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最早知道施立华的名字,是多年前在一个拍卖会的预展上。那天我看到有两件淡雅的荷花图,笔墨俊秀,气象不俗。落款是施立华。问拍卖行的人,施立华是谁,他们竟也不甚了解。
后来有一次在与画家陈家泠、杨正新的闲聊中,听得杨正新笑谈一个叫施立华的朋友的风流韵事,这才知道施立华本是沪上画坛才子,早年师从谢稚柳、陈佩秋,后又与陈家泠一起就读于浙江美院。1986年去了美国。
我生也晚,不能与如此画坛风流才子相识,心中自觉遗憾。于是跟陈家泠、杨正新他们说,一旦施立华回上海,让我认识认识。杨正新告诫我:“不要告诉他我跟你说的那些事啊!”
前几年,施立华回到了上海,而且从此大多数时候在上海,美国只是偶尔一去了,我们能经常相见。由于知道他的“风流韵事”在前,便觉得他是个有趣的人,忍不住向他考证那些“风流韵事”的底细,果然他哈哈笑着坦然应对,毫不介意。
认识他不久,朋友说,施立华现在的画不是画在宣纸上的,而是画在麻布上的。我顿觉这是个非常聪明的点子。
在施立华的家里,主人捧出了一大叠心血之作,大多是山水,少数是花鸟、人物,都是画在托裱好的麻布上的。
他画的山水花鸟人物,风格极为传统,基本上是取法宋元的一路,心平气和,精勾细描,层层皴染。今人画宋元山水,往往容易误人工匠俗路,而施立华却汲取了古人淡雅高迈的气息,并强化这种气息。他利用麻布的自然毛糙质感,避免将画画得太“实”。麻布的空隙,造成了画面中无数意到笔不到的朦胧感,为观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
他是怎么会想到用麻布画国画的呢?
原来施立华在美国开了两个公司,一个是设计公司,公司里当然有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另一个是纺织品公司,仓库里有各式各样的面料。聪明人自然喜欢异想天开,与众不同。施立华便想,人家都用宣纸作画,我何不用布来作画?最初他尝试在丝织品上作画,但效果不好,材料过于光滑细腻,有“脂粉气”,而且和古人在绢上作画没什么两样。于是他又想,可否在麻布上画?拿来一试,麻布上的纹理质感有助于使画面产生自然、厚重、混沌的大气象,正好与宋元工笔画的精致细腻调和,营造出既传统又新颖的审美效果。
施立华的画可以说很传统,也可以说很新。他的画挂在布满明清家俱的地方很合适;挂在简洁抽象的现代环境中也很合适。就像是个气息好的美人儿,到什么场合都惹人垂青。
有的画家,画很“新派”,人却很“老派”;有的画家人很“新派”,画却很“老派”。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时代,中国画坛也陷入了焦虑的漩涡。在“新派”画家们纷纷将自己“解构”,重新拼装成“西式唐装”时,施立华这个开车经常吃罚单的不守规矩者,却在宋元遗韵中悠悠漫笔,十足的贵族派头。
我是个不主张“专一”的人,看画更是如此。抽象的,具象的,新派的,老派的……只要是到位的,我都无法不喜欢。画乃心象,要的是真,是自然。真,便有生命;生机勃发,便是新。施立华对宋元气象自有心得,这是最重要的。他真的感受到了别人感受不到的境界,于是表达出来,而且用了别人未曾想到的手法。
想起他在大学时就敢冒政治风险发表文章反驳当时权威对艺术的曲解,再看如今他逆时代“进步”之潮流,而沉溺于宋元,这其实正是一个艺术家不屈的人格,骄傲的内心。待人处世要求同,而艺术之旅,或许只能是独行。
后来有一次在与画家陈家泠、杨正新的闲聊中,听得杨正新笑谈一个叫施立华的朋友的风流韵事,这才知道施立华本是沪上画坛才子,早年师从谢稚柳、陈佩秋,后又与陈家泠一起就读于浙江美院。1986年去了美国。
我生也晚,不能与如此画坛风流才子相识,心中自觉遗憾。于是跟陈家泠、杨正新他们说,一旦施立华回上海,让我认识认识。杨正新告诫我:“不要告诉他我跟你说的那些事啊!”
前几年,施立华回到了上海,而且从此大多数时候在上海,美国只是偶尔一去了,我们能经常相见。由于知道他的“风流韵事”在前,便觉得他是个有趣的人,忍不住向他考证那些“风流韵事”的底细,果然他哈哈笑着坦然应对,毫不介意。
认识他不久,朋友说,施立华现在的画不是画在宣纸上的,而是画在麻布上的。我顿觉这是个非常聪明的点子。
在施立华的家里,主人捧出了一大叠心血之作,大多是山水,少数是花鸟、人物,都是画在托裱好的麻布上的。
他画的山水花鸟人物,风格极为传统,基本上是取法宋元的一路,心平气和,精勾细描,层层皴染。今人画宋元山水,往往容易误人工匠俗路,而施立华却汲取了古人淡雅高迈的气息,并强化这种气息。他利用麻布的自然毛糙质感,避免将画画得太“实”。麻布的空隙,造成了画面中无数意到笔不到的朦胧感,为观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
他是怎么会想到用麻布画国画的呢?
原来施立华在美国开了两个公司,一个是设计公司,公司里当然有各种绘画颜料和工具;另一个是纺织品公司,仓库里有各式各样的面料。聪明人自然喜欢异想天开,与众不同。施立华便想,人家都用宣纸作画,我何不用布来作画?最初他尝试在丝织品上作画,但效果不好,材料过于光滑细腻,有“脂粉气”,而且和古人在绢上作画没什么两样。于是他又想,可否在麻布上画?拿来一试,麻布上的纹理质感有助于使画面产生自然、厚重、混沌的大气象,正好与宋元工笔画的精致细腻调和,营造出既传统又新颖的审美效果。
施立华的画可以说很传统,也可以说很新。他的画挂在布满明清家俱的地方很合适;挂在简洁抽象的现代环境中也很合适。就像是个气息好的美人儿,到什么场合都惹人垂青。
有的画家,画很“新派”,人却很“老派”;有的画家人很“新派”,画却很“老派”。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时代,中国画坛也陷入了焦虑的漩涡。在“新派”画家们纷纷将自己“解构”,重新拼装成“西式唐装”时,施立华这个开车经常吃罚单的不守规矩者,却在宋元遗韵中悠悠漫笔,十足的贵族派头。
我是个不主张“专一”的人,看画更是如此。抽象的,具象的,新派的,老派的……只要是到位的,我都无法不喜欢。画乃心象,要的是真,是自然。真,便有生命;生机勃发,便是新。施立华对宋元气象自有心得,这是最重要的。他真的感受到了别人感受不到的境界,于是表达出来,而且用了别人未曾想到的手法。
想起他在大学时就敢冒政治风险发表文章反驳当时权威对艺术的曲解,再看如今他逆时代“进步”之潮流,而沉溺于宋元,这其实正是一个艺术家不屈的人格,骄傲的内心。待人处世要求同,而艺术之旅,或许只能是独行。