为,除了在概念上使用了同一个词以外,马克思和黑格尔的理论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关键词]卢卡奇;阿尔都塞;总体性
[中图分类号]B5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1-0148-06
卢卡奇和阿尔都塞分属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两大阵营。作为两大阵营的代表人物,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各自提出的理论也都大相径庭,但由于他们都反对经济决定论对马克思的误读,主张恢复对马克思总体性的认识,因此总体性范畴也让两个人的思想有了交汇之处。本文分别阐释了二人总体性理论的核心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者总体性范畴的差异,以此展现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传统发展进程中的两种不同观点。
一、总体性范畴的共同出发点——恢复马克思哲学中总体性原则的核心地位
作为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两大代表,卢卡奇和阿尔都塞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出发,对马克思总体性范畴进行了阐释。尽管他们构建总体性的理论基础、思维范式、构建路径都不尽相同,但在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中,都极力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强烈批判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他们均主张恢复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研究,并通过一系列论证指出,马克思的辩证法代表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要想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必须从总体高度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卢卡奇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鲜明地指出“毫无疑义,《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重大成就之一,在于使那曾被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的‘科学性’打入冷宫的总体范畴,重新恢复了它在马克思全部著作中一向占有的方法论的核心地位”。[1]15对于总体性和总体性原则的重视,贯穿于该书的始终。无论是在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中,还是在对物化和物化现象概念的分析中,以及在无产阶级意识生成的建构中,卢卡奇都紧紧围绕总体性这个核心范畴,强调正统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总体性的辩证法而存在的;突出总体性原则作为扬弃异化的革命性原则;论证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核心是总体性在实践上的生成和在理论上的自觉,即人应当“渴望总体性”。卢卡奇运用总体性这个武器,猛烈批判庸俗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突出强调总体性原则的优先地位。他反复强调,不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进程中处于首要地位,而是总体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科学有本质区别。总体范畴是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马克思哲学同黑格尔哲学的本质区别。阿尔都塞同样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片面化,其代表作《保卫马克思》指出,这本论文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拨开教条主义的迷雾,重新正确地评估我们自己,并进行真正的研究。这种研究是摒弃了教条主义的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这种研究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更多的存在理由和理论根据。同时,阿尔都塞明确反對“具体—抽象”的经验主义,认为按照理论实践的实现过程,最后原有的抽象认知材料转化为一个具有具体多样性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一个在认识范围内形成的有机的整体,即“总体”。阿尔都塞认为,虽然经济因素在马克思那里具有决定性的地位,但他从来没有像黑格尔把绝对精神当作一切现象的本原那样,把经济因素看成一切现象的本质,把马克思的理论解释为经济决定论是对马克思的误读。马克思只是相对地突出了经济要素的重要性,但他同时看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等其他要素所发挥的作用。阿尔都塞是要突出总体性在马克思哲学中的优先地位,按照总体性原则去认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二、卢卡奇以辩证总体观复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力争论证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根据。他的辩证法研究以总体性范畴为核心展开。在对总体性的论述中,卢卡奇则始终从立足于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维度,关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并围绕人的主体性、具体的总体和物化的扬弃以及无产阶级意识的生成这些范畴展开了他的研究。
(一)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
卢卡奇主张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黑格尔传统,以此来克服实证主义的弊病。但同时,卢卡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理解,着眼点不是强调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所具有的包含一切的逻辑总体的力量,而是重在强调黑格尔“实体即主体”思想中所包含的关于主体的能动性原则。卢卡奇反对把总体定义为“无差别的一致性”,主张深入其本质,在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中来理解总体性。卢卡奇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总体性是与人的主体性具有内在一致性。总体性首先就表现为人的存在的总体性。“所谓人的存在的总体性,是指人不是作为片面的、抽象的、孤立的、纯粹的客体而存在的,而是作为历史的主客体的统一体而存在。总体性是人作为统一的主体与客体而存在的总体状态。”从人的存在的维度出发,卢卡奇突出强调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的内在关联。他明确指出“总体性范畴不仅决定着认识的客体,而且也决定着认识的主体。如果主体想要了解自身,那它必须把客体看作是一个整体”。[1]48在此基础上,卢卡奇又按照主客体统一的逻辑,进一步论证总体性范畴所蕴含的主体性原则。卢卡奇认为辩证法的核心不在于主体对外在客观规律的遵循,而在于主体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对客体进行改造。总体就不是建立在事物普遍联系上的简单的总体观,而是建立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总体观。卢卡奇的辩证总体观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对于恢复马克思辩证法的主体性以及人的全面性思想有重要意义。 (二)具体的总体观
