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20年,计算机课演变为如今的信息技术课,不仅课程名称、课程设置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内容也由编程教学拓展为应用教学,课程体系逐步地走向成熟。可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是,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走到了一个非常时期。许多人认为,这门课程将来能否存在下去都成问题。尤其国外很多国家都没有专门设立这样一门课程,在中国还有必要继续开设下去吗?
全面反思这些年的经验与教训,反思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将有助于我们讨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应当是什么
讨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意义之前,我们先来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语文课不会消亡?我们天天都在说中国话,那我们需要学语文吗?为什么数学课,尤其是中学的数学课不会消亡?在实际生活中,没几个人是利用函数来计算买东西的钱数的,也没几个人会用平面几何推导出居室面积中哪个墙角不太直,可是为什么还要开设数学课?听到这样的问题,马上会有人反驳说:语文与数学课当然应该存在,它们的意义并不在于会说中国话,会算出大白菜几块钱一斤……
可以想象,如果语文课仅仅是为教会学生认识汉字,会说中国话,那么到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就已经能够完成绝大多数任务了。如果数学课仅仅是让学生能够学会计算买菜的钱数,中学也就不必再有这门课程了。在教育体系中,这两门课程也应当会有存在的危机。可是,这两门课程绝对不会、也不应当消亡。因为除了认字、算数以外,这两门课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那么,仅仅教会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技能、技巧或者编程,就可以算是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了吗?
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反思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体现最多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是不是少了些?对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方法与策略的培养是不是少了些?对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不是少了些?对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段的培养是不是少了些?
如果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不加强对信息素养的培养,不加强对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方法与策略的培养,不加强对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不加强使用计算机自主学习方法、策略的培养,其他学科一定会取代信息技术课的。
因此,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运用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使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初步打下基础。
仅为应用计算机而开设信息技术课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照样应该首先思考: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是仅为了语言与文字的应用而开设语文课吗?是仅为了数字与计算的应用而开设数学课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还要有高中的高难度数学问题?为什么还要在语文课中讲古文?毕竟那都是今天极少用到的内容。
信息技术学科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中,我们是仅为了编程而开设程序设计课吗?我们是仅为计算机应用而开设信息技术课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门学科离消失的时间不会太远了。因为许多教学内容,像Windows 98、Word 2000甚至Windows XP在不久的将来都会落后、消亡,而VB、QB甚至C ,都有可能会被更好的语言代替。
除了技术的应用以外,信息技术课还有没有更加深层的东西?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PowerPoint教学中,学生对艺术字特别感兴趣,但一节课过后,许多学生的作品中只有设计好的艺术字标题,见不到完成的多媒体作品;在网络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学会了上网,却迷失在互联网中,忘记了自己学习的目的,“被信息的海洋淹死了”;在教学画图时,学生就对翻转与变形感兴趣,却得不到比原来更好的作品;在字处理教学中,学生只对剪贴画感兴趣,却忘记了学习任务本身……上述现象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比比皆是。
那么,信息技术课是不是应当在培养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手段、什么是工具、什么是目的,并且如何利用手段与工具达到自己的目标?
对作为工具的计算机应用固然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任务,而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使用这些工具完成任务或者作品的策略,是不是也应当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更重要,还是信息更重要
其实,如果你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就会回答“当然信息更重要”。技术是为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和应用信息而服务的。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反思信息技术教学。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关于技术方面的内容多,还是关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内容多?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绝大多数的教材都在介绍:如何使用字处理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网络的各种技巧、如何使用图形与图像处理软件……而不是利用字处理软件、多媒体软件、网络软件等完成图文并茂的作文或完成音乐与图文配合等,也不是在信息的海洋中更快、更好地搜寻到所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软件将信息加工成为各种成果。
遗憾的是,信息技术课现在还在纠缠于如何教好学生技术的这个层面,而不是教学生运用什么方法与策略来用好技术。当前,是不是到了深化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改革的时候了?
能不能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课
在学校中,尤其我接触最多的初中教学中,有许多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写研究论文”,这项在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的教学,可以说是从学生对别人文章的复制、粘贴开始的,因为只有加工、反思别人的理论与成果,最终才会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与成果。而在中国,它究竟属于哪门学科呢?我曾经问过语文教师,得到的答复是,这种从“抄”开始的“文章”,绝对不是语文课的内容,应当是自然课的事情。我又问了许多自然学科的教师,得到的答复却是,写论文这件事绝对不是自然学科的任务,而是语文学科应当培养的。我不禁迷惑起来—— 这种研究型论文究竟是哪一门学科的任务呢?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完成研究论文的能力,而我们的学科本位观点却不能完善地解决这一问题。那信息技术教师能不能少一些学科本位论,多从教育的角度考虑一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呢?
