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基础教育下的数学课堂更富有生活气息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t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养成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和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习惯。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验中,挖掘数学与生活水平的有关联系,努力在生活中寻求数学原型,将它作为教学的情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释放思想;生活化
  
  数字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合理组织教材,琦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兴趣是一种喜好的情趣。是人们探索知识,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而创设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建构的有效重要方法。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一、从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社会需求和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体现数学“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我们一直寻求着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让数学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教学大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数学的能力,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结合生活常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他们共同探讨,让他们兴趣倍增,一些原本以为很枯燥的知识点在这里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在教学中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做学生的指导员,点拨引导、创设情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到“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学会思维。例如“平行”一课时,教师可以把一个正方体形状的粉笔盒摆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教室的门和窗户的观察。让学生说出对面的两条边是否相交;如果不相交,它们又是什么情形。此时就会有学生说出:“平行。”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前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系统强,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忽视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中要注意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让教学回归于实践,回归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在一种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轻松地弄懂了枯燥数学原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关注学生的生活与爱好,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打开一扇成功之门。
  
  二、新课改给教学内容赋予了“生活化”材料
  
  新课改的内容增添了不少特殊图形知识,并且要求在这些内容的处理上强调学生动手,没有现成的答案,任凭学生自由发挥,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地、适当地引导,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由于这些内容考试时不出现,不少教师嫌麻烦,选择略讲或不讲,而这些正是学生设计、鉴赏、体验数学生活化的大好时机。学生只有实实在在地去自主探索、自我归纳,才会深刻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学习了“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以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同学生日快要到了,你能设计并制作一个精美的盒子赠送给你的同学吗?”这一活动既联系了“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知识,又回归学生的生活,富有挑战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美术知识,动手实践,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课程时,让学生测量学校旗杆高度和教学楼层高度;在学习”初步统计”时调查本校学生近视率,并加以分析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勇于思考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更为可贵的是在思考、交流、解决问题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挖掘生活中相关的数学素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感悟到数学的普遍性。现行初中数学教材行文通俗、图文并茂,每一单元都有一个鲜明、富有特色、贴近本章知识的情景问题、知识目标和能力发展目标的“阅读与思考”。教师应根据情景问题和知识及能力发展目标的要求,在课前编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按提纲自主阅读课本,这实际上是为学生架起了一座思考探索的桥梁,为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导读”“启思”“点悟”“运用”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如让学生在课堂上每人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体验图形设计的乐趣,条件是只能用直尺(或三角尺)和圆规、笔来画线,另外为了图形美观,可以适当着色。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启发、互相请教、互相学习,兴趣盎然,一会儿工夫,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便跃然纸上,一部分意犹未尽的学生不满足于单个图案,便在旁边继续“复制”,变成了一幅更漂亮的复合图,其余同学纷纷仿效。最后,当学生纷纷举起自己的作品,给人无限神秘遐想的“层叠正方形”各式各样、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教师要注意精心设计活动过程,不能将其简单变成制作课或游戏课。
  
  三、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设疑导入
  
  提高学生把数学知识自觉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后,老师可提出:“班级中有些课桌椅松动,谁能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带着问题观察松动的桌椅联想学过的数学知识,怎样使桌椅稳定呢?于是豁然开朗,刚学过的三角形的特征——稳定性,不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通过这些具体事例,说明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自觉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教师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要创设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对数学始终保持盎然的兴趣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追求。因为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有了它的引领,学生必然会主动地学、快乐地学。在教学中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教学走进数学课堂,教师在课堂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编拟或精选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练习,这对于引導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相信: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会更加有魅力!
  
