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养成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和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习惯。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验中,挖掘数学与生活水平的有关联系,努力在生活中寻求数学原型,将它作为教学的情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释放思想;生活化
数字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合理组织教材,琦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兴趣是一种喜好的情趣。是人们探索知识,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而创设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建构的有效重要方法。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一、从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社会需求和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体现数学“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我们一直寻求着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让数学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教学大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数学的能力,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结合生活常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他们共同探讨,让他们兴趣倍增,一些原本以为很枯燥的知识点在这里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在教学中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做学生的指导员,点拨引导、创设情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到“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学会思维。例如“平行”一课时,教师可以把一个正方体形状的粉笔盒摆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教室的门和窗户的观察。让学生说出对面的两条边是否相交;如果不相交,它们又是什么情形。此时就会有学生说出:“平行。”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前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忽视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中要注意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让教学回归于实践,回归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在一种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轻松地弄懂了枯燥数学原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关注学生的生活与爱好,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打开一扇成功之门。
二、新课改给教学内容赋予了“生活化”材料
新课改的内容增添了不少特殊图形知识,并且要求在这些内容的处理上强调学生动手,没有现成的答案,任凭学生自由发挥,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地、适当地引导,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由于这些内容考试时不出现,不少教师嫌麻烦,选择略讲或不讲,而这些正是学生设计、鉴赏、体验数学生活化的大好时机。学生只有实实在在地去自主探索、自我归纳,才会深刻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学习了“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以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同学生日快要到了,你能设计并制作一个精美的盒子赠送给你的同学吗?”这一活动既联系了“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知识,又回归学生的生活,富有挑战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美术知识,动手实践,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课程时,让学生测量学校旗杆高度和教学楼层高度;在学习”初步统计”时调查本校学生近视率,并加以分析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勇于思考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为可贵的是在思考、交流、解决问题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挖掘生活中相关的数学素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感悟到数学的普遍性。现行初中数学教材行文通俗、图文并茂,每一单元都有一个鲜明、富有特色、贴近本章知识的情景问题、知识目标和能力发展目标的“阅读与思考”。教师应根据情景问题和知识及能力发展目标的要求,在课前编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按提纲自主阅读课本,这实际上是为学生架起了一座思考探索的桥梁,为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导读”“启思”“点悟”“运用”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如让学生在课堂上每人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体验图形设计的乐趣,条件是只能用直尺(或三角尺)和圆规、笔来画线,另外为了图形美观,可以适当着色。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启发、互相请教、互相学习,兴趣盎然,一会儿工夫,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便跃然纸上,一部分意犹未尽的学生不满足于单个图案,便在旁边继续“复制”,变成了一幅更漂亮的复合图,其余同学纷纷仿效。最后,当学生纷纷举起自己的作品,给人无限神秘遐想的“层叠正方形”各式各样、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教师要注意精心设计活动过程,不能将其简单变成制作课或游戏课。
三、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设疑导入
提高学生把数学知识自觉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后,老师可提出:“班级中有些课桌椅松动,谁能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带着问题观察松动的桌椅联想学过的数学知识,怎样使桌椅稳定呢?于是豁然开朗,刚学过的三角形的特征——稳定性,不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通过这些具体事例,说明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自觉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教师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对数学始终保持盎然的兴趣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追求。因为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有了它的引领,学生必然会主动地学、快乐地学。在教学中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教学走进数学课堂,教师在课堂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编拟或精选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练习,这对于引導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相信: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会更加有魅力!
【参考文献】
[I] [美]马丁·加德纳。引人入胜的数学趣题。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喻平,秦向荣。新课程教学资源丛书——生活·社会·数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陆晓红。天津教育,2009(4)。
【关键词】课堂教学;释放思想;生活化
数字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合理组织教材,琦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兴趣是一种喜好的情趣。是人们探索知识,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而创设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建构的有效重要方法。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一、从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社会需求和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体现数学“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我们一直寻求着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让数学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教学大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数学的能力,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结合生活常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他们共同探讨,让他们兴趣倍增,一些原本以为很枯燥的知识点在这里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在教学中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做学生的指导员,点拨引导、创设情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到“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学会思维。例如“平行”一课时,教师可以把一个正方体形状的粉笔盒摆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教室的门和窗户的观察。让学生说出对面的两条边是否相交;如果不相交,它们又是什么情形。此时就会有学生说出:“平行。”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前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忽视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中要注意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让教学回归于实践,回归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在一种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轻松地弄懂了枯燥数学原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关注学生的生活与爱好,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打开一扇成功之门。
二、新课改给教学内容赋予了“生活化”材料
新课改的内容增添了不少特殊图形知识,并且要求在这些内容的处理上强调学生动手,没有现成的答案,任凭学生自由发挥,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地、适当地引导,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由于这些内容考试时不出现,不少教师嫌麻烦,选择略讲或不讲,而这些正是学生设计、鉴赏、体验数学生活化的大好时机。学生只有实实在在地去自主探索、自我归纳,才会深刻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学习了“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以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同学生日快要到了,你能设计并制作一个精美的盒子赠送给你的同学吗?”这一活动既联系了“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知识,又回归学生的生活,富有挑战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美术知识,动手实践,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课程时,让学生测量学校旗杆高度和教学楼层高度;在学习”初步统计”时调查本校学生近视率,并加以分析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勇于思考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为可贵的是在思考、交流、解决问题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挖掘生活中相关的数学素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感悟到数学的普遍性。现行初中数学教材行文通俗、图文并茂,每一单元都有一个鲜明、富有特色、贴近本章知识的情景问题、知识目标和能力发展目标的“阅读与思考”。教师应根据情景问题和知识及能力发展目标的要求,在课前编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按提纲自主阅读课本,这实际上是为学生架起了一座思考探索的桥梁,为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导读”“启思”“点悟”“运用”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如让学生在课堂上每人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体验图形设计的乐趣,条件是只能用直尺(或三角尺)和圆规、笔来画线,另外为了图形美观,可以适当着色。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启发、互相请教、互相学习,兴趣盎然,一会儿工夫,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便跃然纸上,一部分意犹未尽的学生不满足于单个图案,便在旁边继续“复制”,变成了一幅更漂亮的复合图,其余同学纷纷仿效。最后,当学生纷纷举起自己的作品,给人无限神秘遐想的“层叠正方形”各式各样、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教师要注意精心设计活动过程,不能将其简单变成制作课或游戏课。
三、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设疑导入
提高学生把数学知识自觉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后,老师可提出:“班级中有些课桌椅松动,谁能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带着问题观察松动的桌椅联想学过的数学知识,怎样使桌椅稳定呢?于是豁然开朗,刚学过的三角形的特征——稳定性,不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通过这些具体事例,说明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自觉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教师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对数学始终保持盎然的兴趣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追求。因为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有了它的引领,学生必然会主动地学、快乐地学。在教学中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教学走进数学课堂,教师在课堂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编拟或精选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练习,这对于引導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相信: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会更加有魅力!
【参考文献】
[I] [美]马丁·加德纳。引人入胜的数学趣题。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喻平,秦向荣。新课程教学资源丛书——生活·社会·数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陆晓红。天津教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