信息技术学科会不会成为这样的一门学科:有着自己根本的任务,深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有着广阔的外延,与许多学科相结合,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正如美国学者比尔的“三层塔教学法”中讲到的那样,最终各门学科将通过共同的问题互相联系起来。信息技术学科在这种联系中重点体现出本学科的方法、手段与策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说,即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工具、学会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技能,在与各学科结合的过程中,学会使用计算机的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完成自己成果与任务的策略……
大模块是否符合学科的发展
信息技术学科的模块化很好地解决了以前信息技术课教学设备少与教学时间短的问题。但是,这符不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目前的发展要求呢?从成人认知的角度来看,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从孩子的角度呢?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小学生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是大不一样的。仅从小学来说,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年级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高年级学生基本形成抽象思维。那么,原本为了照顾教学设备而编写的模块化教材还合适吗?仅从画图软件的教材来看,从易到难,希望在一个年级里完成就不合时宜了。经常有教师会问:某部分内容到底该如何处理呢?要放在中、低年级,学生实在难以理解,可是放到高年级,课时上又应该如何安排?其实,不仅画图,在文字处理、多媒体、图形处理等各个模块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现在的“大模块”是否还符合学科的发展,有没有解决的方法?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也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一些试验。如按照难度将教材中的字处理、多媒体、网络等大模块分解成小模块,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程度在每个学期的教学中选择不同的小模块进行组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那从全国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能不能以“小模块”的形式出现呢?如果能够设计出一种每个年龄段的信息素养标准,会不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我想,如果信息技术学科能够使中学、小学更好地协调配合起来,减少重复、无意义的教学;能够深化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不仅教会学生使用工具,还能够教会学生其中的方法与策略;不仅仅在于本身的工具性,还有更广阔的外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技巧,还有更深刻的道理;不仅仅符合设备的需要,还符合学生认知的需要;不仅仅从学科本位看发展,还要从教育整体看学科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学会计算机这种工具而开设信息技术课。我们的明天会不会更好?到那时,我们还用担心信息技术课会消亡吗?
(作者单位:山西太原市明德学校)
全面反思这些年的经验与教训,反思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将有助于我们讨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应当是什么
讨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意义之前,我们先来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语文课不会消亡?我们天天都在说中国话,那我们需要学语文吗?为什么数学课,尤其是中学的数学课不会消亡?在实际生活中,没几个人是利用函数来计算买东西的钱数的,也没几个人会用平面几何推导出居室面积中哪个墙角不太直,可是为什么还要开设数学课?听到这样的问题,马上会有人反驳说:语文与数学课当然应该存在,它们的意义并不在于会说中国话,会算出大白菜几块钱一斤……
可以想象,如果语文课仅仅是为教会学生认识汉字,会说中国话,那么到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就已经能够完成绝大多数任务了。如果数学课仅仅是让学生能够学会计算买菜的钱数,中学也就不必再有这门课程了。在教育体系中,这两门课程也应当会有存在的危机。可是,这两门课程绝对不会、也不应当消亡。因为除了认字、算数以外,这两门课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那么,仅仅教会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技能、技巧或者编程,就可以算是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了吗?
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反思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体现最多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是不是少了些?对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方法与策略的培养是不是少了些?对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不是少了些?对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段的培养是不是少了些?
如果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不加强对信息素养的培养,不加强对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方法与策略的培养,不加强对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不加强使用计算机自主学习方法、策略的培养,其他学科一定会取代信息技术课的。
因此,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运用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使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初步打下基础。
仅为应用计算机而开设信息技术课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照样应该首先思考: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是仅为了语言与文字的应用而开设语文课吗?是仅为了数字与计算的应用而开设数学课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还要有高中的高难度数学问题?为什么还要在语文课中讲古文?毕竟那都是今天极少用到的内容。
信息技术学科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中,我们是仅为了编程而开设程序设计课吗?我们是仅为计算机应用而开设信息技术课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门学科离消失的时间不会太远了。因为许多教学内容,像Windows 98、Word 2000甚至Windows XP在不久的将来都会落后、消亡,而VB、QB甚至C ,都有可能会被更好的语言代替。
除了技术的应用以外,信息技术课还有没有更加深层的东西?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PowerPoint教学中,学生对艺术字特别感兴趣,但一节课过后,许多学生的作品中只有设计好的艺术字标题,见不到完成的多媒体作品;在网络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学会了上网,却迷失在互联网中,忘记了自己学习的目的,“被信息的海洋淹死了”;在教学画图时,学生就对翻转与变形感兴趣,却得不到比原来更好的作品;在字处理教学中,学生只对剪贴画感兴趣,却忘记了学习任务本身……上述现象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比比皆是。
那么,信息技术课是不是应当在培养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手段、什么是工具、什么是目的,并且如何利用手段与工具达到自己的目标?