  【参考文献】
  [I] [美]马丁·加德纳。引人入胜的数学趣题。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喻平,秦向荣。新课程教学资源丛书——生活·社会·数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陆晓红。天津教育,2009(4)。
其他文献
神秘来客  清朝同治年间,有个叫“万曦堂”的药铺,掌柜的姓余,虽说名气不大,但普通的小病经他一瞧,也能药到病除。  这天傍晚,余掌柜赶着马车从城外进货回来,刚走到一处山坳,突听一声嘶鸣,接着马蹄高扬,险些将他掀下车来。余掌柜定睛一看,只见前方一个黑衣人手握长剑,正在追杀一个手无寸铁的人。那人虽侥幸躲过几剑,却越发无力招架。突然间,剑光一闪,一大股鲜血从那人的胸口喷涌而出。黑衣人见有人来了,迅速钻进
【摘要】 新课程实验教材《数学3》中的第一章“算法初步”是高中数学的新增内容,本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新课程实验教材的实施要求以及高中数学的教学现状对“算法初步”的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内容安排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探讨,其目的是想与广大教师和教研员作进一步的交流,希望对教学研究教师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新课程实验;算法初步;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一、以“引问”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从课题人手设计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认识比”一课时,我先出示课题,说:“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比’,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比?”,“学了比有什么作用?”“
新人乍到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帝京大酒店门前的停车场上,陆陆续续停满了各种车辆。这时,有这样一群人开始在酒店门口聚集,他们人手一辆折叠电动单车,一身骑行装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群代驾。  老林蹲在酒店门口一侧的阴影中,暗中观察这些人很久了,那位一脸络腮胡子,众人都喊他大鲁的,是他们的头头,其余代驾都听他的安排。  其实,老林一连几天在酒店门口出现,早就引起了大鲁他们的警惕,但一看老林的年纪
【摘 要】新课程标准教材实施后,对古典概型这部分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但教师没有认真地去研究新课程古典概型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把概率的公式和法则当作重点。笔者认为,初学概率者,不应把重点放在“如何计算”上,而应重点把古典概型的“基本事件”和“古典概型”这两个概念讲透彻。本文通过借鉴我校一位老师的古典概型公开课,探究古典概型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古典概型;教学探究    一、一节古典概
朱一、牛二两家住在村口公路两侧,朱家是养殖大户,牛家是种植大户。朱一和牛二都争强好胜,两人很早就摽上了,而且越摽越起劲,想在各个方面都超过对方。这不,朱一的女儿朱绿读农中,学畜牧,牛二也叫儿子牛成读农中,学畜牧,谁怕谁呀!  可牛成从农业中学毕业后却没有用武之地,只好跟着父亲学种水稻;朱绿就不一样了,她把学到的知识全力发挥出来,把家里的养猪场搞得有声有色。朱一很高兴,便扩大了养殖规模。  牛二见状
为什么产生数学?生活“需要”;为什么开设数学课,生活“有用”,即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学——知识”,而缺乏“习——应用”的过程,使教师成为“传送带”,学生成为“复印机”,课堂失去了生机与活力。这里强调的是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应用”数学的能力,使数学思想融入其思想发展
1955年4月19日一大早,美国普林斯顿一所中学五年級班刚上课,物理老师问学生:“同学们最近听说了什么重要新闻?”  “爱因斯坦去世了。”一个女生悲伤地答道。谁想,坐在她后排的一个男生却告诉大家:“我爸拿到了他大脑。”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惊奇。  原来,男生的父亲托马斯·哈维是普林斯顿医院的著名病理学家。他在爱因斯坦去世后的几小时,检查了他身上的主要器官,以图找到他的死亡原因。出于尊敬,他将这些器官
一个响亮的名字传遍世界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一震惊世界的消息,使得美国白宫的首脑们惊慌失措。他们开始感觉到自己在世界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更何况,这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比美国科学家的预测提前了五年,比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哓夫讲的早了十多年。  上帝给了中国什么法宝?中国人竟然不怕美国前几任总统要用原子武器攻击的威胁。现在,那种威胁像撞在喜马拉雅山的崖壁上,反弹出回波,
七十年前的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这天凌晨两点来钟,正在当班的见习消防队员拉斯马森听到报警电话在响,连忙拿起话筒,电话通了,话筒里却没有声音。  拉斯马森大声问道:“喂!我是消防队,你那里发生了什么事?请告知详细地点!”  电话里还是没有任何声音。  同伴忍不住打断拉斯马森说:“你别管了,经常会有一些无聊的人打报警电话来消遣人。”  拉斯马森正要挂断电话,却突然听见话筒里传出一声猫叫,虽然猫的叫声很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