卢卡奇认为总体总是具体的,总体性再现了事物的整体联系,但同时又保留了个体的特殊存在和相对独立性。整体优于部分,部分只有处于总体中才有意义。卢卡奇始终批判那种把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社会现象当作“孤立的事实”,他强调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各要素和组成部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整体的具体的统一。他认为,只有把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独立存在的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必要环节并放置于历史总体中去看待时,对这个事实的认识才能转换为对历史现实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才有意义。由此卢卡奇指出,“具体的总体是真正的现实范畴”,而只有把这种具体的总体性应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对抗性时,总体性方法的正确性才能够完全显现出来。总之,卢卡奇在阐释总体性范畴时,没有单纯地强调总体,而是给予了个体以高度的重视,充分考虑到了个体的丰富性,认为个体具有不可还原性,总体总是具体的总体。这样他就克服了抽象地谈论总体的弊端,而始终以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和具体统一的高度来谈论整体,这无疑是符合马克思哲学的本意的。
(三)物化的扬弃与总体性原则的恢复
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之所以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用以阐释各自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方法论基础,还在于卢卡奇本人在没有看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情况下,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为基础,创造性地改造了韦伯的合理性批判思想,提出了与马克思异化理论高度相似的物化理论。卢卡奇在分析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具有的拜物教的本质后指出,资本主义高度的可计算性和工具理性,致使它严格地规定着生产过程和社会组织的分工和运行,使每一个人都片面地固定某个过程的某一个环节上。这样一来,原本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有机统一以及社会历史进程基于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的关系形成的总体性就被消解了。总体性的消解产生了三个后果:第一,人的数字化和抽象化,在机械工业的生存条件下,人变成了符号,丧失了能动性,这是现代人面临的重要文化困境;第二,主体的客体化,人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历史运动遵循着严格的客观规律,人丧失了作为主体的总体性;第三,人的原子化,人与人之间冷漠、疏离,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卢卡奇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的生存困境,指明物化现象成为普遍现象的社会中,人的存在和历史进程丧失了内在的、有机的总体性。换句话说,物化使人的存在和历史进程支离破碎,物化状态中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的人和社会毫无总体性而言。因此,要想恢复对总体性的认识,重新确立总体性原则的优先地位,扬弃物化是首要任务。
(四) 无产阶级意识的生成与总体性的实现
同马克思一样,卢卡奇时刻关注无产阶级的革命过程,并指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意识的生成,才能使人类不断走向觉醒,并最终形成真正的总体性概念,完成历史变革。卢卡奇认为,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血缘关系,经济上的阶级利益并没有充分明确表达出来,因此不可能有自觉的阶级意识。进入了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实现了社会的社会化过程,但由于自身局限性,始终地和必然地从个别资本家的立场出发来观察经济生活,造成了个人利益和阶级利益对抗,导致资产阶级不可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决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而必然带来的问题。“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资本主义生产的客观限制也就成了资产阶级意识的限制。因此,也不可能形成关于社会总体性的阶级意识。只有无产阶级有可能对“统一的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形成自觉的认识,这是因为无产阶级能够形成对主客体辩证统一的认识,即形成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而达到对社会总体性的认识,因而能从改变现实上采取行动。总之,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入手,指明资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形成对总体性的认识,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意识的生成才能最終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存方式的总体性进程,进而实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转变。卢卡奇按照这个逻辑思路也就把他的物化理论、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总体性理论统一起来了,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与传统暴力革命观有所不同的新的无产阶级革命观。
三、阿尔都塞对总体性概念的结构主义置换
阿尔都塞同样反对把马克思的总体概念理解为庸俗的经济主义,即那种认为所有的社会变化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单独决定的观点,他创造性地使用“多元决定”这个概念来消解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僵化理解,认为社会历史进程必然是总体性的。同时,他也极力反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人本主义解释,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核心还原到青年马克思主义时期的做法。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概念给予理论上的解构,用一种所谓的结构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和探讨总体性,赋予总体性以与卢卡奇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完全不同的内涵。
(一)马克思总体性与黑格尔总体性的本质差别
阿尔都塞对总体性范畴的明确论述首先体现在他对马克思的总体性与黑格尔总体性概念的区分的论述中。阿尔都塞在他的代表作《保卫马克思》的章节《关于唯物辩证法》中指出,马克思深刻地改造了黑格尔总体性概念,提出了与黑格尔完全不一样的总体性范畴:“总体这个概念今天运用得十分广泛,人们用这个词,几乎可以毫无阻拦地从黑格尔谈到马克思,又从形态心理学谈到萨特。词还是同一个,但概念却因不同的作家而改变了,有时甚至彻底地改变了。”[2]198毋庸置疑,马克思的总体性来源于黑格尔,但是马克思的总体性概念却有着和黑格尔完全不一样的明确的和严格的定义。在阿尔都塞看来,黑格尔的总体是简单统一体和简单本原的异化发展,即发展是“绝对理念”的现象和外在表现。这就是说即使绝对理念的各种外在表现呈现出一种看上去似乎是复杂的外表(出现了市民社会、国家、宗教、哲学,等等),但究其根本,这一单一本原在其各种外在表现中始终存在,历史进程最终无非是这一单一本原的自我发展。马克思的总体性范畴则截然不同,阿尔都塞用结构主义的眼光看待马克思的总体概念,认为总体性是结构性的复杂统一体。在结构性总体中,各种要素通过各自发挥作用带动整体结构的前进,从而促进社会历史发展。他还指出构成总体的各种因素具有真正的差异性,他们的性质和地位并不完全平等,不能够被还原为某一单一的本原。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的不同章节反复强调马克思和黑格尔思想的本质区别,他认为,除了在概念上使用了同一个词以外,马克思和黑格尔的理论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