对作为工具的计算机应用固然是信息技术课的重要任务,而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使用这些工具完成任务或者作品的策略,是不是也应当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更重要,还是信息更重要
其实,如果你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就会回答“当然信息更重要”。技术是为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和应用信息而服务的。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反思信息技术教学。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关于技术方面的内容多,还是关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内容多?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绝大多数的教材都在介绍:如何使用字处理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网络的各种技巧、如何使用图形与图像处理软件……而不是利用字处理软件、多媒体软件、网络软件等完成图文并茂的作文或完成音乐与图文配合等,也不是在信息的海洋中更快、更好地搜寻到所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软件将信息加工成为各种成果。
遗憾的是,信息技术课现在还在纠缠于如何教好学生技术的这个层面,而不是教学生运用什么方法与策略来用好技术。当前,是不是到了深化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改革的时候了?
能不能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课
在学校中,尤其我接触最多的初中教学中,有许多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写研究论文”,这项在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的教学,可以说是从学生对别人文章的复制、粘贴开始的,因为只有加工、反思别人的理论与成果,最终才会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与成果。而在中国,它究竟属于哪门学科呢?我曾经问过语文教师,得到的答复是,这种从“抄”开始的“文章”,绝对不是语文课的内容,应当是自然课的事情。我又问了许多自然学科的教师,得到的答复却是,写论文这件事绝对不是自然学科的任务,而是语文学科应当培养的。我不禁迷惑起来—— 这种研究型论文究竟是哪一门学科的任务呢?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完成研究论文的能力,而我们的学科本位观点却不能完善地解决这一问题。那信息技术教师能不能少一些学科本位论,多从教育的角度考虑一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呢?
信息技术学科会不会成为这样的一门学科:有着自己根本的任务,深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有着广阔的外延,与许多学科相结合,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正如美国学者比尔的“三层塔教学法”中讲到的那样,最终各门学科将通过共同的问题互相联系起来。信息技术学科在这种联系中重点体现出本学科的方法、手段与策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说,即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工具、学会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技能,在与各学科结合的过程中,学会使用计算机的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完成自己成果与任务的策略……
大模块是否符合学科的发展
信息技术学科的模块化很好地解决了以前信息技术课教学设备少与教学时间短的问题。但是,这符不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目前的发展要求呢?从成人认知的角度来看,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从孩子的角度呢?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小学生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是大不一样的。仅从小学来说,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年级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高年级学生基本形成抽象思维。那么,原本为了照顾教学设备而编写的模块化教材还合适吗?仅从画图软件的教材来看,从易到难,希望在一个年级里完成就不合时宜了。经常有教师会问:某部分内容到底该如何处理呢?要放在中、低年级,学生实在难以理解,可是放到高年级,课时上又应该如何安排?其实,不仅画图,在文字处理、多媒体、图形处理等各个模块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现在的“大模块”是否还符合学科的发展,有没有解决的方法?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也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一些试验。如按照难度将教材中的字处理、多媒体、网络等大模块分解成小模块,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程度在每个学期的教学中选择不同的小模块进行组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那从全国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能不能以“小模块”的形式出现呢?如果能够设计出一种每个年龄段的信息素养标准,会不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我想,如果信息技术学科能够使中学、小学更好地协调配合起来,减少重复、无意义的教学;能够深化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不仅教会学生使用工具,还能够教会学生其中的方法与策略;不仅仅在于本身的工具性,还有更广阔的外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技巧,还有更深刻的道理;不仅仅符合设备的需要,还符合学生认知的需要;不仅仅从学科本位看发展,还要从教育整体看学科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学会计算机这种工具而开设信息技术课。我们的明天会不会更好?到那时,我们还用担心信息技术课会消亡吗?
(作者单位:山西太原市明德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